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崇圣寺,不禁被它那气势宏伟、庄严秀丽的布局所折服。衬着天上纷飞的乱云,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威严、肃穆,在大自然面前,在神的面前,人是渺小的。
它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1年,经历代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了颠峰,有“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享“佛都”之美誉。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闻名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
今天五大重器仅存三塔,而一代名寺“南中巨刹”崇圣寺与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
2005年大理旅游集团耗资1.82亿人民币恢复重建崇圣寺,我们去时,景点管理者正在大门口组织民间舞蹈表演。
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也加入到跳舞的队伍中。
三塔这边,十几位几十岁的少数民族大姐、阿妈跳起了舞蹈,舞姿虽简单,动作也不甚整齐,但我们看出了她们的认真和热情,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重建的崇圣寺,占地600亩,西依苍山应乐峰,东临洱海万顷波,海拔2199米,东西长1136米,南北宽352米,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
新崇圣寺仅占古代崇圣寺建筑面积的六分之一,请了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师为方丈主持。
三塔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
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编辑本段概况
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公园713年—741年),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着名的王家寺院,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此出家修行。极盛时期的崇圣寺“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筋”,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享有“佛都”之美誉。以三塔、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佛都”匾、三圣金像五大重器着称于世。清咸丰、同治年间,崇圣寺毁于兵燹和自然灾害,仅存三塔。
崇圣寺三塔为古代崇圣寺五大重器之首,主塔名千寻塔,高69.13米,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公元833年-840年),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共16级,塔心内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呈纺锤型,线条圆润,属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南北两座小塔高度均为42.19米,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两小塔相距97米,为八角形楼阁式10级砖塔,每级塔檐上砌出模拟木构建筑的斗拱、平座和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层层各异。古人建塔,大致可以分为崇扬佛教,镇灾降邪和观赏三种功用。崇圣寺三塔集三种功用于一身,建塔艺术登峰造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
1978年至1980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三塔进行了自明嘉靖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专家从千寻塔中发掘出了各种文物共680多件,是迄今所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为中外文物界所瞩目,为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佛教文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部分文物陈列于三塔出土文物展览馆。
历史文化体验区包括南诏建极大钟(钟楼)、雨铜观音殿、两幅稀世画卷——《南诏国史图传》、《张胜温画梵像卷》、段功墓、李元阳墓、菩提园。 崇圣寺三塔风景区
南诏建极大钟为古代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原钟铸于公元871年,南诏建极十二年,故名南诏建极大钟。据徐霞客游记记载:“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与三塔同为镇寺之宝,惜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6年---1872年)的战乱。1997年重铸的南诏建极大钟为典型的佛钟,钟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饰六幅波罗密图案,重16.295吨,为云南省第一大钟,我国近代所铸第四大钟。
雨铜观音殿内供奉有雨铜观音、阿嵯耶观音、负石观音像、梵僧观音像、水月观音像。雨铜观音像原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公元899年),造像精美,衣纹流畅,被誉为“如吴道子画”,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一,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1999年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重铸的雨铜观音像,高12.6米,铜铸贴金,重11吨,造型为大理地区所特有的男身女相:慈祥、善良的女性的脸庞,伟岸挺拔的男性身材,这是不同于中原地区观音造型的地方。阿嵯耶观音为大理所特有的观音,也是大理人最崇敬的一尊观音,造像根据三塔的出土文物,一尊金质的阿嵯耶观音像所铸。负石观音与梵僧观音是阿嵯耶观音的化身,以救苦救难,护佑百姓被广为传颂和崇拜,造像根据大理民间传说所铸。雨铜观音殿二楼展出两幅稀世画卷《南诏国史图传》、《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卷》,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史料宝藏,世界佛画艺术中的瑰宝。
宗教文化观光区即2005年恢复重建的崇圣寺古建筑群落,整体布局为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建筑风格上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之精华,主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放生池、接引桥、天王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法物流通处、僧房、方丈院、客堂、罗汉堂、千佛廊、祖师殿、护法殿、佛教研究院等。所有殿宇的斗拱门窗及细部装修采用上好红椿木精雕细凿,在彩绘方面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和玺彩、庄重典雅的旋子彩以及活泼诙谐的苏式彩。寺内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用铜千余吨,其中599尊(件)佛像、法器贴金彩绘,创全国之最。精雕细凿,独具匠心的木雕艺术,如木雕《张胜温画卷》长卷、佛本身的故事、观音十八化等,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堪称珍品。而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石雕艺术,营造出清雅幽静的佛教氛围。寺内清新秀丽的园林绿化美化,美仑美奂的灯光艺术,堪称现代佛教寺院的典范。恢复重建的崇圣寺源于历史,整个建筑起伏跌岩,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以宏大的建筑规模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将静态的佛教艺术与动态的佛教文化相结合,与古老的三塔、重建的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一起,以全国最大、世界着名、东南亚最具特色的佛教寺院之称谓,再现了当年“灵鹫山圣地,妙香国佛都”的盛况。
2009年6月,配合“环洱海田园风光(崇圣寺三塔核心区)保护利用规划”,投资4000万元,规划改造前区景观大道崇圣路。崇圣路占地102亩,分一轴四区,一轴即崇圣慈航——崇圣路;四区即福田大观、释门盛象(前导广场)、法脉圣道、金翅辉宇(护法广场)。其中各石灯、牌坊、照壁、田园景观小品及相应配套设施综合景观形象,生态功能,宗教氛围三大要素,充分突出生态性、文化性、特色性。随着旅游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旅游区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景观质量得到跨越式的提升。
为进一步挖掘旅游区文化内涵,弘扬历史文化,不断提升硬件设施与软件体系,不断营造崇圣寺佛都的宗教氛围,2009年,经过专家反复沟通、征询与梳理,拟定《大理崇圣寺提升完善概念规划》,集中将崇圣寺的历史缘由、佛教典故、文化脉络、宗教活动、慈善事业、品牌拓展等进行了进一步的强化,真正成为服务功能齐全,环境幽雅的大型佛教文化旅游区。
崇圣礼佛,和美人生,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欢迎您的到来!编辑本段观赏游憩价值优美的自然景观 西有苍山十九峰如屏风耸立,东有250平方公里的洱海像镜面展开。山海之间田畴万顷,白族村庄星罗棋布。崇圣寺三塔旅游区,就座落在这如诗如画的名山胜水之间。
千年古塔崇圣寺三塔 始建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崇圣寺三塔可谓千古奇观,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之首,前一后二,呈等腰三角形排列。大塔居前,又名千寻塔,全称“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始建于南诏国劝丰佑(公元823-859)时期,为16级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典型的唐塔的建筑风格。前有石砌照壁,照壁上嵌有明万历11年(公元1583年)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手书的“永镇山川”四字。南北小塔,在大塔西南,西北角,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即大理国段正严(段誉)﹑段正兴执政时期,为八角形11级楼阁式空心砖塔,为典型的宋代佛塔建筑风格。
崇圣寺三塔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的标志和象征,是大理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人文景观,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三座塔变化中有和谐,对立中有统一,互相依衬,浑然天成,背后是终年积雪的苍山,前面是碧波荡漾的饵海,与“玉洱银苍”浑然一体,展现出一种自然、典雅的东方美。
唐、宋文物 文物 出土文物展馆中展出有1978年至1980年,对三塔进行自明嘉靖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维修时出土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珍贵文物,有680多件,是迄今所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最为丰富、最为重要的一批,为中外文物界所瞩目。展出的写经、经卷、法身舍利、三塔的金模型、青铜镜、玉石和水晶佛像等等,把人们带入了历史的长河,须臾之间,便上溯了一千年,看到了盛唐时期洱海地区兴旺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为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佛教艺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诸天风雨一楼钟 1997年根据史料重铸的南诏建极大钟为典型的佛钟,是古代崇圣寺的五大重器之一,钟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饰六幅波罗密图案,下层饰六幅天王像,钟高3.86米,口径2.138米,重16.295吨,是1840年以来我国所铸的第一大钟。将其悬挂于按唐代风格在原址上重建的钟楼内,与三塔相辉映,可谓“万古云霄三塔景,诸天风雨一楼钟”,再现了当年“楼势欲空天地我,钟声唤醒去来今”的壮观景象。
南中巨刹崇圣寺 2005年根据史料记载,借鉴国内外着名寺院建筑格局,在原址上恢复重建了崇圣寺。崇圣寺曾经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王家国寺,恢复重建的崇圣寺西依苍山应乐峰,东临洱海,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汉传佛教单体寺院, 整个建筑群落起伏跌宕,错落有致、精美壮观,充分体现了崇圣寺作为王家寺院的大气磅礴、庄严宏伟的气派。编辑本段古代南亚、东南亚“皇家园寺”
着名的三塔崇圣寺,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园寺”。
三塔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间(公元713—741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3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藉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宋代“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南诏王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段正严(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东南亚、南亚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
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着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
当代香港着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在《天龙八部》“释名”中写道:“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天龙八部,这名词出于佛教。许多大乘佛经叙述佛向诸菩萨、比丘等说法时,常有天龙八部参与听法”。“天龙八部”包括八种神道怪物,以“天众”和“龙众”为首;这恰好是大理国画工张胜温所绘的着名画卷《大理国梵像卷》中的重要内容。而小说中描述的“天龙寺”就是辉煌的崇圣寺。编辑本段大理独特佛教阿吒力
南诏、大理国时期,大理所信奉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的密宗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性的阿吒力教,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滇密”。阿吒力教始自公元七世纪前页,由古印度经“蜀身毒道”传入,在南诏王盛罗皮统一六诏后,在大理地区大量流行。在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一直都是国教,据徐霞客游记载,当时的大理地区“人不论老幼,手不释念珠,年内斋戒余半”,有“妙香古国”之称,而崇圣寺作为着名的皇家寺院,就有了“佛都”的美誉。阿吒力教主要供奉的神为观音,对观音的崇拜胜过了佛,所以在1978年至1980年对三塔进行维修中总共清理出680多件文物,其中78尊神像中就有58尊为观音像。据史料记载,大理政权中,凡宰相大臣或担任要职者,多从阿吒力僧人中选拔,阿吒力僧人可以娶妻生子,并兼通儒学,拥有很高的权势,地位尊贵。大理佛教在明代后,由于明朝中央政府在大理广泛宣传内地的佛教文化,大理佛教逐渐走向衰落,只是在民间还有一些保留。而三塔崇圣寺,充分展示了大理独特的佛教阿吒力,因而吸引了中外香客。编辑本段崇圣寺被毁的原因和恢复重建
一千多年来,三塔经历了风雨剥蚀和多次强烈大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古代大理劳动人民的智慧。公元1056年(丙辰年)农历五月初六大理发生大地震,史籍载:“城廓人庐尽圯,中塔(大塔)折裂如破竹,旬日复吉,安然无恙”。后面两座小塔被震斜,至今斜立,蔚为奇观。《大理县志》记载:“丙辰之变尽毁,惟三塔岿然尚存”。说明崇圣寺经强烈大地震和经历战乱与浩劫毁于晚清,十分可惜。
1994年10月,成立了崇圣寺三塔文物保护管理所,随后又组建了三塔公园。在“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指导下,省、州、市文化部门对三塔公园进行科学规划,自筹资金,投入8000多万元恢复重建了一批精美的历史文化景观——重铸南诏建极大钟(复建钟楼),重铸雨铜观音(复建雨铜观音殿),展稀世画卷——《南诏国史图传》、《张胜温画梵像卷》,置宝鼎,铭三塔历史,建三塔文物陈列馆、夜景灯光工程、三塔聚影池、三塔苑酒店等,逐年绿化、美化景区,植树20335株(其中珍稀树种687株),种植草坪1400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90%以上。 公园面积由85亩扩大至400多亩,成为服务功能齐全,绿树成荫,花鲜草茵,环境幽雅的大型文物保护单位和独特的文化旅游公园。2002年10月,为整合大理旅游资源,州、市政府决定成立大理旅游集团,三塔公园隶属该集团。三塔公园为创三优景区,大力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开展升级达标工作,2003年荣获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证书,2004年通过ISO9001-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诸天风雨一楼钟
2005年4月崇圣寺大规模恢复重建竣工,结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形成了塔寺辉映的美景。崇圣寺的规划布局以保护三塔为核心,源于历史,超越历史,借鉴了国内外着名寺庙布局的特点,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特色之精华,按主次三轴线,八台九进十一层次进行规划建设。整个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亩,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总投资1.82亿元。主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望海楼。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建有法物流通处、方丈堂、客堂、斋堂、罗汉堂、千佛廓、祖师殿、佛教研究院。寺内塑像以《张胜温画卷》、明代梨广修所塑的“五百罗汉像”和三塔出土文物为蓝本创作而成,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形成独特的大理雕像风格。寺内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用铜千余吨,其中599尊(件)为贴金、彩绘,创全国之最。
各种造像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雕塑之精品。寺内建筑主体以钢混结构为主,斗拱门窗及细部装修采用优质的红椿木精雕细凿,中轴线建筑采用最高规格的金龙金凤和玺彩,两次轴线采用庄重典雅的旋子彩,廊阁内院采用活泼诙谐的苏式彩,整个建筑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又不失民族特色;木雕艺术如《张胜温画卷》长卷、佛本身的故事、观音十八变等,格调高雅,独具匠心,堪称珍品;石雕艺术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整个建筑、彩绘、雕塑风格与寺内清新秀丽的绿化美化,熣灿耀眼的灯光艺术相融合,营造出崇圣寺浓厚、庄严的佛教氛围,堪称现代佛教寺院的典范。
印证大理文化、历史和佛教深厚的崇圣寺
游客们参观了三塔和聚影池、钟楼、雨铜观音殿、大理观音文化展示区等后,又进入金碧辉煌的崇圣寺。
山门前的这个雕塑是大鹏金翅鸟,高6.5米,它是根据三塔出土的一尊文物复制放大的,大鹏金翅鸟的梵语名字为迦楼罗,是天龙八部中的一部,迦楼罗以龙为食,而大理古时候为泽国,传说有龙为患,大理人民为了镇压水患,把大鹏金翅鸟作为护法神加以供奉。
崇圣寺山门采用仿清代五滴水门楼,三道门五开间,而山门两侧的哼、哈二将,造型生动,线条突出,形态逼真。
进入山门的左边是财神殿,右边则是药王殿。在财神殿和药王殿的背后,分别是钟楼和鼓楼,恢复了崇圣寺原有的“暮鼓晨钟”景观,其中鼓楼上的大鼓,直径3.1米,堪称全国佛教寺院中第一大鼓。
过了接引桥和放生池,就到了天王殿,又称为护法殿。天王殿为仿明代建筑,府殿顶单檐五开间,中间供奉的是在密宗及大理地区都影响比较大的护神——大黑天神,大黑天神在密宗里属于战神,据说礼祀此神,可增威德,举事能胜。为何在大理地区供奉大黑天神还有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大黑天神是玉帝前的一名掌管天下疾病和药物的天神,玉帝听信谗言,派了大黑天神携带瘟疫和疾病到大理进行传播,当大黑天神到了大理以后,发现大理的人民勤劳善良,并非象玉帝所说,于是自己就把所有的瘟疫和疾病吃掉,全身发黑而死,大理的人民为了感谢他,就把他作为护法神加以供奉,现在大理的很多村落还把他奉为自己的本主。在大黑天神的两边供奉有四大天王像,分别是手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手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天五、手持蛇的西方广目天王、手持雨伞的北方多闻天王,分别代表了风、调、雨、顺。 天王殿之后是接引殿,接引殿为仿宋代建筑,庑殿顶单檐七天间,中间前面供奉着弥勒佛。佛有横三世和纵三世之说,横三世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裟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纵三世为过去的燃灯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未来的弥勒佛。弥勒佛面向山门而立,有接引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弥勒佛背后,供奉有韦驮像,佛教中把他列为护法神,其塑像一般穿古代武将袍,手持金刚杵,传说韦驮善走如飞,曾经帮佛祖夺回佛牙,韦驮立于山门之后,大雄宝殿之前,是因为要守护释迦佛灵塔之意,韦驮双手合什捧杵,表示对天下客均热烈欢迎之意。大殿两边的塑像为天龙八部中的龙部众,即八部龙王 ,龙可以兴云布雨,令众生热恼消灭,并守护佛法,是吉祥与威严的象征。
出了接引殿,看到两边带有浓厚的藏传佛教特点的两种法器,左边的是五组转经筒,转经筒上下两端固以轴承可以转动,周围刻有经文和六字真言,崇圣寺的转经筒刻有《平安经》、《般若波罗密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花经》;右边的是五组金刚杵,金刚杵在古印度是一种兵器,传入佛教后,成了断烦恼、伏恶魔的一种法器。崇圣寺最大的金刚杵长6米、直径1米,可以称为金刚杵之王。
崇圣寺的第三大殿——观音殿,观音殿属于仿明代建筑,重檐五开间,正中供奉有十一面观音像,十一面观音是观音的一个化身,如名字所说,共有十一个颜面,正面三面为菩萨善面慈悲相、左面三面为嗔怒相、右面三面为獠牙上出相、背后一面为暴恶大笑相、最后功行圆满,到达第十一地,也就是最后一面佛地。观音殿两边的神像都是观音的化身,可能大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内地的观音只有六个化身,而这儿的却有八个?这是因为在观音六化的基础上,大理人民又加上了在本地流传比较广的观音的两个化身;易长观音和建国观音。观音殿外面的格子门刻有在大理地区流传比较广的观音十八变的故事:上面一层是绘画,下面一层就是所对应的文字说明,其中的建国观音就是通常所讲的梵僧观音,因为他曾经点化南诏国第一代国王细奴罗,帮助细奴罗建立了南诏国,故名建国观音。
观音殿的两边分别是南北罗汉堂,供奉有五百罗汉。在佛教中,有四个层次的修为,第一层是佛,佛的境界是大智大慧,无所不能;第二层是菩萨,菩萨的境界是大慈大悲;第三层是罗汉,罗汉的境界是能忍受所有的磨难和痛苦;第四层是金刚。崇圣寺的五百罗汉的雕刻取材于昆明筇竹寺,平均高度为1.8米。关于五百罗汉还有一个故事:古印度有五百强盗,被俘后,全部挖去双眼放至山林,众强盗日夜啼哭,佛主听到后,大发慈悲,用神药使他们复明,五百强盗从次皈依佛门,经多年修行,得成正果。罗汉堂的后面是南北千佛殿,等待着有缘人请到佛像,并加以供养。
经过了前面的重重殿堂,就到了崇圣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仿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建造,重檐九开间,总高26米,殿阔51.7米,中间悬挂赵朴初先生手书的“大雄宝殿”黑底金字横扁,二层檐口悬挂金庸先生手书“天龙寺”蓝底金字扁。大雄宝殿内的神像造型和排列顺序,完全按照《大理国张胜温画梵像卷》中的“释迦牟尼佛会图”进行雕塑和排列。正中供奉有华严三圣,即如来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被尊为诸菩萨之首,是佛的主要协恃之一,充满智慧;普贤菩萨是理德的化身,大乘经典总扩法,充满理性。文殊、普贤、观世音和地藏,是中国的四大菩萨,他们的道场分别在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立于佛祖前面的这两位是佛祖的两大弟子迦叶和阿难,迦叶以悟性高面闻名,中国佛教禅宗有“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在释迦牟尼圆寂后,他成为了领袖,并主持了第一次结集,迦叶常修头陀行,被称为“头陀第一”;阿难则长于记忆,听闻最多,被称为“多闻第一”,在第一次结集中,就是由他诵出经藏。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两边分别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和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称为“东方三圣”。
大雄宝殿内,最有特点的还有木雕的《大理国张胜温画梵像卷》,整个画卷长117米,高1.8米,目前也是国内之最。原有的《张胜温画卷》为纸本彩绘,总长1635.5厘米,高30.47厘米,成画于公元1180年,现存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与《清明上河图》一道被称为“南北双娇”。但是从艺术造诣上来说,其实《张胜温画卷》还要略高一筹。整个画卷分三个部分:蛮王礼佛图、法界源流图、十六国大众图。释迦牟尼佛会图,与大雄宝殿的神像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前面所供奉的神像要比佛会图中的要少一些。大雄宝殿的十八扇格子门雕刻有“佛本身故事”,即佛祖从出生到出家、成道、成为佛祖、涅的整个过程。崇圣寺所有的木雕形象,不论是《张胜温画卷》还是“佛本身故事”,所有木雕人物的相貌均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显示了大理木雕的高超技艺。
大雄宝殿的左边是祖师殿,供奉有禅宗六祖,他们分别是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和慧能。从供奉禅宗六祖可以看出,大理对外来佛教的包容性和多元文化。 大雄宝殿的右边是高僧殿,又称为国王殿,里面供奉有大理国时期在崇圣寺出家的九位国王。祖师殿和高僧殿的雕像是没有贴金,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凡夫俗子,不能跟神一样可以塑造金身。
大雄宝殿的后面,是阿嵯耶观音阁,观音阁前面是一组“九龙浴太子”的石雕。传说,佛祖从母亲的腋下出生后,有九条龙同时喷水,帮太子洗去身上的污秽。石雕后面的壁画,就再现了这个传说故事。石雕后的阿嵯耶观音阁为仿唐代高台三重檐建筑,里面供奉着12米高的阿嵯耶观音,是根据三塔出土的一尊阿嵯耶观音像复制放大的,阿嵯耶的梵语意思是“圣”,阿嵯耶观音是“圣”观音,崇圣寺所崇之圣就是阿嵯耶观音,在南诏大理国时期,阿嵯耶观音一直是皇家的主尊观音。在大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存在着独特的观音文化,阿嵯耶观音就是一个代表。古印度原有的观音本来是男身,传入中原以后,由于人为的因素,老百姓把观音女性化了,而大理的观音则是男身女相,细腰显足,呈现男身观音向女身观音过渡的特点。在美国,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云南福星”。
崇圣寺在重建之初,就已经设计了五组经过开光的珍藏版吉祥物共一千套,分别是:大鹏金翅鸟避邪、转经筒平安、金刚杵吉祥、华严三圣崇圣、阿嵯耶观音福星。 过了山海大观石牌坊,现在就到了崇圣寺中轴线上的最后一个建筑:望海楼。顾名思义,登上望海楼,就可以一览崇圣寺三塔以及苍洱全景。
三塔与崇圣寺和谐融为一体,成为“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享誉东南亚,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编辑本段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揭牌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国家5A及旅游景区揭牌仪式
2011年9月4日上午,大理州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国家5A景区揭牌仪式在三塔景区举办,云南省旅游局副局长何池康、云投集团董事长保明虎、大理州委书记刘明、大理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字国顺 、大理州常委副州长马健全、大理州委常委副州长蔡春生、大理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叶翠萍等领导参加了揭牌仪式。副州长蔡春生为三塔文化旅游景区5A级景区揭牌仪式致辞,云投集团董事长保明虎发表讲话。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国家5A及旅游景区揭牌仪式各地领导和媒体参加媒体揭牌仪式 崇圣寺旅游景区在州委州政府和州旅游局的建设和打造之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的软硬件环境,完善景区服务功能,于今年7月正式晋升为国家5A景区,为大理地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是大理旅游景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旅游规划保护面积达5.86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1000亩,是集苍洱风光、文物古迹、佛教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内着名景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大理的象征和标志。
州委常委、副州长蔡春生指出,崇圣寺三塔是大理历史文化的象征,在大理30年的旅游发展史上,崇圣寺三塔一直是大理旅游景区的核心部分,是云南省精品旅游景区之一,为促进大理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开始,大理州启动了崇圣寺三塔创建国家5A景区工作。5年来,大理市及有关部门开拓创新,迎难而上,严格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三塔景区。5A景区的成功晋升,标志着大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果。
崇圣寺三塔是全国第二批被评为5A级旅游景区5家景区之一,其他四家分别是四川省乐山市乐山大佛景区、重庆市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丽江古城景区。在这5家中,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以987分的终评分高居第一。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
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
整座塔很有气势,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恢复的大理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位于大理古城3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峰峦叠翠、环境清幽,真不愧为“灵鹫胜地”。融合了“禅宗”、“密宗”特点,集大乘佛教、大理阿吒力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与三塔公园珠连璧合,重现古代“皇家园寺”辉煌,鳞次栉比,气势磅礴,成为闻名中外的佛文化魅点。“佛都”增辉,光耀苍洱。古代南亚、东南亚“皇家园寺”著名的三塔崇圣寺,一千多年前就是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园寺”。
崇圣寺背山面海(洱海),极具气势!!!!
整个建筑起伏跌宕,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又不失民族特色!
寺内617尊(件)佛像、法器均用青铜浇铸而成,用铜千余吨,其中599尊(件)为贴金、彩绘,创全国之最。各种造像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堪称雕塑之精品!
你能看出这块牌匾与别的“大雄宝殿”的牌匾有什么不同吗?
对!
这块是金地黑字,金地有十八罗汉,牌匾周围盘绕九条飞龙!彰显着崇圣寺的地位!!!
整个建筑、彩绘、雕塑风格与寺内清新秀丽的绿化美化,熣灿耀眼的灯光艺术相融合,营造出崇圣寺浓厚、庄严的佛教氛围,堪称现代佛教寺院的典范。
虽然崇圣寺时2005年重建的寺庙,但是气势恢宏的规模和历史上赫赫威名,足以让人叹为观止!据《南诏野史》记载: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明代崇圣寺以五大重器著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
来大理,崇圣寺是一定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