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北斗人胸怀强国梦想,奋战在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2012年12月2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来贺电,表彰他们做出的杰出贡献。

青年科研团队在操作某地面站核心设备
其中,有这样一个年轻团队:没有一个院士,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国家队主力军;从三人课题组,到如今成长为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导航技术方向专家组组长单位;18年来,他们从诸强逐鹿北斗的“观察员”,成长为国内唯一同时担任系统核心体制、卫星关键载荷、运控主体、测试设备研制任务的单位。
青春何以傲苍穹?近日,记者走近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北斗青年科研团队,解读他们的心路历程。
“必须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千里眼’!”
1994年,“千里眼”被美国GPS提前实现,让国防科大几位年轻人深受震撼,军人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此时,卫星与地面站的信号接收与传输技术10年攻关未果。现任副校长、当时刚满而立之年任该校电子技术系总工的庄钊文教授带领3位博士生临危受命,从此展开了北斗征程。就在当年,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研制全面启动。
18年斗转星移,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导航技术的国家,北斗青年科研团队功不可没,他们突破了北斗一号地面中心站关键技术瓶颈,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北斗一号手持用户机系列,成为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主力军之一,为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开通做出突出贡献。
“心怀代代凌云梦,再造帝车擎苍穹。”听闻“雏鹰”托举北斗的故事,一位老专家感怀不已。
勇敢探索,源自青年军人无所畏惧的锐气
“到2020年北斗系统如期覆盖全球时,我还不到30岁!”稚气的脸庞、儒雅的气质,如不是这“乳虎之声”,记者实难相信,眼前的大四学员竟是北斗团队的成员。
18年前,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遇到一大技术瓶颈,亟待突破。3位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在读博士生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在导师庄钊文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他们将旨在解决信号传输与接收难题的“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呈给了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陈芳允院士。
当时,数字技术初露峥嵘,不少“北斗”前辈对此充满质疑。半年后,他们带着一笔4万元鼓励尝试经费和一台当时较先进的台式计算机回到了学校。没有实验场地,他们找学院借资料室;没有设备,他们找各课题组东挪西凑。就这样,在庄钊文的悉心指导下,3名博士生凭着青年人特有的虎气与朝气,干得热火朝天,孵化了该团队的雏形。
3年过后,北京星地对接现场。当看到显示器上脉冲闪闪、捕捉信号成功的那一幕,在场20多位这一领域的专家不敢相信:10年来未能解决的瓶颈技术,被他们仅用3年破解。成果一举打破了国外在这一核心技术上的封锁与垄断,为我国拥有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