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可以说是对同学们影响最大的一个词语,他改变着很多人的命运,其实,高考本身的命运也是曲折的,当初被废除以后,时隔多年才被恢复,同学们知道恢复高考是哪一年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教育部原部长何东昌回忆,一九七七年八月四日至八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三十多位着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八月六日下午,会议讨论的重点转移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在此之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仍然维持“文革”中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并刚刚将方案送出上报中央。这引起了与会者的反对,纷纷揭露这种办法的弊病,并主张立即恢复高考,建议如果时间来不及可推迟当年招生时间。这些意见得到邓小平的支持,他要求教育部立即把报送中央的报告追回来。邓小平的明快果断,当即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三日到九月二十五日,教育部再次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会上最大的障碍和阻力就是一九七一年在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上通过的《纪要》,由于是毛主席圈阅“同意”,并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国的,“推荐上大学”这种招生办法就成了金科玉律。其实,大部分与会代表都不支持《纪要》,但没人敢站出来打破这块坚冰。
原人民日报记者穆扬就此展开调查并将这些代表的意见写成内参报送中央。九月二十日,教育部传达了邓小平对内参的看法。他说,这份材料讲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产生的经过,很可以看看。《纪要》是姚文元、张春桥定稿的。当时不少人对这个《纪要》有意见。《人民日报》记者写的这份材料说明了问题的真相。
首先,恢复高考是邓小平在政治上拨乱反正、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一个突破口。在当时历史背景下,高考恢复与否是一个“大是大非”
问题,关系到根本性的思想路线和政治大方向问题,是对“两个估计”和“两个凡是”肯定还是要批判的问题。可以说,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高考的恢复;而恢复高考,又是为思想上拨乱反正提供了重要契机。
其次,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来看,30年前恢复高考之时,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快要崩溃的边缘,国家一时竟“穷”到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制考卷,不得不临时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来应急。这在恢复高考30年后的今天看来,恍若隔世!这种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显然与恢复高考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市场化制度变迁之间互为因果的正向良性循环,具有内在而显着的关联。
一次对国民公平竞争理念的重要启蒙
从经济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层面来考察,恢复高考可以说是对国民市场公平竞争的价值理念、国人平等意识的一个启蒙,是近数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高考其实只是“考”的一种。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游戏规则,是迄今为止相对来说最好的一种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是一种在进入者很多而屋内空间有限情况下“把门”的公平的游戏规则。从“超女PK”到“选美比赛”,从公务员考试到其他各种职业资格考试……考试正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现代社会中的“考试”是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选拔的普遍规则和基本方式,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运作和发展机制在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层面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