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习惯的重要性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
孔老夫子说得很好,他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成若天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以致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在小的时候形成的习惯所支撑的。
孩子生下来就像一束白丝一样,你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的,染成黄的就是黄的,蓝的就是蓝的,所以说染丝不可不谨慎。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的道理。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不同的孩子,这跟染丝的结果是一样的。明代的思想家王廷相这样说:“凡人之性成于习。”所以大家可以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
二、习惯培养的重点与指标
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要方面的素质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的方面。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应该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做人、做事和学习。
做人的核心是拥有爱心,做事的核心是遵守规则,学习的核心是勇于创新,而这就是人格化习惯的三大原则,是我们的三个重点。在每一个重点下面又有四个具体的指标,人格化习惯需要确立一系列具体指标,我们一共列出了12个指标及一系列基本好习惯。这12个指标包括:(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 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越难的事情要把它变得比较容易来做,大的事情要从细致和细小的方面来做,这才能做成功。他还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就是不贪大才能做得大,所以我们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这12个指标入手进行一系列好习惯培养,有侧重地进行重点突破,是比较可行的。这12个指标主要内容见下表。
12个指标
重点指标 人格特征
做人
真诚待人 真爱
诚实守信 诚信
认真负责 责任心
自信自强 乐观
做事
遵守规则 规则意识
讲究效率 效率意识
友善合作 合作
合理消费 勤俭节约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值得仔细品读)](http://img.aihuau.com/images/e/77363/2917060405290850049663.jpg)
学习
主动学习 自我能动性
独立思考 独立
学用结合 勇于实践
总结反思 勤于创新
心理学专家们也提出了新的研究重点,与人格培养更为靠近。他们的建议是:
做人方面重点研究:
1.少年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培养;
2.少年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做事方面重点研究:
1.少年儿童责任心的培养;
2.少年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
学习方面重点研究:
1.少年儿童学习策略与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2.少年儿童学习主动性与创新的研究。
三、怎样培养良好习惯
1、首先要确定规范。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可以看到立规矩对习惯养成的作用。做父母的都特别希望老师关照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孩子。但是,什么样的孩子老师容易喜欢,在班里容易受欢迎?
有礼貌的孩子。我有个朋友叫李宏,她女儿早儿就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上小学、上中学是人见人爱,到哪个地方都自然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一个女孩,善解人意,待人彬彬有礼,甚至给她们家打过电话的人都会惊叹:哎呀,你的女儿太可爱了,我什么时候一定要见见她,因为从电话中都能仿佛看到这个女孩的微笑。早儿接电话,一拿电话就:“您好,请问您找谁,这是李宏家。”如果她妈妈不在,她会说:“我妈妈现在不在,你有什么事情需要我转告她吗,需要让她给你回电话吗?”对方不挂电话,她肯定不会放下电话,都是先让客人挂电话之后,自己才放下电话。礼貌非常的周全。
我们有些孩子不是这样的,接电话,开口就是:喂,找谁?不在!挂了。有时候连爸爸来的电话都不听清楚,就挂了。早儿为什么那么有礼貌呢?那就是习惯养成。妈妈跟她说:“凡是给咱们家来电话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客人,对客人一定要热情,要抱着愉快的心情接电话。接电话先说您好,请问您找谁,然后该谁接电话谁就接电话,该做什么记下来,而且要后挂电话。”早儿当然也有忘记的时候,妈妈看见了,就提醒她:“想一想,应该怎么办。”提醒多次之后,过了21天,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早儿就非常习惯了。这就是礼仪习惯,是非常非常细致的礼仪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班规、家规、校规都是养成习惯的好方法。
2、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大家一定要有这样的准备,今天培养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
为什么呢?孩子在学校培养好习惯,放学回家:“爸爸,你好!妈妈,你好!”可是我们有的父母就不习惯:你叫唤什么呀?“爸爸,我回来了!妈妈,我回来了!”回来就回来吧,罗嗦什么啊。这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实际上,要孩子学会关心,过去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传统,叫请安。孩子上学,走的时候得打招呼,回来的时候,要问候家里人,出去玩的时候,也要说一声去哪里,父母都要积极回应他。要让这个打招呼的行为成为每个家庭的一个很重要的习惯.
广东人什么都吃,也是习惯。听说孩子们在学校、在班上集体签名,保护野生动物,坚决不吃野生动物,这些孩子们多好。可是回到家,大人就说:吃,吃,吃,怕什么,果子狸好吃,穿山甲好吃,有营养,还能治病!你说孩子他吃还是不吃!当然,这次非典的教训,会对我们改掉坏习惯很有帮助。为了我们的孩子能养成好的习惯,我们成年人还不应该很好地改变自己吗!
3、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我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也就是第三条,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学生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这一点特别重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
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可以说就是把太多的教育变成一种从上对下的要求,而没有一个从下激发出来的主动的需求。
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儿童,一个共同的主题是:儿童参与。
儿童参与在中国的教育界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举个例子: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立100周年,我随团去祝贺。全世界各个国家来了1800个嘉宾。晚上就餐之前,看演出。
第一个节目--狮子舞,表演的青少年非常地尽力。我发现这些耍狮子的人眼神有些异样,直直的、愣愣的。我非常奇怪:眼神怎么这样?一问才知道,这是一些弱智孩子在表演。我非常震惊,当时的眼泪就下来了。
大家想想看,我们搞教育的,面对1800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宾,第一个节目谁敢让弱智孩子表演?我们很可能让他们回家,甚至长得不好看的,纪律不太好的,今天放假,今天你们没事,回家。我们会挑一些嘴巴灵巧的、模样长得可爱的孩子来表演。那么,儿童的平等在哪里?儿童的参与在哪里?素质教育的第一个概念就是面向全体儿童,而不是面对少数。所以说,这行为习惯养成,如果没有儿童的主动而充分参与就不是成功的。
儿童参与有一个阶梯,阶梯有八层:
第一层是操纵,成年人操纵儿童;
第二层是装饰,找几个孩子来表演一下,来装饰;
第三层是象征性的参与;
第四层是成人指派;
第五层是与儿童商量;
好了,我们的习惯培养,起点就是第五层,与儿童商量,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和孩子商量:你们需不需要培养这个习惯?你愿不愿意培养这习惯?因为孩子有选择权:我愿意养成什么习惯,比如爱运动的习惯,有礼貌的习惯……内向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外向的 孩子,慢性的孩子不能培养成急性的,习惯养成要讲究规则,要尊重差异。
第六层是与儿童一起决定,经过讨论我们确定我们要培养哪几个习惯,一起商定;
第七层是儿童提出方案,比方说:我要培养我说话算话的习惯,儿童决定,成人不限制;
第八层是儿童和成人一起决定。
4、那么第四条就是习惯培养人格化高于技能化。
习惯培养一个比较好的、比较高的境界是健康的人格化。什么叫人格化?发自真心的,诚心诚意的。人格是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合。人格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技能化。当然技能化也很重要,有智慧型的,有技能型的,就像骑自行车和游泳一样,都是动作性、技能性的习惯,很难忘的。但是,要注意一个误区,在习惯培养的行为训练当中,不能讲单纯的技能化。比方说:有一家外资企业要求员工见了客人有微笑,微笑的标准是,露出八颗牙齿,这个时候的微笑是灿烂的。但是我们有点生活经验的人会发现,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未必发自真心,譬如很职业化的微笑,无奈的,假笑。
那种笑,对孩子说恐怕是非常不好的。我们要求孩子对人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笑,当然可以有个性化差异。比方说,在表达对人的友好的时候,儿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不习惯叫人,父母却说:“过来,叫叔叔,叫大爷,张阿姨,李伯伯……”小孩子就跟着鹦鹉学舌,这非常不好。我们要培养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去做。我们可以告诉他,对客人要有礼貌,要让孩子真心地去理解别人,尊重别人,用他自己的方式,笑着点点头就够了。不要像训练猴子似的,那确实是有问题。
有一个英国皇家教育团到南方某幼儿园参观。园长为了让外国人看小朋友是怎样守纪律的,给每个小朋友发一碗汤圆。小孩都特喜欢吃。客人来参观都要说话啊,致欢迎词啊,罗罗嗦嗦了半天。对着汤圆,有个小男孩就等不及了,低下头舔了一下。这个园长看见了,狠狠地盯了他一下,这小男孩头低着,知道犯错误了。参观完了之后,中国的老师们就问英国的客人,你看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教育怎么样?人家说话很幽默:我看你们训练孩子的方式和我们英国皇家训练马队一样,要先出哪个蹄子,后出哪个蹄子……多尖锐啊!
5、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六大步骤。
步骤1: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孩子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来进行,是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步骤2: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大家,学生以及父母老师都参与。要让孩子自己说: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什么习惯。要一个一个地定培养目标,甚至两个月培养一个习惯,一个新习惯,这都很好。
步骤3: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守时,他怎么守时?他的表都是拨快十分钟的。
步骤4:是需要持久的训练,一定要训练。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你们可以尝试,但是有一条,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训练一个月以上。但是这训练不是天天正步走,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等,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步骤5:要及时评估,要表扬,用各种方式表扬。引导,小孩一定要及时的表扬。
步骤6:要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谁出现了好的行为,在班里头得到鼓励、支持、欣赏;谁有不良的行为出现了,大家会鄙视、反对,这对一个人好的习惯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六大步骤,把每个步骤都做细化,良好习惯就养成了。
四、怎样矫正不良习惯 (推荐:与其去纠正坏习惯,不如去培养好习惯)
在培养好习惯的同时必然要矫正不良习惯。对着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坏习惯:
学习不好的孩子一定是学习习惯不好;品德有问题的孩子,一定是品德习惯不好。怎么办?
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孩子们的不良习惯。
矫正不良习惯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广东一位老先生性子比较急,听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就让孙女改正不良的阅读习惯,可是30天也未见效。于是便怀疑专家的理论。实际上,任何理论都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应当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对孩子简单地发号施令是不可能取得好效果的。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登过许多培养好习惯的好方法。例如,有个妈妈姓高,她的儿子上五年级,学习坐不住,写1个小时的作业,能站起来大概有10回,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没有;一会儿站在窗前,看看谁在外面玩儿。妈妈陪着他的时候,他老想站起来,在屋里走来走去的,就是坐不住。你看,这样做作业,学习成绩能好吗?
学习时坐不住是很多孩子的一种不好的习惯。但是高妈妈非常有智慧,她用了一种区别强化的一个技术,对孩子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能够学习好。你1个小时站起来10回,是不是太多了?能不能让我看到你1个小时只站5回?孩子知道妈妈注意他了,就说:5 回就5回,第二天做作业,果然只站起来了5回。妈妈说:哟,我儿子真了不起,一天就改了一半,进步太大了,我看你站4回也能做到。孩子说:4回就4回……慢慢地,孩子做作业时就不站起来了。高妈妈还会用别的很多技术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例如,孩子特喜欢六点半看动画片,就给他约定:今天你做作业时站起来在3次以内,你就可以看动画片,超过3次,动画片不能看。这就是说,达不到某个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有所限制,要惩罚,这个惩罚一定要剥夺他最喜欢的事情,这个时候不能心疼孩子,这没关系。但是他达到这个标准之后,你就得奖励他最喜欢的事情。孩子通过这样的调整,慢慢地就习惯了,高妈妈的经验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很大的启发。我突然间明白了,我发现了习惯培养的奥秘,可以总结出一句话: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一个孩子如果有了坏习惯,学习坐不住,老站起来,妈妈往往会说:儿子,学习就是学习,不许站起来。你只要说不许站起来,你儿子屁股底下立刻像有钉子一样,那个难受劲,非站起来不可,肯定要站起来。你不让站,他忍着,一会儿还是得站起来。这是神经系统在工作,在不屈不挠地工作。所以说这样做是没用的,只能用递减法。
五、在快乐的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人总是有趋善、趋乐的趋势,人总是向着一种喜欢的、有兴趣的、他觉得真好的方向走,趋利避害嘛,这是人的心理。我们要培养好习惯,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到坏习惯的丑陋,不能容忍。
我们来看看体验式学习和传授式学习。从国际教育比较可以发现,西方的教育以美国为代表。他是体验式学习。东方的教育以中国为代表,中国的教育是传授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的是什么呢?是尝试、探索,他容易形成能力,但不容易形成知识。中国的这种传授式学习是灌输、记忆,是容易形成知识,不容易形成能力。所以,中国的孩子会考试,但能力不太强,美国的孩子能力比较强,但不大会考试。
所以现在最好的教育是双方结合起来。体验,中国学生需要体验。把习惯的养成和孩子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在习惯的培养当中,要有些快乐的事情,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实践出真知。
那么怎么做呢?有很多种方式,要创造很多让孩子体验的活动方式。比方让孩子当个小导游,让孩子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一定要有各种活动,让孩子体验,这才能够很好的提高,才能真正的巩固下来。
上海有个华阴路小学,学校中98%的小学生都主持过中队会,奇怪不奇怪?难道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队干部吗?原来,这个学校少先队活动开展得很好,然后有的队员提议,我们希望天天都开展队活动。可是今天的教育改革,少先队一个星期就只有一节课,怎么可能天天有活动呢?这个学校做到了,少先队通过了决议,怎么搞呢?每天下午上课之前10分钟,开队会,各个班开中队会,就叫“10分钟队会”,而队会的题目内容,由队员们自己想,自由报名,你报了名,你就上来主持。这个星期把下个星期的队会内容和主持人排出来,星期一是谁主持,是什么内容,星期二是什么,星期三是什么……比方说,有马路歌手争夺战,有猜谜,有各种有趣的故事,有新闻……什么内容和方式都可以。
大家想想看,别说一个小学生,即使是成年人,有多少人头发都白了,也没在众人面前讲过话。没有这个体验,所以他就更谈不上习惯。碰到困难,碰到委屈,碰到伤害,他也不会表达,不敢在众人面前开口,只能找别人帮忙诉冤,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
这个学校让孩子们从小主持会议,一个小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主持10分钟队会,是个了不起的锻炼。这个学校这样锻炼,成为一个传统,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体验。我们要创造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从容地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说说你的家庭,说说你的爱好,说说你的有趣的经历,都很好呀!
所以说,要创造很多种方式,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地成长,体验成功,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