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俗语 几句渐趋鲜为人知的“老北京俗语”

 

*老北京杂谈

几句渐趋鲜为人知的老北京“俗语”

如今,再谈论“老北京话”似乎是“雨后送伞”、“贼走关门”啦,因为“老北京话”基本消逝差不多了,走在街上也几乎听不见说昔日“老北京话”的人了。而老北京话中“俗语”很多,说是“俗语”,其实并不俗,都是引经据典、有据可查,也就是说都有其出处。老北京是辽、金、元、明、清数代封建王朝的首都。这也使这些俗语中与政治、军事、经济、历史等活动有关的不少,也凸显了老北京文化具体反映在语言上的博大精深!

遗憾的是,不少老北京俗语渐趋鲜为人知,60岁以上的人们尚有不知者,那些年轻人就更不知道了。我想,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说“渐趋”鲜为人知,可能还保守啦。不过有些俗语还在一些老北京人中间流传,那么就介绍三句老北京俗语以飨读者吧。

一、“属马谡的”。

老北京人之间有时候谈到某个人时,会有人说这小子是“属马谡的”。意思就是说此人言过其实,终无大用。这句俗语出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或关于《三国》的书籍。马谡,是蜀汉大将。由于他谈起兵书来头头是道,深受蜀汉丞相诸葛亮重视。但是蜀汉皇帝刘备却看透此人,临死前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是诸葛亮恰恰没有听刘备的话,在关键时刻用马谡为帅守卫“街亭”这一战略要地。由于马谡对于兵法只是“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做出错误决策致使“街亭”失守,丢失战略要地的蜀汉军队损失惨重,也导致诸葛亮不得不冒险实施“空城计”。最后,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了马谡。

用这俗语形容像“马谡”这样的人,真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我曾经认识一个朋友,他第一次到我家后,我父亲只与他交谈几句,就在他离开我家后告诉我说:“和你这个朋友共事要谨慎,我看他是‘属马谡的’!”我父亲还给我讲了这句俗语的含义。果然,据我所知,这个人在高中时期和工作后,他的一些行为印证了我父亲的看法,这里就不详细谈这些啦。

二、“属汤勤的”。

看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年轻人,应该知道“马谡”,但是提起“汤勤”这个历史人物,不用说年轻人,恐怕60岁以上的人都知之甚少。“汤勤”,是京剧《审头刺汤》(又名《一捧雪》)中的反面人物。该剧说的是明朝年间有个叫汤勤的人,因饥寒交迫在一个寒冷的大雪天,倒在街头待毙。幸亏一位姓莫的官员救了他,并爱惜他的才能,推荐他进官府做事。可是汤勤是个忘恩负义、阴险狡诈的恶人。他被姓莫的官员救活后,不仅不知道感恩,而且因为他看中了这个官员的小妾,于是便在奸臣严嵩面前陷害这个姓莫的官员,致使其家破人亡。姓莫的官员的小妾在受审中,看透了汤勤的企图,审案的官员陆炳也看出汤勤的企图。在清官“陆炳”的授意下,这个小妾假装答应嫁给汤勤,在新婚之夜将汤勤用酒灌醉后,将他刺死。看过这出京剧的人,以后就用“属汤勤的”这个俗语比喻那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恶人。

先不用说我个人人生进程中,看到多少个“属汤勤的”人物,就是我家本身就遇到“属汤勤的”人。仅举一个例子,即我母亲为人善良、热情、行事厚道。她在担任“毛衣组”(解放初的类似“小企业”的单位)技术组长时,经常耐心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同事们。她还热心帮助一些家庭生活条件困难,渴望参加工作的人。我们一位老邻居向我母亲推荐她的一个远房亲戚,因其家庭生活困难请我母亲能帮助她到“毛衣组”工作,我母亲立刻答应了,不仅帮助她进入“毛衣组”,而且经常耐心地在技术上指导和帮助她。就连“毛衣组”的其他同事看了都深受感动。不料想,到了1958年“毛衣组”开展所谓的“整风运动”时,整个“毛衣组”只有一个人给我母亲贴了“大字报”,就是这个人,而且那“揭发”的内容纯属捏造!当时我母亲都气晕了,同事们和领导也非常生气。几个同事把我母亲送回家,而且不断安慰她。其中一个老北京人、40岁的阿姨气愤地说:“这个女人(指给我母亲贴‘大字报’那个忘恩负义的女人)真是属汤勤的!肯定会遭报应!”这个女人以后的情况,还真被那个阿姨说中了。

三、“叫了王承恩啦”。

老北京俗语 几句渐趋鲜为人知的“老北京俗语”

上世纪50年代,即我的童年时代,在我所住的胡同里及我父亲单位所在胡同里的一个有几十户居民的大院里,还经常听见有人说这句俗语。

“王承恩”,这是明朝末年的一个皇宫中的太监。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打北京城时,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身边的文武官员如鸟兽散,只剩下王承恩跟随左右。据说崇祯皇帝曾亲自跑出皇宫向一些官宦人家求援,但根本无人理睬。最后,迫不得已的崇祯皇帝只得吊死在煤山(今景山公园)的一棵大树上,身边唯一的一个太监王承恩也随同自缢而死。

崇祯皇帝孤立无援而自杀的事儿,后来竟在老北京人中留下一句俗语“叫了王承恩啦”,意思就是形容人到了穷途末路或陷入绝境了。久而久之,这句俗语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人们对做某件事儿或面对某种处境无计可施时,也用“叫了王承恩啦”这句俗语来形容。

前几天,偶遇一位同龄老邻居,谈话中不知怎么就扯到这句俗语。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用说知道这句俗语,恐怕连王承恩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我说,现在又有几个人知道崇祯爷呀?前几年我去景山公园,恰好看见一个外地人组成的旅游团正在听一个“导游小伙子”讲解,位置就在崇祯上吊的那棵大树前。我听了几句就摇摇头儿离开了,说实话,那位年轻人讲解这段儿历史是错误百出!我不愿意操闲心,只好走开。

如今,这三句老北京人留下的“俗语”,恐怕也逐渐消失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1951/783345729892.html

更多阅读

老北京的吃喝---周家望(简介 老北京冰糖葫芦简介

内容提要:《老北京de吃喝》是一套介绍老北京生活习俗的丛书,主要讲述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人在穿戴、吃喝、居住、出行、玩乐、商市等方面的情况。书中既有系统全面的概述,也有具体的描述和作者的见闻。它不是研究性的专著,也

老北京铜锅涮肉18强! 廊坊老北京铜锅涮肉

老北京涮肉讲究个先后,通常先肉后菜,吃铜锅这筷子不能离了肉聚宝源  牛街最老号儿的清真涮肉,总是人满为患,推荐地道的手切鲜羊肉,久煮不老,吃起来很嫩,没有膻味。天一凉,这里有又开始火了。店里围坐着拖家带口的老北京,味道可见一斑。炭锅

替王林大师辩白几句 王林大师最新消息

释迦摩尼说,神通敌不过造化。可叹世间造化弄人。2013年7月底,马云的造访,竟使王林大师忽如一夜春风来,成了新闻人物,可惜,这《新京报》的稿子,揣的不是善意,骗子神棍之词,几溢于言表。李一倒霉时,也是这两个称号加身,我曾连发四文替他说话,换

老北京四合院的几种大门 老北京四合院图片

老北京四合院的几种大门上周三,3月5日,我第四次去先农坛参观古建博物馆,这次是要仔细看看西配殿布展的《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欣赏》。去年6月底7月初我两次参观此处展馆,9月初又带人去见识了这座中国古建文化宝库。天坛西门的对面是南纬

声明:《老北京俗语 几句渐趋鲜为人知的“老北京俗语”》为网友冷月轻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