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免费) 七年级地理上册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目录

与同学们谈地理 ................................................................ 1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 3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 3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9

第三节 地图 ............................................................. 12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 14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4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9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 21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21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 24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 30

第三节 世界的气候........................................................ 33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36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36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 43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 46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 48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 1

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总结、扩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五、板书设计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后记: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2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3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 4

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5

第二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6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7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8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五、经纬线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9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 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 ,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

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0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 球 的 运 动

自转 昼夜交替 24小时

11

公转 四季变化 一 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第三节 地 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

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

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

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

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

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

方式?

(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

12

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

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1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地图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

2、不同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图是平面的,而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不平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的在平面的 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4、教师出示一幅有等高线的地图,自答“那就是用绘制等高线的方法来表示”

二、阅读材料,自主学习

1、教师提问: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等高线示意”、“海拔的计算”两幅图和文字,讨论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疏密特点,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3、让学生阅读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分析这种表示方法与单纯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总结,用分层绘色法绘制的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4、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还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加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矿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分布图、旅游分布图、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三、学生分组活动,探讨书中练习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问题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内容

四、课后作业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测量,要求每个学生都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地图要有学生自己的图例及其他要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 14

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的理解。认知率达100%。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2、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互动率达100%

3、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投入率达95%

4、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学生不易看懂分清。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

(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应加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能从图形的局部延伸到整体,或从整体图形回到局部的能力。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挂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地图册,收集有关与本课有关的人文资料;

(一)地球?水球?

1、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1)、录相: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2)、教师设问: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 15

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入太空的录相,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2、结合课本,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学生活动2:读图对比:“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地球仪与地图是教学资源,也是学习媒体。利用学习媒体进行学习,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优质高校的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 自主阅读,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史、语文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合作学习,理解概念

学生结合地图,自学课本上“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列表,学生补充概念。

2、运用概念,辩认图形

学生活动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检查学生理解概念,

运用概念的情况。

16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

(古人云: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3、 东、西半球图”,了解大洲、大洋的名称。

(1)、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大洋州、非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南美洲、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

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州大部分在南半球。

(3)、读“东、西半球图”找出四大洋的名称与位置,并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在地球上的位置与大小,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4、 比一比、认一认,看谁能准确、快速地说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的简易地图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与面积的大小。

大洲、大洋海陆分布图

17

5、 板图教学:读“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和“东、西半球图”, 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亚、非分界线,南、北美分界线

(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产生新的问题,优化教学情景,如抢答、辩论等,促使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产生新的教学情境场,给学生提供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的兴趣,为学生下节课迁移知识与情景做好准备。)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地球?水球?

(二)、世界海陆分布

1、 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三)、七大洲和四大洋

1、 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2、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3、 大陆上的洲际分界线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选择题

1、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南半球陆地面积小,所以南半球被称为“水半球”

B、世界海洋面积71%,且被陆地分割成互不相连的几个洋面

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州

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2、 下面大洋中被五个大洲环抱的大洋组合是

A、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北冰洋

C、太平洋、大西洋

D、大西洋、印度洋

3、 七大洲中,跨经度最多与,跨纬度最多的大洲组合是

A、亚洲、非洲

B、北美洲、亚洲

C、南极洲、亚洲

D、南美洲、欧洲

探究活动

18

1、周末到书店看相关书籍,有经济能力的可购买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地理书籍,并学会整理与己有关的资料

2、整理有关的资料后,下结课在全班展开讨论与交流,彼此互补短长、相得益彰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19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 地壳的变动 2. 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

3. 人类的活动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1、 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 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 、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 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

A.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20

B. 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

.3.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 )板块挤压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亚欧板块

4.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岛弧 C. 海沟 D. 海岸山脉

5.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 )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板块运动 D. 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 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六、 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名单略

七、 反思与点评记录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阅读或收看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会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21

3.了解上海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方法与过程:

1.通过交流讨论,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天气播报的形式,了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灾害性天气的危害及其防范,增强安全应对灾害的避险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学会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流程]:

[教学说明]:

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学生也较为熟悉。为此在课前让学生搜集近期天气资料、与天气变化有关照片在课堂中交流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讲到天气与人类的关系时援引了一些新闻图片,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性。由于预备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特点以感性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中引用两段视频片段,一段是近期的天气预报,让学生看了以后了解天气预报的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播报天气,熟练掌握各种天气符号。另一段录象是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的宣传片花,旨在使学生认识天气灾害的严重后果,由于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设计一些防灾问题,以图解答,向学生介绍应对措施,增强学生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状况的图片,说说这些图片都与什么有关?

22

板书课题:多变的天气

二.新课讲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

什么是天气?

①天气的概念

②出示一组天气图片,说出表示的天气状况,还有哪些天气?

③举一反三:说说下列词语哪些表示天气?

电闪雷鸣 四季如春 冬长夏短 风和日丽

天气与人类

①学生交流:a.介绍最近一周来的天气预报(表格罗列数据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曲线变化图)

b.介绍最近这段时间来天气变化给校内外带来的影响(学生照相机拍下的照片)

②出示一组天气与各行各业相关的图片,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天气影响生产的例子. ③小结过渡: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有时它起着积极的作用,有时也有消极作用,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早做准备,趋利避害。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

(二)天气预报

什么是天气预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片段,观察天气预报主要报告哪些内容? 卫星云图

①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在介绍沙尘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②卫星云图的特点(文字显示)

③卫星云图的制作(图片出示)

④动态卫星云图的观测:卫星云图上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天气符号 展开想象,巧记天气符号

风的符号

①讲解:风的符号包含两层含义,风向和风级(文字出示).

②出示风向图讲解:风向标由风尾和风杆两部分组成。有风尾的一头指示方向,风从那里来,风尾所在一头在平面上的位置就是风向。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向。

③继续讲解风级的判断:风力有风尾表示。风力的大小有0-12个级别组成。一道风尾表示2级,半道风尾表示1级。在图中空白处练习读出相应的风级。 练习反馈

①分组练习

②天气播报

(三).灾害性天气

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片段,注意观察录象中有哪些属灾害性天气?录象片段来自今年哪一天天气预报的片花?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什么?

影响上海的灾害性天气

23

①出示画面,谈谈上海的灾害性天气是哪些?可能对上海造成了哪些影响?? ②出示上海天气预警信号及采取举措表格,辨别主要灾害信号及其级别。 面对灾害,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一系列面对灾害是产生的问题,请学生谈谈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举措?最后给出图片答案。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2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25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26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免费) 七年级地理上册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27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28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 29

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后记: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来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为适应今年秋季全面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本人试写这一教案,帮助自己进一步地深入理解和研究新教材教法。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30

1、 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

差异。认知率达100%

2、 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

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利用率达100%

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

能。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 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

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投入率95%

5、 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认同率达

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 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 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 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 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31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 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 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

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 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

布的规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 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 降水与生活

1、 什么是降水

2、 降水量的测定

(二) 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 降水的分布

1、 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 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3、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4、 南通地区的降水在季节分配上有何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32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第三节 世界的气候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33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 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2、 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1、 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 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

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

34

3、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图表。

4、 学生:边归纳总结边填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

探究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

教师:提问,比较各地气候有何特点?说明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教师:最后归纳,气候受地形、纬度、海陆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探究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1、学生:从举例、自身体验出发,气候对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思考活动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1、 气候的地区差异

2、 世界气候的分布

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 ⑵海陆位置 ⑶地形等

4、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生产活动 ⑵生活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 判断表示天气还是气候:

狂风暴雨( ) 晴空万里( )

四季如春( ) 春光明媚( )

2、 填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海南终年如夏,南通四季分明。 ( )

⑵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

35

⑶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 )

3、 探讨: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样做?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1. 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5分钟的上课,而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为了上好

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气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观点。课后还有相关知识的开放题。

2. 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

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深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

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学会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口多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6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人们把地球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则称为“地球村的居民”。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人们惊呼“人口爆炸了”。可见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所以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和人种等知识,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是我们每位中学生都必需了解的地里知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1] 让学生结合课本65页活动1,并根据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并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2]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学 生] 分组讨论,自由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 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追 问] 为什么在18世纪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而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学 生] 分组讨论回答。

[小 结] 1830年以来,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 37

高,婴儿死亡率降低,人的寿命延长,世界人口增加的速度就越来越快。

[设问过渡] 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又用什么来衡量呢?

[活动3]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4页“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它和哪两个因素有关,并列出计

算公式?(2)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0或=0时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学 生] 分组讨论并由各小组选代表回答。

[师生归纳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

人数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反映的是人口在出生和死亡相互抵消下的增长情况。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表示人口

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

表示人口既不增长,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

表示人口减少,数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过 渡] 接下来我们就用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学以致用,让

学生真掌握所学知识。)

[练一练1] 分组完成,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5页活动2,计算四个国家1998年

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1) 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并从大到小排列。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学 生] 学生讨论回答

[练一练2]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

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下面我们依据非洲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

口增长柱状折线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

[教师投影演示] 在学生绘制完柱状图后,教师再用投影图给学生演示绘制过程,

使学生真正掌握。

[过 渡]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

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

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承 接]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用人口密度

这一指标来衡量。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

[活动4]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7页活动题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

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38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

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

口分布图”)

[学 生] 引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归纳]

世界人口密集区:(1)亚洲东部和南部——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早。

欧洲、北美洲东部——工业发展早,经济发达。

世界人口稀疏区:(1)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2)极端干旱的沙漠地

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

人口就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人口就稀少。

[活动6] 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请你选择你愿意工作和生活

的地方,说出你选择的理由,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第二课 时

三、人口问题

[教师提问] 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现在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

万人,请你按一年365.25天,计算一下每天、每小时、每秒各增加多少人?一节

课45分钟时间内世界增加了多少人?引导学生说出对这组数据的想法?(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求知欲)

[结 论]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

[过 渡] 那么人口增长过快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小 品](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编小品,内容是反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

问题。

启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当的补充有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方

面的图片资料,启发学生从世界粮食问题、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社

会治安等方面去展开讨论。

[学生表演、教师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 各小组成员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人口

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以扩展认识。(学生小组讨论,

一方面可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略

[质 疑] 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了以上一系列的问题,那么人口增长是不是越

慢越好呢?请你说说对与不对的理由。

39

[讨 论] 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或不断的减少都不好,也会

带来不少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等等。

[过渡提问] 人口增长过快与过慢都不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请大家想想办

法,看看人口问题应该如何合理解决?(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评价并加以鼓励,维

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讨 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9页阅读材料)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引导、

补充,让学生明确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及目标

[拓 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1、假若你是一位宣传大使,现在你身在一个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你打算怎样做?

请你为它们设计一些宣传口号,让人们能正确认识到人口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学

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大胆创新)

2、发挥想象力,展露创造才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你的所见所闻,用你最擅长的方式(诗歌、绘画、歌曲

等)来表达你是如何理解世界人口问题的。展示学生的课堂上练习成果。(加深理

解,开阔视野)

[师生归纳总结] 正确的人口观应是: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

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此外,还应大力

提高人口素质,使人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过 渡]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不断向

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活动2]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辩题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正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不利 反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对城市发展有利

[学生辩论] (略)

[师生归纳]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

也带动了城市商业活动,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农村人

口大量涌人城市,也会使城市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 渡]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世界上的人口稠密地区

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留学、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他们抱着共同的心愿来到中国,但他们的皮肤、头发、面部特征却是不同的。接

下来我们来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几大人种。

四、不同的人种

[活动3] 投影展示黑种人、黄种人和白种人生活地区的景观及生活场面的图片。

小组讨论、交流对世界三大人种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易于把自己

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学生在交谈中掌握新知,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读

图鉴别,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学生自由发言] (略)

40

[活动4] 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图片和 “世界人种分布图”,完成下列表格以认识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和分布情况。

[师生归纳总结] 世界上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一些有种族偏见的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优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歧视和压迫,都是应该遭到反对并且谴责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本节探讨的四个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策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1、人口总数:1999年60亿

2、变化特点:缓慢—加快—更快—变慢

3、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各地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二、 世界人口的分布

1、什么是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

稠密区

稀疏区

3、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三、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

2、人口问题带来的问题

3、正确的人口观

4、人口政策

四、不同的人种

1、三大人种

2、不同人种的分布

41

3、人类有人种的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能力提高与反馈训练

1.下列不属于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是( )

A.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B.就业困难,粮食短缺

C.大气污染,土壤沙化 D.农作物产量低

2.人口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影响是( )

A.人口老龄程度提高 B.国防兵源充足

C.劳动力资源过剩 D.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3.大量乡村人口迁移城市带来的问题是( )

①住房紧张,交通拥挤②水土流失③垃圾、噪声污染,④就业、入学、医疗紧张⑤供水、供电负担重⑥扬沙天气增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4.乡村人口迁往城市的原因中错误的是( )

A.经济水平提高,乡村有剩余劳动力

B.人口增长太快,乡村居住不下

C.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D.城里教育、医疗、生活条件好

5.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B.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的现象,集中在发达国家

C.世界各国都要控制人口数量不能增长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下面是不同的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展的意见,你认 为正确的是( )

A.在市中心建环行路,修停车场,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减少 公共汽车的压力。

B.禁止大货车白天驶入市中心区,在市中心区小汽车实行单双 日行驶制

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D.将生活区和工业区连在一起,居民少流动

课外活动

社会调查:结合所学知识内容,调查南昌市人口变化情况。 时间 1950年前后 1970年前后 1900年前后 人口数量:

原因:

环境污染 42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一、 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2、3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第四章开始讲述人文地理。语言和宗教是认识世界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居《居民与聚落》的第二节,讲述世界主要语言及主要语言的地域分布。世界宗教的形成及三大宗教的地区分布,代表建筑,通过本节教材的教学,让学生对世界语言和宗教及其地域分布有一个大致了解。为后面学习世界分区,进一步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为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本课在教学中将采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讨论、相互交流,再归纳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教师教教材的传统教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二、 学习与导学目标

1、 知识积累与疏导

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为世界六大主要语言及其地域分布情况。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地域分布、代表建筑。认知率达100%。

2、 技能掌握与指导

学会阅读“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能从中获得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的信息。运用世界政区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地区分布,学会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利用率达100%。

3、 智能提高与训导

通过读图分析、讨论归纳,师生之间相互答题解疑,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互动率达100%。

4、 情感修炼与开导

了解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及其分布在华人聚集的地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英语是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了解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等法律知识。投入率达95%。

5、 观念确认与引导

通过对世界语言的教学,学生认识汉语和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人数最多、使用最广泛的两种语言。学好汉语和英语利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对宗教形成和 43

分布的教学,让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宗教观,学会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认同率达100%。

三、 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世界大洲和国家的地域分布掌握不是很全面透彻,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世界主要语言和三大宗教的地区分布时不易准确到位,影响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四、 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图片、创始人、节日及禁忌等资料。我国佛教的一些代表性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课件1、展示:三大宗教不同建筑风格的画面,不同风格的音乐,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营造一种有宗教特色的氛围,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导言:同学们,前一节我们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和人种,知道了在1999年10月12日时,世界人口已达到了多少亿?(60亿)。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日益增多,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来看两个即兴表演。

表演一:一个同学扮演来通旅游的外国人,一个同学扮演不懂外文的出租司机,扮演外国人的同学把想去的地方写在小板上,然后擦掉。表演开始(略)。

师: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不通,给人们的交往带来困难,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表演二:一个同学扮演阿拉泊人去一个中国人家里做客,一个同学扮演接待这位客人的中国人,看看这位中国人怎样接待这位客人。表演开始(略)。

师:当今世界有很多人是信仰宗教的,如果你对宗教一无所知,就会好心办坏事,所以了解和掌握世界上的语言、宗教等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两方面的知识。

一、 世界的语言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73页第一自然段和阅读材料,独立完成

下列问题——课件2展示问题:

1)、世界上大约有多少种语言?你知道有哪些种类的语言?

2)、哪几种语言是世界最主要的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3)、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为什么?

4)、哪种语言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及他们所知道的其他语言,自由发言、相互交流,并将问题答案用课件显示。

师:汉语不仅使用的人数最多,而且汉语和汉字还是世界上最科学、最优美的语言和文字之一。汉语书法是高雅的艺术品,每一位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应为之骄傲和自豪。因此,科学规范地使用汉语,写好汉字是我们中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2、 师:现在全球旅游业发展很快,假如你说汉语或英语、法语、

44

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去哪些国家和地区会没有语言障碍?

课件3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及问题、表格。

问题:汉语除了在我国使用之外,还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为什么? 表格:(先呈现空表)

问题和空表呈现后,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生:答案交流、相互补充。

将答案一一归纳,课件呈现。

承转:在世界上除各国的语言有别外,同样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许多不同,有的国家还以某种宗教作为国教。我们出去旅游时,除了要了解各国的语言外,还必须要尊重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世界的宗教及其分布。

二、 世界的宗教

1、 课件4展示“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及问题和表格

问题:1)、宗教是怎样形成的?

2

)、我国唐朝高僧玄奘西域取经取的是哪一种宗教的经书?

3)、除了佛教外,还有哪些宗教?

4)、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宗教是哪些宗教?

表格:(先呈现空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6内容,结合“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讨论完成上述问题和表格。

生:发言(略) 答案、整理。课件呈现。

师:上节课,我布置了同学们课后收集三大宗教方面的有关资料,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来相互交流。

生:发言(略)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知道了三大宗教的起源、创始人、节日、禁忌等有关知识。三大宗教流传至今,不仅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历史、文化,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音乐风格和服饰首饰。

45

2、 课件5展示三大宗教代表性建筑A、B、C图

学生看图说出A、B、C分别是哪种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特色。

问题:本地有哪些典型的宗教建筑物?在哪里?

生:自由发言(略)

师: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我国除一些少数民族居民信教外,多数人是不信教的。但信教与不信教是每个人的自由。你可以不信教,但你不能不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对于象法轮功这样的邪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抵制。

全课总结(略) 提出预习下一课的要求。

五、 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世界的语言

1、 世界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2、 六大语言的地区分布

(二)、世界的宗教

1、 宗教的产生

2、 三大宗教及其分布

3、 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

六、 练习与拓展选题

1、 世界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主要有哪几种?

2、 什么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什么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3、 汉语除了在我国使用外,还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使用?

4、 宗教是怎样产生的?下列宗教建筑各是哪种宗教的建筑?

5、 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收集关于三大宗教图书、文字报导等,每人自编一份小报,在班上展出让大家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七、 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一、 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地理第七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教学,前两节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

二、 学习与导学目标

1、 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46

2、

3、 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

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

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5、 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让

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三、 障碍与生成关注: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四、 学程和导学活动

(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板书)一、城市与乡村

出示图片或阅读书本插图:讨论亚洲、欧洲、非洲不同地区乡村的特点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二、聚落与环境

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南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论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市圈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 47

环节二:看录像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我们刚才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如何发展和保护现有的聚落。

环节三:讨论关于北京四合院开发与保护的不同观点和做法。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乡村和城市

1.城市:工业、服务业

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

2.影响因素:土壤、水源、地形、交通、自然资源等

(三)、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一)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有:

(1) 地形(2)气候(3)土壤(4)水源(5)交通(6)历史文化(7)宗

教信仰(8)生活习俗(9)资源(10)植被

(二)调查了解:南通有没有古民居?在哪里?完成调查报告:南通古民居的保护。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初一(2)班个别学困生和初一(1)班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

八、反思与点评

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本课学教过程的设计,尽可能的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实例,尤其结合家乡南通的情况,让学生倍感亲切,感受到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激发学生去探究的欲望。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这一章是本书最后一章,前四章介绍了地理基础知识,了解了世界的自然环境特征,居民与聚落的情况,但世界各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最后一章首先介绍了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它们的差异,最终是要寻求更好的合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章也是为学好世界地理打好基础。

二、学程和导学活动

1、知识积累与疏导: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熟悉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及其特点。

48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4、情意修炼与开导:正确认识国情,激发学生学好知识与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5、观念确认与引导: 能够科学地表述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

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

学生准备:收集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料。

引入新课:(小组竞赛1)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国家多?(每个小组自己写出所知道的国家和地区,比一比哪个小组多?)

第一课时(一)国家和地区

(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找出世界上

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同时指图说出自己熟悉的国家和地区。

(生活动)找出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

(师讲解)世界各国除了面积大小不同,人口多少也不同,政治制度也不一样。 (小组竞赛2)请各小组写出你们知道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名称。(比一比谁写的正确和多)

(师讲解)我国一贯主张的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

(小组竞赛3)你知道哪些国家地跨两洲?(比一比谁写的正确和多)

(生活动)读世界政区图完成书本表格,找出地跨两洲的埃及、土耳其、俄罗斯三个国家,地跨哪两洲?

(师提问)国界是怎样划分的?

(生活动)仔细观察书本图5.3说出这几幅图中的国界各是以什么为主要划分依据的?

(师讲解)以人文要素来划分的国界类型。

(师讲解)领土的概念。

(生讨论)飞行英雄王伟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英勇捐躯。为什么说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第二课时(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生活动)读书本插图5.4和5.5,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们生活状况的差异。 (师讲解)世界各国发展水平不一致。

49

(生活动)读图分析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生讨论)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含义?

(生活动)读表分析比较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绘制柱状图。

(师指导学生绘图)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国家

(生讨论)发展中国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师展示)一组2003年中国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照片,印度软件工业、巴西飞机制造工业等经济发展图片,出示中国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使学生认识到许多发展中国中国家经济正在快速发展。

(课外拓展)调查了解南通20年前、10年前和现在饮食、居住、交通状况、着装等方面的资料。

第三课时(三)国际合作

学生准备:收集国际合作方面的资料。

(生活动)读图5.9,知道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比一比)谁最了解联合国?

(师讲解)联合国的作用,我国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生交流)涉及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国家和地区

1、除南极洲外,世界上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面积大小不同:俄罗斯最大,中国第三

50

人口多少不同:中国最多,印度第二

政治制度不同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3、地位都平等

4、国界和领土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发展水平差异及原因

2、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3、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三)国际合作

1、世界各国需要积极的交往与合作

2、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一)发达国家数量最多的大洲为

A、欧洲 B、亚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二)美国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悍然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翻了伊拉克的政权。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强权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所以他可以肆意践踏国际法,而且美国不需要同其他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名单略

八、反思与点评

地理课程重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内容设计注重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水平的差异,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等均力求体现这一点。

51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0751/368651916584.html

更多阅读

初一地理上册教案 初一地理上册地图 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复习要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总复习要点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1.地球 ①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②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学习七年级地理课文上我们应以集腋成裘的态度丰富知识。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一)世界的语言和宗教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汉

湘教版地理知识点总结 2017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学习七年级地理知识没有止境,我们要有学而不厌的劲头。小编整理了关于2017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17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一)世界的海陆分布(课本22—25页)1、全球的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所以人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科普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我们学习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时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科普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科普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一)居民和聚落1、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2、人口的增长速

声明:《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免费) 七年级地理上册》为网友種依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