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红楼梦》的
立意本旨
2015-05-02 19:35:51(转自:凤凰·悼红文的博客)
《红楼梦》的立意本旨是什么?这个课题须从钗、黛、玉三个主角谈起。
钗迷、黛迷总是纠结于二者之优劣,事实上,钗、黛一为“情天”,一为“情地”;一为古“情”,一为今“情”。这就是说,钗、黛没有优劣之别,只有“高下”之分,及古今之别。没有“情地”,“情天”岂非成了空中楼阁?又岂非是脱离了现实?《红楼梦》的虚实结合到了完美的程度,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对照,相得益彰。有了“情地”才能使“离恨天”接地气。黛玉是为“还甘露水”而来,她的对象是“通灵宝玉”,又岂能和贾宝玉成亲?贾宝玉只能和宝钗完成政治与经济上的联姻。续书在整体结构上符合原著的立意本旨。
。
贾宝玉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而娶宝钗却又不忘黛玉,导致终身误,并非仅仅是对宝钗而言,而是钗、黛、玉三人的心酸泪,“离恨”才能博大,无争才能深厚。无论是“情天”还是“情地”,她们都在为“古今之情”做注解。
当代的女人极少达到黛玉的高度和宝钗的厚度,很大程度的原因与当代男人有关,盖因当代的男人极少保持贾宝玉“思无邪”的情愫,更遑论“通灵宝玉”的境界了。
。
黛玉体内流淌着三生旧精灵的“甘露水”,宝钗体内则蕴藏着女娲氏“不彰其功,不扬其声”之魂。对黛玉之情可会意,宝钗之德是对大美的象形。黛玉讲述的是高度的故事,宝钗讲述的是厚度的故事。所谓的“警幻情榜”原以女娲石炼石补天为根本,那么,黛玉的高度和宝钗的厚度不是在为女娲氏张目吗?因此,钗、黛合一讲述的则是高度文明的程度了,当无视这种高度文明,用低俗的心理去臆测文明的高度和厚度,难道不是很荒唐的事情吗?不知道作者是在使用“春秋笔法”点染着大视界吗?
。
关于钗、黛的本性,用两句诗句点评很贴切。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窃以为:能容物,是为大雅。不染尘,见清净。
宝钗以“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的品行,诠释着“春风大雅”的境界。
黛玉以“苏世独立、深固难徙、横而不流”的特征,凝集着秋水伊人这篇古今文章。
宝钗的品行,是谓“情地”;黛玉的前世(“离恨天”),是谓“情天”,二人和宝玉演绎的“三角恋”,组成《红楼梦》的“情天情地”的主题命意。
。
黛玉情归何处?
受命不迁林黛玉,
眼泪还债却为谁?
弱水三千等闲视,
只取一瓢甘露水。
。
宝钗之德源自哪里?
品德端庄薛宝钗,
豁达大度隐尘埃。
外冷内热人不识,
冰雪玉肌惹人爱。
尤为夺人眼目的是雪芹的一个“雪”子,暗合宝钗的“晶莹雪?与“晶莹雪”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抑或在为宝钗之美提供着力证?
。
宝玉的一把辛酸泪在为谁而流?
天生一拳石,
玲珑出自然。
有志归完璞,
无才去补天。
大荒寻情根,
灵河觅前缘。
清风邀明月,
独卧松涛间。
宝玉的一把辛酸泪,由贾宝玉、通灵宝玉、甄宝玉乃至神瑛侍者组成。他们都在为作者号啕着。
。
《红楼梦》是一盘大棋。是一局高度和厚度都臻于化境的大棋,星罗棋布,大局套小局,小局出大局,大小互证,无大无小。它特别强调着境界,强调着人文境界,空空道人之所以要“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其中,空无所空,乃是“清净”之意。色亦指红尘。就是在提示读者进入一种空灵的境界,清除心中的杂念,去感悟书中所赋予的高度和厚度。结局用宝玉离尘与空空道人“易名情僧”进行了前后呼应。应该说“情僧”是对宝玉离尘的点睛之笔。这同样在对后文续书的合理性提供着力证。空空道人是否为作者自譬,尚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他才是真正的求真悟道之人,孰知,人世间最大的美莫过于一个“真”字,大千世界少了一个“真”字,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红楼梦》不正是在求真吗?慈生智,善生慧,智慧于慈善。此不千古变之理。引领人类走向今天高度文明的根本,难道不正是那一份美德吗?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人文史,填补着一项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空白。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