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29日,新中国第一个科普场馆——北京天文馆落成。北京天文馆是一座有条纹的大圆顶建筑,它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一样静坐在北京动物园南面,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北京天文馆在建立之初,就把猎户座、仙女座大星云、傅科摆等天文知识灌输给了当时的小朋友们,让小朋友们有了一种揭开宇宙奥秘的神圣使命感。1986年,当哈雷彗星回归地球时,北京天文馆特地开放了天文台,引得成千上万的市民前来一睹哈雷彗星的“芳容”。总之,北京天文馆是人们了解宇宙的一个阶梯,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可是,这样一座神圣天文馆的建立,却是多方面促成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机缘巧合的结果。
北京天文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馆,它是耗资350万才建成的。据参与北京天文馆筹建工作的李元回忆,北京天文馆是在多方面的促成下才建成的。当时,新中国成立还不到5年,又刚刚经历过抗美援朝战争,急需大笔的金钱来发展生产、振兴经济。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决定一次投入350万元来建造一食天文馆。人们对此非常不解。
北京天文馆图
“首先是为了让人们对自然和宇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破除迷信。”李元说。李元不但参与了北京天文馆的筹建工作,还是北京天馆的主要促成人之一,他早就希望我国能够建造一座天文馆。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就开始为筹建天文馆而呼吁、奔走,并且筹集了许多资料。机会终于来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主管教育工作的吴晗在观看了民主德国的天象表演之后,认为中国也应该普及天文知识,就决定在北京也建立这样一座天象馆,于是李元就开始着手准备筹建工作并促成了天文馆的落成。 “其次是民主德国碰巧用天象仪来抵偿欠中国的债务。”李元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主德国著名的蔡司天象仪器厂恢复生产,所以中国有了购买天象仪的市场。再加上当时民主德国欠了中国很多债务,而且他们在中国大使访德期间向大使进言,说中国应该建立天文馆,而德国刚好可以提供天象仪,这么一来,中国就无需再另外购买天象仪,德国也可以抵消欠中国的一部分债务。后来,德国就送来了一台由蔡司天象仪器厂制造的天象仪,以抵偿德国欠中国的债务。这台天象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第二台天象仪,当时能够订到这种仪器的国家只有苏联、美国等几个国家。 “再就是选址。”李元说。北京天文馆作为中国的第一座天文馆,选址问题也是几经周折才完成的。第一个地址是天坛公园内,可是考虑到这样会打破古迹的完整性,而且观众参观起来也多有不便,所以又想把地址定在鼓楼上。但是,这么做施工难度太大,而且没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几经周折之后,最终把天文馆建在了北京动物园对面的一片空地上。原因有三个。一是那里当时还是一片大大的荒地,只有几户人家居住,拆迁时比较省事。二是那里位于西直门外大街南侧,交通非常便利。三是那里刚好挨着北京动物园,肯定有不少青少年会顺便过来参观,正好方便青少年学习天文知识。第四,对面有北京展览馆,正好与北京天文馆相呼应,容易形成科普宣传的强大阵势。 总之,北京天文馆的建立,是多方面原因碰巧促成的结果,如今已经50多年过去了,它承载了无数人对以往的美好时光的回忆,让许多人了解了神秘宇宙的一些奥秘。2004年年底,北京天文馆新馆建成,老馆的风采也依然不减当年。被改造后的老馆,将继续面向公众开放,尽力为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和青少年的成长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