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陀本愿力”,不可思议在哪里?
文丨净宗法师
《往生论注》,简称《论注》或《注论》,北魏昙鸾大师著,为注解天亲菩萨《往生论》之书。

为什么叫《注论》呢?《往生论注》这本著作非常优美,义理幽深;虽然它是注解《往生论》的书,但它本身的地位以及所展现的内涵,可以讲也是一部论,和天亲菩萨《往生论》是并驾的、一体的,所以叫作《注论》。
《往生论注》的主旨,在揭示弥陀本愿力之增上缘,劝导一切众生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这非常重要。龙树菩萨、天亲菩萨也是讲阿弥陀佛本愿力的,但是《往生论注》贯穿头尾,把本愿力揭示得更加明了。
下面说明内容组成。
全注二卷,上卷解释偈颂,明其五念;下卷解释长行,分为十章。自开章之“自他二力判”,至结论之“核求其本释”,始终以“佛本愿力”为主线,贯穿全注。
就像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一样,一开始说“要弘二门”,到最后说“要弘废立”,主线非常明晰。昙鸾大师“自他二力判”说:
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然后说:
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
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往生论注》在一开篇就点出“佛本愿力”“乘佛愿力”“佛力住持”;到最后“核求其本释”的时候,也是把阿弥陀佛本愿力凸显出来;而且《往生论注》通篇处处说到本愿力的作用,所以这部著作的主线特别鲜明。这也是祖师的贡献和智慧。
下面说《往生论注》的贡献。
《往生论注》对净土宗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于全面、系统地显明“弥陀本愿力”,稳固奠定净土教之理论基础。
一个宗派的成立,在它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些祖师都有重大的贡献,都在教理上作出过里程碑式的贡献。
净土宗十三祖这个系列,在引导众生、度化方面,十三祖都有很大的功劳、成绩;但如果从著作方面来说,除了几位大师以外,其他的都没有明显的教理贡献,有的还没有著作留下来。而相承的这几位祖师就完全不一样。
“《往生论注》对净土宗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于全面、系统地显明‘弥陀本愿力’”,全面、系统地开显弥陀本愿力,是非常有次第、有系统的,有一个整体框架结构。至于是怎样全面、系统地开显的,我们讲得很简略,大家可以对照《往生论注》来看详细内容。
比如,《往生论》是观察极乐净土二十九种功德庄严,昙鸾大师在上卷解释二十九种功德庄严的时候,在每一种庄严都会问“佛本何故起此庄严?”然后都从阿弥陀佛因地的本愿来说明,这就是观佛本愿。下卷问“此云何不思议?”二十九种不可思议功德庄严,不可思议在哪里,就从弥陀的本愿力——法藏菩萨成佛之后的力用来说明。
昙鸾大师看整部《往生论》,从上卷到下卷,二十九种庄严的每一种,都是观佛本愿和观佛本愿力。
所以,昙鸾大师其实是以“观佛本愿力”这首偈子来通观的,二十九种观其实就是“观佛本愿力”,是浓缩在这首偈子当中的。这首偈子也是整部《往生论》的核心。这首偈子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遇无空过者”就是得往生;到了极乐净土可以速疾成佛,“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到最后昙鸾大师也针对“速”字提出疑问,然后回答,给出了很深的见解。这首偈子里的“速”,和《往生论》最后的“菩萨如是修五念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这个“速”字就呼应上了。
所以,《往生论注》这本著作,不管是从文法、义理、用词、结构,还是从它的表述方式,可以讲都是无可挑剔的,是非常清晰的。
摘自:《净土宗概论讲记》
转发自:佛子如林微信
扫一扫即可关注(或长按,识别二维码直接关注)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编辑:妙法佛音(miaofafoyin520)
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