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爱情时代 恋爱细胞 论当代社会爱情的道德责任 恋爱细胞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当代社会爱情的道德责任

姓名:魏静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伦理学

指导教师:程立涛

20080601

摘要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之一。世界上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的自我意识,有了人的感情世界,而爱情就包含在这丰富的感情世界中。爱情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地,也是每个人人生道路上必然要经历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而且也反映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社会道德发展的水平。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向往爱情、创造爱情、讴歌赞美爱情。

在现代社会中,爱情己成为男女性关系的必要条件,被人们视为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性发育成熟的少男少女们经历过短期的羞涩阶段之后,会逐渐产生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并对某个特定对象萌生出爱情。这种经验生活事实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误解,似乎爱情是人类性成熟的自然而必然的产物。实际上,爱情并非人的自然属性或自然属性的直接引申,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毫无疑问,爱情与性爱有着密切的联系,它‘

以性爱为基础,但是不等于性爱。爱情只是性爱的道德前提,而不是性爱的必要条件。同时,爱情还是人类个体婚姻的产物,个体婚姻是爱情产生的必要前提之一,但并非是.爱情的起源。

爱情不仅是男女个体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它本身还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凝聚着人类文明发展、社会道德进步的成果。在爱情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考虑到它所产生的责任问题。既然爱情是婚姻的基础,那么对婚姻负责也就是对自己的爱情负责。责任是人应主动承担的角色义务和对其因过失所造成后果应承担的责罚。道德责任强调道德行为过程中的自律,对人的行为选择承担一定的责任。担负起爱情的道德责任,不仅是为了维护恋爱双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是为了维护一个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引言部分主要指出研究当代社会爱情的道德责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爱情的道德责任入手,进一步阐明爱情在婚姻家庭美德中的作用,指出其道德责任的特殊性和功能,增强爱情作为人类美德的意义,使我们对爱情这种影响人类发展的基础道德在理论上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第一部分介绍了爱情的内涵、特征和本质,从七个方面阐述了爱情的特征,从爱情的利益关系中引申出爱情的善本质,这种善看起来是观念的东西,但它的实质不是观念,而是实践。爱情在道德生活中重要地位表现在:爱情是人类道德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每个人人生经历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每III

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而且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爱情,要受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调节,同时又对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爱情的道德责任,通过对责任、道德责任的内涵和特征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爱情道德责任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对子女的责任、对双方父母的责任、对婚姻家庭的共同责任。另外阐述了爱情道德责任的三个功能:增加恋爱双方的责任感、培养恋爱双方的健全人格、维护家庭和睦稳定,以及与爱情的道德责任相对的爱情的法律责任。第三部分论述了社会变迁对爱情道德责任的影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变迁与爱情道德责任的演变趋势,二是当代人爱情道德责任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第网部分论述了提升爱情道德责任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人方面,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要提升责任感;要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另一个是社会方面,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主导;以法制教育为制约。结束语部分提出对爱情负责就是对家庭负责,只有家庭这个小细胞和睦幸福,才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关键词:爱情家庭责任道德责任

IV

Abstract

Loveis

one

oftheeternalthemesofpeople’Ssociallife.

Sincethebirthoftheworld’S

people,people’Sself-awarenessandfeelingshaveappeared,andloveiscontainedinthisrichfeelingintheworld.

Loveishumanmorallifeboundtoexperiencebutalso

an

importantterritory,

andeveryone

is

on

theroadoflifeis

an

importantpart,

civilization

itnotonlytoeverypersoninreallifeofhappiness,progress

of

reflectthe

and

human

society,

social

and

moral

developmentlevel.Thepast,peoplehavebeenyearningforlove,createlove,praise

singsthepraisesoflove.

Incontemporarysociety

and

and

loveofthe

relationshipbetweenmen

seen

as

an

and

womenhas

become

necessaryconditionforthehappinessoflifetobe

content.

indispensableand

important

shystage,

Maturation

oftheyoungboys

and

girlshaveexperienced

sex,

short-term

willgraduallyhavethedesirecontacts、析tlltheopposite

and

theinitiation

ofaparticularobject

oflove.Thisexperienceoflifeisoftenpronetonatural

misunderstanding;

itseemsthatloveis

not

humansexualmaturityandinevitableproduct.Infact,loveis

or

thenaturalattributeoftheattributedirectly

naturalextension,buttheresultofthe

progressof

humancivilization.There

not

is

no

doubtthatlove

and

sex

arecloselylinked,

sex

itis

hasthebasisofsex,butdoes

notanecessarycondition.At

mean

sex.Loveisthemoralpremiseofsex,and

or

thesametime,love

marriageofindividual

one,

道德与法治爱情时代 恋爱细胞 论当代社会爱情的道德责任 恋爱细胞

humanbeings,

individualandmarriageisthenecessarypreconditionforthelovelove.

butnottheoriginof

Thispaperpointed

outthatsomeofthe

majorstudyofthecontemporarysocial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tolovethetheoretical、Ⅳitllthemoralresponsibility,

and

practicalsignificance,

andand

thislovefromthestart

andfurtherclarifiedinmarriagefamilyvirtuesoflovein

therole,pointingoutthatitsmoralresponsibility,andthespecialfeatures,enhanceloveAsthe

significance

ofhumanvirtues,welovethattheimpact

on

humandevelopment

on

the

basisofmoralityintheorythereisdeeperlevelof

understanding.Loveintroduced

thefirst

partofthecontent,featuresandnature,fromthe

sevenareason

thecharacteristicsoflove,

theloveinterestinextendingtheloveofgoodnature,goodin

all

whichseemstobetheconceptof

things,butitisnottherealconcepts,butratherpractical.LoveinthemorallifeimportantpositioninthetOnowingways:Loveishumanmorallifein

an

importantfield

ofeveryone’Sexperienceis

animportantelement,not

onlyrelatedtoeverypersoninreallife

ofhappiness,butalsoreflectstheextentoftheprogressof

humancivilization.Love,be

on

subjecttotheethicalconceptsofsocialregulation,

butalsosocialethicalandmoral

on

developmentwitlltremendouskrnpe.nas.Thesecondpartfocusesresponsibility,

bytheresponsibility

on

theloveofthemoral

andmoralresponsibility

ofthecontent

and

as

featuresof

furtherexpoundedthemoralresponsibilityofthespecialnatureoflove,

demonstrated

bythechildrenresponsibility

and

theresponsibilityofbothparents,themarriagethe

Also

on

commonresponsibilityofthefamily.

functions:toincreasethesoundpersonality,

sense

thelove

andmoralresponsibility

ofthethree

ofresponsibilityofbothloveandcultivatebothlovethe

as

maintainingfamilyharmony,

well

as

love

and

themoral

on

responsibilityoftherelativelove

ethical

liability.The

thirdpartdiscussessocialchange

the

responsibilitiesoflove,includingtwoaspects:First,socialchange

and

lovetrendof

theevolutionofmoralresponsibility,andthesecondispeoplelovethecontemporarymoralresponsibilityinthe,threemainissues.PartIVdiscussesthemoralresponsibilityofloveupgradebasicapproach,thereare

correctconceptoflove;to

two,

one

ispersonal,itisnecessarytoestablish

out

enhancetheirsenseof

responsibility;lovetostraighten

the

positioninlife.

Anotheristhesocialaspects,to

family—basededucation;

on

school

education-ledtolegaleducationfortheconstraints.

Concludingremarksthepartofthe

familyisresponsiblefortheloveforthissmallcellonly

betobuild

family

harmonyandhappinesswill

harmonioussocietyand

contributingrole.

Key

Words:Love

Family

Responsibility

Moralresponsibility

V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论当代社会爱情的道德责任》,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膨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琊年r其f啦日删年厂玛}≯B彳沥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疆够指导教师(签名):身纠謦

御吞年/旯f归p噍年r其I’ElII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引言

世界上自从有了人和人的自我意识,有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就有了爱情。爱情是人类道德生活的重要领域,也是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必然抉择,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生活的幸福,也反映人类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道德发展的水平。

爱情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罗国杰指出,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地互爱和自愿承担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瓦西列夫在(tl爱论》一书中说:爱情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的交往之情"。王崇焕认为,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深挚的倾慕,并渴望结成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综上所述,爱情就是以性爱为自然前提,以共同的社会责任和生活理想为基础,一对男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真挚仰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情感和相互关系。

近年来,从伦理视角研究爱情的论著较多,如唐凯麟的《伦理学》、周中之的《伦理学》、章海山、张建如的《伦理学引论》、瓦西列夫的(tl爱论》等。这些著作对爱情的概念、特点,做出了深入研究,并在爱情的内涵、特点等方面已达成共识。但是,关于爱情的道德责任的研究相对不足,对爱情道德责任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本文通过对爱情的内涵、本质、特征的分析,对爱情道德责任的特殊性、功能及引发的社会问题的思考着手,来厘清爱情在婚姻家庭美德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突破学术界对爱情的内涵和本质的一般论述,从爱情的道德责任入手,阐明爱情在婚姻家庭中的作用,指出其道德责任的特殊性和功能,强调爱情作为人类美德的意义。它对于人们加深对爱情道德责任的认知,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爱情观有启迪作用。宏观视角看,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提升爱情的道德责任,对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促进微观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掌握理论和现实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伦理学的相关知识,对爱情的道德责任进行分析和评价,论证爱情的道德功能的诸多条件,旨在找到爱情的道德责任与家庭伦理道德的契合点,剖析二者之间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本文主要运

用文献分析法和辩证思维法。文献分析法主要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鉴别、归纳、整理、分析等研究,透过材料所展示的各种表象,深入揭示问题本质联系的过程。辩证思维法是指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把握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一种方法。同时,辨证思维法也是本文分析爱情道德责任的重要方法论原则。2

一、爱情的本质及特征

爱情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每个人人生经历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幸福,而且体现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社会道德发展的水平。几千年来,人们向往爱情、歌颂爱情、创造爱情,使爱情成为文学、艺术、哲学、伦理探索的永恒的课题。

(一)爱情的内涵和特征

爱情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男女感情的最高凝结。它是指在传宗接代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的,男女之间能获得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一种综合的(生物和社会的)互相倾慕和交往之情。川

1.爱情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爱情,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

罗国杰指出:“所谓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地互爱和自愿承担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川23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说:“爱情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的交往之情"。口1王崇焕主编的《人生奥秘新探索》中认为:“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深挚的倾慕,并渴望结成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43

罗国杰的定义侧重伦理视角,亦即爱情伦理观。当前,在离婚率持续上升以及家庭不和、家庭暴力还较严重的情况下,除了依靠法律调整的同时,还需要道德的调节作用,以解决婚姻及家庭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其主要表现:一是缺乏对爱情现象的实证研究,使人较多地感到生硬的外在道德规范的约束,难以体会到如万俊人所说“男女之爱,它原本就是人类的一种道德实践或道德冒险,因为它本身就意味着关心、付出,献身和交心"的精神境界晦1;二是对爱情生活似乎指出了一种崇高目标或是理想意境,但对平民大众来说,怎样从现实走向理想却受到实际问题的困扰。加之爱情理想在转型期的社会中也是多元化的,不同的价值

观促使人们追求不同的精神境界,多重的社会理想又引导着人们追求不同的人生目的。那么,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但它究竟应该是什么?正如何怀宏在论及“底线伦理”对当前社会的作用时所说:“不首先坚持这一基础的底线,任何高尚的、美的东西都不会有着落,甚至于发生这样的情况:追求很高的目标而不遵循‘底线伦理’,这种追求就反而可能带来残忍的行为,最后使目标也发生异化。”拍3

瓦西列夫和王崇焕的观点比较偏重于情爱论,他们分别把爱情简单定义在“交往之情”、“最强烈的感情"上,有失具体与准确。男女之间的爱情不只是情爱、感情,而是在亲密关系中产生的并包含多种因素的综合体。万俊人说过,“当这个‘情’字与爱相连,便具有多么神奇的魅力!然则,爱之情至多只能是翻腾在面上的沸水,使之沸腾的是人的心性之火,这火是由人性与人心点燃和维持的。’’口1

爱情是一个过程,恋爱、婚姻、家庭都属于爱情的范畴。恋爱是婚姻的准备,是组成家庭的前奏,婚姻是爱情的继续发展和深刻化,是产生家庭的前提,而家庭则是缔结婚姻的结果。爱情应该是贯穿于夫妻双方的一生。初期表现为双方相互仰慕和希望彼此结合的强烈愿望,中期表现为相知,相守和互相依恋的真挚情感,后期则表现为互敬,互重,互相帮助和白头偕老的深沉意愿。

爱情在精神上永远追求和谐、丰富、欣赏、发展和享受;而在物质上追求生理上的和生活上的享受、富裕和发展。爱情的发展结果必然是结婚,组成家庭,生儿育女。从爱情发展的总的趋势上看,爱情对精神的追求大于对物质的追求。但是,爱情对精神的追求又离不开对物质的追求,特别是离不开对胜利物质需求的追求,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成其为爱情。爱情本身就是精神需求和物质追求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之中,爱情是以异性生理需求为基本,以精神需求为重心的真善美的统一。

基于爱情的内涵可以看出,爱情作为一种精神需求,也势必有自己独特的特征。2.爱情的特征

爱情作为人类社会男女感情的最高凝结,它本身有它自己所独有的特征:

第一,爱情的对等性。所谓爱情的对等性,就是指爱情要求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是对等的。爱情的这种对等性特征表现为相爱者之间的互爱。恩格斯在论述现代爱情的特征时曾说过:“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阻1这就是说,男女之间平等的相互爱慕是构成美满幸福的爱情的首要条件。

这种对等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相互尊重。恋人要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4

和自尊心,说话要和气,行为要有礼貌,平等的相处,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藐视或者讥讽对方,恋爱双方的任何打骂和虐待都是不道德的,要尊重对方的意见,细心听取对方在各种问题上的看法,凡是正确的意见应该表示赞成,不轻易使用“否决权”。要尊重对方的权利,有事相互商量,在取得一致意见的时候在做决定,不要自作主张。在来不及商量的时候需要单独作出决定时,事后应该告知对方并取得对方的同意。其次是要相互信任。爱情,最重要的是彼此信任。信任是最高尚爱情的表现。不信任,多疑,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表现。如果俩个人心心相印,就不会产生不忠实的念头。相爱的人越是彼此信任,他们的感情也就越深。从这个意义上讲,纯洁的、道德的、高尚的爱情是培养忠实品格的学校。在爱情上不应该有怀疑和考验,有的只是相互信任。有人认为,要知道对方是不是真心爱自己,必须对其进行考验。有的以各种形式去试探去考验恋爱对方,孰不知爱情是靠自己的良心所负的责任维护的,而不是靠相互检查对方的行为,不是靠“吃醋性”的监视来审查爱人是否遵守共同的原则和规矩来保证的。如果一对青年男女真心相爱,那么他们就不会担心自己心爱的人可能爱上其他某个人。在俩人全心全意相爱的情况下,对相互间的感情了解越深刻,信任也就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心爱的人不仅能和别的异性跳舞,而且可以送她(他)回家,甚至给她(他)一些帮助等等,她(他)都可以放心。

爱情,要求每一个已经建立爱情的人,在他们以后的道路上不能放弃自己的道德义务,更不能把心爱的人和其他异性朋友的微笑和谈话当作是变心,因而醋意大发,没完没了的吵闹,甚至还有审查对方的行动,这就根本上谈不上对自己有任何道德要求了。在这里,最美好的东西——人的心灵美、高尚的动机、对道德理想的忠诚,都被互不信任和多疑给庸俗化了。其实,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活动,根本不是爱情,而是一种自私的占有欲。再次是要相互关心。一是生活上的相互关心和体贴,尤其是在健康状况欠佳的时候,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相互关心,还表现在为爱护配得上你爱的那个人身上真正的美而斗争,因为存在于心爱的人身上的缺点和毛病,可能使她(他)误入迷途。恋人之间为彼此的精神美和道德美而努力,是爱情的人道主义的崇高表现。相反,如果只看到对方的优点,而对其缺点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是十足的个人主义在爱情上的表现,是道德审美中的自私自利。对于心爱的人身上的缺点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她(他)的爱情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第二,爱情的专一性。人类是从动物的长期进化而发展而来的。这个进化发展是一

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人类社会越向前发展就离动物越远。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并且是在它的基础上产生的。爱情的产生是人类在两性关系上离开动物更远的一个重要标志,爱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专一性。所谓爱情的专一性,就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只能有一个恋爱对象。就是说爱情之舟只能乘坐一男一女,既不能脚踏两只船,也不能充当第三者强登他人之舟。恩格斯曾经指出,“性爱按其本性来说是排他的。"西3这就是说,爱情的本性就是专一性。

爱情一旦产生,就必然把它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是男女之间的亲呢感情的一个显著特征。爱情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是专一的,这种专一的决定因素不在争理方面,而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男女之间一旦建立爱情,双方都把对方放在自己心中,而不能容纳别的异性。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过,爱情是一个人对他需要自己所爱的那个人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那种对于异性中的“特定对象’’的追求的感情,才称得上是爱情,从而成为诗人取之不尽的题材。每一对恋人,都把自己所选择的爱情对象看作是唯一的和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这是因为爱情能够使一个人把自己的恋人理想化。“情人眼里出西施”,坠入情网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性爱对象看作是最完美、最崇高的人,甚至对其他的人则容易作出过低的估计。这种“偏爱"正是由于强烈爱情所推动的结果。性爱对象之间的这种不可替代的特征,对于爱情的专一和巩固有重要意义。事实上,许多人的爱情是专一的,而且一生中只有一次。

黑格尔一生中只有过一次爱情。这位伟大的哲学家选择了美丽的玛丽亚做他的妻子,他为玛丽亚写下了充满柔情的诗篇,对她始终爱护备至。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史是一支浪漫的歌。马克思18岁时通燕妮订了婚。在渡过将近41年的美满生活之后,燕妮的逝世给马克思带来了极大的悲痛。马克思回忆道:我的思想很大部分沉浸在对我的妻子——她同我的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开的——的怀念之中。n们悲痛使马克思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坏,燕妮去世后两年马克思就与世长辞了。他去世后,在他上衣口袋里发现了燕妮的玻璃照片。这幅美丽的肖像寄托着马克思的深切怀念,也是他最后的安慰。

第三,爱情的纯洁性。纯洁性指是男女双方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倾慕之情,彼此欣赏的是对方的品格和精神世界,他们选择的是“人"本身,而非“人”之外的附属物如金钱、门第、权势、名誉等。目前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追求爱情仅仅考虑“人"本身是高尚的纯洁的还属少数,并不具有普遍性。现实的爱情总挟带着时代的特征。如果今天择偶,我们能把“人”本身放在第一位,“人”之外的其他因素放在其次,这也6

是正当合理的。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进一步完善,对“人”本身的追求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天的婚姻家庭正由“经济共同体’’和“生育合作社”向“心理共同体"转变。如果一个人择偶时,追求的仅仅是金钱、权势、地位等,最终会导致人生婚姻的不幸,要知道情感精神是无价的,不适合用物质相交换。马克思曾说过:“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心来交换心。”…1以自己为等价物,不仅是自贬人格,使自己的情感粗鄙化,而且也失去了那种美好的精神体验,购买者减少了欢愉,被购者丧失了尊严。而且一旦对方的金钱、财富、权势丧失时,“爱情"也就会随之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四,爱情的坚贞性。恩格斯曾经指出:“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冒很大的危险,直至拿走生命孤注一掷,而这种事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下才会发生。川123这就是说,坚贞是爱情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

第五,爱情的持久性。所谓爱情的持久性,就是指爱情就其本性而言具有终身的性质。恋爱对象的选择和确定,其内在动机,就是以选择终身伴侣为目的的。婚姻的缔结,就是用一种社会形式把具有终身性的爱情固定了下来,并组成一定的形式的家庭。爱情的持久性,不是由单纯的肉体需要所决定的,是由夫妻之间肉体和精神的相互需求与满足的和谐关系所决定的。爱情虽然具有持久的属性,但是爱情又是人的最精细而又最脆弱的精神产品。

第六,爱隋的脆弱性。它像花瓶一样会落地破碎,随时可能毁灭于庸俗无聊、情欲放纵、人性缺乏、道德冲突以及生活单调乏味。当缺失深刻的情感内容和一般的精神内涵时,爱情则会贬值,或逐渐流于半人半兽的交偶。因此,爱情状况的现实是由个人的生理、审美、伦理和心理价值的相互作用的总体效应来决定的,它是本能和思想、疯狂和理性、自发性和自觉性、一时激情和道德修养、烦恼和欢乐、痛苦和快感、高尚和卑下、光明和黑暗这些因素的矛盾综合体,爱情把人的种种体验熔于一炉。

第七,爱情的非自足性。情感,它既可以使人走向伟大,也可以把人推向深渊;爱情作为人类情感的结晶体,既可能创造芳香的生活,也可能酿成酸涩的苦酒。只有高举理性的旗帜,才能控制和疏导情感。爱只能用爱来交换,欲得到爱必须学会爱的艺术。生活是爱情的源泉,事业是爱情的动力和结晶,爱情本身正是从广泛的生活之爱中培养和造就出来的。人的品质只有在广阔的生活中才能造就,也只有在广阔的生活中造就的品质才能持久。倘若一个人在亲爱、友爱、信仰之爱、事业之爱上欠缺某些品质,那么7

他对自己的爱人也就欠缺这些品质。只有当爱情不仅仅是爱的情感,而是在这一情感背后渗透着智慧、尊重、道德、义务、责任、自制、同情心等内涵时,爱才可能是深沉、博大的并具有永恒的魅力。从这个意义上看,关注爱情,不能只关注爱情;追求爱情,不能仅追求爱情,这就是爱的辩证法。

(二)

1.爱情的本质爱情本质上是两性间的特殊关系、特殊感情和特殊活动的统一

爱情本身是一种道德感情,因而“对爱情合乎科学的哲学评价只有一个:真正的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善。”n踟爱情的善反映在爱情两大组成部分之间。爱情是由生理部分和精神部分组成的。在精神部分中又分为两个方面:真挚爱情的精神需求和爱情局限性的精神需求。这两种精神需求都是社会精神需求,但是真挚爱情的精神需求是情侣所必须的,是不可没有的,没有了它也就没有了爱情,在爱情上,真挚爱情的精神需求可称为广义上的精神需求:爱情局限性精神需求不是爱情所必须的,爱情中可以没有它,它在爱情中如果增多了,会影响爱情的发展,可称为狭义的精神需求。

生理需求是自然需求,是生物现象的反映。但是,这种自然力在人身上已经不像在动物身上那样直接发生作用,而是受到社会关系的调节和制约。在人身上所保持的一切动物因素,都受社会关系所制约、所调节。当然人的生理需求——性欲也是如此,所以人的性欲有了社会性。正是因为人的性欲的社会性,道德问题才介入爱情。然而性欲的社会性,归根结底还是生理机能的表现,就其生理机能本身并不存在道德问题。所以爱情的道德问题,不能从生理需求中解释,爱情的道德问题只存在于爱情的精神需求之中。

爱情的精神需求,就是情侣追逐最美妙、最善良、最和谐、最富于享受的精神。由于人是在社会劳动中发展起来的,长期的劳动使人脑逐渐地发展起来,促进了人的一时活动的丰富多彩和无限的想象能力。因此人能根据一定的社会原则和道德规则来调节、权衡自己的一切活动,其中包括爱情活动。使两性关系脱离了动物式的简单方式,呈现出了人的复杂的两性活动和两性关系。表现了人的爱情是按照一定目标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活动在精神的支配下预见和幻想着美好的憧憬,殷切地渴望获得个人的幸福生活。爱情就是在男女双方特殊的和善感、审美感、和谐感、享受感中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男女双方的爱情是在互敬、互爱、互帮、互学、互尊、互追的美满善良的道德关系中发展起来的。爱情创造了两个人的善和美,同时爱情又促进了两个人的善和美的发展。人们对爱情中的善和美的追逐,是爱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R

爱情是不能实现的,即便实现了,也难以持久。

爱情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从两个方面来的,即生理需求产生的力量和精神需求——善和美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引导一对男女去建立婚姻和家庭关系,引导他们追逐善良、美好、和谐的纯真感情。而这种建立在两性关系上的纯真感情是爱情关系、家庭关系的基础,没有这种感情,情侣关系、家庭关系将会动摇。而家庭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的发展的一个细胞,家庭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影响着社会,当然社会也影响着家庭关系。纯真爱情所追逐的真挚爱情精神就是善良、美好、和谐的思想关系,也是高尚、和善的社会性。这种思想关系能促进家庭关系的巩固和发展,爱情就是需要这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人们在爱情生活中所产生的善美、和谐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心理内容的状况和程度,首先取决于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一般说来,社会越发展、越进步,人们的道德思想内容、社会心理内容就越丰富、越健康、越美好。其次取决于个人的所受教育程度、知识的深广、修养的深浅等因素。

2.爱情的善

从爱情本质上来看,爱情是要求纯洁、忠诚、质朴的,它需要的是善良、美好、真实、和谐的思想和行为,不需要与其相反的丑恶、虚假、不和谐等等。但是,社会是复杂的,当我们谈论善良、美好、真实、和谐的时候,正是因为社会上存在丑恶、虚假、不和谐的破坏力量。这些东西往往作为很大的力量出现在社会上,而且现代历史文明的每一个进步,几乎都有不道德甚至罪恶相伴随。黑格尔就认为恶劣的情欲事实上往往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凯恩斯说的更具体,他说:“要注意!……至少在一百年内,我们还必须对己对人扬言美就是恶,恶就是美;因为恶实用,美还不实用。我们还会有稍长一段时间要把贪婪、高利剥削、防范戒备奉为信条。只有它们才能把我们从经济必然性的地道里引领出来见到天日。"n41这就是说,将在一个不太短的时期内,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还必须有善恶、美丑、真伪、为别人和为自己等等相反的思想意识同时存在。这些相反的思想意识不可能不反映到爱情生活中来。虽然真正的爱情是追逐善的、美的、真的思想意识,但是在一部分人的爱情中,由于思想认识程度较低,往往把一部分与爱情不相符的思想意识带了进来,甚至还有极少数人把恶当成善,把丑当成美,把假当成真,扭曲了爱情的感情。这种思想意识,真挚爱情不需要,但是社会中确实又存在着,而且被一些人塞进爱情之中。在爱情上,这种思想意识属于爱情局限性的精神需求,它也是9

社会性的表现,但它不是爱情的必然需求,也不存在于所有人的爱情之中,绝大多数的情侣并不接受这种思想意识。

爱情是由两个人的生理、审美、心理和伦理价值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伦理在爱情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伦理的核心问题是善恶,爱情的伦理核心就是爱情的善恶问题。由于爱情的巩固和发展需要的是善而不是恶,所以讲爱情的伦理问题主要讲善,因为恶不产生爱情,只有在破坏爱情上才有恶。

爱情的善是从爱情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它维护着爱情的利益,促进爱情的发展和巩固。爱情的善是由个人意识、感情和实践活动给予所爱的对象来表现,而且还必须不断地发现所爱对象的优良品质的社会内容和个人隐蔽内容的需求,要最大限度的给予对象的需求以满足,才是爱情善的完美表现。爱情的善主要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道德关系。这种善与其它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善不同,它不要求完全公开表现自己对情侣的善的活动和善的方法。因为情侣不要求把善完全公开,有时倒是要求将善隐蔽起来,为别人所不知。因此,爱情的善与社会其它方面的善有一定的形式区别,有自己的特殊性。社会上其它方面的善基本上是愿意为人所知其活动和表现方式,而爱情的善只是公开一部分,还隐蔽一部分。

爱情的善是由所爱对象的需求所决定的,因为所爱对象具有社会性,所以,爱情的善要求所爱对象的需求应当是合乎社会发展的个体需求。爱情的主体把所爱对象的需求观念变为自己爱的实践,去给予需求对象,就是爱情的善。爱情的善是有社会客观标准的,它不是主观随意所决定的。爱情的善必须是合乎社会发展的个体需求观念,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主观臆造、违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是善的需求,也不可能成为爱情善的需求,也不能成为善。

爱情的善看起来是观念的东西,但它的实质不是观念,而是实践。任何一个,如果把爱情的善只放在脑子里,或是只说在口头上,而情侣在实际上体会不到你的善,就必然对你的善划问号,你的爱情的善的价值就不能实现。善的价值在于被实践验证之后,别人承认了你的现行行为是善的,善的观念才成为善,所以,没有实践活动的善并不是善。

(三)爱情在道德生活中的定位

爱情是人类道德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每个人人生经历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现实生活的幸福,而且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爱情,要受社会的伦10

理道德观念的调节,同时又对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要受旧的婚姻道德的约束。随着爱情在历史上的产生和发展,爱情自身的道德也产生和发展起来了。因此,爱情,作为两性之间的一种个人行为,不仅要受旧的婚姻、家庭的伦理思想的束缚,而且要受已经形成的爱情道德的调节。

爱情在历史上的产生本身就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伟大道德进步。爱情不仅成为婚姻的道德标准,而且成为性交关系的道德标准。爱情和人的道德观念,和人对善与恶、对一定历史条件下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的看法相联系。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和以这种婚姻为前提的性关系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道德内容,男女之间一旦发生爱情并建立婚姻关系,双方就承担起尊重亲密感情和维护爱情的专一和持久的义务。当一个人从爱情中感受到作为人的幸福时,他就能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巨大的道德力量。

爱情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它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道德变的高尚。

爱情培养着人的自我牺牲精神。男女一旦相爱,双方都愿为了彼此的结合而甘冒很大的危险,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爱情同利己主义是不相容的,微小的利己动机也会使爱情受到损害。即使在相爱者之间的性的活动中,在使自身的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使对方的欲望得到满足;如果不能使对方领略到性活动的快乐,那么自身的快乐也不可能从这种性的活动中获得。单方面的,不能给对方带来精神愉快的性行为,与真正的爱情没有共同之处,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爱情培育着人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夫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在夫妻生活中,双方都为使对方在精神上、生理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承担着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生育和教育子女,建立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方面又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爱情所结合的不是绝对孤立的男人和女人。爱情加强婚姻的稳定性从而加强社会的稳定性,产生对人类、对社会的利益的新的道德责任。列宁曾经指出:“.…??参加爱情的是两个人,又产生第三个新的生命。这里包含着社会的利益,产生出对集体的义务。"n51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有助于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为了爱情而建立的共同生活,在历史上有助于一夫一妻的进步和发展。

爱情教育人们诚实和光明正大。在相爱者之间双方都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扉。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可以把自己内心深处最秘密的东西告诉对方。相爱者之间,没什么需要保守秘密的。在神圣的爱情面前,任何欺骗和背板都会有一种罪恶感。爱情会使人的品格变得高尚起来。

爱情能使人学会尊重他人,讲究礼貌。爱情的对等性和互爱原则,要求相爱者把对方置于同自己完全平等的地位,传统家庭中那种丈夫对于妻子的统治与现代性爱是不相容的。男女在爱情生活中逐步学会尊重对方的感情,尊重对方的人格,处处以礼相待,进而使人懂得在社会交往中如何处理同他人的关系。

爱情使人的两性关系成为一种高尚的享受。人类的两性关系必须服从传宗接代的自然规律,但同时又使这种自然本能具有社会性,从而丰富了这种自然本能的社会内容。今天人们把两性之间的相互爱慕以及由此发生的性行为看成是一种高尚的享受,甚至根本不考虑繁衍后代的因素。基里尔?瓦西列夫说:“作为繁殖个体手段的做爱,是自然的规律。作为能独立地得到满足和纯粹享受的做爱,是文明的发现。"n町

爱情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性道德水准。男女之间的性交关系是不是建立在互相爱慕的基础上,这是对性交关系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爱情,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盛行的“性自由”是不能相容的。这种在“性解放”口号下出现的“性自由”,是人们性关系上的无政府状态,在本质上同资本主义制度以及所推崇的“自由"是分不开的。这种无政府状态下的“性自由"实质上已经完全丧失了爱情所固有的道德上和美感上的特征,而成为一种纯粹的性放纵。发展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可以使人的性道德变得高尚起来,把性交关系看作只是在具有爱情关系的男女之间的一种牢固的肉体联系。12

爱情的道德责任

(一)道德责任的含义

1.责任的含义

在人类社会,责任召唤和约束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记载和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包涵着丰富和深刻的涵义。现在,责任是一个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名词,其含义也日渐丰富,为了准确地把握责任的涵义,从词义上辨析和从理论上定义是很有必要的。在中国思想史上,不乏关于责任的思想。按照《汉语大辞典》的解释,“责任"的含义有:l、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2、分内应做的事。3、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简言之,任职、分内事、因过失而受查处是责任的三层基本含义。

在西方思想史上,培根将责任(Responsibility)理解为维护整体利益的善,他提出“力守对公家的责任,比维持生存和存在,更要珍贵得多。”n刀的思想。康德认为,义务(Duty)是“主观的行为准则服从普遍的实践理性法则"的过程,n81人们履行自己的义务,就是善的美德,违背义务就是恶德。柏格森在他的学说中把职责(Obligation)当作位居中心的范畴,他认的“职责,我们把它看作是人们之间的约束,首先是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约束"。n们这些论述的积极意义在于,告诉了我们责任的基本涵义,责任、职责和义务三者之间是有所区别的。

在英文中通常用Responsibility、Obligation、Duty等词来表达责任的意思,它们通常分别译为:责任、职责、义务。据韦氏学生词典,Responsibility的含义有:1、thequalityorstateofbeingresponsibility。Amoral、legal、ormentalaccountability。B:reliabilitytrustworthiness。2、somethingforaccountability。Burden。∞1可见,第一、责任是一种尽责的品质和状态,A、道德上、法律上、精神上的尽责。B、可靠的、可信赖的。第二、是担负责任的事情。这里主要从分内事的角度说明责任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具体负担。英文关于责任的涵义中,除了没有因过失而受处分这层意思外,其他与中文对责任的解释是一致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谈及责任问题,尤其是责任同权利、义务的关系。马克思讲:“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乜妇从历史和逻辑顺序看,责任先于道德和法,从而也先于道德和法

律义务。马克思又讲:“一个人有责任不仅为自己本人,而且为每一个履行自己义务的人要求人权和公民权。"心23由此可见,责任是义务和权利的基础。列宁讲:“切实执行法令的责任,首先落在工厂主、经理、董事、大股东身上。”㈨“所有职员也有责任执行这个法令。’’㈨从中可见,责任是法律义务和法律权利的基础。总之,责任和义务是不同的,如果责任是目然和社会要求的客观负担,那么,义务是社会要求的客观负担。即使我们仅在社会领域内讨论责任和义务的含义,两者也是有区别的,即在责任的基础上产生义务,而不是在义务的基础上产生责任;此外,责任包括分内事和因过失而受处分两方面的含义,但义务仅指一定规范要求下的分内事。

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应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乜目一个有胜任能力的人,在社会中担负一定职务,就会有一定的使命和任务,如果有能力而不担负工作,那么就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这是责任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逻辑。依据前面的讨论和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可以给责任下一个定义:责任是有胜任能力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应承受的负担,以及对自己选择的不良行为所承受的后果。从辩证逻辑上看,定义分别从正面和反面意义上肯定了人的责任的存在。无论是正面意义的责任,还是反面意义的责任,都表明人是“负有责任”的,世界上不负有责任的人是不存在的。从形式逻辑上看,这符合“属差’’十“种"的定义方法。显然“负担”有广泛的含义,因此是种概念,“责任"的含义不如“负担”广泛,是属概念。因此,在义务、责任、负担的三个概念之间存在着这样的逻辑关系,义务是一种责任,责任是一种负担,而不是相反的定义顺序。

2.道德责任的含义

道德责任是伦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涉及到道德领域中的许多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责任是与道德义务相近而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道德义务是生活在某一社会中的人所时常感受到的对社会、对他人的一种职责、任务和使命。这种职责、任务和使命,一旦为一定的社会集团(在阶级社会中为一定阶级)用道德规范的形式明确下来,就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道德义务。道德义务具有他律性,这种他律性表现在:(1)它是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客观要求决定的,是对现实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个人生活方式的有意识的表达;(2)它的内容始终是由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确定的,较直接鲜明地表明了这些原则和规范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3)道德主体只有从社会角度观察,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的道德义务,而14

且主体尽义务始终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的。

但是,道德义务的他律性并不意味着否认义务的自律性。一方面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以社会为必要形式和基础的;另一方面社会又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单个个体所不可能具有的共同意志、共同目标指向的新质的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形态,并且它只有在有序运行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这就决定了义务的他律必然转化为义务的自律。这种义务的自律即道德责任。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义务偏重于强调外在的道德理性,责任偏重于强调把这种外在的道德理性,内化为主体的主观道德自觉意识或内在道德理性。由此,我们可以把道德责任界定为道德主体自觉意识到的义务。从义务到责任,包含着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

(二)道德责任的特征

道德责任有三个显著特点:(1)自觉性。道德责任是主体自觉意识到的,也是道德主体自觉自愿承担和履行的。这种自觉性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是道德主体参与道德活动积极性的一种体现。(2)广泛性。即是说,与其他责任相比,道德责任的范围更为广泛。这是由道德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道德责任并不限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渗透和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凡是有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就会有道德责任的存在。(3)前瞻性。一般来说,政治、法律、经济等责任往往只讨论行为发生以后的责任,而道德责任作为自觉意识到的义务,具有“自律”的性质,能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促使人们去遵守社会规范。

(三)爱情道德责任的特殊性

真正的爱情也是与人的道德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情不仅是一种激情,也是一种理性所驾驭的感情,是责任与情感的统一体。缺乏责任感的两性恋情可能富有浪漫色彩,却没有深厚的根基,它如同水上浮萍或昙花一现,甚至可能是虚伪和自私的肉欲。两性相爱,至洁至纯,其高尚的价值在于相互给予和奉献,在于主动地承担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由于爱情的本质在于责任和奉献,因此责任感是衡量爱情深度与强度的重要标尺。当一个人体验到真正的爱情时,其中的责任不是某种外部力量强加于他身上的东西,而是对爱情的自觉意识,是与爱共生的自愿行为。它使相爱双方融为一体,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生死相依,双方都把对方的幸福

视为自己的幸福,把为对方履行责任视为自己的快乐。这样,爱情关系中的道德责任便转化为幸福感。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去做的一切,并从这当中得到快乐。”汹1爱情发展的目的是结婚成立家庭,恩格斯曾说过:“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道德的,那么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乜铂爱情的高级阶段就是在婚后继续保持爱情。

1.对子女的责任

责任通常有两层含义:一是应尽的责任,一是应负的责任,两者是统一的。这一伦理责任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父母应承担伦理责任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处于家庭关系中核心地位的父母应该履行的伦理义务,父母有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责任与义务基本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义务偏重于强调外在的客观要求,责任偏重于强调把这种外在的客观要求内化为主体的主观自觉意识。义务是责任的外在形式,责任是自觉意识到的义务。具有责任感的父母,时刻认识到自己是对子女应负责任的父母,都不能也不应该回避自己对子女应尽的义务。一旦把这种义务心变为一个人内心的自觉信念,其伦理责任行为也就获得了自由。二是指父母对自身行为的实施承担后果,父母有责任对自己没有做好分内应做之事而承担过失。

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特殊的血缘关系,使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成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子女既得到父母在经济上、生活上的保证,又受到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灌输。但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父母受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道德情感的投入发生偏差,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远胜于关心他们的道德成长,父母为了激励孩子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一味地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而完全忽视了孩子道德情感、理想人格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缺乏与子女在道德上的情感沟通和具体指导,使孩子患上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感恩、不知羞耻、不负责任的道德情感冷漠症,这种现状直接冲击着家庭道德教育。由于家庭生活在孩子道德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为人父母者应把如何创设培育良好道德情感的情境作为自己应然的伦理责任。

首先,父母要有培养孩子道德意识的责任感以促进孩子道德情感的养成。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到道德活动中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观念的总和,是人们对社会道德关系的认识。道德意识先于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道德认识开始之时或之后,可以积累对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态度的体验,从而形成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情感活动。16

良好的道德意识可以调控入的道德行为,引导孩子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正确认识到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发生,最终通过良好的道德行为获得愉悦感、价值感和尊严感等道德情感。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对孩子进行道德意识的培养和灌输,使其产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道德认识越深刻,道德情感也越丰富。因此,家长应培养孩子对道德的需要感及对道德原则规范认同的情感,从而直接提升孩子的道德情感。家长只有在培养孩子的道德责任意识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才能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也才能得到子女的尊重。

其次,父母要有营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的责任,以创设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感的氛围。家庭道德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也是培养道德情感的最初场所。青少年的道德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在家庭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可以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道德熏陶,以调节他们的道德行为,使之与社会要求保持和谐一致,促进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否则有可能做出一些与社会要求格格不入的事情。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代替家庭环境对孩子道德情感培育的功能。一个人成长在不同的家庭道德环境中,其感受的道德情感的状态不同,对其道德素质的养成及道德行为的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说道德是人格的灵魂,那么环境则是灵魂的支柱,要培育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情感,必须要有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让子女在具有浓厚亲和力、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自尊自爱、关心他人、关爱家庭和关注社会的道德情感。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温馨的和谐的家庭道德环境是为人父、为人母所应然的伦理责任。由于父母是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的主体,父母自身的道德情感与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情感,这就要求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自身应彼此互尊互爱,在工作中能分清是非,有正确的荣辱观念,能自立自强起表率作用,要时时注意维护自己的道德形象,如富有同情心、爱心、正义感等,让子女能时时认识并感受你的所作所为,以父母的人格形象来塑造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感,以期对子女的道德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对孩子提出较为具体的道德情感方面的要求,比如同情同伴、爱父母、爱老师、做事有责任心等,以培养起孩子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此外,如父母在特定的时空中,对某一道德行为或事件所持的赞叹或厌恶、鄙视等道德好恶体验和反应时所表现出的道德情绪,由于其不稳定性及其多变性,所以它的感染力大。因此,父母应尽量保持稳定的道德情17

绪,避免出现极度状态,如狂喜、盛怒等,以此来培养孩子稳定的道德情感。

再次,父母应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美育的陶冶以激发道德情感。要调动、激发孩子的道德情感,父母必须注意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较之于其他的德育形式,美育可以对人的道德情感产生直接、具体、形象的感染,美育可使孩子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啪3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因此,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情感的培育不能流于空洞、苍白的说教,而是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以一种强烈的责任心,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通过文学或艺术等美育活动得到深刻而持久的道德感染。如注意充分地利用好的艺术作品与生动典型的道德范例,引起主体道德上的共鸣,增强道德教育的情感内容。不但以理服人,提高主体的道德理性能力,而且要以情动人,增强主体的道德情感动力。使孩子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并欣赏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这对一个人道德情感的健全和道德人格的成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对双方父母的责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保健机制的完善,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重失衡,各国人口呈现出一种膨胀的态势,全球社会呈现出一种老年化的趋势。1956年联合国提出以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982年世界老龄大会将60岁以上作为划分老年人的界限,此后,一些学者以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10%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啪1。所以,按照通行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7%,就可以认为,该国已进入老龄化的社会。据对中国近几次人口普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3014亿,占总人口的10.3%;65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8838万,占总人口的7%。啪1。因此,这两个数字表明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运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研制的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以2000年为起点,对今后50年中国老年人口变化的趋势预测表明,到2l世纪中叶,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7422亿,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口妇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显著,地区差异明显,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口羽。因此,基于这样的特点,我们提倡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担负起家庭养老的重责。费孝通认为,西方社会中,子女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在中国,赡养父母则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义务。这里所18

说的义务,其实就带有责任的含义。也就是要子女奉养父母。古语有云:“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人步入老年之后,就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或者基于身体衰老,或者基于疾病缠身,从此削弱或丧失了独立生活能力,因此,需要儿女尽养口、养体、养身之“反哺”义务。也就是要尽“孝道”。关于孝,《尔雅?释训》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诗经?庶人章》解释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孟子在评论舜对瞽瞍(舜之父)的孝时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万章上》)即孝子所做的最高标准,没有比尊敬父母更重大的;尊敬父母的最高标准,没有比以整个天下来奉养更重大的。(瞽瞍)成为天子的父亲,其尊敬达到了极致,以整个天下来奉养,其奉养达到了极致。

在这里,我们所提倡的对父母的责任不只是对男方父母的责任,而是对男女双方父母所共同承担的责任。人人都由父母所生,成人之前一般也由父母所养。人类社会一代代延续下来,每一代人的活动,都与前一代人相关联,没有前一代人的努力,就没有后一代人的幸福,没有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人类的延续就要中断。如今的老人曾日日夜夜地辛勤劳动、抚养子女,他(她)们为社会、为子女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理应受到尊敬和关心。尊重老人,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前人的劳动。因此,在双方长辈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赡养老人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不但要赡养,还要关心和尊重他(她)们,要让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在辛勤劳动几十年后,在精神上得到愉快的慰藉,得到家庭生活的乐趣,使老人能幸福地安度晚年。中国政府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1980年正式提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在宏观层面上,引发人口年龄结构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在微观层面上,造就了一代特殊的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核心家庭、小家庭成为最主要的家庭形式。基于这样的家庭模式,家庭养老作为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他的对象就不应只是单一的男方家庭,而且还包括女方的父母。

3.对婚姻家庭的责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19

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人类只有通过生产劳动不断地创造物质生活资料,并通过两性结合不断地生产出人类自身,才能不断地延续下去。这两种生产使得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人类从事其它~切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因而也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真正起点。

也就是说,家庭作为爱情的产物,在爱情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婚姻是爱情的产物,但也是爱情之树赖以继续成长、壮大的肥田沃土,这是所有的夫妻都必须确立的一种信念。婚前,彼此想关心、照顾、体贴对方,想为对方做他或她需要,甚至连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却因为时空阻隔,往往力不能及。婚后,彼此朝夕相处,同在一片屋檐之下,任何时候,都可以为对方做过去想做却未能如愿的任何事情,让对方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婚前,人们期待在今后的漫长岁月中能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不断获得物质和情感需要的满足。婚姻吻合了这种期待,夫妻团结协作,互商互量,去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与冲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不幸,共同为生活中的喜而喜,忧而忧,因对方的成功而高兴,因对方的痛苦而伤心。婚姻生活是如此充满着实在,真诚和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它必然将进一步强化夫妻相互认同、接纳,并乐于同甘共苦的意志和情感。婚后的爱情与婚前相比,往往会更加理智、深沉、坚定而富有韧性,从而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和层次。

结婚是爱情继续发展的新起点,而不是爱情的终点。夫妻作为事业的同志,生活中的伴侣,有着最亲密的关系,最深厚的感情。要使爱情巩固和发展,夫妻双方就要百倍珍惜,勤于浇灌,精心培育这朵爱情之花。这里,最根本的就是双方都要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做到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让、互谅、互慰。只有这样,才能使爱情经受住各种考验,才能使爱情的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使爱情之花永不凋谢。(四)

1.爱情道德责任的功能增加恋爱双方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也就是责任心。责任感中包含着对责任的认同,对履行责任的必然性认识,履行责任的内在主动性。人们的责任感存在几个境界层次:一是责任感缺乏,认识不到自己的责任,或者逃避责任;二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责任感,“不得不”做的、“身不由己"的;三是“我应当要做的”,有主观认同的,但是有可能变化的;四是“我需要做的",主观上有强烈的认同,并有强烈的实现之的欲望和要求。这不仅仅是责任感强度的问题,也是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状态的问题。20

责任感缺乏的人,生活中缺乏对生命意义的体验,盲目而享乐的存在着,强调眼前的生活:外在强制性责任感的人,总是生活在外力的压迫之中,虽然外在的行为是合法的,也合乎社会一般要求,但是内心觉得相当疲惫,无法将自己与外在协调起来;有一定主观认同责任感的人,主体性相对突出,能够在多元价值中寻找主流,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积极进取,但一旦外在要求变化,在社会价值冲突中容易迷失;有强烈履行责任感的个体,处在个体自由自在、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状态,自觉地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以担负社会发展的责任作为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形式。在恋爱的过程中,双方必须始终以一种严谨的态度来面对。

2.培养恋爱双方的健全人格

由于社交活动的限制,个人的活动区域总是极其有限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总是从他日益扩大的周围的人中间选择最好的,其选择总是相对的。而爱情是一种理想人格的渴求,现实对象的特征不会永远同心灵中理想人格的特征相协调。因此,在恋爱过程中,会产生一种为所爱的人的人格完善的义务感,立志为帮助所爱的人弥补尚存的不足而努力。同时,爱情使人精神振奋,当一个人倾慕一个对象时,他会渴望得到对自己的回报。这种感情能激起他努力向上的优良品质,从而努力摒弃利己的卑鄙的东西,使自己不断进步和完善起来,不断上升到新的道德高度。

3.维护家庭和睦稳定

恩格斯认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末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1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无幸福可言。社会主义的婚姻道德就是要维护在爱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婚姻家庭关系,而谴责破坏其和谐关系的行为。马克思主义的婚姻家庭学说,为我们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伦理准则提供了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婚姻家庭是两性之间的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借以确定的社会形式,其社会性是不容忽视的基本事实。同时马克思针对女儿劳拉的婚事,曾十分认真地阐述过自己在婚姻伦理方面深思熟虑的见解。第一,能够深刻地理解并培育起真正的爱情,要把“随意流露的热情和过早的亲昵”转变为“有效的和决定性的原则的爱情”。第二,要有维持家庭生活的必要经济条件。第三,应该先经受社会生活的多方面考验,要为自己的事业打好基础并有所建树。这三个条件作为婚姻家庭伦理基础,有着依次递进的关系,满足的条件越多,婚姻家庭的层次就越高,也就越稳固越美满。21

同时,美满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维护、巩固和发展稳定持久的、以互爱感情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是社会主义婚姻道德的本质要求。男女之间的纯洁的爱情基于共同理想、信念的双方的相互爱慕之情。.它不只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欲求,而是为了寻找一个能与自己休戚与共的忠诚伴侣。男女双方有了这样一个共同的生活理想,就找到了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共同语言。在这种健康、纯洁的爱情基础上缔结的婚姻,就是幸福的、美满的婚姻。

(五)爱情的法律责任

按照传统的观念,婚姻是一种契约,是一种法律行为,而且是一种最重要的法律行为。婚约一旦成立,就决定了两个人终身的肉体和精神的命运。除此之外,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许多关系,也要靠婚姻道德来调节。

感情是婚姻的基础,是维系婚姻的纽带,但婚姻不能仅仅依靠感情来支持。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也是存在的,尽管是不道德的。婚姻可能没有爱情,但是不能没有责任。“露水夫妻"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婚姻,道理就在此。责任不是感情的产物,而是婚姻关系的产物。当然,一个人在婚姻上的责任感,除了受法律约束的影响和受道德观念的支配外,同时也会受感情的影响。但我们决不能用感情代替责任。两者的职能一样,性质却不同。感情是在共同经历、志向和情趣等方面所产生的共鸣和相互吸引,不受法律约束;责任则是婚姻本身所要求尽的义务,它贯穿于婚姻的整个过程,并带有强制实行的性质。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婚姻中的双重支撑点。

婚姻作为两性结合的形式,它与人最难把握的一类情感和激情的因素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两性关系上存在着人性最脆弱的一面,即使经过最慎重考虑的婚姻也不能保证不发生变异,即使一些道德上很优秀的人也很难说就不陷入迷误。在多数情况下,对感情上的变异甚至迷误不宜于作道德判断,更不宜施以法律惩罚。因为婚姻关系的特殊性还在于以下两方面:首先,它带有很浓厚的个人色彩,包含着私生活中最隐秘的部分;其次,它又是社会性的。这种社会性不是针对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夫妇伦常与国家社稷相关联的意义而言的,而是由于婚姻关系一旦缔结,就涉及了当事者双方的利益,如果有了子女,还要涉及子女的利益,其间,就有了彼此的责任关系。就前一方面而言,有关婚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应受到社会尊重的隐私范围;从后一方面讲,既需要在婚姻关系上有必要的道德约束,也需要法律对其间的权利、义务、各方的利益进行调节。但由于婚姻关系中隐秘的一面与社会性的一面交织在一起,社会在将道德评价或法律手段22

运用于婚变时,需要持特别慎重的态度。人们固然应该对那些在婚姻上的不负责行为进行道德谴责,但却不宜对当事人的情感世界说三道四:法律也可以对那些殴打、虐待或以别的方式侵犯另一方权益的行为进行制裁,但如果以苛刻的离婚条件阻止解除感情破裂的婚姻,不啻是把强行维系无爱婚姻当作一种惩罚。可能由此而生的恶果是多方面的。一是当婚姻成为桎梏,当事人处于精神痛苦和压抑状态,不仅人生潜力的发挥受到抑制,还容易导致心理变态,这就增加了发生恶性事件的可能。二是增加对子女的不利影响。无疑,和谐完整的家庭是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条件,但倘若夫妻感情已经破裂而又勉强维系,这种家庭往往笼罩着一种动荡和危机的气氛、冷战甚至仇恨的气氛,孩子置身于这种气氛中,身心状态倒不如处在单亲家庭或重新组合的家庭。其三,我国传统上的泛道德化倾向对个人生活的一切方面进行干涉,这种传统使得许多人似乎感到有使命去窥探别人的私生活,有使命要把他人的生活弄得不舒服。某些人养成了窥探他人隐私、对他人私生活说三道四的坏习惯。这种道德恶果还会带来一个副产物,这就是加剧人际间的内耗。

婚姻家庭伦理的道德观念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它与社会稳定和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为确保现代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顺利、有序进行,我们有必要建立健全一些配套的政策和法规。前段时间我们对《婚姻法》的修改就体现了对现代婚姻家庭中夫妻关系的维护,特别是对妻子的保护。《婚姻法》中对家庭暴力、严重的道德沦丧对家人所造成的精神摧残等都有了相应的制裁措旌,使之在施行过程中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有力地维护了夫妻关系中受害者的利益。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对《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规、法律的修改,以增强对现代家庭婚姻伦理的法律保护。

三、

(一)社会变迁对爱情道德责任的影响社会变迁与爱情道德责任的演变趋势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性爱特别是在最近八百年间获得了这样的意义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所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41这就是说,男女两性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人类以来就有的,不过它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逐渐发展过程。

在人类的原始社会阶段,存在过杂乱性交关系的阶段和群婚制阶段。对原始社会历史的研究表明,在远古时代,男子过着多妻的生活,而他们的妻子也过着多夫的生活。摩尔根在追溯家庭的历史时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曾经存在过一种原始的状态,那时部落内部盛行着毫无限制的性交关系,每个女子属于每个男子,同样,每个男子属于每个女子。这是一个从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的过渡相适应的杂乱的性交关系时期。在原始社会后期,与继续存在的群婚制并行,又产生了一种排斥他人的性交关系,即或长或短时期内的成对配偶制以及与此并行的多妻制。由于这种婚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和复杂,群婚就越来越成为不可能,并逐步被对偶婚制所排斥,群婚制便开始消亡。由于排斥亲属通婚,任何群婚形式最终在实际上成为不可能了。结果,只剩下一对结合得还不牢固的配偶。在成对偶制中,群姻已缩减到它的最后单位——散由两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即一男一女。要使对偶婚制进一步发展为牢固的一夫一妻制,还需要新的社会的动力。

由于家畜的驯养和畜群的繁殖,金属加工、纺织以及田间耕作采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来源。这时期的社会关系奴隶制产生了。这些财产一旦转为私人所有并且迅速增加起来,就给了母权制和对偶婚为基础的社会以有力打击。随着财富的增加,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居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意图。男子在家庭中独裁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家长制的确立。这种家庭形式表示着从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一夫一妻制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家庭中产生的:它的最后胜利就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一夫一妻制和对偶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婚姻关系要牢固得多,这种关系已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正是奴隶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正是完全受男子支配的女奴隶的存在,使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它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为只是对妇女而不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

爱情正是这种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姻的产物。从毫无节制的自然状态到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姻,人类对自身性行为的规范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丰富。规范的一夫一妻制,产生了性行为的排他性,结成稳定的性伴侣和家庭,在婚姻持续的范围之内,二人必须相依相守、患难与共。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两个结果,一方面,长期的共同生活必然使得双方相互认同,共同分享生活的甘苦,从而产生相依相恋的感情;另一方面,由于性伴侣具有唯一性,并且要共同生活相当长的时期,人们不再随意地寻找和接纳异性,不再放纵自己的性爱,而希望找到一个理想的伴侣来共同创造生活的幸福。

(二)当代人爱情道德责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爱情价值取向的功利化

当代青年在理论上仍然接受“爱情基础”的观点,认为爱情是婚恋的重要因素。但在现实择偶中则日趋功利化与世俗化,更注重婚恋中的社会经济因素。学历、职业、住房、个人收人等因素在青年择偶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甚至成为婚恋中的第一重要因素。张广群1995年对中美征友或征婚广告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征友(婚)时,中国男性表明自身条件百分比顺序为职业、文化程度、物质条件(包括收人、存款、住房等方面)、兴趣和爱好;要求对方条件的百分比顺序为文化程度、持家能力、职业、物质条件、兴趣爱好。中国女性表明自身条件的百分比顺序是: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物质条件;要求对方百分比的顺序是:文化程度、物质条件、职业、兴趣爱好。在1996年由徐安琪主持实施的“中国城乡婚姻家庭状况调查"中,城市青年择偶时注重对方家庭经济社会因素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种通过择偶来获得富裕的物质享受,避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苦苦挣扎的现象,是当代青年功利价值取向在婚恋观上的反映。当然,作为择偶标准,“爱情’’与“社会经济因素"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2.爱情责任意识的淡漠化

责任是每个即将恋爱、恋爱中或恋爱失败的青年入要好好学习的一课,是恋爱的社会性的体现。恋爱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恋爱的交往和表达方式上,还应注意以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用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马克思曾经指出:“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乃至羞涩的态度,而不是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口53在恋爱中,过分亲呢的粗野方式,超越阶段的非礼行为,都是缺乏道德情操的表现。

安稳、幸福的家庭生活,一直是传统中国社会的美好理想追求。然而,当代青年的25

婚恋家庭观却偏离了传统价值取向,越走越远。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人的离婚率逐年攀升,婚姻的离散趋势持续扩大。从陈新欣的“妇女热线”来看,引起夫妻矛盾的原因60%是婚外恋。对于婚外恋现象,吴鲁平“中国城市青年状况调查”显示,青年中表示有条件理解或同情的约占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明确表示应严加谴责和惩处的两项相加之和也约占三分之一,但这一比重还在逐年下降。m1因此,从总体看,目前已有不少青年不再对婚外恋表示厌恶,他们要么对其表示同情,要么将其合理化。对青年离婚率与婚外恋态度的调查,充分显示了当代青年在婚恋观变迁中表现出宽容与自由两大趋势。另外,西方的“试婚’’潮在当代青年中也日益兴盛,产生了“试试看,不好再换"的观念。

总体表明,当代青年对婚恋的责任与忠诚逐渐淡化。这必然使婚恋的向心力越来越小,而离心力却越来越大。传统婚恋家庭观念在当代青年身上已经逐步淡化,现代婚恋正从白头偕老走向两性自由。

3.性开放走向深层

传统文化背景下,“性"问题是被禁锢的对象,所谓性开放被称为不道德现象,受到舆论的批评与指责。随着社会的变迁,西方价值观念的引人,社会价值体系逐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从总体看,当代青年对我国传统婚恋观所鄙薄的东西表现出较大的宽容性。吴鲁平1992年的调查表明,有近一半的青年对婚前性与婚姻的分离现象持赞成或说不清的态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团委1996年对北京市九所高等院校的调查显示,有36.6%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可以接受,表示反对的只有41%;对于婚前同居,也有33.3%的学生表示认可。即使是传统观念比较深的农村青年,也有近40%的人对婚前性行为持无所谓甚至是赞同的态度,其中男性青年及高中以下学历者抱此态度的居多。∞"青年中人际性行为的发生率也在攀升,还有不少青年期个体对同性恋和自慰行为表示接受或者实施过。这反映出,随着社会走向开放和逐渐进步,一些传统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代青年作为社会文化群体中最活跃的成分,则在这一变化中扮演了先行的角色。

四、提升爱情道德责任的基本途径

(一)

1.个人方面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爱情观是指对待择偶和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对待择偶和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一个国家青少年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关系到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有否幸福的家庭生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和未来儿童的健康。

爱情不单是个人的现象,私人的现象,也是社会的现象,是一种自然关系连接起来的人与人之间最亲密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不仅把两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会出现第三个生命——一个新的生命。爱情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它。但它毕竟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也不是社会生活的主要部分,更不像爱情至上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人生的终极目的。社会生活中的主要部分是事业,为着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事业而奋斗才是每个公民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人们必须在人生的天平上摆正爱情与事业的砝码,爱情必须以事业为重,为事业服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突出地表现在如何对待失恋和丧偶的问题上。恩格斯以自己的实践教育人们要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职。1844年下半年,恩格斯曾有过几个月的恋爱,在一次给马克思的信中,他用大量篇幅谈了工作之后,仅用简单几句话告诉马克思他的失恋:“我的恋爱可悲地结束了。……我感到高兴,我至少又能重新工作了。"汹1于是,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来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恩格斯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失恋只被看作生命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这对那些把爱情看得过重,当爱情遇到波折时便陷入失恋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的入,不能不说是一个光辉的楷模。恩格斯的实践表明,爱情的矛盾一旦出现,就必须用爱情生活的道德准则来解决,否则就会出现令人痛心的后果。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硕果。没有爱情就不可能产生婚姻,即使勉强产生了,也不是道德的,它只能给双方带来痛苦,而不可能带来幸福。从恋爱到结婚一家庭的出现,自始至终都需要建立牢固的爱情基础。恩格斯坚决反对没有爱情的买卖婚姻,指出这是一种彻底商品化了的婚姻,完全以经济的考虑为转移,根本不考虑婚姻双方有无爱情。他在《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这样写道:“买卖婚姻的形式正在消失,但它的实质却在愈来愈大的范围内实现,以致不仅对妇女,而且对男子都规

定了价格,而且不是根据他们个人的品质,而是根据他们的财产规定价格的。”在这种情况下,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绝不可能属于爱情,而只能是属于金钱——财产关系。于是,在资产阶级的婚姻中,烦恼和金钱成为夫妇关系的纽带。恩格斯分析了没有爱情的婚姻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指出婚姻不是爱情的终结,而是爱情的稳定化、深刻化,是爱情的继续和发展。人们必须珍惜这个发展,任何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行为都是道德败坏,只有在万不得已时,只有在考虑成熟以后,只有在完全清楚必须这么做以后,才能决定离婚,采取这一极端的步骤,而且只能用最委婉的方式。

恋爱观的教育要用马列主义辨证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恋爱内容,宣扬高尚的爱情。高尚的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稳定的、专一的感情。爱情具有两种属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自然属性主要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即情爱。这是许多生灵所共同具有的,是动物繁衍后代,延续生命所必须的。而人类的爱情又是高于动物的情爱,是人类社会长期从猿到人的进化中,在喜怒哀乐等情感基础上进化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想意识。爱情在人类社会中进化,又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升华,不仅要求男女双方共同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爱情也因此具有了它的社会属性,即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和责任(包括男女相处中的责任,家庭、社会责任)。爱情是一种责任,一种奉献,而不是索取和占有。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组建起来的家庭,才能给家庭这艘航船装上风帆,不致于失去方向。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正是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才使爱情高尚纯洁,成为人类崇高的理想和精神追求。

2.提升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情感水平和能力的试金石,“一个具有道德情感的人,会把社会对它提出的道德义务当作是自己的责任,把履行义务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在履行义务时使自己的道德需要获得满足,从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町责任感作为道德情感中道德意识的思维情绪形式,是个体对道德任的自觉意识和体验,是责任主体对责任对象的自觉需要。

由于爱情的社会性,决定了它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因素制约,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就是爱情上的义务或通称道德上的义务。恩格斯对爱情的义务作了全28

面的规定,说“既然彼此相爱是夫妇的义务,难道相爱者彼此结婚而不是同任何人结婚不同样也是他们的义务吗?”H们他还说,“对于任何强迫人从事不道德行为的作法进行反抗,乃是道德上的义务。”爱情是双向的,它要求相爱者双方都应该履行爱情的义务,达到爱情与义务的统一。

3.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事业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无产阶级恋爱观的最大特点就是爱情与事业的辨证统一。将爱情视为事业成功的动力之一,而且在必要时甚至牺牲爱情,服从事业的需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首诗写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充分说明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伟大的事业使人生具有意义,有志者的生活主题始终是事业。作为当代青年,应该把爱情建立在为社会、为祖国、为人民谋幸福的基础之上。爱情也只有在共同的事业中才能显示出真正的价值和道德光辉,才能成为鼓舞人们为理想的实现去追求和奋斗的力量。古往今来,凡是有建树者,都能理智、恰当的处理爱情与事业的关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cIl3

(二)

1.社会方面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任何人一生下来,就自然成为父母的学生。夫妻可以决定自己是否生育,但一经生育,就成了当然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生理规律决定的,是天然的。父母做子女当然的老师,是维护家庭的需要,是种的繁衍的需要,也是承担社会责任,这是光荣的天职。子女做父母的当然学生,一生下来就得到父母的抚养、疼爱和教育,也是极大的幸福。无可回避性,也就是说,没有选择的余地。在学校当教师,可以调换任课班级,而且学生总是不断更新。在家庭中,一经形成两代关系,就不能随便选择。父母水平不论高低,都是子女的终身教师;孩子或大或小,都是父母的学生。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当然是父母,父母扮演家庭教师角色,在家庭德育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这一特征反映出家庭是个人最初道德习得的场所,人之初就会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新生儿仅是一张白纸,虽然遗传使他们具备一些先天的特质,但大多数的人生体验,尤其是对社会生活的规则的体验,还需要在后天习得。这种学习的关键期是儿29

童阶段,而儿童的大部分体验来自家庭。因此,孩子道德发展中的方向和水平,取决于父母是否对孩子善尽其责,父母的品德在子女品德形成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可以促进人的道德面貌的形成和继续进步,爱情在培养人的高尚品德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爱情的道义力量能使人变得高尚,养成高贵的品质如:人道主义、同情心、敏感、正直、勇敢等,对损害人的尊严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高尚、纯真的爱情以及自我批评精神,能使一个人执着追求道德理想……爱情能激起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真正的爱情能增强自尊心,能使平凡的劳动具有崇高的意义,这只因为心爱的人与他在一起。"H羽1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将学生心灵深处萌发的爱的情感,引入发展智力和培养品德的轨道。

在拥有爱情的家庭里,孩子很容易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正所谓“言传身教”。而在爱情被玷污了的家庭里,却产生了许多许多的问题儿童。这些问题儿童,使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困难重重。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睿智地指出:“培养出善良的父亲和母亲,实际上是解决了学校的大半任务n3h。

2.以学校教育主导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总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都把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来为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作为教育的目的。“德”解决为谁服务的思想政治方向问题,“才”解决服务的本领问题。“德’’制约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德”的培养是在统治阶级的价值导向下进行的,恋爱观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中人生观教育的一部分,其实质就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教育。

爱隋作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青少年踏上人生之路的必修课,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恋爱、婚姻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所以学校教育在承担造就社会入才的同时,有必要理性地看待学生恋爱问题,面对现实探索学生恋爱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恋爱观教育,指导他们处理好恋爱与学习、异性交往的原则,恋爱中的生理欲望与社会道德的关系等,化解他们因恋爱带来的心理矛盾及承担生活责任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即将成熟之际,学校教育者给予学生适度的引导,对学生顺利实践异性交往、爱情婚姻幸福都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对待学生的恋爱问题由原来的“极力反对"上看,是明显的违背人性,粗暴的

干涉更不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今学校一般采取既不干涉也不提倡的态度,往往陷于放任自流,缺乏引导。有些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抱怨这是个难题,很难掌握、很难管理,从而采取漠视的态度,睁一只眼闭~只眼;教学中恋爱观的内容随时代变化较少,教学中涉及这一内容经常采取回避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其结果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助长了一部分恋爱的学生更加我行我素,无视他人的目光,轻视社会公德,疏远家庭美德,社会意识欠缺,不能正视恋爱和学业,恋爱和婚姻的关系,显得盲目浮燥,缺乏对生活责任,生活意义的思考。因此恋爱观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方针,寻求探索更加入性化的教育方法、态度,对学生将起到更好的影响。

性教育是恋爱观教育的基础。上个世纪,随着奥地利心理学家把性学作为一门严肃科学学科以后,性的研究和性教育迅速在西方兴起。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我国院校对此也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很多学校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进行正式的性教育。当弗洛伊德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热潮时,我们还处于“谈性色变”的时代。那么学生的性知识通过什么渠道获取的呢?据一项调查表明,被调查的100名学生中,仅有的不足20%的同学了解有关性的知识。而获取的途径绝大部分是通过录像等影视作品。…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生不能通过正常渠道科学的获取性的相关知识,学生只有以一些地下途径偷偷摸摸的了解,甚至因好奇而作出越轨的行为。因此,学校应该以学生道德观教育为基础,在学生恋爱观教育中开设性健康知识课程,使性教育进入课堂,科学化,公开化。打破性的神秘外纱,还性科学的本来面目。在教育内容上注重进行性心理、性生理、性基本知识、性健康以及性道德教育,使学生能正确的从生理和心理上对自身的发展变化有明确的认识,自觉抵制一切庸俗性文化的侵蚀。同时,对学生进行婚前性行为的危害性教育。当前学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尤其是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对婚前性行为大多持赞同态度,对轻率性行为引发的危害后果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对此,学校应从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怀孕后对女性身体和心理上的危害以及对将来婚姻质量的影响等各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对性的科学认识,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力和道德的约束力。

3.以法制教育为制约

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遵守法律,这是对社会成员最起码的要求,而德国法学家格林格说:“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也可以说,法律是人的最后一道防线,突破了这一道防线,将会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3l

青年时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年代,他们的思想和志趣的可塑性还非常大,如果过早的把精力放在谈情说爱上,就必然会影响自己的专业学习,从而影响今后的前途。同时,青年由于身心发展还不完善,在恋爱过程中受到挫折后不能正确面对,不能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往往由于偏激和冲动,作出伤害对方或者他人的行为,触犯法律而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说,面对爱情问题,还需要注重培养青年的法制观念。32

结论

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一夫一妻制产生的,个人性爱的出现被恩格斯评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道德进步"。H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爱情把人与人之间的纯粹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有机的联系了起来。爱情作为人类文明进化的美好感情,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爱情不仅是男女个体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它本身还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凝聚着人类文明发展、社会道德进步的成果。在爱情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直面它所产生的责任问题。懂得并能够承担爱情的道德责任,乃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既然爱情是婚姻的基础,那么对婚姻负责也就是对自己的爱情负责。担负起爱情的道德责任,不仅是为了维护恋爱双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是为了维护一个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正确认识并有力地引导人们对自己的婚姻和爱情负责任,是社会道德建设中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构建和谐有序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石。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这个小细胞和睦幸福,人们能够享受家庭的温馨和快乐,才能以饱满的热情从事职业生涯和其他各项活动,从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33

参考文献

[1]瓦西列夫.情爱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4:120—124.

[2]罗国杰.伦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90.

[3]瓦西列夫?情爱论[M].三联书店,1992:5.

[4]王崇焕.人生奥秘新探索——人生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1988:281.

[5]万俊人.我们都住在神的近处[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34.

[6]人民网.底线伦理一一道德的最后边界[EB/OL].[2003-6-9].

http://www.people.com.cn/oB/14738/27939,,27983/2799l/1896009.html.

[7]万俊人.我们都住在神的近处[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8.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7.[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5.[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3.[13]瓦西列夫.情爱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4:36.

[14]舒马赫.小的美好的[M].商务印书馆,1984:9.?

[15]基里尔?瓦西列夫.爱的哲学[M].工人出版社,1982:62.

[16]基里尔?瓦西列夫.爱的哲学[M].工人出版社,182:64.

[17]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商务印书,1964:552.

[18]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商务印书馆,1957:15.

[19]周辅成.西方著名伦理学家评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706.

[20]ME心U刽Ⅵ.WEBSTER.Webster's

2003:301.DictionaryforStudents[M].FederMStreetPress。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2.[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62.[23]列宁.列宁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149.[24]列宁.列宁选集[M].人民出版社[M].1972:150.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9.[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4.[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28]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05.

[29]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J].南开大学学报,2000(1):84.[30]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8):86.[31]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8):85.

[32]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A].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103.

[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8.[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9.[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8.

[36]吴鲁平.城市青年农民工的弱势特征及其后果——对1997-2002年43篇学术论文的

文献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4(4):13.

[37]星火.北京大学生婚恋观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1997(5):46.

[3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7.[39]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242.

[4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68.[41]名人名言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

[42]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黄之瑞,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231.

[43]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黄之瑞,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231.

[44]江耀强,熊少严.社会变迁与青少年性观念[J].江西教育科研,1999(4):15.[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5.

附录

参考书目:

1.瓦西列夫.情爱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4.

2.吴宁.社会历史中的非理性[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4.夏军.非理性世界[M].上海:三联书店,1998.

5.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M].北京:三联书店,199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徐安琪.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

9.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10.王国荣.“马克思老爹"的自白(中德文化交流丛书)[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1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团校.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1958.12.欧阳周,汪振华.爱情美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13.进宫.名言大观[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14.罗国杰.伦理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5.王崇焕,等.人生奥秘新探索——人生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1988.

16.万俊人.我们都住在神的近处[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17.列宁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88.

18.张爱平.离婚在今天[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9.大井正.性与婚姻的冲突[M].张治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20.乔纳森?哈迪.情爱?结婚?离婚[M].苏斌,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21.兰明春,等.婚姻与家庭模式的选择[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

22.赵红州.大科学观[M].人民出版社,1988.

2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4.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6

25.梯利.伦理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6.高兆明.道德生活论[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

27.唐凯麟,王泽应.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问题[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8.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9.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参考论文:

1.谢军.论责任的道德价值[J].学术交流,2006(6).

2.李桂梅.爱情与道德[J].孝感学院学报,2005(7).

3.张怀承.爱情的伦理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2).

4.沈国桢.马克思的恋爱观[J].嘉兴学院学报,2004(1).

5.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7(2).

6.江耀强,熊少严.社会变迁与青少年性观念[J].江西教育科研,1999(4).

7.吴鲁平.当代中国青年婚恋、家庭与性观念的变动特点与未来趋势[J].青年研究,1999

(2).

8.张琨.论爱情的内涵及其自然过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1).

9.罗渝川,张进辅.从20世纪最后10年看我国青年婚恋观的变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10.杨湘红.爱情探析[J].前沿,2005(6).

11.杨伟涛.论意志自由的道德责任[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

12.谢军.论责任与信任[J].研究生论坛,2004(1).

13.胡河宁,孙树平.论责任范畴的伦理内蕴[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14.沈国桢.浅析责任的涵义、特点和分类[J].江西社会科学,2001(1).

15.李文斌,李凤莲.对爱情本质的再思考[J].娄底师专学报,1999(1).

16.苑国华.论经济因素对人类婚姻形式的影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17.周德清,吴宁.爱情的非理性因素探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37

后记

值此论文付梓之际,回忆三年来的学习生活和论文写作过程,一种来自心底的感动温暖着我,激励着我。这感动来自:

我的导师程立涛副教授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对我严格要求,谆谆教诲,用他丰富的知识和与众不同的智慧,及时化解我学习上、生活上的矛盾和问题,使我在这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不仅学问大有长进,而且对人生亦有新的感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程老师从选题、资料收集、提纲的拟定到论文的撰写、修改以及最后的定稿,甚至文中的标点符号,语言的组织等方面都给予了我精心的指导。我的论文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向恩师对我的辛勤培养和精心指导致以最衷心、最真诚的感谢!

同时,田秀云教授、李士菊教授、赵忠祥教授、程新英教授、张钦副教授,在我的论文开题时,基于他们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思维,给我的论文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论文成文过程中,这些老师们毫不保留地、不厌其烦地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解答,这大大裨益于我的论文写作。在此,也向各位尊敬的老师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祝他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此外,本论文还参考了相关的专著和资料,学习和吸收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成果,在此也向这些师长表示感谢。

魏静

二oo八年三月于石家庄

38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文章名称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构建发表刊物(出版社)黄河论坛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刊发时问2006年4月2007年8月刊物级别省级省级署名次序1和谐社会关于“网婚”的道德思考学院学报1

39

论当代社会爱情的道德责任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魏静河北师范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254574.aspx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2251/422371431291.html

更多阅读

《爱情三角错》笔记 道德与法治爱情三角错

这部戏对于温兆伦来说绝对只是一部很次要的戏,温sir在里面的角色也不那么重要,但是看起来却仍然很吸引我。温柔平和,有点沉闷,笑容甜到杀死人。可惜作为配角,得不到女主角的青睐。不过我喜欢他的这个角色,因为他很不同于温sir在其他剧中的

道德与法治2012 相关影视 道德与法治

综艺 > 内地/纪实 > 道德与法治2012 > 相关影视传奇故事 9.3|2013-02-18期虐缘引发的爱恨纠葛,六旬老人杀死“老情人” 收藏王刚讲故事 9.3|2012-12-31期灵异调查现场--“阴兵过路”! 收藏

道德与法治

什么是当今社会的公认准则?这方面已经有大量讨论,而 且结论也越来越清楚。那就是正义,人权,自由,平等。 一个社会不能高举这些旗帜的,甚至于害怕这些原则 的,和谐是不可能实现的,道德也必定是缺失的。       文  |  茅于轼    

道德与法治职场害人 新时代职场道德标准

面对这个变换的新时代,我们需要新的道德标准来适应这个时代,以下这些是我的一些随想,临时而发,不尽严谨,请多多包涵。这些只是作为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生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在职场上,我们是新生力量,我们有着与不同于前辈

道德与法治作文500 道德与法治作文

道德与法治作文一:法律道德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所以我们又常常把法律称为“国法”。因此,一直以来,法律

声明:《道德与法治爱情时代 恋爱细胞 论当代社会爱情的道德责任 恋爱细胞》为网友青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