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这个问题是希望可以让不太了解佛法的人看到这些故事,能稍微改变下对佛经的看法,觉得原来佛经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还挺有趣的。
如果能让这样的众生升起一丁点欢喜心,哪怕他只是当做神话故事来看,那你的故事也就没白白贡献出来。
就是希望各位以佛经当中为主,毕竟我是希望能让不了解的人对佛经改变点看法,这是我的本意。
希望各位大德居士们可以勇于贡献出来你的学识令大家欢喜。
感恩各位。/>下面就看看www.niubb.net的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Happy悦宁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故道白云》里大把大把的啊。喜马拉雅,听上瘾听过瘾!在线收听小说 音乐 郭德纲 糗事百科 财经郎眼
我抛个砖吧,比如,一群公子哥见到佛陀很欢喜,提问之后,决定把所有钱财给了剃头匠,自己跟佛陀去学习。剃头匠凭空发达了,当然很开心。结果,佛陀一行转身又遇到剃头匠,为他怎么回来了。人答道,
那么多钱财他们都不要了,必定是有更好的。我也想学学呢。
网友释融定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自问自答。我先说个,就当作抛砖引玉了。
我们都知道,在以前哪怕现在也还有。就是出家人吃饭不是用碗,是用钵。(话说,有个老板看到我们的钵想要个走,问干嘛,他说觉得挺好看,而且大小合适所以想拿个回去养金鱼。汗!)
佛陀作为出家人的头头,也当然是有个钵的。而佛陀作为最尊贵的人,那供养给佛陀的一切当然都是最好的。
那佛陀的钵哪里来的了。
答案是…天上来的。
那谁供养的了?
答案是:四大天王。
没错,就是那拿着伞,蛇,披萨,宝珠的那四位天王。
他们一人供养了佛陀一个极为奢华的,钵!
这钵都是用最好,人间绝对没有的材料做成的。人间没有,你想想看得多高级,反正我是想不出来,总之很腻害就对了。
供养佛陀一个钵,怎么想想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以后出去都可以对人说,看到没,佛陀的吃饭家伙就是我供养的。(一种莫名其妙很有面子的感觉)
但是佛陀也就两只手要多出来的钵干嘛,可是佛陀看着四天王无限诚恳的看着自己,总不能要他的不要你的吧,这多不好啊。
什么?!你说那都收下。
佛陀没有这贪心啊,而且多了也确实浪费啊。
难道你以为这就能难道佛陀嘛,拜托!佛陀可是大智慧者,这个世界上就没能难倒佛陀的事情。
图样图破森!
佛陀同时拿起四个钵,然后一拍。
啪!
碎了!!!
怎么可能,我逗你的。
四个钵就合成一个了!
看到这,你以为四个已经奢华的不要不要的钵合在一起之后就更腻害了嘛!
真这样的话,佛陀的钵就会让一些人起不好的念头。所以,这个钵只是变成了一个很大的石钵而已。
至于这钵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也许在佛陀灭度之后又被四大天王请回去供养了吧。毕竟这是佛陀用过啊!虽然只是个石头了,但是依旧不改他是个圣物的本质啊!
我觉得这还挺有趣,我有在文字表达上稍微加工下,但是故事确实这样。
网友蒙面大侠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我们来先说说吃的。
香积厨
大点的佛寺厨房一般叫做香积厨,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源自《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居士病了,佛陀派弟子们去探病,维摩诘居士借机宣讲大乘佛法。临近中午,舍利弗动了个如何吃饭的念头。维摩诘居士骂他,你是求解脱的,怎么能念念不忘吃饭?既然你想吃饭,就给你吃从没吃过的饭。居士凭借神通,到遥远的香积佛国,向香积佛求来一钵香米饭,馥郁、清冽的饭香,弥漫了整个城市,饭看起来虽少,却使在场的大众都得以如愿满足,不少人因香而悟道。自此,寺院就把厨房取名为香积厨,希望弟子们能够因饭香而悟道。为什么香味能悟道呢,其实悟道基本上是通过“眼耳鼻色身意”来悟道的。
原文: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接着讲讲有关爱情的。
阿难和摩登伽女的故事。
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长的一表人才。一次出去化缘,一个女的看上了她,那女的地位很低,但是迷上了阿难,但是阿难是出家人啊,于是摩登伽女的母亲用咒术让阿难离不开她,在阿难即将破戒的时候,佛陀令文殊菩萨用楞严咒令阿难解除咒术干扰。然后回去之后,佛陀说阿难和摩登伽女前世有缘,而摩登伽女也因此证果。
楞严经原文: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奨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可以拍成好莱坞大片的故事。秽迹金刚法门的缘起。
大致的故事是这样的,佛陀涅槃的时候,无量大众来供养哀悼,甚至帝释天也来,但是螺髻梵王就是不来,而且和众多天女共相欲乐,于是大家派遣了百千众的咒仙前往收服,结果百千众的咒仙去到螺髻梵王宫殿处,见到宫殿外围都以种种不净污秽物作为「天堑」,众咒仙们见此污秽物,各个犯咒而死,于是又改驱策无量的「金刚圣众」持咒而往,结果七天之中,也没有一位「金刚圣众」能将螺髻梵王给降伏押回,大众见此情形,更加感到悲哀,而同声说偈言:苦哉大圣尊,涅盘何太速?诸天犹决定,无人追唤得。痛哉天中天,涅盘如火灭。此时佛陀怜悯大众,即以大遍知的神力,从佛的左心化现出一尊「不坏金刚」(除秽金刚)立刻在众中从座而起说:「我有大神咒,能取彼螺髻梵王」。除秽金刚即在大众中显现大神通,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种震动,天宫、龙宫及诸鬼神宫殿全都被除秽金刚神力给摧伏崩落。然后腾身前往螺髻梵王宫殿住处,才用手指一指,所有「丑秽不净」立刻变为清净大地!稍用指一指,螺髻梵王当下「妄情尽消,秽垢皆净」,随即发菩提心与除秽金刚同归佛涅盘之所。
秽迹金刚是密法,据说妈祖就是修秽迹金刚法门成就的。
网友法筠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我以前翻过一段,因为觉得实在是太萌了XD
长老莎伽陀降服恶龙的故事
佛经记载,佛陀在支提国贤主城的时候,城中有一条叫庵婆罗提陀的恶龙,为害一方。佛经上这样描述:“无人得到其处,象马牛羊驴骡驝驼无能近者,乃至诸鸟不得过上,秋谷熟时破灭诸谷”。
一天,长老莎伽陀游历到了这里,拿着缽到村子里乞食,听说了恶龙的事情后,一路乞食,来到庵婆罗提陀巢穴旁边的树下,铺好坐具开始打坐。
恶龙嗅到人味,立刻愤怒地从身体里冒出浓烟,长老莎伽陀这时已经进入禅定,也以神通力冒烟;庵婆罗提陀暴怒,从身上冒出火来,长老莎伽陀于是也从身上出火;龙马上又降下冰雹,长老于是把冰雹变成双层饼、馅饼、波波萝饼;恶龙再发出霹雳,长老把霹雳变成各种欢喜丸饼;恶龙不服,降下弓箭、刀、矛各种兵器,长老把它们变成了青莲花、红莲花、地喜花;恶龙把毒蛇蜈蚣土虺蚰蜒像下雨一样地洒下,长老把它们变成青莲花饰、金色花饰、素馨花饰、龙舐花饰各种饰品……庵婆罗提陀使尽浑身解数,都无法伤害长老,顿时萎靡下来,失去了神通光明。
长老莎伽陀知道恶龙势力已尽,于是变成小人,从龙的耳朵进,倏忽又从眼睛出来,马上又钻进鼻子从嘴巴出来……这样反复穿行而不伤他一毫,恶龙吓得寒毛直竖,立马合掌对长老说:“我皈依你!”莎伽陀回答说:“不要皈依我,应该皈依我的老师、皈依佛陀”。庵婆罗提陀于是发心皈依三宝,一生作佛弟子优婆塞(男居士)。
原典《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本节故事其实还没有写完,这只是一整个故事的铺垫部分而已。
简叙如下:
降服恶龙后,长老“声名流布”(佛经语言真美)。又一天,长老莎伽陀接受一个人家的供养,把酒看成是水,喝醉了。他躺在大马路上,不省人事,背囊、水袋、法器……散落一地。这时候,佛陀和其他弟子刚好走过,见到此景(有大神通力的人因酒不省人事),他感觉制戒的时机到了,于是召集弟子们,制定了“不饮酒”的戒律。
这就是佛教徒不能喝酒的原因,可以看出,佛教的戒律决不是空穴来风、故弄玄虚,而是实实在在地有依据的。
------------摘引一段,想到上文出现了法术,恐怕常人不解,误认为是神话------------
法术的本质
可能上面的故事中写到诸如幻化成林,草木成兵,遁法,雷法等都会让人感觉太玄幻。而事实上,如果你了解法术的来源,则会明白,一切法皆于心生。在这里写一下法术的本质以正清源。所谓法术,大多数出于上古时期的巫术。上古时期巫师以祭拜自然神灵,而祈求神灵给予法术。
现在的道术也是,我当初做道士的时候,我还被别人封了几品仙官,说的只要有了这个所谓的神职你就能发法术了。后来我发现这完全是增加你的信力。法术的本质在于元神,就是自性了,简单的说,施放法术本质在于心。心的力量。一切法全由心生,这是法术的本源,而信力是一座大桥,存思步罡符咒等都起着引导的作用。
一般有的道士,做法的时候都要服药,然后踏步罡,磕齿念咒,当然这里有个关键是存思,也可以理解为观想。三国六朝的时候,上清派最有名,也可以说是茅山派,一枝独秀,他们的法术也就是存思。掐诀,磕齿念咒的同时存思。
举个例子,求雨这个法术。设坛,存思自己口中的舌头是赤龙,而津液是雨,赤龙翻滚,而大雨倾盘。这是主要的,同时要配合踏罡掐诀结印。
或者大家熟知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有说六字七音对应七轮,这些暂且不讨论,这六字本意指:不生不灭的自心元神,红莲花上的宝珠大放光明。所以念六字大明咒时观想红莲花上有一颗宝珠大放光明,这样咒才有力,而在过程中要建立自己的信心、咒场。不要小看了这个诀窍,它能破一切降头邪术,当然,这需要你经过一定的训练。
总之一句话,一切法全由心生,存思步罡符咒都是借假修真。旁门外求,正道心生。不明白的人都是外求,当明白后,才是心生。
作者@世有仙 @苦竹原文链接:讲一个天生天眼修道人的故事,以及佛道的正本清源
网友君哥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有个禅宗大师叫船子诚,又名船子和尚,船子是外号,就像我们说济颠和尚,济颠是外号,法名叫道济,因为疯疯颠颠,大家叫他济颠和尚。
那个船子和尚开悟后,与其他两个师兄弟下山去,有人到湖南去教化,有人到江西去教化,最后就问船子诚准备到那里去?
船子说:师兄啊!我看你们这一生有好福报,将来可以做一方的大师,我这个苦命的人,此生做个平凡的人,多做一点好事再说吧!不过拜托你们两位,将来有第一等的人材,给我送一个来,接接我的这一支。师父把学问传给我,我不交代下去,上对不起历代先圣先贤,也对不起师父啊!只要有人接我的法,我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他就跑到江苏华亭,一个小地方,做个渡船人,一只小船整天渡人过河来去,给他钱,他收两个,不给钱也没有关系。
后来有个大法师夹山和尚,佛法好,学问好,讲经说法,听众极多,名气大得很。船子诚的师兄道吾和尚听到了,心想那个师弟船子,还天天在摇渡:道吾也是禅宗的大师,穿了件破破烂烂的和尚衣服,言不压众,貌不惊人,就去听夹山讲经。到夹山道场找个后面的角落坐下。
有人起来问:「如何是法身?」夹山和尚回答:「法身无相。」
又问「如何是法眼?」他说:「法眼无瑕。」答的多好。法身无相嘛!根据金刚经,三十二相皆是非相。法眼是没有一点瑕疵的啊!心如明镜台,无所不照,无所不知。照佛学的理论,这个回答的确没有问题。
可是坐在那个角落的道吾,嘻!就给他那么一笑!这个笑是冷笑。夹山受不了啦,赶快下堂,经也不讲了,下来把和尚的大礼服袈裟一披,就去找这个破破烂烂的道吾和尚顶礼。
他说老前辈啊!我刚才答话,那里错了?道吾说:错倒没有错,可惜没得师承。换句话说,你理论是对,你功夫上没有到,你不要瞎说。夹山就问当今天下,那一位是明师啊?道吾说,明师是有,但是你今天名气那么大,恐怕作不到,除非把招牌丢掉,名利不要,我再指给你一条明路。像道吾这种和尚,给师兄弟找徒弟,多有本事。
夹山果然丢弃既得的盛名地位,捆一个小包袱就去了,夹山在声名显赫时居然能为道而舍弃一切,证明他后来的大彻大悟是有道理的。道吾说:我说的这个人啊!「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就是住在船上嘛!
他说你到华亭三十里外,那个河边去找一个和尚。后来夹山就找到这个船子诚。
船子诚一看这个夹山啊!将来一定是个大师,知道是师兄搞来的,夹山上船以后,也没有说出道吾,也没有自我介绍,他们两个人彼此考察。
船子和尚就问夹山:「大德高栖何寺?」当时他们两个人的学问都很好,说话满口的字句文雅,夹山说:「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喝!那都是开悟了的话。就是我们普通讲:你贵寺在那里?夹山答话:「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这似乎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还有所住就不是了!所以禅宗叫机锋,一句话,不等你考虑一下讲出来,等你考虑了一下再答,就已经不是了,那就住即不似了。
这两个人学问都好,佛学都呱呱叫,平常大概都在佛教刊物上登文章的。最后没有办法船子和尚就拿起那个船桨,一下子就把夹山打下水去了。人掉下水去,不会游泳,咕噜噜……狼狈不堪,刚冒上来,船子诚就说:你说你说!夹山正准备张嘴,船子又把他按下去了,来往一共按下三次。人掉到河里去了,咕噜噜水吞下去,刚刚冒上来一点,又把他按下去,你快说,一定又讲道理,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赶快又把他按下去,不等他讲。
最后,把他满肚子学问道理给水泡光了,再一次冒上来,夹山说我懂了,再不要把我按下去了。这一下开悟了,船子说:我告诉你,佛法就是这样,你可以走了。
当然夹山在船上帮师父划船划了多久,就不知道,后来师父叫他走,他告辞师父走了,一边走,一边回头看这个师父。我们一定觉得他未免有情,恋恋不舍,但是这个师父一看到,说:「和尚,你以为我还没有教完你啊!」把船弄翻自己就沈下去了,这样坚定夹山的信心。不过他吩咐过夹山,从此不许住在闹市里当法师,要好好到深山里头,没得吃的都可以,香炉古庙冷湫湫的,好好去修行,修成功了再出来。
后来不知过多少年,夹山再出来做大师,有前辈又出来请问他,如何是法身?答以法身无相。如何是法眼?答以法眼无瑕。还是这两句话。同样是这两句话,悟后是证到了这个境界,开悟前只是理念上的话。
理念上虽对,但是,你嘴吧上会说,叫作口头禅,身心没有证进去。所以,有关这个相的问题就是这样,你著了相,总以为外面有个佛像,看到有个佛来,是打坐也好,入定也好,作梦也好,你看到佛在显身,你就著相了,就不是佛法。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就是这个道理。
网友缘觉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佛陀时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后静坐时,忽然起来去到佛所,行过礼后在一旁坐下,就说:“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十个问题你从来没有给我们明确的解释。每当人们向您问起这些问题时,您总是将之搁置一边,沉默不语。我不喜欢这种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释清楚这十个问题,我将继续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对这些问题保持沉默,我便会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间是永恒的,就请照这样给我解释。如果宇宙不是永恒的,又为什么?如果您对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就直接说:‘我不知道。’”
佛陀说:“你这愚蠢的人啊!你当初出家修行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吗?你跟随我修梵行时我答应过你将会回答这些问题吗?”
曼童子回答说:“世尊,没有。”
佛陀说:“在你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毒箭拔出来,除非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还是首陀罗种姓;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色、白色、棕色还是金黄色;他来自哪一个城市或乡村。我不愿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曼童子,这人在未弄清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同样,如果有人说,我不要跟随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
由于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困扰,穷追不舍,追根穷源,这便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
网友宝藏多多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华严经》中有一段:善男子!譬如摩诃那伽大力勇士,若奋威怒,于其额上必生疮疱;疮若未合,阎浮提中一切人民无能制伏。
故事是这样的:
-十年以后-
网友蒙面大侠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搬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
舍卫国有一人,名叫无恼,身材魁悟,力超壮士,勇猛好斗,从师一婆罗门,有一天,师父唆使他清晨执利刀出门,到中午时,若能杀够一百人,把百只指头穿成指鬘(环状装饰物),饰之就能升天成神。无恼被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杀,如狮捕兔,剑到指脱,国内之人奔走藏匿,不敢外出,释迦牟尼知道后,急忙赶去解难。这时已近中午无恼捡点手指,已得九十九枚,遍寻人不得,恐错过时间,心中焦躁,恰逢无恼母亲已做好午饭,怪子不归,出门来寻。无恼心智模糊,欲杀其母,以凑指数。释迦牟尼赶到,遮到前面。无恼舍母追佛祖,谁知力竭追赶不上。佛祖教化他道:“汝从邪师,伤生害命,造无边罪,岂能妄想成道?”无恼蓦然醒悟,掷刀道旁,五体投地,愧悔不已。后亦随佛出家,永离邪网。
网友泊川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剑雨》----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
这个桥段源自佛教四大经典故事之一《千年等待》。
这个故事本是教人放下为爱执念的感情,后来被演化成了支持为爱执念的感情。
而在《千年等待》的故事中,说出这段话的正是佛陀阿难。
版本很多,借用人人上一个较确切的版本
古时有一出身高贵的美貌少女,为见其心上人,修行500年才换的一次回眸,又修行了500年才换得爱人的一次依靠,佛祖告诉少女,如果在修行500年,即可和心上人结为夫妻。少女修炼千年,早已超脱,告诉佛祖自己心愿已了。
佛祖微微一笑,却说道“
这样就好,有个男子可以少等你一千年了,为了看你一眼,他已经修炼两千年了。”
网友江小鹤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可以看看《百喻经》。
《笑傲江湖》治伤一章中,仪琳就为令狐冲讲了两个《百喻经》中的故事:
仪琳为难之极,定逸师太门下,人人板起了脸诵经念佛、坐功练剑,白云庵中只怕一个月里也难得听到一两句笑声,要她说个笑话,那真是要命了,心想:“那位陆大有师兄不在这里,令狐大哥要听笑话,只有我说给他听了,可是……可是……我一个笑话也不知道。”突然之间,灵机一动,想起一件事来,说道:“令狐大哥,笑话我是不会说,不过我在藏经阁中看到过一本经书,倒是很有趣的,叫做《百喻经》,你看过没有?”令狐冲摇头道:“没有,我甚么书都不读,更加不读佛经。”仪琳脸上微微一红,说道:“我真傻,问这等蠢话。你又不是佛门弟子,自然不会读经书。”顿了一顿,继续说道:“那部《百喻经》,是天竺国一位高僧伽斯那作的,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令狐冲忙道:“好啊,我最爱听有趣的故事,你说几个给我听。”仪琳微微一笑,那《百喻经》中的无数故事,一个个在她脑海中流过,便道:“好,我说那个‘以犁打破头喻’。从前,有一个秃子,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他是天生的秃头。这秃子和一个种田人不知为甚么争吵起来。那种田人手中正拿着一张耕田的犁,便举起犁来,打那秃子,打得他头顶破损流血。可是那秃子只默然忍受,并不避开,反而发笑。旁人见了奇怪,问他为甚么不避,反而发笑。那秃子笑道:“这种田人是个傻子,见我头上无毛,以为是块石头,于是用犁来撞石头。我倘若逃避,岂不是教他变得聪明了?’”她说到这里,令狐冲大笑起来,赞道:“好故事!这秃子当真聪明得紧,就算要给人打死,那也是无论如何不能避开的。”
仪琳见他笑得欢畅,心下甚喜,说道:“我再说个‘医与王女药,令率长大喻’。从前,有一个国王,生了个公主。这国王很是性急,见婴儿幼小,盼她快些长大,便叫了御医来,要他配一服灵药给公主吃,令她立即长大。御医奏道:‘灵药是有的,不过搜配各种药材,再加炼制,很费功夫,现下我把公主请到家中,同时加紧制药,请陛下不可催逼。’国王道:‘很好,我不催你就是。’御医便抱了公主回家,每天向国王禀报,灵药正在采集制炼。过了十二年,御医禀道:‘灵药制炼已就,今日已给公主服下。’于是带领公主来到国王面前。国王见当年的小小婴儿已长成为亭亭玉立的少女,心中大喜,称赞御医医道精良,一服灵药,果然能令我女快高长大,命左右赏赐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网友梵七七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阿难化身石桥的故事 阿难的故事 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http://img.aihuau.com/images/e/79240/5417060405545021539344.jpg)
摘录一段来自蒋勋《肉身觉醒》里的佛经故事,也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佛经故事之一。
这个故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师父们讲过,但那时年纪太小,阅历太浅,只觉得非常血腥疼痛。后来逐渐明白,佛经里的故事,大多是比喻。
割肉喂鹰是一个寓言——鸽子和老鹰都是天神所化——并不是真的呼吁我们,割掉身上的肉放在天平上,而是在考验我们:说到布施、慈悲、信仰,真的能够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无私,无畏,无悔吗?也许可以在功德箱里放下很多钱,希望得到菩萨保佑,却不能容忍手臂上一只吸血的蚊子,那不是在奉行佛陀的教育,只是迷信罢了。
尸毗王摇晃着鲜血淋漓的身体,举身一扑,天平两端终于平等了——这不是重量的平等,而是生命的平等。
蒋勋:尸毗王割肉喂鹰
神话里所具备的比较哲学性的意义,是希望大家在看这些故事的同时,会发现每一个故事背后,其实有一个民族对于生命不同的看法。如古埃及,人们相信人死了以后,身体要好好保存,所以才要制作木乃伊,木乃伊就是一个肉体,如果这个肉体不存在了,埃及人会觉得灵魂回来死者不能复活,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所以他们把木乃伊保存得非常完整。
可是在印度,比如我去恒河,恒河有一个地方叫Mrigadāva,中文译名很美,叫做“鹿野苑”。鹿野苑是释迦牟尼佛第一次说法的地方,就是他讲佛教经典的地方。如果去过鹿野苑的朋友大概都记得,在恒河的两岸到处都在燃烧尸体。我想第一次到印度去的朋友对这个场景会感到惊讶,因为它不像我们今天的火葬,人体燃烧是看不到的。可是在印度恒河的两岸,露天的场地,架起一些木柴,尸体就在这个木柴上,然后亲友唱歌、献花,最后点燃木柴,躯体被焚烧,烧成灰烬的。因为它不是封闭的,所以在场的人看到这个场景非常的悚动。因为作为人,我们很不忍心一个自己爱过的身体被火焰所燃烧,整个的身体被燃烧的过程里,我们可以想象到亲人在旁边难以忍受的痛苦。
在现场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印度人在处理身体的方法跟埃及人不一样?埃及人相信死亡是因为灵魂它走掉了,所以肉体要好好保存,灵魂回来才有机会复活。而比佛教更早的印度教,我们就会发现,印度教的神话像《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部最伟大的印度史诗就写道,人是可以换身体的。对于换身体也许一般人很难理解,我在读《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这些史诗的时候,我觉得有一点像在读《西游记》,其实比《西游记》还要神怪,里面所有的神他高兴他就变身,他可以换一个身体。原来是一个老人,忽然可以变成一个年轻人;原来是一个女人,忽然可以变成一个男人;原来是一个婴儿,忽然可以变成一个壮汉。所以我们就会发现《西游记》里面讲的七十二变,就是身体可以不断转换,其实是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
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教讲前生来世,意思是说我们有好几世,每一世都不一样。如果我相信佛教的话,我不太知道我的前世是什么样子,或者前世的再前一世是什么样子,或者我的来世是什么样子。有一点像舞台,我可以不断地变装出现。我在每一段时间里,我是用变装的方式出现的。
下面我想讲一个影响中国非常重要的佛经的故事,就是尸毗王割肉喂鹰。
尸毗这个名字不是很好记,是从印度梵文译名。如果有人去过敦煌,敦煌有很多洞窟。以前的人拜佛都是在一个一个洞窟里,他们把许多佛经的故事画在洞窟的墙壁上,就是敦煌壁画,大概都是距离今天有一千五百年的绘画。现在是非常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我记得我到了敦煌洞窟的现场,看到被表现得最多的佛经的故事就是尸毗王的故事,所以我对尸毗王的故事很感兴趣。尸毗王的故事是记录在《金光明经》,有人也称它为《本生经》,什么叫做《本生经》?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一世的故事叫做《佛传故事》,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够成佛,因为他前世有好几次的转世和舍身。《本生经》中记录的就是尸毗王前世的一段故事。释迦牟尼佛这一世成了正果,修炼成佛,是因为他曾经做过一个国王叫做尸毗王,而他的故事非常的惊人,就是把自己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地割下来喂鹰救鸽。
我想,这个故事如果不是特别去读《金光明经》,或者是去甘肃的敦煌洞窟看壁画,可能了解的机会不多。我之所以想讲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在敦煌的时候,很明显地感觉到,为什么墙壁上画着的一幅幅故事都是重复地表现尸毗王。那么尸毗王到底有什么重要?为什么当时的老百姓这么喜欢听他的故事?
尸毗王是佛经里的一段故事,当时的佛教徒信教是要听故事的。它不止是讲道理,还要结合故事,因为故事比较容易说服。比如说佛教常常讲“布施”,大家一定会认为是到庙里去捐点香油钱,或者捐一些钱给穷困的人,拿一些食物给需要食物的人,把穿过的衣服捐给一些没有衣服穿的人,这就是大家认为的“布施”。佛教讲的布施是说,把我自己多余的部分给他人,在《金光明经》里常常讲一个概念,即“肉身布施”,这是我过去不太容易理解的。一直到了敦煌,看了那些壁画,看到画面上有一个国王坐在那里,拿着刀子从自己的身上一片一片地把肉割下来。我忽然吓了一跳,我相信一般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会觉得不忍。我想,看到这个画面,一般人当时产生的第一个疑问是:这个人为什么好端端地要拿刀子割自己的肉,而且在墙壁上不断地重复这个动作,不只是割了一次,是不断地在割?第二个疑问是:尸毗王是一个国王,我们就更不能理解了,国王不是养尊处优的吗?既有钱又有权,干吗要拿刀子割自己的肉呢?
像一千五百年前,当这张画画出来的时候,很多老百姓是不识字的,他们看不懂佛经,必须要通过一个人讲故事的方式,他才能够懂。故事的梗概通过画面,通过讲故事,就呈现出来。在印度有一个古代的国王叫做尸毗王,有好多的太太,然后有很漂亮的宫殿,每天黎明的光照进来的时候,宫殿所有的粉红色的大理石就会发出像玫瑰一样的亮光。他每一天吃的东西都是山珍海味,他想要吃海味,别人就会想办法替他去捕捞最难得的一些鱼类或者贝类。他想要吃最好吃的鹿肉,就有人为他去打猎,去猎杀麋鹿。故事到这里,我们会觉得这个尸毗王是一个住在宫廷里面没有任何遗憾的国王,他的生活过得太好了。当尸毗王坐在皇宫里面,旁边有很多的乐师,演奏着世上最美丽的音乐。还有很多技巧非常好的盲人替他按摩,用牛奶擦拭他的皮肤。尸毗王在人间过着最幸福的日子,这一天发生了一个很奇特的事件。皇宫里飞进来一只鸽子,一只白色的鸽子,当鸽子飞进来的时候,所有人的视线都被鸽子所吸引,大家看到这个鸽子在房间里环绕,飞了不多久,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鸽子选择了尸毗王的手,他的左手放在膝盖上,手掌向上,鸽子忽然就停在他的左手的手掌上。尸毗王也吓了一跳,因为他觉得通常一只鸽子是害怕人的,可是这只鸽子怎么会忽然停在他手掌的掌心,所以他就觉得有一点讶异。他就看着这个鸽子,因为一个国王平常也没有什么机会凝视一个鸟,这个鸽子非常漂亮,白得像牛奶一样,小小的红色的眼睛,可是鸽子全身在发抖,好像碰到了最恐怖的事情,害怕得抖个不停。
尸毗王看了看老鹰,看了看鸽子,看了看他面前豪华的宫殿,看了看美丽充满了女性魅力的妻妾们,再看着他刚刚吃过的最丰盛的食物,忽然觉得这些东西有一天都会远离他而去,有一天他会像鸽子一样发抖、害怕,可是死亡必然来临。所以在刹那之间,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跟他的随从说:“好,去拿天平来。”随从不知道国王要做什么,就拿了一个皇宫里面很准确的天平,上面有刻度。尸毗王把左手掌上的那一只鸽子放在天平的一端,接着他就说,拿一把最锋利的小刀来。那随从也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就把小刀拿来。他拿在手上看着鸽子,然后又看看老鹰,对老鹰说:“我决定从我自己的身上割一块肉,跟鸽子一样的重量,来救这个鸽子。”
就是说,你要吃鸽子,你要吃带血的肉,所以我就割一块跟鸽子一样大小的肉给你吃,来救这个鸽子。我们都知道在敦煌壁画里,这一段壁画产生的骚动,当尸毗王讲出这一句话之后,周边所有的人都大惊失色。那些他所爱的、围绕在他旁边的美丽的女子就抱着他的腿,抱着他的手,不准他去做这件愚蠢的事情。这大概是在敦煌壁画里最惊人的戏剧性的场面,画家画得非常得漂亮,很多的女子那种恐慌大叫尖叫的感觉,都可以从画面里感觉出来。可是尸毗王已经决定了。鸽子放上天平以后,另外一端就翘起来,他说,他要从腿上割一块肉让它平,平了以后就拿这块肉救下这个鸽子,老鹰就饶过这个鸽子。
老鹰的反应很特别,老鹰很冷静地看着尸毗王说:“好,可是你要知道一定要等重,不等重不公平。”尸毗王答应了,就用他的刀在他的右腿大腿骨开始割肉,这也是敦煌壁画绘本里不断重复画的画面,当然是血淋淋的。旁边所有的人都尖叫,觉得国王简直疯了。鸽子安安静静地卧在垂下来的天平的一端,另外空的那一端等待着尸毗王把自己身上一块带着血的肉割下来放到天平上。大家都以为这一块肉放上去,两边会一样地平,可以救下鸽子。我想,佛经的故事常常让我们非常惊讶,就是它的后续常常是你意料不到的。当这块肉放上去以后,尸毗王觉得这块肉绝对比鸽子还要重,带着血、带着体温,应该可以把鸽子救下来,结果天平纹丝不动,完全没有动。这时老鹰更残酷地冷笑说,一定要等重。这是在提醒尸毗王,尸毗王觉得不解,为什么天平没有动?这个不动的天平是因为我身上的这块肉没有办法跟鸽子等重吗?他只好忍着痛继续割第二块肉,把第二块肉再放到天平一端,天平还是不动。我在读《金光明经》的时候,读到这里我觉得要正襟危坐了,我想正襟危坐的感觉是忽然知道这个故事其实在讲一个让你很心痛的东西,尸毗王当然最后是把一片一片的肉割下来放上去,割肉喂鹰,因为他发现身上已经割到没有地方有肉割了。
我们看到的敦煌壁画绘本,画到最后的时候,画面出现的是尸毗王遍体鳞伤,他身边的侍从和妻子们都被吓跑了,不敢看这样一个痛苦的场面。可是他忽然从身上巨大的痛,痛到没有肉可以割的绝望当中,忽然扑身而起,因为他知道他必须用全部的生命去换鸽子的生命。一块肉救不下鸽子的生命,你必须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救一个鸽子的生命,所以全身飞扑起来,扑到天平上去,替换这个鸽子。依据《金光明经》最后的结局,壁画中一切都不见了,因为宫殿、珠宝、鸽子、老鹰、妻子,包括自己的肉体,对于《金光明经》来讲,只是某一世当中的一个故事,必须要解脱,当他解脱掉以后,他才去转世成下一个世代。以后我们会讲到萨埵那太子,又是他的另外一世,他在一世一世地轮转,最后他变成了释迦牟尼佛。当他变成佛的时候,他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叫做涅槃。
这是跟埃及完全不同的神话故事,说明对肉体的不同的态度,可是我们大概可以想象,数千年来有多少人听着这个故事,在里面所得到不同的感受、感动。人类在最古老的文明里,已经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可能都包含在我们今天所说的故事的范围之内。在人类最早说故事的岁月当中,可能那个时期人类的文明连文字都还没有,就是口耳相传。我们今天有广播,是经由听觉去跟很多朋友发生关联,当我们听广播时,跟我们自己阅读一本书,或者阅读一本杂志,不同到底在哪里?所以常常在广播这样的一个工作范围当中,会去思考到听觉存在的特性。
比如说,当我用耳朵、用我的听觉去聆听一个故事的时候,跟我自己拿一本书去阅读,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常常觉得人的声音当中有他自己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品质,所以有些让你觉得是比较悦耳的声音,或者觉得比较亲近、比较温暖的声音。有些声音也许觉得好像是比较冰冷的或者比较遥远的。我们在小的时候,譬如母亲在跟我们说故事,我们常常觉得母亲她的声音,变成了我们听觉里很美的一个回忆。这是我特别强调听觉的原因,因为我觉得听觉其实不止是一个客观的声音,一般人会说,国语的发音很准,所以叫做好听的声音。我想还不止如此吧,我相信很多人的母亲小时候讲故事,有时候是用地方母语——方言在讲的。每一个地方的方言透过母亲的声调讲述的一个个故事,一定有它不可取代的某种温暖和感动的力量。
所以我要强调听觉,尤其是说故事的听觉,可能是一个很特殊的心灵记忆,它会打动我们。当我们听到尸毗王割肉喂鹰的故事时,一个国王因为鸽子将要被老鹰吃掉,所以他心存不忍,对死亡的不忍,觉得这么美的鸽子,这么驯良的鸽子,竟然要被老鹰活活地吃掉。所以他决定用他自己身上的一块肉来替换鸽子的生命。我想这个故事曾经用印度的语言在印度流传了非常长的时间,有一天它被翻译成华人听得懂的语言,传到了敦煌。经由佛教的传播说给很多人听,很多老百姓最初不见得是佛教徒,可是听了这个故事,也仿佛感觉到对于死亡的一种很特殊的不忍,不止是鸽子的死亡,更多的可能是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都必须面对死亡的现象。
因此这个故事就变成了大家很爱听的一个故事,里面又有很多的传奇性,很多的情节在发展,当我们看到、听到尸毗王拿刀子从他的腿上割肉的时候,忽然觉得有一种惊讶,也可能会有一种心痛。这些故事后来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很多画家就依据他们听到的故事,把这些画在敦煌的壁画上,尸毗王割肉喂鹰的故事变成是敦煌壁画里非常重要的主题。
原文见《菩萨本生鬘论》:
说是偈已。毘首天子。化为一鸽。帝释作鹰。急逐于后。将为搏取。鸽甚惶怖。飞王腋下求藏避处。鹰立王前乃作人语。今此鸽者是我之食。我甚饥急。愿王见还。王曰。吾本誓愿当度一切。鸽来依投终不与汝。鹰言。大王。今者爱念一切。若断我食。命亦不济。王曰。若与余肉汝能食不。鹰言。唯新血肉我乃食之。王自念言。害一救一于理不然。唯以我身可能代彼。其余有命皆自保存。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肉与鹰贸此鸽命。鹰言。王为施主。今以身肉。代于鸽者可称令足。王敕取称两头施盘。挂钩中央。使其均等。鸽之与肉。各置一处。股肉割尽鸽身尚低。以至臂胁身肉都无。比其鸽形轻犹未等。王自举身。欲上称盘。力不相接失足堕地。闷绝无觉。良久乃稣。以勇猛力自责其心。旷大劫来我为身累。循环六趣备萦万苦。未尝为福利及有情。今正是时何懈怠耶。尔时大王。作是念已。自强起立置身盘上。心生喜足。得未曾有。是时大地六种震动。诸天宫殿皆悉倾摇。色界诸天住空称赞。见此菩萨难行苦行。各各悲感泪下如雨。复雨天华而伸供养。时天帝等复还本形。住立王前作如是说。王修苦行功德难量。为希轮王释梵之位。于三界中欲何所作。王即答曰。我所愿者不须世间尊荣之报。以此善根誓求佛道。天帝复言。王今此身痛彻骨髓。宁有悔不。王曰。弗也。我观汝身甚大艰苦。自云无悔。以何表明王乃誓曰。我从举心迄至于此。无有少悔如毛发许。若我所求决定成佛真实不虚得如愿者。令吾肢体即当平复。作此誓已顷得如故。诸天世人赞言希有。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佛告大众。往昔之时尸毗王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时彼众会闻是语已。异口同音咸伸劝请。昔者世尊救度众行不惜躯命为求大法。法海已满。法幢已建。法鼓已击。法炬已然。机熟缘和正得其所。云何舍离一切众生欲入涅盘而不说法。时梵天王称赞如来。为求法故尝舍千头。佛受请已实时往趣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三转法轮同观四谛。
网友蒙面大侠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这种故事在《杂譬喻经》里有很多啊。买本《杂譬喻经译注》就能看到原文和翻译注释版。
网友丁丁马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盲人摸象》,大概都听过
盲人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就在脑子里构建出大象的整体
人觉得草不好吃,羊觉得挺好吃的。那草到底好不好吃?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受世界,其实也差不多
抽根烟等下班咯
网友娑婆子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补充一下融定师的故事。 四大天王知道释迦牟尼成佛了,于是想着去供养。
开始供养金钵,世尊不受,供养银钵,世尊不受。。。
嗯,过去维卫佛用过的绀琉璃钵(也有说是天人送的)还在多闻天王手里,可是钵只有一个。
于是多闻天王把钵分成了四个,一人一个,结果释迦牟尼佛接过去又给拍成了一个。(清代《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里,释迦佛把四个钵重叠,然后上下一压。。。。就成一个了。)
自己讲个,释迦牟尼接受牧女献糜,吃完了,尼连禅河的龙王正想要去接那个钵,结果,帝释天就变成大鹏金翅鸟去抢,大鹏金翅鸟是龙族的天敌,龙王害怕,钵就到了天人手里。。。
网友温良恭俭让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跟《法华经》有关的俩故事
1,稍灵异点的:话说某朝某年某寺某僧在某夜黑风高的晚上,听见有人在读《法华经》,多么流利的一口官话啊,听得人都心醉了,于是他一边由着那颗秉烛夜谈的心扑通扑通乱跳,一边四下寻找,声音居然是从地底下发出来的,原地打转转犹豫了半夜,天终于亮了,此僧的勇气能量满满的,挖啊挖,挖……挖出一槁然头骨,却有一润润的唇,鲜活的舌,哎哟,善哉。
一一(来源:《宣世志》,有加工。)
(此僧能夜间勘测并做好探方等一切前期准备,一个白天,也许半个白天,就能独自完成所有发掘,之后发掘报告结论是舌功德高,好体力,高学识,优秀的领队!可惜皈依三宝~)
一一一一一一一丨
2,还是某朝某年某地某人,挖出一鲜活的舌头……
呀,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赶紧报官!
哇,这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赶紧上报!
唔,这个事……报上去吧!
咦,这舌不坏,是为嘛啊亲?
额,“此持《法华经》者亡相不坏也”。
一一(来源:《太平广记》,有加工。)
网友菠萝薄荷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我来答一个.
网友子不语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锁骨菩萨,小时候读过,大家可以百度一下,貌似是布施肉体色相的。
网友蒙面大侠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微妙比丘尼 「去搜吧 跟松子有的一拼」
网友蒙面大侠对[阿难的故事]佛经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给出的答复:
龙树菩萨的故事。龙树菩萨年轻时,练隐形术。跑到国王宫殿里,隐形玩宫中的美人儿。还有怀孕的。你可以搜来看看。一则美丽动听的佛教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