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名苜蓿细菌性茎疫病症状感病的植株矮化,枝条较健株稍短,细弱,脆而易折。茎部的病斑前期黄绿色至榄绿色,水渍状,通常发生于叶片的着生点附近,然后沿茎的一侧向下扩展1-3个节间。侵染多发生在茎下部的3-5节间。后期病斑由琥珀色变为黑色,有闪光的菌膜(变干的细菌渗出物)。病菌不侵染维管组织。病株叶片水渍状,小叶基部、沿中脉特别是小叶柄等处变成淡黄色。茎上感染部位的叶片变黄、干枯。由于病害随春初秋未霜冻而发生, 常把病害引起的损失归咎于霜害。病原菌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 Van Hall),异名:苜蓿假单胞杆菌(P.medicaginis(Sackett)E.F.Smith );苜蓿植物单胞菌(Phytomonas medicaginis(Sackett) Bergey et a1.)。此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两端圆形,1.2-2.4微米×0.5-0.8 微米,每端有1-4根鞭毛,可以游动。单生,对生,也可形成长链。不形成芽孢,可产生荚膜。寄主范围该病原苜蓿菌系的寄主范围不很清楚,但在该组内的分离物间,寄主范围相互重叠。苜蓿属、三叶草属、草木樨、野豌豆等都可能被该菌侵染。病害图片发生规律病菌存活在土壤内残体中,病株残体和带菌的种子是侵染来源。病菌侵入主要通过霜害造成的表皮裂缝。如有利条件存在,田间病害进一步扩展。春季冷湿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霜冻有利于病害的发展。丁香假单胞杆菌(P.syringae PV.syringae)是冰核活性菌,它也促进霜害的发生。虽然这种病原细菌的传播也可发生于刈割期间,但在美国病害通常只发生在第一茬草上。分布与危害1904年首先发现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前苏联和南斯拉夫都有发生报道。我国也有发生。一般情况经济意义不大,但在适合发病条件时,也可使苜蓿减产40%-50%。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过去报道的抗病品种有:拉达克、费纳尔、格林、库班、科萨克、法国19272等。格雷(Gray,1990)指出,抗细菌茎疫病的品种没有防病效果,因为细菌茎疫病的发生要有霜害,所以充分耐霜的品种应被选用防治此病。2.管理措施 在病害严重的情况下,晚霜威胁过后应立即进行第一次刈割,移去感病的株体材料,再生苜蓿可健康生长。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苜蓿细菌性茎疫病"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