?
昨天,小编整理了一系列的皮肤生理学,得到众多美容师的热爱,今天继续推出皮肤生理学,各位美妹子赶快学起来吧!
《皮肤生理学(二)》
一、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
由于人类是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36℃~37℃之间,是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皮肤是体内热量散发的重要组成部位,是热的不良导体,既可防止过多的体内热外散,又可防止过高的体外热传入。
皮肤通过汗液挥发、血管舒缩、流经皮肤血流量的多少,对维持肌体正常功能所需要的较为恒定的体温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1)皮肤的物理学散热调节:
从皮肤散热的物理学机制有四种,即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
①辐射:从皮肤表面向周围以电磁波形式并以光的速度直线移动。在标准条件下,即当气温在25℃时,辐射散热占全部散热量的60%左右。当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度越大,或机体有效辐射面积越大时,辐射散热量就越多。
②对流:由于热使空气流动所发生的变化叫对流。机体在标准条件下通过对流散发的体温大约为全部热量损失的20%。环境空气温度低或空气移动快时,对流散热的效果也随之增强。
③传导:热从一物体通过接触移动到另一物体的过程叫传导。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的方式移动到机体表层皮肤,再由皮肤直接传导给同它接触的物体。由于皮肤是热的不良导体,故传导在皮肤散热中的意义不大。
④蒸发:除呼吸的蒸发作用外,皮肤蒸发散热在标准温度下占总散热量的20%左右。
(2)血管神经性体温调节:
皮肤的这种调节作用是受体温调节中枢即下丘脑的散热或产热中枢、延髓的交感神经中枢以及脊髓中枢控制的。
如果外界温度与体温有过大差异时,皮肤就无法达到完全绝缘作用。若温差并不过大时,则由真皮中血管的血液以其流动的大小来加以调节(不过其流动情形仍由神经所控制)。
外界温度若比体温低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低于正常体温36~37℃),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人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毛细血管网部分关闭,减少血液的流动量,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与此同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骨骼肌也产生不自主战粟,使产热量增加。
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部分血流不经体表,直接由动静脉吻合支进入静脉中,使体表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皮肤表面收缩,防止热气散发,此时血液仅够供给皮肤细胞的营养,保持体温。
外界温度比体温高时处于炎热环境中,皮肤里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网开放扩张,体表血流量增多,血液的流动量可能增加至百倍,血管膨胀,皮肤变成红热汗腺分泌大量汗液至皮肤表面以使汗液蒸发,散热增加,使体温不致过高,身体凉爽。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散热方式都停止了作用,此时蒸发成为唯一的散热方式。
蒸发又分为不显性出汗和显性出汗二种途径。正常情况下,24h 约分泌500ml汗液,称为不显性出汗。当环境温度高于30℃、精神紧张、恐惧或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小汗腺分泌活动明显增加,出汗增多,称为显性出汗。
前者实际与出汗无关,即使当人体处于低温条件下,没有汗液分泌时,皮肤和呼吸道也仍然有水分不断渗出而蒸发掉。后者即显性出汗,蒸发ml汗可散热.2.24kJ。
因此,通过汗液排泄也可有效地散热降温,汗液蒸发过程中水变成蒸汽需要热,带走身体的部分热量,所以皮肤表面水分蒸发时可使皮肤冷却。
然而人体的皮肤对于这些调节作用远较动物差,外界气温的变化对皮肤温度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保温不得当,很容易发生冻疮、冻伤,而且会影响到身体内部器官,所以人体仍需靠衣物来保护。
二、皮肤的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
皮肤不是绝对严密的无通透性的屏障,皮肤具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经皮吸收也是皮肤局部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皮肤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吸收:
①角质层(主要途径);
②毛囊、皮脂腺;
③汗管。它能够有选择地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可呼吸氧气、排放二氧化碳,但功能不是很明显。
皮肤有直接从空气中吸氧的能力,参于呼吸、排泄气体。
皮肤占肺脏吸氧量的0.5%~l%,排除二氧化碳,占肺呼出量的1%~2%。面部皮肤的角质层薄,毛细血管丰富,又直接处于空气当中,因而面部皮肤呼吸作用较其他部位更为突出。因此,一定不要一次长时间使用面膜。
皮肤具有一定的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主要以吸收水分子较多,也透过皮肤表皮层的黑色素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防止紫外线渗力体内。某些物质通过表皮而被真皮吸收,影响全身。
完整的皮肤能吸收脂溶性物质,如油脂(尤为动物性)、乙醇、醚等,而对水溶性物质吸收力很小,若皮肤损伤或发炎时,其吸收力显著增强。
皮肤渗透和吸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使角质层软化
由角质层细胞膜渗透入角质层细胞,然后再透过表皮的其它各层。
皮肤的结构和部位皮肤的吸收能力与角质层的厚薄、完整性及其通透性有关,不同部位皮肤的角质层厚薄不同,因而吸收能力存在差异,一般而言,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
皮肤损伤导致的角质层破坏可使损伤部位皮肤的吸收功能大大增强,因此皮肤损伤面积较大时,局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药物过量吸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二)皮肤表面角质层的乳化脂膜容易与水混合
水合程度越高,皮肤的吸收能力就越强。虽然皮肤面蜡层可以防止其变湿,延缓水与电角质水溶液透入角质层,但蜡层含胆固醇酯及蜡,也是良好的乳化剂,所以阻碍作用不大。
皮肤的局部用药后用塑料薄膜封包后,吸收系数会增高100倍,就是由于封包阻止了局部汗液和水分的蒸发,角质层水合程度提高的结果,临床上常用此法提高局部用药的疗效,但也应注意药物过量吸收和封包时间过长。
(三)少量大分子与不易透过的水溶性物质
可以通过毛囊口、毛囊,再通过皮脂腺及毛囊壁进入真皮内,再从真皮向四周播散。大部分的大分子物质是不能被吸收,只有分子量适宜的营养物质才可能被皮肤吸收。而汗孔的吸收作用很少。
物质的分子量与皮肤的吸收率之间无明显关系,如分子量小的氨气极易透皮吸收,而某些分子量大的物质(如汞、葡聚糖分子等)也可透过皮肤吸收。
物质浓度与皮肤吸收率成正比,但某些物质(如石炭酸)高浓度时可引起角蛋白凝固,反而使皮肤通透性降低,导致吸收不良。
剂型对物质吸收亦有明显影响,如粉剂和水溶液中的药物很难吸收,霜剂可被少量吸收,软膏和硬膏可促进吸收,加入有机溶媒可显著提高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的吸收。
(四)少量物质也可通过角质层细胞间隙渗透而进入真皮。
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完整皮肤只能吸收少量水分和微量气体,水溶性物质不易被吸收,而脂溶性物质吸收良好(如脂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激素),油脂类物质也吸收良好,主要吸收途径为毛囊和皮脂腺,吸收强弱顺序为羊毛脂 > 凡士林 > 植物油 > 液体石蜡。
皮肤不仅吸收少量阴离子,还可吸收一些阳离子。此外皮肤尚能吸收多种重金属(如汞、铅、砷、铜等)及其盐类。
(五)外界环境因素
环境温度升高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加,加快已透入组织内的物质弥散,从而使皮肤吸收能力提高。环境湿度也可影响皮肤对水分的吸收,当环境湿度增大时,角质层水合程度增加,皮肤对水分的吸收增强,反之则减弱。
皮肤的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非常复杂,影响皮肤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的因素很多。如植物油吸收较动物脂肪少,矿物油或水不被吸收,固体物质不易被吸收,而气体则可渗透进入皮肤。
实验证明表皮角质层可以吸收较多的水分,如皮肤被水浸软后则吸收能力加强,故可采用包敷的方法使汗液蒸发减少,皮肤的水分增加,因而皮肤的吸收作用加强。皮肤充血时吸收力也会加强。此外,婴幼儿皮肤的角质层较薄,吸收作用较成年人强。
一些药物及营养化妆品对机体的作用是靠此项功能完成的,面膜就是基于这个道理而达到滋养面部皮肤的目的。但要注意的是,某些化学物质吸收过多会引起的副作用,皮肤能吸收多种重金属金、汞、铅之类。某些劣质化妆品中含有汞、铅,因此要避免使用,以预防皮肤中毒。
皮肤的健康状态、含水量、温度和角质层厚度等因素会影响皮肤吸收。皮肤中含水量多,则渗透力强,所以保持皮肤的水嫩是提高皮肤增强营养物质吸收的因素。
四、皮肤的分泌作用和排泄作用
在真皮层里有两大腺体:汗腺、皮脂腺,具有分泌和排泄的功能。
汗腺的分泌:汗腺分为小汗腺(外分泌腺)和大汗腺(顶泌腺)两种。小汗腺分布非常广,人体除少数几个部位如口唇、龟头、包皮内侧及阴蒂等外,都有存在。一般屈侧较伸侧多,但掌跖为最多。小汗腺的分泌受乙酰胆碱能神经的支配,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
在室温条件下,并非只有少数汗腺处于分泌状态,当皮肤温度上升后参与活动的小汗腺数目也增多,分泌量也随之增多。
汗液刚分泌出来时是与血浆等渗或稍高渗的,当它们通过汗管时,钠被主动重吸收,氯化物被动再吸收,水分也少量再吸收,因此排出到皮面时汗液已变成低渗。
小汗腺汗液中99.9%~99.5%的成分是水,固体只含很小一部分,它们是钠、氯、钾、尿素、蛋白质、脂质、氨基酸、钙、磷和铁等。汗液中物质浓度可随出汗的速度而变化。当出汗速度快时,钠和氯化物浓度将明显增加。汗液分泌时比重是1.001~1.006,正常为低渗。
pH一般在4.5~5.5之间,但若持续出汗可增加到7.4。小汗腺汗液分泌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即有散热作用、角质柔化作用、汗液在皮面的酸化作用、汗腺的肾脏功能替代作用、脂类乳化作用、有助于电解质、粘多糖、激素等的代谢和分泌型IgA的分泌。
与小汗腺相反,大汗腺属于退化了的人体组织,只存在于腋窝、乳头、会阴及外耳道等少数部位。
大汗腺的分泌受肾上腺能神经支配,开口于毛囊或偶见于毛囊旁侧,其分泌靠分泌细胞远端溶解与汗液一起排出。大汗腺功能在青春期才发育完善。大汗腺液的主要成分也是水,其固体部分主要有铁、脂质、荧光物质,有一部分人含有有色物质。
皮脂腺的排泄:皮脂腺除掌跖以外几乎遍布全身。一个皮脂腺有几个小叶,有富有血管的薄层间质包绕。小叶的导管常开口于毛囊漏斗部的下端。
皮脂腺属全分泌腺(holocrine gland), 脂质合成细胞在脂质合成后也一起破裂排出。皮脂腺排泄的调节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目前较为流行的压力学说认为,皮脂腺的排泄是间断性的,皮脂腺的分泌量与速度与皮面脂质的厚度成反比。
如果将皮肤表面脂质除去,皮脂将以很快的速度排泄出来。当皮肤表面脂质达到一定厚度时,皮脂的排泄将几乎停顿。
有多种因素会影响皮脂腺的排泄,如年龄、性别、人种、温度及体内激素的高低,其中雄激素是促进皮脂腺的成长、增殖及排泄的重要因素。
皮脂腺分泌油脂,形成皮面脂质,诸如乳化水分、构成维生素D和维生素D原的成分等作用,皮脂腺除掌跖以外几乎遍布全身。起润泽皮肤、毛发的作用,可使毛发柔软光亮,皮肤不干燥,又有保温,防止水分蒸发,防止水和水溶性物质侵人和抑制某些微生物的功能,但如果皮脂分泌过多,阻塞了毛囊孔,便会产生粉刺。另外,皮脂腺还有抑制体表微生物繁殖的作用。
此外,外泌汗腺可排泄体内的代谢废物,主要是汗液,每天约可排泄 600~700ml ,其中99%是水分,其余的是少量水溶性盐类和其他物质,无机盐如氯化钠、氯化钾、乳酸和尿素等,与肾脏排泄物部分相似,故皮肤又有“第二肾脏”之说。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