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环境 “门环”折射人品、文化和社会变化

*老北京杂谈

“门环”折射人品、文化和社会变化

老北京建筑的“一草一木”,似乎都能让人说出点儿道道儿来,稍微琢磨一下儿,就可以做出一篇文章。我曾经发表过关于老北京民宅大门的“门钹”(门环)一文,所以这篇文章不用再谈那些各式各样的“门环”,而是通过自身感受,谈谈那些小小的门环折射出的人品和文化、社会变化问题。

门环,昔日老北京住宅建筑的大门上几乎都有,就是那些平民百姓居住的大杂院的街门上几乎也都有门环。这既是装饰物,更是人们“叫门”的必用物。“叫门”,应该算是老北京人的土话吧,就是回家的人们看到街门紧闭时,就要叩打门环来通知院子里的人为其打开街门,老北京人谓之“叫门”。门环都是铁制或铜制的金属物件儿,与金属制作的铺首,即门环的底座儿撞击时发出清脆的响声,院子里的人基本都能听见。顺便说一句,一般称门环时,都包括与其连在一的“铺首”,也就是说门环与铺首统称“门环”。

昔日老北京有头有脸儿人家,有的在街门安上电铃儿,这比门环要先进。如果安门铃儿的人家再有卫兵站岗,那这户人家身份绝对是神圣不可侵犯,倒也用不着在文章中多费笔墨介绍,所以主要谈谈那些平民百姓居住大院街门的门环,是如何折射出一个人的人品的。老北京人有个特点,就是当邀请一个朋友去自己家串门儿时,一般都诚恳地说:“您到我家时,如果街门关着,您就轻叩门环,我听见马上给您开门去。”这“轻叩”二字既是提醒对方叫门时要注意文明礼貌,也表明自己对对方如何叩击门环的重视。我所居住的大杂院,是个典型的四合院,街门的门环是铁制的。从我开始记事起,除了冬季街门要关闭(但是不上拴)外,其他季节都是街门敞开的。那时候不用担心院子里进歹人,何况这样的大杂院里,白天总是有人儿,即便一旦发生什么事儿,也是一家有事儿,八方支援。所以白天谈不上叩门环请求开门问题。只是到了晚上,院子里上班儿的人们都下班儿后,那街门就要关闭了,因为院子里基本没有人了,各家儿人都在自己屋内呆着啦。如果有个别人加班儿或上夜班儿,街门也紧闭,由上夜班儿人的家人注意听他叫门,以及时开门。当然,院子里任何一个人只要听见有人叫门,总会有人主动开门。特别是时间长了,听见叩门环声音,院子里的人基本就知道是谁。多少年来,我们院子里从来没有听见哪个人叩击门环时,有被人们视为野蛮或不文明的行为。偶尔有人回来晚,而等待他回家的家人又因疲劳开门慢了,这叫门的人最多是多叩击几下儿,但也不会把门环叩击出扰人的大声儿。我所认识的朋友或亲戚中,凡住大杂院的,据悉他们院子里的住户也是这样文明叫门。这就是说,这小小的门环折射出昔日老北京人礼貌文明,尊重他人的好品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有时候个别淘气的男孩子,会“恶作剧”地叩击一些紧闭大门人家的门环,然后迅速跑开,但那只是叩击一两下儿,而且有人看见就会说这个孩子,那孩子从此就不敢再这样了。

时过境迁,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所有院子里都没有房东了,就是说没有私人产权的住房了,住户都由有关部门来调配。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一般大杂院的老邻居嘴里都会说出这样一句俗话,即“树林子大,什么鸟儿都有”。特别是两个人彼此都这样说时,旁人就会猜到,其所在院子里搬进了不文明或干脆说是行为野蛮的邻居!我就深有体会。上世纪60年代初期,即1962年年底,我们院子里由房管所分配来一个住户,是个单身男青年。这个人平时总是回来很晚,即便回家早,见了院子里的邻居从来不打招呼。他刚搬来时,晚上大家照样把街门关闭,同时大家都注意到这个人没回来,不约而同地商定只要听见这个新住户叫门,马上给他开门。令大家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男青年刚搬来后的第三天,他就晚上九点多才回来。见街门紧闭并上拴了,推不开门后,他立刻狠命地叩击门环,而且还使劲儿用脚踢门,一边叩击一边喊:“开门呀!开门呀!你们他妈的大老早儿锁门干吗!”您听听,就知道这小子是什么样儿的人啦!当院子里的一位大妈帮他开门后,他不但不道谢,反而说:“以后你们不准这么早关门!再关门,我把门砸了!”吓得那个大妈赶紧进自己屋子了,她哪儿见过这样儿的人呀!第二天早晨那个年轻人上班儿后,大家谈论这个问题时,可就有几个人异口同声说出“树林子大,什么鸟儿都有”这句话了。谁也没见过这么野蛮的人!最后,大家一致决定,请院子里德高望重那位老爷爷,晚上去向这位年轻人讲明晚上必须关闭街门的原因,也请他放心,院子里总会有人给他开门。这个年轻人听了这位老爷爷的话后,倒也没说什么,只是这之后第一次叫门时,依然是狠命叩击门环,这位老爷爷亲自给他开门。大概看到这个70岁的老人亲自为自己开门,这个年轻人心灵受到震动吧,加上他已经看到其他人是怎么叩击门环的,所以从此以后,这个年轻人不仅轻叩门环,而且见到住户也该大该小儿地主动打招呼了。这门环折射了一个人人品的同时,也折射出那时候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相处的“哲学”。其他大杂院里也有发生这类事儿的,但是总归都是解决很好,人要是守着文明礼貌、相互友好的邻居,总会使自己融入这个小集体的融洽气氛中。

促使“门环”结束其“历史使命”的,是社会的变化。从1958年“全民炼钢”始,就有人打那些门环的主意啦,很快,有关单位人士“动员”有门环的住户“献出”那些铁制品门环(当然是门环连同铺首),来支援大炼钢铁。于是不少住户踊跃奉献出自己街门的门环,院子里的住户都用不着商量,齐心合力地愿意让门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至于一些铜制门环吗,有一些人家经街道积极分子动员,献出那铜制品去做子弹,好打美帝国主义和妄图反攻大陆的蒋介石军队。这样,有不少居民大院的门环变得残缺不全或彻底消失了。好在那时候社会治安好,犯罪案件不多,特别是侵扰民宅的犯罪活动不多,白天照样不用关闭大门,晚上关门后,没有门环怎么办?于是从此以后,那“叫门”二字被有些人用另一个词儿取代,即“拍门”,因为没有门环的院子里的人回来时看到街门紧闭,则用手拍打街门了,当然这“拍门”的手轻手重,也折射人品。

说“门环”折射出文化,不是虚谈,按现在时髦儿词儿说,也可以算作“门环文化”吧。起码从不少文艺形式表现中,或人们口说的歌谣、传说中,不少是关于“门环”的。我小时候看过一个儿童广播剧《果园姐妹》,剧中那个母亲为了出门时防止三个女儿上了“大灰狼”的当而被吃掉,就教女儿们说一个歌谣,而她每次回家叫门时,就说这首歌谣,这歌谣就涉及门环。她的大女儿名叫“门拴”、二女儿叫“门鼻儿”、三女儿叫“笤帚疙瘩”,所以这歌谣的词儿是:“大门拴,二门鼻儿,笤帚疙瘩来开门儿,再把门环叩三下儿,乖乖的闺女快开门儿!”您看,我从小儿就从这部剧中知道了门环的作用。当时,一些看过这部剧的妇女,也经常低声哼着这首歌谣哄自己的孩子睡觉。

我小时候,胡同里还流行一首歌谣,这是由两个孩子带有对话表演形式的歌谣。其中一个孩子模仿叩击门环的声音先说“啪啪啪”三个字儿,即叩击门环的声音,然后另一个孩子问,这一问一答就开始了这一歌谣,记得歌谣大致对话如下,两个孩子就用“甲”、“乙”代表吧:

甲:(听叩击门环声音后)谁呀?

乙:张果老呀。

甲:你干吗不使劲儿敲门呀?

社会文化环境 “门环”折射人品、文化和社会变化

乙:怕狗咬呀!

甲:我拿棍儿把狗赶跑。

乙:那敢情好呀!

…………………

这首歌谣就这么一问一答,词句很多,最后还是落实在叩击门环上,可见这门环可以作为很多文艺题材。记得一位古诗人也有“拄杖无时夜叩门”的诗句,可见这门环历史悠久。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和居民居住条件改善,大多数人们都住进楼房,大多数平房大院都拆毁了,那门环自然也不存在了。而楼房的住户哪里还需要门环呀,大多被门铃、门镜等所取代。门环面临彻底消失趋势,其使命也就算彻底结束了!即便还有少数居住在平房大院的居民,恐怕那些残余门环也掀不起“风浪”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3151/786684557105.html

更多阅读

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搞不懂社会文化,就搞不好企业文化

每一个企业,既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又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单位。每一位员工,既是企业人,又是社会人。一个企业的文化,如同漂浮在汪洋大海上的孤舟,受到社会文化的左右沉浮。在现代开放透明的社会里,一个企业无法形成独家别院式的企业文化,里

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 社会文化如何影响公司金融?

      文化,Culture或Civilization,原意指培育或教化。从状态看,文化即人类财富总和,狭义上主要指物质财富之外的精神财富。因为财富具有积累性,所以文化是人类社会通过一代代的培育和教化,形成的一些如社会组织制度、生活观念等成果;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

各种关于创新的言论,让人耳熟能详;各种关于创新的文章,让人目不暇接。但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与方式来创造一种适宜创新的文化环境,钻研其中的并不多。创新跟人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知识水平,还有所处文化环境有关。  创新跟智力水

声明:《社会文化环境 “门环”折射人品、文化和社会变化》为网友我没死掉就很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