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典故都是跟“酒”相关的,比如最早的酒池肉林,还有鸿门宴、煮酒论英雄,群英会、杯酒释兵权、武松打虎等等。这些故事涉及中国历史的不同侧面,比如奢靡、阴谋、猜忌、诡计、豪情等等,因此,“酒”不再仅仅是个商品,而是一种文化。
用酒曲酿酒是中国人的发明,因此,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国人工酿造酒的历史最早出现在夏朝,所以,它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酒池肉林”描绘了商纣王极端奢靡无度的生活——他挖了一个大池子,用于盛酒,把肉挂着树林里,让一群裸体的男女追逐嬉戏、玩耍,渴了就喝酒,饿了就吃肉。“酒池肉林”虽是一种传说,但后来经考古挖掘,证实酒池肉林真的有可能是历史事实。
酒是用粮食酿造的,因此,只有当粮食富余之时,人们才有可能用粮食酿酒。从这个角度理解,酒最早诞生于中国就不奇怪了。中国曾霸占全球最富裕国家宝座几千年。
从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历时1800年,这一段落为我国传统酒的成长期。饮用范围主要还局限于社会的上层,但即使是在上层,对酒也往往存有戒心。因为商、周时期,皆有以酒色乱政、亡国、灭室者;秦末又有“鸿门宴”搞阴谋者。酒被引入政治斗争,遂被视为“邪恶”。
唐朝时是中国饮酒之风最盛的年代,这也是中国酒开始走向民间的时代。杜甫笔下有“斗酒三百”,李白笔下有“斗酒十千”,可以想象当时的不同种类的酒或酒的品牌,其酒价已经相差十倍或几十倍,跟我们今天的情形已经没有什么两样。
唐朝人好饮,与酒相伴有两种文化和历史现象值得关注,一时唐朝文化极度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群星璀璨,特别是酒仙与诗仙李白,他的诗句中豪情万丈、想象力丰富,这是其它任何朝代的文人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唐朝人的性格也很彪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种豪迈之气跃然而出。唐朝征战无数,疆域广阔。它三打高丽,最终灭了高丽国。唐朝时还曾派遣使臣去印度,结果印度王把唐使抓了起来,杀了随从。这位唐使逃出后没有回国,直接从吐蕃借兵,灭了当时执政的印度王朝。这次战争被毛泽东称为历史上中国与印度之间冲突的“半次战争”。
唐朝人在好饮中还得出了一个结论:成功的人都善饮。这个结论很有意思,在现代社会中,除了那些技术人才,成功商人和政客都是酒桌上的能者,他们未必酒量大,但酒桌上的处事之道,可以反映出他们日常处理事务的情商。人在酒桌上,也是一个小社会,不仅有上下尊卑,要有日常的礼节,同时,还需要时时面对挑战,面对算计,既要做到合群,又要巧妙地保护自己,所以,酒商也是情商。那种酒量大,胡乱喝的人不叫酒商高。
白酒的出现只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宋时的酒还是米酒,“武松打虎”故事里说“三碗不过岗”,但那时的米酒最多相当于现在20度的酒,三碗下去也算了得,而武松喝了十八碗,所以醉得迷迷糊糊。
宋太祖当初“皇袍加身”,当了皇帝后害怕武将如他一样颠覆王庭,于是“杯酒释兵权”,他把手下武将召集在一起,喝了顿酒,解除了他们手上的兵权,宋朝后来一直是文官掌兵,重文轻武,以至于经济上富裕,但军事不足,后来被喝马奶酒的蒙古民族所灭。
宋朝在喝酒方面比不上唐朝。宋朝人喜欢“斗茶”。宋朝的青楼文化盛行,宋词婉约,许多都是在青楼所作。在青楼喝花酒是喝不出彪悍的民风的,所以,宋朝不仅军事不足,而且民风孱弱。
日本人承认其酿酒技术传自于中国的唐宋,但是,日本人现在只喝他们的清酒,他们认为中国近代的白酒辛辣不好喝,不如清酒绵柔可口。
中国的白酒确实现在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自己喝。清酒是米酒,欧洲人基本上喝果制酒,白酒是粮食酒。即使这样,由于中国人多,市场大,酒文化绵延千年,所以,白酒的市场依然很大。中国目前共有酒类企业2300多家,从业人数83万人,年销售规模在7500亿元人民币。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传统的白酒企业贡献的。
让我们重温一下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以上是用户分享关于唐朝的强盛与酒有着怎样密切相关的联系?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