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前,横垣着碧蓝如带的金水河及金水桥,一对刚直庄严的华表,一双威武雄健的石狮。雍容典雅的金水桥连同桥边的华表和石狮,与其身后巍峨壮丽的天安门城楼和面前宽广坦荡的天安门广场,浑然融为一体。
象征天河银汉的金水河,横在天安门城楼前,它的来历大有讲究。中国古代帝王,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极其讲究风水勘舆。据说,最佳的风水是背靠高山,面临活水,这一点可以从明清两代帝王所精心选定的陵墓地形中,得到生动的验证。死后尚且如此,生前必更讲究。北京地处平原,但明清两代皇帝在此建筑皇宫时,却一点也不会含糊。紫禁城后不是没有山吗?那就硬是用挖北海之土,也要在宫殿后面生堆起一座人工土山景山。宫前无河,那就挖渠引水,在紫禁城内外各修建了一条金水河。金水,古时象征神圣之意。《古今事物考》中记载,帝王阙内置金水河,是表示天河银汉之意,为宫廷用水而开凿,并且早在2,7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有了。而目前所保存的最早的一条金水河河道,是在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凿渠引荥阳水东过中牟县,抵开封之西,架渡槽横跨汴渠,引入皇城内苑。北京紫禁城的金水,有人认为是元代流入大都的水,源出昌平的金水河。明代沿袭了元代的名称,为此把承天门(今天安门)前的河叫外金水河。明初,北京大城北墙改建,元代金水河上游被切断,城西金水河故道湮废,遂改引玉泉水从德胜门西入积水潭,并开通积水潭与太液池的渠道,新凿南海,引水东下,经承天门前后汇入通惠河,号称“外金水河”。另外又从太液池北端东岸开凿一渠,经景山西墙外,南入紫禁城,过太和门前,而后与外金水河合流,称之为“内金水河”。
谈起金水河,其实还分为外金水河和外金水桥。天安门前的金水桥,因跨越在外金水河上,故又称外金水桥,也叫玉河桥、御河桥。元、明两代所建之桥因水而名金水桥,公元1690年(清康熙二十年)曾修缮此桥,但没有改变名称。据《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四载:明初,(天安门)城门桥为木桥,正统年间才开始改建石桥(诏曰:“九门旧有木桥,今悉撤之,易以石。”),但直至明代宗景泰三年方告竣工。关于金水河石桥的建成,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焦所著的《玉堂丛语》中记载:“金水河桥成,诏宣有德行者试步。”明代宗朱祁钰这一建议,得到众多的廷臣的拥护,廷臣公推礼部尚书杨翥,为第一个试步过桥人。这个故事不仅肯定了杨翥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高尚德行,而且也可看出金水石桥在明朝君臣中的地位。至于金水桥的设计者,至今没有准确的定论,一般认为金水桥的蓝本是元代宫城的周桥。元代宫城的位置要比明、清的紫禁城偏北,其正门“崇开门”大体在今天故宫太和殿的位置上。周桥就位于崇天门前,其设计者叫杨琼。杨琼,河北曲阳人,出身于石工世家,他的石雕“每自出新意,天巧层出,人莫能及焉”。修建周桥时,杨琼的设计方案得到忽必烈的赏识,并命他监督建造。《故宫遗录》中说: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百石龙,擎载水中,甚壮”。既然金水桥是以元代周桥为蓝本,吸收了周桥的许多建筑形式,所以有人认为金水桥的设计者是杨琼。如今宛如彩虹飞跨在碧波涟涟的护城河之上的7座洁白美丽的石桥,以它十分优美端庄的造型,吸引着众多中外游人驻足流连。
至于内金水河和内金水桥,人们平时看不到,它位于午门以里、太和门前的宽阔庭院中。这条同样是东西流向的内金水河,河身呈规整的弓形,弓身正中是内金水桥。在故宫这片整齐高大、庄严肃穆的建筑群中,这条潋滟轻缓的小河就像一条飘动的绸带,使庄严的宫廷建筑平添了几分神采。内金水河的河堤、河底均用白石铺砌,河身依据不同的地点形势的需要或宽或窄,或隐或现,并用大小桥梁加以装饰。河身婉转舒缓,圆柔美丽,风采动人。与外金水河相比,内金水河的实际功效远大于象征意义。内金水河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宫廷内的消防提供水源;二是在暴雨之后,为排泄紫禁城内的积水提供渠道。排洪泄水,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人们在游览紫禁城时,若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各宫殿的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为的是让雨水首先流入四周房基下的石水槽,即“明沟”。明沟需要经过台阶或建筑物时,则在其下开有券洞,券洞又叫“沟眼”,沟眼是地面水穿过障碍物的进口和出口。地面或明沟的水流入地下,需通过入水口。入水口都用方石板镂雕成明清铜币形,即外圆中方镂成五个空洞,可以进水,称之为“钱眼”。“钱眼”是雨水由地面流进地下沟道的入口。北京紫禁城里用于排水的明沟、暗沟,沟通的干线和支线,纵横交织,沟通各个宫殿庭院,形成一个巨大而完整的排水网络。总的走向是将东西方向流的水,汇流入南北走向的沟道的干线内,然后全部流入内金水河。而内金水河所在的宽大庭院(太和门外午门里)也是南北高、中间低,院中雨水便直接流入金水河。正是内金水河具有排泄洪渍的显著功能,使得明清两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它,旨令每年都要清理疏浚,使之保持流畅。但辛亥革命后,金水河便无人问津了,致使河道淤塞,水面污垢腐臭。北平解放后,中共中央要搬进中南海,新中国将在北平成立,于是亘古未有的大清除开始,内、外金水河,在这次大扫除中得以清理。1980年,国家拨款对内金水河再次进行彻底清理,挖出河泥4,700多立方米,1983年,又对外金水河护岸进行了整修。
在金水河上,建有过去年代中等级森严的河上7桥。如今人们看到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上,架有7座洁白美丽的石桥。其中在天安门前的5座叫外金水桥。而5桥以东以西稍远处,分别在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门前,还各有一座石桥,叫“公生桥”。这些石桥造型十分优美端庄,宛如彩虹一般飞跨在碧波涟涟的护城河上。然而,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时,这些石桥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功用。天安门为紫禁城正门,进出此门时多为关乎国家重大庆典之活动。而出入天安门就必须经过外金水桥,因此,金水桥与天安门具有同样重要的象征意义。如皇帝命大将统帅军队出师时,就要出天安门,过金水桥,再出长安左门饯行;若是告捷归来献俘,率军大将军及兵部官员则会过外金水桥,穿天安门,面北站定,皇帝坐在午门正中受俘。由此可见天安门与金水桥并在,两者同等重要。外金水桥由汉白玉石雕成,造型十分端庄、优美,桥面有些轻微的坡度,以其优美的拱面避免了平面造型的呆板。而每座桥的桥身,又是中间窄,两端宽,形成一种双曲线。这些起伏典雅的曲线,出现在垂直方正的天安门宫墙前面,更显得变化多姿。而5座雪白的汉白玉石桥与砖红色的天安门城墙相映衬,更形成了天安门构图上的整体之美。
天安门前的5座外金水桥,正中间的桥面最宽,叫“御路桥”,乃皇帝专用,其他人根本不能涉足。御路桥在装饰上也与其他4座桥不同。其他4桥的栏杆的柱头上雕饰的是荷花图案,而御路桥雕饰的却是蟠龙。紧靠御路桥左右的两座桥叫“王公桥”,再外边的两座为“品级桥”。按清朝的规定,一至三品的文武官员只能从这4座桥上经过。而四品以下的官吏、兵弁工役、苏拉、太监等,当受召需要出入宫廷时,只能绕远去走两侧的“公生桥”。与外金水桥相呼应,天安门的5个门洞出入也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中间大门为皇帝专用,外边两个为王公使用,四品以下的官吏走最外侧的两个门洞。在清代皇帝要到天坛和先农坛祭祀时,皇帝的仪仗和辇轿,王公大臣和兵役、太监等先按5路纵队齐出天安门,然后按等级分7路纵队通过外金水桥,到大清门时又合并成3路纵队。这种引路上的等级,明清两朝叫“扈从仪仗”。但按等级经过外金水桥的规定,只是随皇帝出入时使用。平时上下朝,不管是几品官吏,一律走天安门两侧的公生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劳动人民文化宫(原皇家太庙)和中山公园(原皇家祭坛)前人流过多,原有的“公生桥”已不能满足需要,故曾经加以扩建。
如今人们漫步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走近宏伟壮丽的天安门时,就会看到金水桥的南面高矗着的一对汉白玉的华表。华表周身雕刻精致,浑圆挺拔,直冲霄汉。再加上柱头上横插着的云纹长石板,更为端庄稳重,平添了一股神秘的动感。衬映在蓝天白云下的华表,显得分外醒目,并与雄伟美丽的天安门城楼一起,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画。当人们走近观察时又会发现,华表上端两层略为粗大部分为“承露盘”,盘上有只蹲兽。盘下横向对插着两块云板。在华表粗壮的石柱上,雕满层层回环不断的朵云,而云中又盘绕着一条巨龙。龙为四足,每足五爪,雕饰得绰约生动,跃然飞舞,使人真正体味到“矫若游龙”之含义。华表下面是八角形的须弥座,底部为方形石栏,四角有石柱,每根柱上各有一蹲立的小石狮。华表连同须弥座,总高9.57米。华表为中国文化特有之物,并且拥有着久远的历史。相传早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已出现了华表,不过那时是用木头做的,叫作“华表木”或“恒表”。表,即标的意思,就是标示道路的木桩,犹如现在的指路标一样。一般是在交通要道,竖一根木桩,上面横插一木块或石片,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这也是“华表木”出现之初的最主要作用。史籍中有这方面的记载,传说大禹带众人砍伐树林,留下树干,作为测量山川形势的标记。除了作为路标,“华表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让人们在上面刻写自己的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史籍载,舜的时代就立有这种诽谤之木了。当时的“诽谤”一词的含义,并不是今天造谣诬蔑的意思,而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即现在的提意见。由于华表木都设在交通路口,行人过往较多,容易在此议论问题和交换意见。君主若在这里设置“华表木”,就能广泛而迅速地听到民众的呼声,以利于补察时政,泄导民情。但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阶级社会的出现,老百姓就再也不能在“诽谤木”上刻写什么“谏言”了。曾经可以自由议政的柱身被雕刻上象征皇权的云龙纹饰,安置于皇宫或帝王陵寝之前,作为皇家建筑的一种标志。
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对于这两对华表,北京曾经也流传过耐人寻味的古老传说。人们把天安门前华表顶上的那只蹲兽,叫“望天”。望天踞在华表顶上,经常注视着帝王出外时的行为。据说,的职责就是劝戒帝王,叫帝王不要荒淫游幸。当帝王外出游幸久久不归时,就说话了:“国君呀!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赶紧回来处理朝政吧!”为此,人们又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望君归”。由于石又称“望君归”,所以天安门华表也叫“望柱”。天安门里边还有两座同样的华表,顶端也蹲立着石。不过,天安门外华表上的石面向南,而天安门里边的石面向北,朝着宫殿的方向。据民间传说讲,这两只经常注视着深居宫禁的帝王的行动,并劝戒帝王说:“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待在宫殿里,只顾和后妃取乐。你也该经常出来到民间走一走,了解一下民情。”所以,人们便把这两只叫“望君出”。这些广泛流传在民间的“望君归”和“望君出”的故事,既表现了人民对自己双手建筑起来的美丽华表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达着人民企盼明君的朴素愿望,以及对于昏君治国的不满。
今天天安门前那对华表所矗立的地点,并非明清时代的位置。当时,它们的位置比现在更为靠前。1950年,天安门广场需要扩展,因此要将这对巨大的华表向后移动6米。可这对华表重达2万多公斤,且在搬动时又不能使它的精美的雕刻受到损伤。于是,如何移动这对华表便成为了一个大难题。建筑部门在清宫档案材料里发现了搭材匠徐荣的名字,于是决定找徐荣去请教。徐荣15岁就进入了内务府营造司房库,被编入“包衣”(奴籍)。其祖上五代都为宫廷建筑搭架子,曾经给皇宫安上过高大的梁枋,在帝后殡葬中搬运和下葬过沉重的“金棺”。清王朝覆灭后,徐荣这些曾服役于清廷的人员早已不知去向。工作人员根据档案材料提供的线索,经过多方寻觅,终于在京城北郊辛店村,找到已是64岁高龄的徐荣。而此时,身怀绝技的他已务农多年。徐荣听完来访者的意图后,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早就想为新中国的建设出点力了。没想到,搭材这门技术还能在今天再显身手。第二天,徐荣来到华表前,靠着搭材匠、石匠、木匠等人灵巧的手,只是使用简单的杉篙杆子、麻绳和吊链,就将偌大的两个华表换了地方,而且式样和原先不差分毫,安装得十分合榫。正是像徐荣这样默默无闻的搭材匠、石匠、木匠用自己艰辛的劳动和超人的智慧,创造了像华表这样令人赞叹的杰作,完成了常人不敢想像的艰巨任务!
在天安门前,那两对石狮还有着动人的传说。两对汉白玉狮子,一对在金水桥北,一对在金水桥南。每对都是一雄一雌,互相呼应。左边的是雄狮,用其右爪在玩弄着绣球;右边的是雌狮,用其左爪在戏弄着小狮子。两对石狮子,昂头,蹲立,显得姿态雄伟。高超的雕刻技术表现出狮子的特点,粗大的躯体,健壮的筋肉,广阔的前额,卷曲的鬃毛,撅起的鼻子,张开的大嘴,再加上身上披挂的缨络彩带和铃铛,使人们看到的不是凶悍的野兽,而是勇猛之中又透出和善与柔顺。这正是中华民族喜爱的性格和形象。狮子,古代称为“狻猊”。传说它吼声之下山摇地动,日行500里,以虎豹为食。正因为狮子如此凶猛、如此威武,所以被人们视为百兽之王,成为威镇四方、惟我独尊的王权化身。到了后来,人们又将来自域外的威猛狮子,与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附会到了一起。民间传说,龙生9子,9子都不成龙。各有所好,各有所用。其中第8子叫狻猊,长相如狮子一般,喜欢烟火,因此被装塑在香炉盖上。由于狮子与这八龙子同貌同名,身价陡然倍增,被我们这个崇拜龙的民族视为神圣、吉祥的象征而受到格外的喜爱了。于是在那些巍峨壮丽的宫殿、庄严峥嵘的府衙门前,就有一对对石狮子雄踞在那里了。
北京人民十分熟悉和喜爱石狮子,尤其是对天安门前的石狮更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时,曾炮击天安门,天安门前的华表和石狮子都曾中炮,至今仍保留着伤毁的痕迹。可能是北京人似乎不愿提起这段屈辱的往事,所以编出赞扬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故事,来解释石狮所受之伤。相传,明末之时,闯王李自成攻打北京城。闯王率大军攻下广安门后,浩浩荡荡地来到前门楼下。此时明军守城的大将是李国祯,不肯开城投降,但经过一场恶战后,情知抵不过闯王大军,便仓皇逃跑了。守城兵将一看将军逃了,便打开了城门,迎闯王进城。闯王一马当先,率领兵将进了前门,过了棋盘街,进了大明门,并一路无阻地来到了承天门前。农民起义军官兵们都是第一次进京城,看着承天门前的华表和石狮子,都觉得新鲜。李闯王和众兵士一样,边走边看。正在这时,一兵卒大喊道:“闯王留神,狮子动弹了!”闯王听到呼声,眉头一皱,随口喝道:“胡说!石头狮子怎会动弹?”闯王边说边驱马朝东面那个石狮子奔来,来到跟前,挺枪便扎,只听“哨”的一声,石狮肚子上扎了一个枪坑,火星乱爆。正待闯王收枪之时,一条人影从石狮后面跑出来,直奔西面那个石狮了。众兵卒一看,连忙喊道:“闯王留神,有敌人!”李自成号称闯王,又哪里会怕这个,早已驱马赶到西边狮子前,一枪扎了过去,枪又扎偏,且又扎在狮子的肚皮上。此时,众兵卒已围住石狮子,并将那人活捉到闯王面前。闯王一看,原来此人就是逃跑掉的明将李国祯。敌将守将被抓到了,但石狮子的肚子上却永远留下了深约寸许的枪眼。又有故事说,石狮肚子上的伤并非被李闯王用枪戳的,而是八国联军攻入天安门时,石狮子活了。它勇敢地扑向杀人放火的侵略军,并因此遭到洋枪射击而留下了枪眼,至今天阴雨潮湿之时就会流鲜血呢。不管这些神话版本如何不同,却都体现出民众对天安门石狮子的关切,表达了人们对于封建帝王和外国侵略军的痛恨。(摘自《天安门往事追踪报告》)
⊙当你把脚印留在我家园,你就走进了我的心田里,我会用感激的目光注视你,紧追寻着你离去的足迹,把幸福与快乐给你带去。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