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宏业
我所出生的南方地区,并没有吃饺子的传统。实际上我们家从来没有包过饺子,在我印象中,也从来没有在家里吃过饺子。在我们那个年代,商业还不甚发达,不像现在,各地特色美食都会在全国开疆拓土。就是“大都市”汕头,当年的街头也罕见饺子馆的。
第一次吃饺子还是到西安上学不久,班里组织了包饺子。饺子馅和饺子皮都是在边上食店买的。大家包的时候不免也包几个辣椒馅、放几个硬币整蛊。味道嘛,说不上怎么好,也说不上怎么不好,弄的那蘸饺子的辣椒酱,既没有南方辣椒酱的辛香,也没有陕西辣椒酱的浓香,没啥味道。但这种自己动手包饺子的过程,还是让大家觉得其乐融融,尽管那些饺子包得丑的没边,很多煮出来烂成一锅粥。我想饺子的核心就在自己动手这个过程。三联周刊一篇文章,讲了改革开放以前北京四合院人家包饺子的步骤,隆重繁琐得犹如仪式。认真地读,也看了前忘了后理不清。文章写景物,干脆给我张图片算了,写仪式,干脆上个视频容易点。
仪式感是饺子的灵魂,试想哪个像样的北方家庭主妇不对速冻饺子表示鄙夷?它的简单便利使得现代社会的亲情显得更为廉价。中国家庭尤其需要这种仪式感,因为家庭成员间不善于表达感情,不在意也羞涩于探讨感情。于是乎搞出一个繁重隆重的仪式,大家心知肚明地“感受”仪式所表达的亲情。我的南方老家,逢年过节不包饺子,但有其它的仪式。
北方人爱吃饺子,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大家过往普遍的贫穷,大家平时肉没吃到几顿,逢年过节、来了客人,包的饺子馅普遍也是加了肉的。当然北方人家以面为主食,南方人视为畏途的揉面擀面等是日常做饭步骤,包饺子也就是在此基础上稍多一些细节。由于饺子在穷日子里荤味对心理和口感的刺激和强化,使得北方人普遍爱吃饺子。
做得好的饺子,南方人也不是不会爱上。找资料时,看到台湾作家三毛一篇文章《饺子大王》,还是很有意思的,说的她的西班牙老公听到又要被中国亲人招呼吃饺子,在那里嘟囔。没想到,中国航船上中国乡亲的饺子宴,让第三次吃饺子的他,恨不得不换气埋头多吃几个。“只要你吃过三次就会爱上它”,这是饺子标榜的“广告词”。类似说法的还有西安的羊肉泡馍。人家说,只要能熬着吃第三次,就会爱上它,但吃过两次以后,我实在没有动力吃第三次去揭开这尊铜像的面纱。我很喜欢陕西的食物和口味,但羊肉泡馍是少数我没兴趣继续尝试的著名食物。
但西安的饺子独树一帜。现在国内疆域拓展得最广的是东北水饺,但东北菜是比较粗犷的,在饺子上也不例外,如果是肉馅就真的很多肉,油也多,吃上几个就腻得不行。西安的水饺,即便是肉馅的,也很少让人觉得腻。虽然做饺子馅的猪肉必得是肥瘦相间的,肥三瘦七,最好是猪肉前尖儿(脂肪分布均匀,不柴不腻),但肉馅里的蔬菜,无论是白菜、芹菜还是韭菜等,比例恰当。更有特色的是西安水饺的酸汤,非常鲜美,那点酸味更是平衡掉了肉馅可能有的腻感。
西安酸汤水饺
在饺子馅中,白菜馅是最负盛名的。首先因为过年是最大的节,而大冬天的,北方最鲜嫩的蔬菜就是大白菜了。其次大白菜做饺子馅味道也恰是清甜味美。大白菜又尤其是北方冬天里储存过两个月的白菜更好,水份减少了,清甜味增加了,做馅不容易出水,而且非常适口滋润。
北方的食物,尤其是以往,喜欢把面和菜混在一起吃,饺子也属于这样一种食物。饺子可以单独吃,但饺子毕竟给人感觉更像是主食而不是菜,所以在年节和招待贵客的时候,或有条件的时候,都会整几个时令凉菜配着吃。
孤陋寡闻的我,曾经长时期以为只有中国有饺子,后来才知道很多国家也有,像东欧、意大利、印度等,再后来又发现国外这些饺子的起源,也还是来自中国。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是一种食物,叫“月牙馄饨”(难怪南方只有馄饨的说法,没有饺子的说法)。到了唐代,饺子的形状已经和现在的没什么两样了。宋代饺子传入了蒙古,随着蒙古在世界上的征伐,也把饺子带到了各个地方。我曾经看过一张波兰饺子的照片,惊呼波兰饺子的外形几乎和国内的没有两样,还暗想是不是中国老太太教的,实际上也是如此,只不过时代久远了一点而已,而且形状竟让人感动地这么多年没什么变。当然饺子馅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鱼肉、奶酪馅的还好,还有苹果、巧克力馅的,想想都莞尔。
波兰饺子
因为北方人爱吃饺子,且饺子有着诸多的情感和仪式积淀,中原又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在地域上也被归入北方)。因此,在国外,如果同胞以饺子招待您,那是在对您表达深厚的同胞情谊的。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如果谁家不厌烦劳自己包饺子招待我,不论好不好吃,我都是眼眶湿湿的了。
图片来自网络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