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教学视频 2015高考语文百日突围系列之专题21: 传记和新闻类文本阅读

百日突围系列之专题21:传记和新闻类文本阅读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

4.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天地的存在意义的句子是“  ,     ”。

5.关汉卿的《窦娥冤》里,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    ,    ”

【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4.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5.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易错成语勤温习

1.垃圾食品,狗彘不食,有十分多的危害。垃圾食品摄入量过多,会使青少年提前停止长身体。此外,高脂食品还会损害青少年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这可能对青少年的大脑造成永久性伤害。(“狗彘不食”: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人的品行极端恶劣。限于品格方面)

2.他在填报志愿时,又想报北大,又想报复旦,总是见异思迁。(“见异思迁”: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句意本来就喜爱两所学校,具体填报志愿时拿不定主意。改为“左右为难”)

3.生命的天空里,有风和日丽,亦有干云蔽日。不是每轮艳阳都暖人,不是每片乌云都下雨。(“干云蔽日”: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或建筑物高大。应改为“云遮雾障”。)   

4.各种形式的周刊、月刊、分类细密的专业报纸不断出现,真有风起云涌之势。(“风起云涌”: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句子用来形容各类报刊出现,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5.我国历史学家励精图治,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著作。(“励精图治”:形容振奋精神,力求把国家和地方治理好。主要指精心治理国家,适用对象极为有限。)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友谊

经典素材:

宁要朋友不当状元

唐宣宗时的宰相白敏中,在他年轻时与好友贺拔甚同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两人文才都很好,但主考官王起私下想取出身贵族的白敏中为状元,不喜欢出身贫寒的贺拔甚。便派人暗中捎话给白敏中:只要他不和贺拔甚来往就取他当状元。白敏中听后说:“状元有什么稀罕,怎么也不能不要朋友呀!”说完,就摆起酒宴与贺拔甚开怀畅饮。

后来,王起被白敏中重友情不重功名的品德感动了,就一同取了白敏中和贺拔甚。

一条毛毯系深情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周恩来肩负中共中央使命,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以及在押的蒋介石谈判。出发前,朱德总司令将伴随自己多年的一条毛毯赠送给周恩来,供作御寒之用。这条毛毯还是原******起义将领董振堂当年送给朱德留作纪念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总司令奔赴前线指挥作战。周恩来又将这条毛毯回赠给朱老总。

一条毛毯,牢系着两位革命老战友的深厚情谊。

时新素材:

心心相印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卓越的电影艺术家卓越别林,虽然只见过一面,但他们心心相印,友情深厚。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尊重,互相鼓励。爱因斯坦时刻关注着卓越别林表演艺术上的成就。他在给卓越别林的信中写道:“您的影片《淘金记》是一部世人都懂都喜欢的作品,您一定会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可当时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却很少人能理解。甚至有些有名气的物理学家也不承认“相对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意义,反而讥笔爱因斯坦是“疯子”讲“疯话”。对此卓越别林在给爱因斯坦信中写道:“我更加钦佩您。您的相对论,世界上没有一个懂,可是您终究成为一位伟大人物。”

?技能再提高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当中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

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的删汰无效信息准确的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这就是“筛选”。

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

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信守的原则。

“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二、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点睛

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奥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包括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等等,都属于语言特色的范畴。

文章的结构,则是指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形态,对材料的组织比较灵活,因此其结构形式也就较为多样。把握文章结构,有利于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

概括中心思想,即提取文章的灵魂,它里面往往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作者的主要倾向,有时还包括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三、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点睛。

“基本特征”应该包含以下两个层面:一是一种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而“主要表现手法”是指具体的文本所采用的诸多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种或几种,如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等。

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点睛。

“评价”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一味因袭他人成说,不人云亦云,要尊重文本事实,,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和浓厚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言论不违法不背离社会公德,并且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认识解读。“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就是能够把握各类作品所传达的立场、观点、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点睛

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所谓“价值”指的是文本的积极作用,指在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社会上产生过的、正在产生的或将会产生的作用。而“影响”则既有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具有两面性。要求考生能够把文本放在更其广泛的空间里去进行考察评判。

六、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点睛

“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只要是属于文本的特色都可以,如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只要它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判断的对象。文本的某种特色在与同类文本的比较中得出。

 “思考”与“判断”不是两分的,关键在“深度”这两个字上,所谓“深度”就是要深入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要能在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准确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最好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理由。

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点睛

所谓“意蕴”就是文本的情、意、趣、味等内涵,透过字面意思,从整体上深入思考,明白作者表达的真正意图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地方,一般包括某些含义深刻丰富的语句、主要观点对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的揭示程度。

“不同的角度发掘”,就是要求我们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人文等方面联系思考,进而挖掘作品内在的精神实质。

自然科学本身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一旦把它写成科普作品,就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篇科普作品,如果思想境界不高,即使科学性准确,文艺性再强,也是失败的。

八、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点睛

“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应该包括传主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传者的情感态度所反映出来的人生价值。而“文本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则是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与现在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前者属于历史性的,后者则是属于现实性的。这是属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

九、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点睛

“探究”就是探讨穷究的意思,“疑点和难点”则是探究的对象。所谓“疑点”、“难点”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读者普遍认为的弄不清楚的地方和不容易弄清楚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这样的两层含义,一提出的见解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二提出的见解不要求就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基础巩固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身后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的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  )(5分)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选自“百度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小题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小题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代演员”

于是之

①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②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由失忆而失语而失去感知,很快就离不开医院的二十四小时护理。李大姐每天下午到病房去陪老于,老于无语,只是有泪。

③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她1月20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5时19分走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④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梅校长有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

⑤2006年5月16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演完谢幕,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瀑感荣耀,因为伟大的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⑥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1992年7月16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到了热烈欢呼,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最后他这样写道:“卸装完了疲倦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

⑦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门口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车”,司机说:“不停车还不容易。”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起观众了。”车里一片沉默。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

⑧有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都不缺。”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

⑨他有篇文章叫《幼学纪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杂院里的老郝叔,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⑩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外地描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过老马的舞台形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

11《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书法更受人称道。l985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边用行书作跋:“道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学,有辱所命,企谅。于是之。”他为什么要学写汉碑呢?因为其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

12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等角色,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13黄宗江先生著文谈于是之,标题是“一代演员”。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这个崇高称号的。

141897年3月28日,病中的契诃夫与托尔斯泰,就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托尔斯泰持肯定态度,契诃夫持怀疑态度,我当年写《契诃夫传》写到这一段时,只是不持立场地作了介绍。听到于是之死讯后,我突然想认同托尔斯泰的想法:人,死后因为灵魂还存在而获得永生是可能的。

152013年1月20日17时19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节选自《演员于是之》,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⑤段引用了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⑥⑦两段中,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小题3】文中说“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于是之对文化的不倦探求,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小题4】作者认为,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一代演员”这个崇高称号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一代演员”内涵的理解。(6分)

?提升突围测

一、(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念念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地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高考语文专题教学视频 2015高考语文百日突围系列之专题21: 传记和新闻类文本阅读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昌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课时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19.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

20.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

21.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

二、(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 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三、(广东珠海2014届高三开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黄怒波——山顶的诗意

任秋阳

黄怒波再次向珠峰进发。

这一次,他想将冰岛购地的种种波折与烦恼统统“忘掉”“我都跟山神磕头告别了,又忍不住要回去了。

源于诗歌的冰岛故事

黄怒波在冰岛投资一波三折,而源头,竟然是诗歌。

在北大读书的时候,黄有一个同屋同学,冰岛人,“冰岛羊多,毛衣特别大、漂亮,他妈妈知道有我,也给我寄了一件毛衣,印象极深刻。”多年后,黄的这位冰岛同学,妻子成为冰岛执政党主席以及外交部长。

金融危机期间,冰岛几近破产,黄和他的同学说,“那么多年,我忘不了这个毛衣……我现在有钱了,捐你一百万美金,建一个中冰诗歌基金,搞亚洲和北欧的诗歌对话。”

结果,黄再去冰岛的时候,总统出来接见,“把诗歌谈完以后,总统亲自跟我谈应该来这儿投资投旅游……把我忽悠的。他们喝黑狮酒,这个酒给我灌多了我就答应了。”

2011年8月,黄和冰岛有关部门签了一个购地协议,以880万美元购买了冰岛6位农民的300平方公里土地,约冰岛0.3%的国土面积。他准备用来修建一个高尔夫球场、一座酒店和一片户外娱乐区。

同年11月,此项目被冰岛政府驳回,2012年5月,双方开启新一轮沟通,商定以租代购的形式继续此旅游投资项目。但7个月后,黄怒波得到冰岛政府消息,要求补充材料。

现在,黄怒波告诉媒体,冰岛项目可能会在4月份出现转机,如果到5月份还没有冰岛政府通过此项目的确定消息,他就放弃这个项目了。对这个结果,黄怒波并不感到沮丧,因为,这不是他第一次在海外投资遇到麻烦。与此同时,北欧的丹麦、芬兰和瑞典三国纷纷伸出橄榄枝,与黄怒波商谈投资事宜。

当人们谈起黄怒波,就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诗人的感性、商人的理性、登山家的坚毅,多重交融,复合在了一个人身上。于是,不走寻常路,也成了黄的生存智慧:即遵守规则,又常常游离在规则之外。当然,他清晰地知道,边界在哪里。

他是个成功的人: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榜商人;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美国纽约探险家俱乐部唯一华人成员;野生救援协会中国理事会主席;国内旅游地产的开拓者与领军人物,等等。而他依然称自己是二流的诗人、三流的企业家。在他的诗中,我依然不时可以读到这种成功之后的孤独:“这都市的繁华与我无关,像乞丐宁愿游荡在街旁。”

山在那里

2011年,黄怒波获推荐加入了美国超过百年历史的探险家俱乐部,成为该俱乐部全球两千多会员中的一员。黄怒波非常自豪,他觉得这是中国企业家更进一步融入全球的标志。

享此殊荣,是因为黄怒波已经完成了世界7大高峰的攀登,也成功到达了南极和北极。他感慨说,登山使得山上的自己,看山下的自己时,如同在演戏,他告诫自己,不要把话说大了。

2011年5月11日19点25分,珠峰5800米,黄怒波在过渡营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将从此告别一切巅峰/甘愿做一个凡夫俗子。”

黄也有过登顶失败的经历,从北坡尝试登顶,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位置上,只有一百多米就成功了,但他必须迅速作出放弃的决定,因为,如果再坚持,就意味着已经冻伤的若干手指可能被牺牲掉。

当他和他的登山团队下撤至海拔6000米时,人们都哭了。让一个枭雄般的企业家放弃那近乎可以触摸到的胜利,可能比被割掉手指还疼,但他还是放弃了。他对记者说,因为山一直在那里。

在黄怒波看来,登山的人很伟大,每人都知道可能死亡,但他们还是去了,人们追求的是一种挑战,不惜拿生命作代价。有过这种体验的他,也觉得生命很脆弱。“跟山比,人算什么,那个山存在多少万年了,人不过像蚂蚁走来走去,这个时候就觉得活得再了不起,也没什么意义。”

成功完成“7+2”(是指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活动)后,黄说,“不登山了,没挑战了,没意思。” 

而眼下,他要做的是出诗稿,读完诗歌博士。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现在的生活很简单,没有太多的社交,也不追求什么牌子。对于自己的资产,黄怒波说,未来财富一半会捐给北大,这是已经宣布了的;另外一半留给员工继续做企业。

“财富是一个很虚幻的东西,所以财富不必看重它,还给社会的财富,才是你自己的。”不走寻常路,去发现山顶的诗意,或许才是他的追求。

                                                  《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本则人物通讯以“黄怒波——山顶的诗意”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本文作者评价黄怒波拥有“诗人的感性、商人的理性、登山家的坚毅”,用了哪些事例来表现?(5分)

【小题3】本文叙写黄怒波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发?结合文本做简要的回答。(6分)

四、(2015届河南开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

1958年,施雅风主持建立中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以“开发高山冰雪,改变西北干早”的豪情,带领100余人向祁连山进发。险峻巍峨的祁连山,绵延千里,冰峰雪岭,施雅风带领队员们手持登山冰镐,经过艰难跋涉,登上1950米的黑大板山北坡一条冰斗的山谷冰川做详细考察.考察队共考察了10个冰川区,33个冰川群,120多个冰川组,900多条大小冰川。在施雅风主持下,写了一份13万字的《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奠定了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基础。自此,中国人开始了自主探索冰川的历程,施雅风成为中国冰川考察和研宄的开创者。

施雅风还主持了天山山系的冰川考察,在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和水文方面的考察研究中,对冰川物理特征要素及从冰川到河流直到渗入地下的水文形成和转化及消失规律等进行观察研宄。1964年,他率考察队对希夏邦马峰进行考察,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是世界范围内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之一,在施雅风之前,还没有人登上过。希夏邦马峰考察为日后珠穆朗玛峰和西藏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打下了基础。后来,年近70的施雅风还环绕半个地球,到达建在乔治王岛上的中国长城考察站,进行为期15天的南极冰川考察。

研究冰川不能局限于冰川,应该将寒区特有的现象冰川、积雪、冻土的研究结合起来。在施雅风的提议下,中科院在兰州设立冰川、积雪、冻土方面的综合研宄所,施雅风主抓业务。当时,他的妻儿都在北京,他的工作关系也在北京,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他举家迁到兰州。青藏铁路建没过程中最难克服的就是冻土,施雅风带领冻土考察队进行青藏铁路西大滩到昆仑山垭口段的冻土考察,为日后青藏铁路建设挺供了技术支撑。除了冻土,施雅风又涉猎一个新领域,那就是泥石流。他亲任西南泥石流考察队队长,对成昆铁路通过西昌泥石流区域进行考察,先后考察了六条河流的泥石流,对成昆铁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这条铁路再也没有受到过泥石流的侵害。

1980年,施雅风发起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讨论,这引发新一轮争论。李四光早在1931年就提出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地区存在第四纪冰川,当时引发很多人质疑。1937年,李四光撰写专著《冰期之庐山》对自己多年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进行总结,认为此说不容置疑,他的观点破不少人接受和支持,此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是地质界最有成就的著作之一。抗战期间,李四光对鄂西、湘西、川东、贵阳等地考察,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学派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担任地质部部长,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推广得很快,李四光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尽管不少人对李四光的观点不赞同,但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经过对庐山的考察,施雅风公开撰文《庐山真有第四纪冰川吗?》,又联合许多专家学者,对南起广西,北至大兴安岭,西至西螺髻山,包括庐山在内的广大地区进行考察,最终结论是中国东部地区除了少数高山有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外,李四光所说的中低山地却没有。施雅风和其他三十多个研究者合作撰写了60万字《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

施雅风还主持“全球变暖与中国自然灾害趋势研宄”的课题,“科学研究必须走在生产建设的前头”这是他一贯的主张,施雅风从来不是一个埋首书斋的学者,而是始终牢记肩上责任的科学家。他获得甘肃省科技功臣奖后,用这笔奖金资助甘肃省康乐县景谷乡的一所小学建教学楼,在家乡的中学捐资设立奖学金,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求学。施雅风一直关注社会改革,在他看来,经济政革大的方向是成功的,但也引发了贫富差距、资源紧缺、道德滑坡等问题,他对贪污腐败的蔓延忧心忡忡,曾联合三十多位院士上书中央要求反腐。

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施雅风开拓建立了中国冰川学研究体系,系统开展中国各山系冰川目录的编制工作,率先提出中国现代冰川类型划分标准。“创”和“闯”是施雅风同事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位有魅力的科学家,他把中国冰川和冰川研究事业介绍给了世界。”国际冰川主席莫瑞先生表达了他对施雅风的敬仰。

(摘编自高明勇《施雅风传》)

【相关链接】

①施雅风(1918-2011),中国地理学家、冰川学家,江苏海门人。曾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副队长、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国际冰川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冰川概论》《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70年,我的老师竺可桢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东亚大陆气候冬天少雪,夏季温度高而多雨,除去高山之外,第四纪冰川很不易成立,与西欧、北美东部完全是两种情况。”(摘自《施雅风口述自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为中国冰川考察和研究的开创者,施雅风填补了学术空白,把冰川学的研究提到一个新高度,得到了国内和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B.施雅风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举家迁到兰州;在将近70高龄还对南极冰川进行考察:这些表明施雅风对冰川事业的由衷热爱。

C.施雅风带领冻土考察队对青藏铁路沿线实地考察,攻克了铁路建设中冻土这一难题,为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提供了技术保障。

D.施雅风撰文质疑李四光的观点,并联合多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最终认定庐山不存在第四纪冰川,这和竺可桢先生的支持分不开。

E.施雅风致力于冰川考察和研究,将冰川资源化为水资源,其研究成果不仅改变西北干旱情况,而且拓宽了冰川资源的利用范围。

【小题2】施雅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起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讨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6分)

【小题3】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施雅风有哪些突出表现?(6分)

【小题4】施雅风的“创”和“闯”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五、(2015届广西南宁九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两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趣证幸。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宁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摘编自《中03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酸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酋》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勘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荨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小题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小题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百日突围系列之专题22:传记和新闻类文本阅读答案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李白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

4.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天地的存在意义的句子是“  ,     ”。

5.关汉卿的《窦娥冤》里,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现这层意思的句子是“    ,    ”

【答案】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4.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5.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易错成语勤温习

1.垃圾食品,狗彘不食,有十分多的危害。垃圾食品摄入量过多,会使青少年提前停止长身体。此外,高脂食品还会损害青少年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这可能对青少年的大脑造成永久性伤害。(“狗彘不食”: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人的品行极端恶劣。限于品格方面)

2.他在填报志愿时,又想报北大,又想报复旦,总是见异思迁。(“见异思迁”: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句意本来就喜爱两所学校,具体填报志愿时拿不定主意。改为“左右为难”)

3.生命的天空里,有风和日丽,亦有干云蔽日。不是每轮艳阳都暖人,不是每片乌云都下雨。(“干云蔽日”:干:冲;蔽:遮挡。冲上云霄,挡住太阳。形容树木或建筑物高大。应改为“云遮雾障”。)   

4.各种形式的周刊、月刊、分类细密的专业报纸不断出现,真有风起云涌之势。(“风起云涌”: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句子用来形容各类报刊出现,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5.我国历史学家励精图治,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历史著作。(“励精图治”:形容振奋精神,力求把国家和地方治理好。主要指精心治理国家,适用对象极为有限。)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友谊

经典素材:

宁要朋友不当状元

唐宣宗时的宰相白敏中,在他年轻时与好友贺拔甚同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两人文才都很好,但主考官王起私下想取出身贵族的白敏中为状元,不喜欢出身贫寒的贺拔甚。便派人暗中捎话给白敏中:只要他不和贺拔甚来往就取他当状元。白敏中听后说:“状元有什么稀罕,怎么也不能不要朋友呀!”说完,就摆起酒宴与贺拔甚开怀畅饮。

后来,王起被白敏中重友情不重功名的品德感动了,就一同取了白敏中和贺拔甚。

一条毛毯系深情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周恩来肩负中共中央使命,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以及在押的蒋介石谈判。出发前,朱德总司令将伴随自己多年的一条毛毯赠送给周恩来,供作御寒之用。这条毛毯还是原******起义将领董振堂当年送给朱德留作纪念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总司令奔赴前线指挥作战。周恩来又将这条毛毯回赠给朱老总。

一条毛毯,牢系着两位革命老战友的深厚情谊。

时新素材:

心心相印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和卓越的电影艺术家卓越别林,虽然只见过一面,但他们心心相印,友情深厚。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尊重,互相鼓励。爱因斯坦时刻关注着卓越别林表演艺术上的成就。他在给卓越别林的信中写道:“您的影片《淘金记》是一部世人都懂都喜欢的作品,您一定会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可当时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却很少人能理解。甚至有些有名气的物理学家也不承认“相对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意义,反而讥笔爱因斯坦是“疯子”讲“疯话”。对此卓越别林在给爱因斯坦信中写道:“我更加钦佩您。您的相对论,世界上没有一个懂,可是您终究成为一位伟大人物。”

?技能再提高

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当中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

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的删汰无效信息准确的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这就是“筛选”。

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

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信守的原则。

“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二、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点睛

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绚丽的,是严肃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奥艰涩的还是平易晓畅的,包括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段等等,都属于语言特色的范畴。

文章的结构,则是指对文章材料的组织形态,对材料的组织比较灵活,因此其结构形式也就较为多样。把握文章结构,有利于理清文章思路,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

概括中心思想,即提取文章的灵魂,它里面往往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以及作者的主要倾向,有时还包括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

三、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点睛。

“基本特征”应该包含以下两个层面:一是一种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而“主要表现手法”是指具体的文本所采用的诸多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种或几种,如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等。

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点睛。

“评价”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一味因袭他人成说,不人云亦云,要尊重文本事实,,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和浓厚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言论不违法不背离社会公德,并且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认识解读。“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就是能够把握各类作品所传达的立场、观点、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点睛

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所谓“价值”指的是文本的积极作用,指在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社会上产生过的、正在产生的或将会产生的作用。而“影响”则既有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具有两面性。要求考生能够把文本放在更其广泛的空间里去进行考察评判。

六、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点睛

“某种特色”就是不确定的特色,只要是属于文本的特色都可以,如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只要它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我们思考判断的对象。文本的某种特色在与同类文本的比较中得出。

 “思考”与“判断”不是两分的,关键在“深度”这两个字上,所谓“深度”就是要深入的非一般性的分析,对某种特色要能在肯定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能准确地看到它的不足的一面。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最好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理由。

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点睛

所谓“意蕴”就是文本的情、意、趣、味等内涵,透过字面意思,从整体上深入思考,明白作者表达的真正意图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地方,一般包括某些含义深刻丰富的语句、主要观点对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的揭示程度。

“不同的角度发掘”,就是要求我们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人文等方面联系思考,进而挖掘作品内在的精神实质。

自然科学本身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是一旦把它写成科普作品,就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篇科普作品,如果思想境界不高,即使科学性准确,文艺性再强,也是失败的。

八、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点睛

“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应该包括传主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传者的情感态度所反映出来的人生价值。而“文本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则是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与现在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前者属于历史性的,后者则是属于现实性的。这是属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

九、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点睛

“探究”就是探讨穷究的意思,“疑点和难点”则是探究的对象。所谓“疑点”、“难点”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读者普遍认为的弄不清楚的地方和不容易弄清楚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这样的两层含义,一提出的见解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二提出的见解不要求就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

?基础巩固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身后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的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  )(5分)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警报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②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争以及日本袭击阳光的时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强烈的正义感和过人的勇气:“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撤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到了充分施展的机会。②率领飞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斗争。③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辉煌的顶峰。④率飞虎队与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生死与共,结下深厚友谊。⑤受到国民政府最高嘉奖。⑥和中国女子陈梅香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

【解析】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

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卓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节)

相关链接:

(1)①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选自“百度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来源:Zxxk.Com]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

C.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小题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小题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小题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

【小题2】①学识渊博,治学严谨。②不慕名利,淡泊处世;③待人热心,随和真诚;④面对权贵,不卑不亢。(6分,每点2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三人皆是与林庚关系密切的人,引述他们的话使传记的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②三人的身份地位不一般,评价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③引述内容多为议论评价,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④引用多人多侧面的评述,有助于多方面表现林庚先生的精神品质。(6分,每点2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小题4】林庚先生作为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其生活处于“隐退者”的状态。①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大燕南园,少问世事,淡出了公众视野,连门口路过的学生也不知道他是谁。②地位不显赫,在他辞世的消息报道后,才又被人记起当年的赫赫声名。二是其有“隐退者”的精神气质。①看淡名利,超然物外;②平易近人,性格谦和真诚;③面的权贵,不卑不亢;④在隐居中获得精神自由;⑤纯真,赤诚,追求单纯的快乐。(8分,每个方面4分,每个方面能概括出2个支撑此料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精神财富”一词进行筛选和分析,然后分条作答。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先在文本中筛选出与“隐退者”意思有关的文字,然后再分析林庚先生“隐退”的特点,逐条作答。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代演员”

于是之

①我记得十年前的一天,于夫人李曼宜大姐突然打来电话,告知老于病危。我立即赶到医院,与李大姐一起商量善后。我提了个建议:在送遗体火化前,先将灵车开到首都剧场门前停留五分钟,让老于与他心爱的剧场告别。

②但天佑是之,他奇迹般地逃过一劫。不过身体每况愈下,由失忆而失语而失去感知,很快就离不开医院的二十四小时护理。李大姐每天下午到病房去陪老于,老于无语,只是有泪。

③然而,李大姐是坚强的。她1月20日晚七时许打来电话,平静地对我说:“老于今天下午5时19分走了,已经商定不去八宝山,就照你的建议,24日火化前先把灵车开到人艺转一圈,让老于与剧场告别。”

④于是之和首都剧场,但愿这能成为一个让一代代戏剧人感奋的戏剧童话。清华的梅校长有言:“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

⑤2006年5月16日,香港话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倾城之恋》,演完谢幕,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动情地在台上对观众说:“香港话剧团能在首都剧场演出,瀑感荣耀,因为伟大的于是之、朱琳、英若诚曾在这个舞台上献艺。”

⑥于是之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戏,是1992年7月16日的《茶馆》告别演出。老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倾吐了他的感受。他自觉这场戏演得不太好,却又偏偏受到了热烈欢呼,整篇文章成了他的“忏悔录”。最后他这样写道:“卸装完了疲倦极了,剧院用车送我回去。在首都剧场门口,没想到还有观众等着我。千不该,万不该,再疲倦也应下车和他们告别,但我没有这么做,一任汽车走去,每想起这件事来,我总谴责自己。”

⑦老于在这里故意隐瞒了一个细节:在车上还坐着我和剧院一位年轻干部,车开到门口时见有一群观众等着,那位年轻干部怕老于体力不支,便招呼司机“别停车”,司机说:“不停车还不容易。”老于立即轻声说了一句:“可我们就对不起观众了。”车里一片沉默。我想,老于是有意识地略去这个细节的。

⑧有次我送老于一张贺卡,上边写着:“祝你健康!因为除了健康之外,你什么都不缺。”他回答我说:“我还缺文化。”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

⑨他有篇文章叫《幼学纪事》,劈头就是这样一句:“我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的家庭。”文章里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苦读经历,也记述了一位与他同住那个大杂院里的老郝叔,文中一段深情的文字就是献给这位苦命的洋车夫的:“老郝叔又早已作古。他无碑、无墓,所有的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他奔波一世,却仿佛从未存活过人间。”

⑩后来剧院排演《骆驼祥子》,于是之主动申请扮演剧中的洋车夫老马,他从内到外地描摹他心中的老郝叔,老马的那场篇幅不大的戏,成了全剧的华彩乐章。通过老马的舞台形象塑造,他给“无碑无墓”的老郝叔,在舞台上立起了一座丰碑。

11《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于是之作文,大俗近雅,很耐读,而他的书法更受人称道。l985年他给我写了个条幅,用汉碑体写了“宁静”两字,下边用行书作跋:“道明同志嘱书,录石门碑以求正,汉碑初学,有辱所命,企谅。于是之。”他为什么要学写汉碑呢?因为其时他准备在谢晋筹拍的《赤壁大战》中演曹操,他知道曹操当年是写汉碑的。

12于是之在《一个演员的独白》中说:“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必须是一个文学的形象,美术的形象,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而于是之所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等角色,就是“可以入诗,可以入画的形象”。

13黄宗江先生著文谈于是之,标题是“一代演员”。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这个崇高称号的。

141897年3月28日,病中的契诃夫与托尔斯泰,就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托尔斯泰持肯定态度,契诃夫持怀疑态度,我当年写《契诃夫传》写到这一段时,只是不持立场地作了介绍。听到于是之死讯后,我突然想认同托尔斯泰的想法:人,死后因为灵魂还存在而获得永生是可能的。

152013年1月20日17时19分,于是之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于是之的新的生命又开始了。

(节选自《演员于是之》,王宏韬、杨景辉编,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⑤段引用了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毛俊辉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2】⑥⑦两段中,作者是如何处理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小题3】文中说“于是之的文化也体现在他一生对于文化的不倦探求上”,于是之对文化的不倦探求,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小题4】作者认为,于是之是真正称得上“一代演员”这个崇高称号的。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一代演员”内涵的理解。(6分)

【答案】

【小题1】内容上,借毛俊辉的话来盛赞于是之杰出的艺术成就与巨大的艺术影响;(2分)结构上,既承接上文“剧场何尝不是因大师而放出异彩”,又引出下文于是之在首都剧场的告别演出。(2分)

【小题2】作者对于是之的告别演成一笔带过,是略写,详写他演出后的自责和他在文章中故意隐瞒的一个细节。(2分)这样安排不仅表现了于是之在艺术追求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品格。(2分)

【小题3】予是之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他的文章耐读,《幼学纪事》曾入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他的书法受人称道;他对话剧表演艺术有独到而深刻的理解。(4分。每个方面1分)

【小题4】①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于是之创造的程疯子、老马、王利发、魏勒等艺术形象深为人们所喜爱。②具有高尚的人品德行。于是之善良、谦虚,对观众认真负责,对自己严格要求。③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子是之勤奋刻苦,在书法、写作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每个方面2分)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概括于是之的一生,可以结合着于是之的具体内容,从于是之的的艺术成就,高尚的品德,文化内涵等方面答题,可以适当运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提升突围测

一、(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念念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地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昌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课时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19.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

【答案】(1)几十年前从书上了解到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2)2013年,罗哲文先生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3)探寻过程中遇到过很多危险;(4)考察和探寻长城60多年,去过100多次。(5)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6)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来源:学#科#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

【答案】(1)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2)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3)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4)要重视材料问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

【答案】(1)中国古建筑学家、一代大师;(2)爱好做手工;从小就喜欢做手工、画画之类;(3)讲信用、有责任感。牢记梁思成先生文物保护的嘱托。(4)具有执着的探寻精神。考查和探寻长城60多年,一百多次。(5)敢于面对困难和危险,用于付出。考查长城时,差点付出生命。(6)谦虚、谈吐生动不凡;见解独到深刻。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木石的史书。(7)注重培养新人和技术传承。对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的建议。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 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点题;引领全文。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答案】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

【解析】

试题分析:矛盾,应该是两个对立的方面。对此,题目的要求较为明确,要求学生从交往、生活和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学生应该先从文章中找出这方面的内容,即何容身上矛盾着的内容,并按照交往、生活和心理这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答案】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答案】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广东珠海2014届高三开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黄怒波——山顶的诗意

任秋阳

黄怒波再次向珠峰进发。

这一次,他想将冰岛购地的种种波折与烦恼统统“忘掉”“我都跟山神磕头告别了,又忍不住要回去了。

源于诗歌的冰岛故事

黄怒波在冰岛投资一波三折,而源头,竟然是诗歌。

在北大读书的时候,黄有一个同屋同学,冰岛人,“冰岛羊多,毛衣特别大、漂亮,他妈妈知道有我,也给我寄了一件毛衣,印象极深刻。”多年后,黄的这位冰岛同学,妻子成为冰岛执政党主席以及外交部长。

金融危机期间,冰岛几近破产,黄和他的同学说,“那么多年,我忘不了这个毛衣……我现在有钱了,捐你一百万美金,建一个中冰诗歌基金,搞亚洲和北欧的诗歌对话。”

结果,黄再去冰岛的时候,总统出来接见,“把诗歌谈完以后,总统亲自跟我谈应该来这儿投资投旅游……把我忽悠的。他们喝黑狮酒,这个酒给我灌多了我就答应了。”

2011年8月,黄和冰岛有关部门签了一个购地协议,以880万美元购买了冰岛6位农民的300平方公里土地,约冰岛0.3%的国土面积。他准备用来修建一个高尔夫球场、一座酒店和一片户外娱乐区。

同年11月,此项目被冰岛政府驳回,2012年5月,双方开启新一轮沟通,商定以租代购的形式继续此旅游投资项目。但7个月后,黄怒波得到冰岛政府消息,要求补充材料。

现在,黄怒波告诉媒体,冰岛项目可能会在4月份出现转机,如果到5月份还没有冰岛政府通过此项目的确定消息,他就放弃这个项目了。对这个结果,黄怒波并不感到沮丧,因为,这不是他第一次在海外投资遇到麻烦。与此同时,北欧的丹麦、芬兰和瑞典三国纷纷伸出橄榄枝,与黄怒波商谈投资事宜。

当人们谈起黄怒波,就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诗人的感性、商人的理性、登山家的坚毅,多重交融,复合在了一个人身上。于是,不走寻常路,也成了黄的生存智慧:即遵守规则,又常常游离在规则之外。当然,他清晰地知道,边界在哪里。

他是个成功的人: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榜商人;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美国纽约探险家俱乐部唯一华人成员;野生救援协会中国理事会主席;国内旅游地产的开拓者与领军人物,等等。而他依然称自己是二流的诗人、三流的企业家。在他的诗中,我依然不时可以读到这种成功之后的孤独:“这都市的繁华与我无关,像乞丐宁愿游荡在街旁。”

山在那里

2011年,黄怒波获推荐加入了美国超过百年历史的探险家俱乐部,成为该俱乐部全球两千多会员中的一员。黄怒波非常自豪,他觉得这是中国企业家更进一步融入全球的标志。

享此殊荣,是因为黄怒波已经完成了世界7大高峰的攀登,也成功到达了南极和北极。他感慨说,登山使得山上的自己,看山下的自己时,如同在演戏,他告诫自己,不要把话说大了。

2011年5月11日19点25分,珠峰5800米,黄怒波在过渡营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将从此告别一切巅峰/甘愿做一个凡夫俗子。”

黄也有过登顶失败的经历,从北坡尝试登顶,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位置上,只有一百多米就成功了,但他必须迅速作出放弃的决定,因为,如果再坚持,就意味着已经冻伤的若干手指可能被牺牲掉。

当他和他的登山团队下撤至海拔6000米时,人们都哭了。让一个枭雄般的企业家放弃那近乎可以触摸到的胜利,可能比被割掉手指还疼,但他还是放弃了。他对记者说,因为山一直在那里。

在黄怒波看来,登山的人很伟大,每人都知道可能死亡,但他们还是去了,人们追求的是一种挑战,不惜拿生命作代价。有过这种体验的他,也觉得生命很脆弱。“跟山比,人算什么,那个山存在多少万年了,人不过像蚂蚁走来走去,这个时候就觉得活得再了不起,也没什么意义。”

成功完成“7+2”(是指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活动)后,黄说,“不登山了,没挑战了,没意思。” 

而眼下,他要做的是出诗稿,读完诗歌博士。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现在的生活很简单,没有太多的社交,也不追求什么牌子。对于自己的资产,黄怒波说,未来财富一半会捐给北大,这是已经宣布了的;另外一半留给员工继续做企业。

“财富是一个很虚幻的东西,所以财富不必看重它,还给社会的财富,才是你自己的。”不走寻常路,去发现山顶的诗意,或许才是他的追求。

                                                  《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本则人物通讯以“黄怒波——山顶的诗意”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本文作者评价黄怒波拥有“诗人的感性、商人的理性、登山家的坚毅”,用了哪些事例来表现?(5分)

【小题3】本文叙写黄怒波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发?结合文本做简要的回答。(6分)

【答案】

【小题】①突显传主“登山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1分);②隐喻一个身处巅峰状态的成功商人,依然保有对人生充满诗意的理解(1分);③题目将传主的名字放到前面,醒目、新颖、雅致(1分),能吸引读者的关注(1分)。

【小题2】①诗人的感性:因为一件毛衣的温暖,可以成就一桩购买冰岛土地的生意;获取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之后依然感觉孤独;无可救药地爱上自己所属的时代的诗歌。②商人的理性:购买冰岛也有十分实际具体的投资计划,也有后备的补充计划;对待财富的态度,他认为财富都是很虚的东西,只有用在需要的地方才是有价值的。③登山家的坚毅:成功完成7+2;坚韧地从一贫如洗成为时代巨富;坚持自己的热爱——写诗。(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小题3】①不向命运屈服,要从苦难中汲取无限的力量。童年痛苦经历。②感恩回报,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购买冰岛起因一件毛衣。③坚毅不拔,顽强地追求理想。登山、写诗。④要有正确的财富观,有社会责任感。有关财富观的话语。(答出任何一点給2分,共6分,要求有原文事例)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见识来评价。注意评价时要观点鲜明、表达连贯、层次清晰,切不可模棱两可,观点模糊。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不能强词夺理,故作惊人之语。要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同时要结合文本来谈,例如,黄海波因一件毛衣而成就了和冰岛的一桩生意,可以引申出感恩回报等话题。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2015届河南开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

1958年,施雅风主持建立中国第一支高山冰雪利用考察队,以“开发高山冰雪,改变西北干早”的豪情,带领100余人向祁连山进发。险峻巍峨的祁连山,绵延千里,冰峰雪岭,施雅风带领队员们手持登山冰镐,经过艰难跋涉,登上1950米的黑大板山北坡一条冰斗的山谷冰川做详细考察.考察队共考察了10个冰川区,33个冰川群,120多个冰川组,900多条大小冰川。在施雅风主持下,写了一份13万字的《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奠定了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基础。自此,中国人开始了自主探索冰川的历程,施雅风成为中国冰川考察和研宄的开创者。

施雅风还主持了天山山系的冰川考察,在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和水文方面的考察研究中,对冰川物理特征要素及从冰川到河流直到渗入地下的水文形成和转化及消失规律等进行观察研宄。1964年,他率考察队对希夏邦马峰进行考察,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是世界范围内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之一,在施雅风之前,还没有人登上过。希夏邦马峰考察为日后珠穆朗玛峰和西藏地区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打下了基础。后来,年近70的施雅风还环绕半个地球,到达建在乔治王岛上的中国长城考察站,进行为期15天的南极冰川考察。

研究冰川不能局限于冰川,应该将寒区特有的现象冰川、积雪、冻土的研究结合起来。在施雅风的提议下,中科院在兰州设立冰川、积雪、冻土方面的综合研宄所,施雅风主抓业务。当时,他的妻儿都在北京,他的工作关系也在北京,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他举家迁到兰州。青藏铁路建没过程中最难克服的就是冻土,施雅风带领冻土考察队进行青藏铁路西大滩到昆仑山垭口段的冻土考察,为日后青藏铁路建设挺供了技术支撑。除了冻土,施雅风又涉猎一个新领域,那就是泥石流。他亲任西南泥石流考察队队长,对成昆铁路通过西昌泥石流区域进行考察,先后考察了六条河流的泥石流,对成昆铁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这条铁路再也没有受到过泥石流的侵害。

1980年,施雅风发起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讨论,这引发新一轮争论。李四光早在1931年就提出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地区存在第四纪冰川,当时引发很多人质疑。1937年,李四光撰写专著《冰期之庐山》对自己多年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进行总结,认为此说不容置疑,他的观点破不少人接受和支持,此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是地质界最有成就的著作之一。抗战期间,李四光对鄂西、湘西、川东、贵阳等地考察,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学派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担任地质部部长,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推广得很快,李四光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尽管不少人对李四光的观点不赞同,但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经过对庐山的考察,施雅风公开撰文《庐山真有第四纪冰川吗?》,又联合许多专家学者,对南起广西,北至大兴安岭,西至西螺髻山,包括庐山在内的广大地区进行考察,最终结论是中国东部地区除了少数高山有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外,李四光所说的中低山地却没有。施雅风和其他三十多个研究者合作撰写了60万字《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

施雅风还主持“全球变暖与中国自然灾害趋势研宄”的课题,“科学研究必须走在生产建设的前头”这是他一贯的主张,施雅风从来不是一个埋首书斋的学者,而是始终牢记肩上责任的科学家。他获得甘肃省科技功臣奖后,用这笔奖金资助甘肃省康乐县景谷乡的一所小学建教学楼,在家乡的中学捐资设立奖学金,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求学。施雅风一直关注社会改革,在他看来,经济政革大的方向是成功的,但也引发了贫富差距、资源紧缺、道德滑坡等问题,他对贪污腐败的蔓延忧心忡忡,曾联合三十多位院士上书中央要求反腐。

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施雅风开拓建立了中国冰川学研究体系,系统开展中国各山系冰川目录的编制工作,率先提出中国现代冰川类型划分标准。“创”和“闯”是施雅风同事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位有魅力的科学家,他把中国冰川和冰川研究事业介绍给了世界。”国际冰川主席莫瑞先生表达了他对施雅风的敬仰。

(摘编自高明勇《施雅风传》)

【相关链接】

①施雅风(1918-2011),中国地理学家、冰川学家,江苏海门人。曾任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副队长、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国际冰川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冰川概论》《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70年,我的老师竺可桢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东亚大陆气候冬天少雪,夏季温度高而多雨,除去高山之外,第四纪冰川很不易成立,与西欧、北美东部完全是两种情况。”(摘自《施雅风口述自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为中国冰川考察和研究的开创者,施雅风填补了学术空白,把冰川学的研究提到一个新高度,得到了国内和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B.施雅风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举家迁到兰州;在将近70高龄还对南极冰川进行考察:这些表明施雅风对冰川事业的由衷热爱。

C.施雅风带领冻土考察队对青藏铁路沿线实地考察,攻克了铁路建设中冻土这一难题,为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提供了技术保障。

D.施雅风撰文质疑李四光的观点,并联合多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最终认定庐山不存在第四纪冰川,这和竺可桢先生的支持分不开。

E.施雅风致力于冰川考察和研究,将冰川资源化为水资源,其研究成果不仅改变西北干旱情况,而且拓宽了冰川资源的利用范围。

【小题2】施雅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起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讨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6分)

【小题3】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施雅风有哪些突出表现?(6分)

【小题4】施雅风的“创”和“闯”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小题1】AB

【小题2】李四光提出中国东部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虽曾被质疑,但后来被不少人接受和支持,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第四纪冰川学派形成,研究工作快速推广。表现施雅风敢于质疑权威、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

【小题3】主张科学研究走在生产建设的前头,坚持科研为生产建设服务;牢记责任,关心教育,多次捐资助学。关注社会改革。客观看待改革得失,联合多位院士上书中央。

【小题4】开拓建立了中国冰川学研究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基础;开辟研究新领域,推动了冻土和泥石流的研究;不畏艰险。多次勇闯高原山峰进行可学考察;敢于挑战权威,修正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本中找到与社会责任感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语段内容筛选概括即可。例如,文本第5段,“科学研究必须走在生产建设的前头”“用这笔奖金资助甘肃省康乐县景谷乡的一所小学建教学楼,在家乡的中学捐资设立奖学金,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求学”“施雅风一直关注社会改革,在他看来,经济政革大的方向是成功的,但也引发了贫富差距、资源紧缺、道德滑坡等问题,他对贪污腐败的蔓延忧心忡忡,曾联合三十多位院士上书中央要求反腐。”从科学研究、关注教育、关心改革等角度概括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探究施雅风在“创”“闯”方面的表现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找到“创”“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五、(2015届广西南宁九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两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趣证幸。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宁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我决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去东北筹办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的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农林大学的教材钢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设设务。

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教十名专轰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埋想。(摘编自《中03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酸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和东北农学院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酋》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成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勘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荨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小题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小题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小题1】AD

【小题2】现实因素: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邀请他。思想基础:他心中有要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志愿;他从小受到母亲关于爱国和做人的教育;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小题3】①当他得知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时,他为了报效祖国,放弃即将得到博士学位,当即回国。②他带领研究小组顶烈日、冒风雨勘察森林资源情况。③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举家迁往甘肃,进行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④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期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此外,他还谢绝了巨额酬金。

【小题4】①为了报效祖国,在祖国需要自己的时候牺牲个人利益果断回国。②为了搜集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研究,他不惧艰险,深入实地考察,辛勤工作。③为国家付出自己的一切:捐献家产和巨额酬金,主动提出减薪等。④不为官位和金钱所诱。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3251/421813762149.html

更多阅读

初三语文上册教学视频 初三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三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八年级语文(上)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

声明:《高考语文专题教学视频 2015高考语文百日突围系列之专题21: 传记和新闻类文本阅读》为网友彼哖时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