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 明如居士:积德累功的公案_太上感应篇

《感应篇》中的“积德累功”是让人们心存利益众生之志,而且要不畏劳苦与艰难,不要半途而废,不要经常懈怠不为,而要时时奋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感应篇汇编》中有这样一则公案:过去有一个傅先生,从小就喜欢修道。曾在焦山石屋中打坐修道三年,一天忽然遇到太极真人,授予他一只木钻,让他钻穿一个盘石,并对他说:“等你把这个盘石钻穿,我一定来度你。”这块盘石有五尺多厚,傅先生用木钻钻之不息,这样钻了四十七年,盘石忽然穿透了。太极真人果然如约来度化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自己没有能力去承办大事或者惊天动地的伟业,而是自甘堕落,从来不敢去立志承办。或者即便立了志向,也是畏难懈怠,半途而废。太极真人让傅先生先用木钻去钻穿盘石,然后再答应传授他修道之法,并非浪费时间白白折磨他人的无义之举,而是让傅先生先通过钻盘石这件事,圆满修道资粮。这个修道资粮就是内心的虔诚与信心,以及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秉性。傅先生能用木钻钻盘石四十七年,正是磨练信心与恒心的过程。当信心与恒心圆满的时候,就是修道资粮圆满的时候,此时再传授修道之法,正是水到渠成。如果在没有信心与恒心的基础上,立即就传授修道之法,因得之太易,反而让学人对修法产生轻视心,从而会懈怠、放逸、怀疑,这样永远也修不成功。例如,大家熟知的藏传佛教中米拉日巴尊者的上师玛尔巴,虽然知道米拉日巴是大根器,但也不急于给他传法,而是先让米拉日巴去做修房子等看似与修道无关的琐事,来磨练他的信心与恒心。等到信心与恒心圆满的时候,或者说罪障消除得差不多的时候,再赐予灌顶与修法。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不能让自己成为善人,或者不能解脱生死轮回、成就无上佛道,最究竟的原因就是心中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或者即便有志向,但不坚定稳固,以致放逸懈怠,半途而废。古人说:“有志者,事竟成。”对因果和空性虔诚的信心以及锲而不舍的恒心,就是圆满善心最重要的资粮。

宋朝镇江有个太守叫葛繁,他立志每天都要行几件善事,这样四十年都没有间断过。别人向他请问,怎么能做到的,葛繁说:“我也没有其他特别的,只是每天做一两件利益他人的事。”他指指座间的脚踏子说:“比如,如果这个脚踏子放得不正,他人踩着它上座就会感觉不方便,我就把这个脚踏子放正,人渴了我就给他倒杯水,这些都是能够利益他人的事情,从王公大臣到乞丐都可以做,只是要坚持不懈地长时间做,才会对自己有真正的利益。”

这个公案中,葛繁太守所说的“只是要坚持不懈地长时间去做,才会对自己有真正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人发心做一两件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不懈地去做善事,从不懈怠放逸或半途而废。如果不能坚持不懈地行善,内心的善念就不会坚固,这样去修心,就会迟迟不能功德圆满。例如,发心放生行善也要如此,不能只是三分钟热度,参加完一两次,以后再也不参加了,或只是偶尔露露面,在“睡懒觉、上网、喝茶、吃饭、逛街、会友”与“放生行善”之间,还是觉得前者重要,后者可有可无,像这样去行持善法,内心很难会有什么真实的改变。或者,心情好的时候就去一两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去;或者,天气正常的时候就去,天气寒冷炎热或阴天下雨的时候就不去;或者,看得惯参加放生的人就去,看不惯某些人就不去。像这样懈怠放逸,一曝十寒,则很难转变自己的内心世界。

《感应篇汇编》中还一则公案是这样的:后周燕山有个叫窦禹钧的人,是五代时的谏议大夫。家境虽然很富有,但三十时还没有孩子,夜梦祖父对他说:“你命里无子,寿命短,应当及早行善,以改变命运。”窦禹钧连连允诺,并实实在在地落实自己的诺言。

先是家里有个仆人,偷盗了二百千的钱,害怕被发现,就逃走了。该仆人生有一女,年纪尚幼,在逃走前,他写了一个卖身券系在女孩膀臂上,劵上说:“将此女终身卖给本宅主人,偿还所欠的钱。”窦禹钧看了系在幼女臂上的卖身劵后,顿时心生怜悯,烧掉了这份卖身劵,吩咐妻子好好抚养这个女孩。等到女孩长大后,就以二百千的钱为嫁妆,为她挑选了一个好的夫家嫁了出去。这个仆人知道此事之后,感动得痛哭流涕,回到窦禹钧面前,认罪待罚,而窦禹钧却不计前嫌,依然很和善地对待他。

又有一次元旦,在延庆寺烧香,拾到他人遗失的金子二锭、银子十两,当天等待失主未果,第二天又到寺院耐心等待,终于等到了失主。原来,这是失主用来为父亲赎罪的金银,没有这些,年迈的父亲还将呆在牢里受苦。

又同村中,有家人去世无力购买棺木的,他就出钱埋葬;凡是女子到了二十七岁还由于贫寒等原因未能出嫁的,就出钱为她出嫁;凡是二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家境贫穷无法营生的,就看情况借给本钱,让他去做买卖。这样,因窦禹钧的善心而活下去的有几十家;各方贤士,依赖他举荐而被官府录用做事的,也不胜枚举。

又在家宅的南面,建书院四十间,藏书千卷,请有德行的人为老师,四方家境贫寒但愿意学习的孩子,都可以来学习,并且供给学子口粮,所以在这里念书的孩子学识越来越高。

窦禹钧还将自己每年的收入,除留下家里必需的开销之外,剩余的都拿来救济穷人。而家里的生活却非常简朴,没有金玉等装饰,也没有穿华丽衣服的女子。

就这样,努力不懈地行善了几年,有一天,又梦到祖父对他说:“你命里本来无子,又短命,但你这几年来一直积累阴德,已经名挂天曹,天帝特为你延寿三纪(三十六岁),赐予五个儿子,都贵显福寿。命终之后,你可以升天做洞天真人。”又说:“行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这个道理在人间、天上、地下都是一样。善恶的报应,有些在今世就会显露出来,有些要到来世才会受报,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律无处不在,从来就不会遗漏人的任何一个细微的起心动念,你对此不应当有任何怀疑。”

自此之后,窦禹钧就越发精勤地积德累功。后来,他有了五个儿子、八个孙子,都很显贵。窦禹钧本人享年八十二岁,一天,在与亲友谈笑间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这个公案中,窦禹钧因为宿世恶业的缘故,没有后代而且短命,但他听从祖父在梦中的劝告,从善如流,长时间不懈地努力行善,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宿命,并且命终升天。他祖父第二次在梦中告诉他的话很重要,也就是“行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这个道理在人间、天上、地下都是一样”,并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让他对因果报应产生信心,从而行善积德不松懈。实际上,对因果信心的大小决定了此人行善恒心的大小。如果对因果似信非信,则行善的决心与恒心就会很小;相反,如果对因果律有了充分的理解,并且深信不疑,内心就会彻底舍弃傲慢与放逸所导致的我行我素,从而转向对因果律的恭敬与臣服,这样,对自己内心的念头、嘴上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就会小心翼翼,不敢放肆或疏忽大意。

现今有些人,想通过行善改变命运,才做了一件微小的善事,如参加了一次放生、布施一点钱财,就希望自己的命运有个彻底的改变,妻荣子贵,事事顺心,这对因果律的理解未免太肤浅了。不容否认,此人所做的每件善事将来肯定会得到善报的,但仅靠一两件善事的力量还不足以改变命运。行善到什么时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呢?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来一个彻底的改变——原来在乎财物而吝啬的,现在变得不在乎财物而在乎他人的痛苦与快乐而不吝啬了;原来动不动就发火的,现在变得安详平和了;原来事事挑毛病抱怨的,现在变得包容而厚道了;原来内心总是希望别人倒霉、自己一人发迹的,现在变得真心希望所有的人都幸福,哪怕自己一人受苦也不要紧;原来对他人漠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现在变得只关心他人、不关心自己了;原来觉得起心动念与言语行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现在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了……,什么人的内心世界若是有了上述改变,则此人的命运一定很快会有大的转变。因为心决定一切,是磁石,才会吸引铁块;是善心,才会体验安乐。

太上感应篇 明如居士:积德累功的公案_太上感应篇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1651/788881417586.html

更多阅读

太上感应篇 常读太上感应篇的感应

《太上感应篇》   净空法师认为《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根,正如《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根一样,老法师认为只有把三个根扎稳,把三部经典落实在自己的身、口、意,学佛才有基础,才不至于如同在空中建楼阁。印光大师

《太上感应篇》原文及白话文参考 太上感应篇白话文故事

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

净空法师讲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净空法师204

首次分享者:浪子、要回家 已被分享5次 评论(0) 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举报从前到后|从后到前关注该豆单播放豆单共159个视频太上感应篇 第1集 主讲:净...时长: 33:25播客:《观慧》太上感应篇 第2集 主讲:净...时长: 29:57播客:《观慧》

《太上感应篇》原文以及白话文 太上感应篇汇编原文

原文: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

声明:《太上感应篇 明如居士:积德累功的公案_太上感应篇》为网友与你有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