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成为心灵绽放的花朵
胡家曙
一、 作文教学不能“目中无人”。
和其它一切较为复杂的工作一样,作文教学的进行,一开始也必须思考两个问题:向哪里去?从哪里走?前者关乎目的,后者关乎途径。
考察作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看它本身的特点,还要结合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来进行,这样,它的目的显然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着眼:其一,作为教育的一个特殊部分,它是为培养爱写作文善写作文的人服务的,这可以看作作文教学的直接目的;其二,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它和其它教育过程一起是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服务的,这是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从前者看,作文教学具有态度、情感、思想、能力等几个方面的目标指向;从后者看,作文教学必须有利于培养完整、完善的人。
如果说我们的作文教学有什么弊端的话,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许多人的作文教学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目中无人”的境界。这种境界有几种典型的特点:前提上,这样的作文教学把目的定位于为了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通常是指在考试时能得到高分的作文);条件上,许多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认识水平低写作能力差,并以此为借口对不得要领的作文教学自我安慰;方法上,偏重技巧,忽视学生的感受,用套路化的要求约束学生,逼迫活生生的人去适应模式化的文;结果上,导致了血肉丰满的人变成干瘪的作文机器,真情实感的流失导致了学生天性的泯灭和心灵的贫瘠,导致了学生想象空间的收缩和想象产品的畸形,导致了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
除上述目的的原因,从途径上看,作文主体人的作用,也是决定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作文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主要靠主体的追求、内化、钻研和反复实验,这些活动,哪一项离开主体的自觉和主动精神都是无法进行的。正如李镇西先生所言,“培养创造者的前提是教育必须充满民主,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走进心灵》引言)
二、让作文根植于真实的心灵。
作文是表现人的,所以它必须与人的心灵相连接,这首先就要求在作文中表现真实的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作文过程才能成为写作者心灵舒展的过程;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学生的作文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长足发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在作文能力发展的同时才能获得人的完善。正是出于这种理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令人痛心的是,由于投机的应试的思想影响,现在的许多学生恰恰养成了油滑、轻薄、虚伪的态度,他们一写起作文马上便端起架子,写的几乎都是假话、空话、套话,难以见到真话、实话、心里话。
学生习惯说假话,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逼”出来的。2002年高考,一篇作文写自己在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前,得知爷爷病危;另一篇作文,写高考前得知奶奶病危了。经过“心灵的选择”,前者选择了竞赛,用获奖的喜讯告慰爷爷的在天之灵;后者选择放弃了高考,陪着奶奶度过最后的时光。这两篇作文构思相近命运却截然不同,前一篇作文因为“立意很高”得了57分,后一篇作文却因为“立意不高”只得了37分。在这样的评价倾向下,要学生去说的真话肯定是伪真话。
马克思曾经指出:“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8页)面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造成的人格流失的历史条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导人的精神的回归。一开始,不妨矫枉过正。可以避开所谓的主题、结构、体裁等俗套要求,甚至鼓励学生抛开这些意识,自选话题,信马由缰,率性而作。引导他们写真话,在题材上,可以先写容易验证的内容,多写与“我”关系密切的对象;在形式上,可以写片段,写随笔,写日记,等等;在评价上,全部标准就看是不是写真话抒真情,要发动学生一起参与“打假”行动。
作文教学求“真”的过程,始终离不开“善”的关怀。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要相信学生愿意向好的方向努力。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感悟,尊重学生思维方式。当学生意识到教师始终抱着欣赏的态度在和他们交流,他们就不要去刻意地讨好教师,不必担心自己说出来的真心话会引起不好的反应,相反,教师的尊重会逐渐唤起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当他们把尊重自己当成一种享受,当成一种需要,当成一种习惯,他们就能领会“真”的价值,他们就会在“真”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地展现“美”,这个时候,我们收获的可能就远远超出了作文的范畴。
作文教学不仅指向人的思想目标,还要指向人的情感目标和方法目标。所以,这里谈人的回归,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作文情感和方法上的主体还原。其一,要把作文恢复为学生自己的主动需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每一个人“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作文论·引言》) ,只有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主动要求,才能在作文中感受到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兴趣激发就是问题的关键。其二,要把作文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如果以创造性研究为目标,那么,外部评价大多是无效的。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罗杰斯《自由学习》)所以,即使是教师的意见,也要想办法使其成为学生的自主认识才能真正发生效果。
三、让作文之花绽放于心灵。
作文是什么,可以打一个比方。它就像给自己打开一扇窗户,向别人展示自己心灵花园的景色。别人的感受如何,取决于窗户内的景象是不是美丽的。许多学生怕写作文,或者一写起作文就胡编滥造,除了上文所说的因为教师的不当引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担心自己心里只有草没有花,于是便想拿几个塑料花来掩饰自己的粗陋。所以,如果我们要反对写假的东西,又要求学生写出精彩的内容,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学生的心灵充实起来、美丽起来。
先谈让思想感情美丽起来。作文中的“真”主要是一种态度,而不是目的。就作文本身而言,它的直接目的是要表现出思想感情的美。叶圣陶先生指出:“假如只知道写出自己的东西……譬如论事,为才力所限,自以为竭尽智能,还是得不到真际。就此写下来,便成为虚伪或浮夸了。又譬如抒情,为素养所拘,自以为很有价值,但其实近于恶趣。就此写下来,便成为玩戏了。”(《作文论·诚实的自己的话》)可见,“真”的态度只有在才力和素养的协助下才能实现美的目的。这里,我们有必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许多人总是对“眼高手低”抱着否定的态度,其实,眼高手低不仅是认识和技能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而且也是使技能不断获得发展的条件。强调这一点,正是为了说明,在认识上先达到“眼高”的境界对于作文写作而言是很有价值的条件,“眼高”,不仅是认识水平的一种体现,而且对思想感情的继续修养起着定向的作用。
思想感情的修养,不可或缺地要采用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是阅读涵咏,二是生活感悟。阅读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别人现成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快速地在学生的心里培育起一定的人文背景,使学生逐渐具备高眼光、高胸怀、高境界。这些因素和学生原有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形成新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它们会形成一架生产思想感情的机床,能吸纳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从而不断催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为了提高生活对思想感情的原材料作用,我们可以尽量扩大学生视野的广度,引导学生把眼光从学校、家庭这两点一线投向广阔的社会;我们还可以尽量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引导学生采取专题式探究的方法,对某些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当学生的思想感情丰富了纯正了高雅了,作为思想感情外化的作文自然会达到一种较高的档次。
心灵的美景还包含着想象的园地。想象不等于虚假,如果说虚假是为了欺骗或伪装的捏造,那么,想象则是思维的翅膀越过经历和阅历的天空而到达的理想之境。想象是每一个人心灵中的后花园,对此,我们要带领学生经常去浇灌它,去拓宽它。
再谈让个性鲜明起来。作文之美是建立在真和善基础上的常写常新。有的教师把这种求新之路寄托于一些写法上的变通和技巧,尽管这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充其量也不过是治标之举。因为,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只有根植于鲜明个性的沃土,才能四季不谢地绽放着鲜艳的花朵。毛泽东发表《沁园春·雪》之后,蒋介石曾遍寻写作高手想写出一篇针锋相对之作,可惜他那么多的教授才子无一能堪此任,原因显然不在于写作的技巧,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在国民党的阵营里,有谁的气度胸襟能和毛泽东相比呢!
让个性鲜明起来,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和保护,一是引导和培育。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美丑善恶的标准;启发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人生有什么样的意义;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大他们的阅历,丰富他们的性格;通过教育暗示,引导学生某些方面的特点得到发展和强化。不难想象,有了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就会带来许许多多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而且,有了许多这样的人,整个社会就多彩起来,就会储蓄起无数的创造性资源。
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个性是作文之花盛开的沃土,培育这方沃土,是作文的需要,更是育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