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悲剧美 沈从文 边城 边城沈从文 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导读】小说《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其中作品中体现了作家沈从文的创作风格。

《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下面就看一看相关信息吧。

    一、小说简介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www.aIhUaU.Com)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二、沈从文简介与生平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苗族,湖南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30年代知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文体家。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沈从文边城悲剧美 沈从文 边城 边城沈从文 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散文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小说写得平静、哀怨,美丽中透着悠长的感伤。他写湘西的乡下人,钟情于未被都市污染的人们,但又对现代文明罩在人性身上的暗影,生出厌倦的情感。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晚年醉心于文物研究,对服饰、瓷器、锦缎丝绸、旧版经文,多有心得。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

    沈从文生平

    14-15岁时,他投身行伍,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随军辗转于湘、川、黔三省边境一带,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2年他到北京,受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此后一发而不可收。

    同年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1929年时,任教于中国公学,这时沈从文的作品已颇有名气了。

    20年代末到抗战爆发的七八年间,出版了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石子船》《老实人》《月下小景》等二十多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小说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生命的高峰期。那时他已写下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不久,苏雪林、刘西渭等都撰文肯定了他的创作,可谓声名鹊起,一时气撼文坛。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1949年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1957年被动放弃了文学生涯。

    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以上就是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助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0451/965862951494.html

更多阅读

浅谈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浅谈边城悲剧色彩

浅谈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爱情悲剧的必然性[摘 要]《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四个传说流传了四对有情人的爱情悲剧。现在,究其原因,我们控诉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封建统治者。其实不然,放

我爱花生花阅读答案 花生网阅读是免费的

27 人们常常咏赞烂漫的樱花,雍容的牡丹,圣洁的白莲,我却要赞貌不惊人的花生花。我觉得花生花虽平凡,却蕴藏着另一种美。 花生的花,一般在七月开,青青的花生株上,露出一点一点鲜黄的嫩苞。清晨浴着露水,湿漉漉的;中午,反射着阳光亮晶晶的。就在

从“日边红杏”看探春原型 红杏你的系统日期有误

从“日边红杏”看探春原型聂桥《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怡红夜宴,探春抽到了一支杏花签,并附古诗一句:“日边红杏倚云栽”。最令红学界感兴趣的倒不是这句花签诗,而后面的附言:“得此签者,必得贵婿”,而就是“必得贵婿”四个字,使人们盲目地把

声明:《沈从文边城悲剧美 沈从文 边城 边城沈从文 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为网友章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