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流传、刊刻与批评
早期的《金瓶梅》抄本,是在当世名公和最优秀的文人圈子里秘密传播的。有关该书传世的第一条信息,今天所确知的是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袁宏道写给董其昌的信:
《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
这时的袁宏道在吴县知县任上,而董其昌以翰林院编修任皇长子讲官,是年的春与秋曾两次因事返乡,二人的借书与传抄大约在此期间。董氏在书画和收藏方面负有盛名,拥有《金瓶梅》的抄本应不奇怪。而袁宏道在文坛亦是声名渐起,短短信札,流露出急于得到下半部的渴望,以及对该书的高度评价。
《金瓶梅》从何处得来?我们看不到董其昌的回答。这位后来的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对自家文字当做过一番严格清理,因而看不到任何有关《金瓶梅》的记载。同样,两位较早藏有《金瓶梅》抄本的大人物——嘉靖隆庆间内阁首辅徐阶和嘉靖大名士、后来的南刑部尚书王世贞,文集中也不见蛛丝马迹。这种情形是可以理解的,那些个重臣和名流,有谁愿意担当收藏和传播秽书的恶名呢!袁中郎之弟小修曾忆写了与董其昌闲话《金瓶梅》的情景,董先说“极佳”,又说“决当焚之”,则前说出自真实感受,后来便是意在遮掩也。
徐阶和王世贞皆活跃于嘉靖晚期,对小说中人物自有一种熟稔,其籍里相去不远,交往史亦复杂曲折,若推论其藏本来源相同,应是可能的。有意思的是董其昌、王稚登、王肯堂等早期传抄者也都在苏松一带,而袁氏兄弟听董氏讲说和借抄亦在此地。后二十年,该书的流播之迹时隐时现,而《金瓶梅词话》也正是在苏州问世,揭开了本书的刊刻史。
今天所能见到的明清两代《金瓶梅》刻本,因袭之路径甚明,仍可分为三个系统:
词话本又称“万历本”,全十卷一百回,序刻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为今知该书的最早刻本。现存有四个藏本,经研究者比较,其在行格、字样、内容以及卷首序跋的顺序上均有差异,可知有原刻、翻印、再刻之别。该版本付刻仓促,校勘不精,许多回目仍处于备忘阶段;沈德符所称“原本实少五十三至五十七回,遍觅不得,有陋儒补以入刻”,亦可于书中明显见出。然则词话本保留着大量的精彩描述,最接近作者原创,因而也最为读者和研究者关注。
绣像本又称“崇祯本”,全二十卷一百回。其以词话本为底本,进行了较多的文字加工,回目亦大为整饬。因文中多处避朱由检之讳,加以所附绣像画工多当时名手,一般认为刊行于崇祯间。曾有研究者根据首图藏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第一百回插图的“回道人题”,认为该版本的改定者为李渔,尚待考定。
第一奇书本又称“张评本”,序刻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评者张竹坡(1670-1698),徐州铜山人,名道深,字自德,竹坡其号也。竹坡以标标特出之才而数困场屋,暇中发愿评点《金瓶梅》,凡十余日而完成,题为“第一奇书”,见识与才情均异于常人。竹坡评点当以皋鹤草堂本为原本,初刻于徐州,而其底本则是崇祯本。第一奇书本一经问世,即盛行坊间,甚而至遮蔽了词话本和崇祯本。
《金瓶梅》还在传抄阶段,对它的点评即行出现,如袁氏兄弟和屠本畯、沈德符所记,如被转录的董其昌、汤显祖诸人话语,皆绝妙评语也;词话本卷首三序,重在揭扬一部大书的主旨,而品陟不一;崇祯本之夹批眉批超过千条,精彩处更多;至竹坡评本出,不独添加回前评和回末评,卷首更有总评、杂录和读法诸项,便于读者多多;以后评者如清末南陵知县文龙,亦有佳绝处,引起研究者注意。
兽性、虫性与人性
自打《金瓶梅》流传问世,便有人将该书主人公西门庆喻为禽兽。他的巧夺豪取、贪赃枉法,他对女性的纠缠、占有与侵凌残害,尤其是他那毫无节制的性行为,在在都显现着禽兽的特征。
这种情形不是一种个例,也不限于男性。如潘金莲的乱伦和群奸,她还有春梅那过于亢进无法抑制的性欲;如遍及整个社会、跨越僧俗两界的贪婪,那对财富无耻无畏的追逐;如冷酷与嗜杀、追欢与狎妓、忘恩负义与无情反噬,都能见出禽兽的影子。《金瓶梅》展示的应是一种末世景象,而末世和乱世最容易见到兽性的泛滥:劫财杀人的艄子陈三、翁八,谋害恩公的家奴苗青,构陷旧主遗孀的吴典恩,拐财背主的伙计韩道国、汤来保、杨光彦……他们的行径,又哪一种不粘连着兽性呢?文龙评曰“但睹一群鸟兽孳尾而已”,亦别有一种精辟。
古典小说戏曲中常有一些禽兽的化身:白猿、黑猪、鹏鸟、燕子,甚而至木魅花妖,皆可有人间幻相,亦多不离禽兽本性。吴月娘曾多次用“九尾狐”指斥潘金莲,大约出典于商纣故事,那奉命祸乱天下的千年狐精,一登场便令人印象深刻,从此便成了恶毒妇的代称。而第十九回拿了老西的钱去打蒋竹山的两个捣子——草里蛇鲁华和过街鼠张胜,其行止心性,也是更像兽类的。
与兽性相伴从的还有虫性。连百兽之王老虎都可以称为大虫,则上面所列一蛇一鼠,应在虫兽之间,更多的是虫性了。像武大郎活着如虫蚁般忍辱偷生,死亦如虫蚁般飞灭,若非有一个勇武的二弟,又谁为他报仇呢?而其女迎儿,亲父被害不去声冤,父亲死后屈身侍奉仇人,虽有一个勇武的叔叔,也绝不敢说出真相,的是一“蝇儿”也。《金瓶梅》以一个小县城为主要场景,而市井中人最多虫性十足之辈,如老西会中兄弟常时节和白来创,如游走于妓馆间的架儿光棍,如当街厮骂的杨姑娘和孙歪头,如哭哭咧咧的李瓶儿前夫蒋太医,或也有风光得意的时候,从其生命整体上论定,怕也是更像一条虫儿。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虫性也是人性的基本内容之一。《大戴礼记·易本命》曾以“虫”概指宇宙间一切生灵,其所谓“倮之虫”,即是指人,缘此便有了“虫人”一词,“虫人万千……相互而前”,写出了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抗争与微末存在。唐玄宗将爱女寿安公主呼为虫娘,溺爱与珍惜固在焉,后世诗文中多以之代称歌姬舞女,谑而虐也。“虫娘举措皆淹润,每到婆娑偏恃俊”,柳永词句,不正似为《金瓶梅》中李桂姐、吴银儿、郑爱月儿之辈赋形写意么?
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念来看,则虫性、兽性都应是人性嬗变蝉蜕之蛹,其在人性中的残留亦在在有之。三者固大不同,然又常常纠结缠绕,与时消长,统一于人的生命过程中。《金瓶梅》卷首“酒、色、财、气”《四贪词》,哪一项不牵连着兽性或虫性?又哪一条不弥散着人类的共同弱点呢?
许多事情是很难清晰界画的。对于兽来讲,兽性当然是无罪的;而对于人而言,人性与兽性常又相互转换包容。世情如斯,民风如斯,夫复何言!这就是《金瓶梅》的价值所在。作者肯定是痛绝西门庆、潘金莲之类的,摹画时却非全用冷色。通读该书,我们仍能从一派淫靡中发见人性之善:老西对官哥儿的慈父情怀,他对李瓶儿之死的由衷痛殇,读来令人动容;而潘六儿以小米酱瓜赠磨镜叟,她在母亲死后的伤心流泪,当也出于人之常情。
作为一部世情书,兰陵笑笑生写了大量的恶官、恶民、恶念和恶行,也写了恶人偶然或曰自然的善举,以及普通人的麻木与作恶。丧尽天良之事,本书中触目可见;而丧尽天良之人,书中却一个未写。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