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与肥胖 Nature:揭示肠道菌群变化导致肥胖机制



上万亿个微生物栖息在我们的肠道中。肥胖与我们肠道细菌变化相关联,但是其中的机制是不清楚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鉴定出肠道菌群变化如何导致肥胖。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6月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cetate mediates a microbiome–brain–β-cell axis to promote metabolic syndrome”。



在早前的一项研究中,耶鲁大学医学院主任医师Gerald I. Shulman博士已观察到一种短链脂肪酸,即乙酸,刺激啮齿类动物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在这项新的研究中,为了更多地了解乙酸的作用,Shulman和他的团队在肥胖模式啮齿类动物体内开展一系列实验。


研究人员比较了乙酸和其他的短链脂肪酸,发现在摄入高脂肪食物的啮齿类动物体内存在更高水平的乙酸。他们也观察到灌注乙酸也会刺激胰腺中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但是仍然不清楚这是如何实现的。


接下来,研究人员确定当将乙酸直接注射进啮齿类动物的大脑中时,它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触发胰岛素水平增加。Shulman说,“乙酸通过一种中枢介导机制刺激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作为对葡萄糖的反应。它也刺激胃泌素(gastrin)和胃饥饿素(ghrelin)释放,这会导致增加的食物摄入。”


最后,研究人员寻求在肠道菌群变化与胰岛素分泌增加之间建立因果关系。在将一组啮齿类动物的粪便物转移到另一组啮齿类动物体内后,他们观察到类似的肠道菌群、乙酸水平和胰岛素变化。


Shulman说,“归纳在一起,这些实验证实了饮食变化导致的肠道菌群变化与增加的乙酸产生存在因果关系。”他解释道,这种增加的乙酸接着导致食物摄入增加,从而引发一种正反馈循环而促进肥胖和胰岛素耐受性产生。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正反馈循环可能通过促进动物在食物短缺期间偶然发现高热量食物时变得肥胖而在进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Shulman注意到,“在人类和啮齿来动物中,肠道菌群变化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相关联。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机制来解释啮齿类动物体内的这种生物现象。我们如今正在研究这种机制是否也适用于人类。”


原始出处:doi:10.1038/nature18309


【2016(第七届)细胞治疗国际研讨会】将于6月17日-18日在武汉召开,生物谷现招募通讯员3名,提供午餐与报酬(100元/天),还有现场和演讲嘉宾交流互动的机会!主要工作内容:撰写通讯稿,现场微博直播等。有意者请把个人信息以及联系方式发送至jiahui.cui@bioon.com


生物医药一站式平台,请下载生物谷APP

肠道菌群与肥胖 Nature:揭示肠道菌群变化导致肥胖机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3351/15429089294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肩袖肌群与大圆肌的解剖 肩袖解剖图

谢谢老师原文地址:肩袖肌群与大圆肌的解剖作者:刘东至冈上肌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起点:肩胛骨冈上窝。止点:肱骨大结节。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冈下肌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起点:肩胛骨冈下窝。止点:肱骨大结

何群与《混在北京》 混在北京 豆瓣

有了网络,竟然可以看到二十年前的很多文章了。在网上发现《福建艺术》1996年都上网了,就以每页半元的价格下载了2期上发表的一篇对电影《混在北京》的评论,看看那个年代的评论,感觉还是很古典写意的,同好可阅读学习古典时代的评论精髓哈

顾雏军案 因为有还钱机会 严晓群与顾雏军结局将迥然不同

 岁末年初,在监管部门直接或间接的压力下,严晓群欠债还钱的过程正加快履行。正是因为有了还钱的机会,严晓群的结局将与顾雏军迥然不同。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斯威特系实际控制人严晓群与格林柯尔系实际控制人顾雏军没有任何区别:通

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基于外部性视角

[内容摘要]: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又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结果,外部性、产业集群从聚集生产要素与产业方面共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关键词]:技术外部性;货币外部性;产业集群;城市

产业集群与创新 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等,自工业区位理论以来,传统区域发展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迈克尔8226;波特(M.E.Porter)1998年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

声明:《肠道菌群与肥胖 Nature:揭示肠道菌群变化导致肥胖机制》为网友八月的奇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