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冬日清晨,当先生把一碗酒酿炖蛋端进卧室给还在赖床的我时,我着实吃了一惊,因为我没有想到自己昨日的一个要求还真的实现了。当他匆匆离家后,我重新钻回被窝里,开始好好的研究自己刚才那个微妙的心理过程。
我之所以很吃惊,是因为之前他也随口答应过给我烧菜吃但一直没有实现,所以在昨天跟他开玩笑时特意在句尾抱怨了一下:对他的说好却做不到的严重的不满。但如果他今天还是没做的话,我想我的心理过程应该是按照这个顺序发展的:“看,我说的吧!”“我就说他不是认真的!”“又骗我一次!”“以后再也不会相信他了!”“他没有嘴上说的那么爱我!”“别指望我对他那么好了!”
接着我继续思考我自己,自从入冬后就再也没有早起烧过早饭,也经常在临睡前信誓旦旦说第二天要早起下番茄鸡蛋面或是烙个葱油饼什么的,结果都被寒冷或是自己的惰怠打败。但我自己并不觉得需要为此自责,一方面是没有听见先生抱怨过,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我有那份心意就够了,之所以没有去做是因为天太冷了,这并不代表我不信守承诺更不能代表我对他的感情有什么问题。
不仅如此,我似乎只要说过要烧早饭这句话,在我心里感觉就真的烧过了,好像真的吃过了一样。
一模一样的事情,只是不同的立场,得出的是相反的结论。
我不知道我先生在我一次次早饭之约落空后是不是心里也有埋怨就像我一样只是没说出来而已,我想应该也有的,因为这是人性。人类就是这样思考的:即使自己的善良意图并未实现,仍会给予自己充分的肯定;但判断别人却仅仅依据对方的行为,无视其意图。
所以,在生活中,人们容易对事件进行自利式的解释:人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行为的外部压力,因而对自己行为的解释容易作出外部归因,但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常常归因于他们的内部原因,比如对方的意图。
即使有真爱,也可能会有自利偏差,而且人们可能会估计到他人的自利偏差,而看不到自己会有偏差。但我们确实在生活中发现,不同的人的自利偏差程度不同,美国教授研究发现,自利偏差不同与依恋类型有关。
有个实验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就是把婴儿从母亲身边分开,然后间隔一段时间后,母亲再回来。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婴儿的反应。有些婴儿在母亲离开后呈现不安的状态,过了一会儿自己就安静了下来自己玩,待母亲回来后他们会主动走向妈妈要求亲热,这类是安全型依恋的人;有些婴儿在母亲离开和回来都呈现出非常冷淡的状态,这类婴儿往往父母投入的情感以及彼此的情感也不多,婴儿长大后会喜欢和机器待在一起,这类叫回避型的人;还有的婴儿在母亲回来后呈现出狂燥的状态,拼命殴打母亲,这类是狂躁型的人;最后一类婴儿听上去让人心疼不少,他们在看到自己的母亲回来后,会主动打开双手,但双脚却在步步后退,这是紊乱型的人。
这些18个月的婴儿的依附形态往往决定了他们18岁以后的人生。安全型依恋的人在成年后就倾向于宽容地采用改善关系的归因,其次会呈现出内归因的趋势,也就是自利偏差相对较低,而除此之外的不安全型依恋的人都会比较悲观的本能的做出外归因,自利偏差程度较高;高忧虑被弃的人更易于责备伴侣的不妥行为,回避亲密的人对于伴侣的体贴行为根本不放在对心上,致使对方很受伤;紊乱型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可能做出在一段痛苦中走不出来的归因。
当然,这样的结果外归因只会引起更多的纠纷和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让自己产生很多的不满和失落,也让对方陷入不快。
如果我们觉得无法掌握大局,又不想感觉能力不足或没有安全感,最快的解决方法就是证明自己是对的。
我想逃避痛苦,只要证明自己在某件事上是对的,随便什么事都可以,只要让别人看起来像是错的一方就行了。如果我能证明伴侣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觉得自己站在对的一方,就能抵消痛苦的感觉,而怒气则能让我骄傲、神气,压过其他不愉快的感觉。
所以,我们会在生活中观察到这样的人,他们为了可以掌控局面,就不断的挑伴侣的错处,并且理直气壮地将自己的行为理性化,使他对伴侣的攻击显得十分正当。如果你理直气壮的不自知,可以让你死到临头一直保持着这样无知的态度。借着这样的外归因,在权利斗争的笼罩下,你可以把你的痛苦变成对方的责任,因为潜意识中的痛苦超出你所能承受的范围。
小时候的那份与母亲分离的痛苦,都让我快要死掉了,直到今天,我的记忆里还存有的这个印象。
如果我们在出生后的18个月里已经注定了我们对这些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那是不是我们一辈子都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中?回答当然不是的。我们来看看来到成人世界后,我们怎么来让自己变好。
如果你想拥有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你需要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为自己的痛苦负责,当你的外归因的愤怒出现时,先别急着发出来,充分的感受它,这样慢慢地觉察你会发现你是在逃避什么。
不管多大的痛苦,你有勇气去面对那份痛苦,这份痛苦都会有效的减轻,并让它转变成正面的感觉。
这放到我开篇的那个案例里,如果我的先生没有做早饭,我正确的操作步骤应该是:1、升起愤怒(很难避免);2、看见这份愤怒,感受它(如果能看见以前曾经有过的这类感受时,会更好);3、待愤怒消散后,肯定先生的意图,即善意;4、在时间和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自己起床做早饭给他吃。 在上述还没有发生前,至少有一条可以做到:再也不承诺为对方做早饭了。
幸福的伴侣对伴侣的行为会作出改善关系的归因,他们对彼此的积极行为都会做出肯定其意图的内归因,并淡化彼此的过失,认为那些都是不稳定不重要的外因造成的,所以更应该得到谅解。如此良性循环,我想就是我们常说的“宽容”吧。这样的归因方式,会不断的放大伴侣之间的有爱而缩小伴侣的冷酷的方面,并且伴侣的不良行为确实不是经常为之,那么这份宽容就能使双方能够更愉快的相处了。
原题:为什么在关系中我觉得都是对方的错?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责任编辑:hey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