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深情》之探究式阅读
《淡淡的深情》
母亲赋予我生命。她只有我一个儿子,不可谓不疼,也不可谓不娇。然而好多年,母亲对我总是淡淡的。起初我不甚了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渐渐地对慈母之心有了一些理解。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考上了大学,且还是个中文本科。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这是开天辟地第一个。左邻右舍的道贺声中,一片“啧啧”,“啧啧”里还含着惊诧!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随后便要我去亲朋好友家一一拜别,那意思里也带有一点儿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也不见她多么愁。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又继续埋头缝被子。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没有过高的期望,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上路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和儿女的眼睛里都注着一泡泪。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条无牵挂,心里轻松,行动潇洒!
大学四年,花开花落,一连串长得令人发腻的日子。读书读烦了,作文作累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于是便想立刻动身,风雨兼程,扑进母亲的怀抱里。当收拾提包的时候,母亲淡淡的神情渐渐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心也就逐渐凉了,终于叹出一口气„„
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天短夜长,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恶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若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出嫁了还在农村。方圆30里路,困住了她的脚步。在我上大学之前,母亲只进过一次县城,还是为了挽救一个家庭,迫不得已才去的,以母亲对外部世界的有限的认识,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是某一夜,恶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至于母亲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事实上也很难体悟到。
旧式的婚姻,虽说是“天作之合”,合的实在很少。父母自然也难例外。这种历史造成的缺憾,作为后人是不能说什么的,因为你别无选择。但是,这一些在我少年的记忆里,确乎不那么美好。当我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
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有种跑完马拉松突然瘫倒在地上的感觉。
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实际,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
《淡淡的深情》之探究式阅读
六安市独山中学 尹忠好
母爱是世界上最宽广最深沉最厚重最纯洁最无私的爱,情深似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大爱至朴,大爱无声,读千遍万遍也不厌倦的母爱。
对于这篇情真情挚情浓的散文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究式的解读:
一,文题抓人。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通幽觅佳景,矛盾之于统一,既然淡淡,何来深情,浓浓方见深情,耐人寻味,似破实立,统摄于对全篇的整体赏玩。
二,选取角度好。写母亲不是喋喋不休、絮絮叨叨,也不是轰轰烈烈、波澜壮阔,而是着眼于平凡、普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诠释母爱,于是作者突出强化“淡淡”,淡淡成为了母亲对我的一种固有的常态,选材也集中围绕这一点无丝毫冲淡地展开——语言淡淡、身影淡淡、神情淡淡,一切都打上“淡淡”的烙印,“淡淡”成为全文的一条线索而贯穿全篇,不偏离不旁敲,眼中的母亲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对子女太苛刻了,其实不然,因为这篇文章在篇末水落石出甚至和盘托出,原来“我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才刻意表现出淡淡,原来一切都是母亲美丽的善意的善良的伪装,满掬同情泪,辛酸动天地,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位母亲在子女面前竟要伪装,不能不让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甚至震撼,母亲的心是苦的累的倦的,儿行千里母牵挂,天下哪有母亲拒自己的儿女于千里之外,其实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和挂牵自己的儿子,文中两个生活中的细节可以佐证:“你上大学后,我做了一个恶梦,梦见你死了,我哭哭了个没气”,“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字字珠玑,草木为之动容,悲天悯人啊,儿解其中味,可亲可敬可叹的母亲明明疼爱自己的儿子,却要极力掩饰硬装出一副恶心肠在扛在内心苦苦地挣扎在作困兽之斗,这需要作出多大的牺牲啊,而一位母亲在子女成人后完全可以不这么做,甚至在儿子金榜题名后按照农村习俗可以风光地体面地扬眉吐气地炫耀自己(如父亲一样),而她却做了,默默地做了,坚忍地做了,毫无怨言地做了,不求回报甚至不要子女当时理解地做了,行文在这种巨大的反差中营造了一个经久回旋的激荡的感情空间,质问也拷问作者和千万个读者,而主旨也在这反差中得到了彰显深化,原来这是作者匠心独运,原来这是一位外冷内热的母亲,一位愿意为儿子作出一切牺牲的母亲,一位情感方式的表达似淡实浓的母亲。
三,父亲的形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如我们的父辈,太熟悉了这样的一个人物,文中对他的描写也有几处,说不上有多好,也谈不上有多坏,但父亲的形象必不可少,因为文中对父亲的刻画一方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衬托、烘托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在对比中突显母亲,使其形象更丰满、立体、厚实。
四,语言。无华丽的语言外壳,语言朴实、自然、真挚,如话家常,绚烂之极趋于平淡,不事雕琢,舍去繁华见真纯,似淡实浓,掷地有声,一字千金,因为其间流淌的是滚滚的情感洪流。
五,文本大成功之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者,文之载体。征服打动读者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所以为文当以情缀文,情动而辞发,无须矫情也无须肉麻式地煽情。情到深处文便工,这篇叙事抒情散文正是很好地处理了情与事的关系,说真事,言真情,以事显情,
以情摄事。
总结,读一篇美文,完成了一次心灵的逆旅和洗礼,净化了自己也升华了自己。
母爱,心存感激的字眼,作为一个坐标永驻我们的心田,她是一泓清泉,一缕春风,一轮明月,一地春光,抚慰天下所有赤子之心,大恩大情大义,感恩感激感谢,一路走来,忘不了孟亩三迁,忘不了欧(阳修)母含辛茹苦,忘不了岳母刺字,也忘不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双倍的史铁生的母亲,更忘不了给我们生命教我们做人的母亲,一路走来,因为有母爱满载着慰藉、信心、力量,让我们带着母爱上路,跨越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险滩、暗礁、荆棘和泥石流,千锤百炼,百炼成钢,从光明走向光明,从美好走向美好。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