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与《水浒》的一个不同之处就是,水浒人物很多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逐步让读者看清这个人的性格性情。而三国却不同,作者往往先入为主,预先就将一些人设定为好、坏或某种类型,让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来看人物,拥刘贬曹就是作者设定好的,刘备是明君,曹操是奸雄。但是,如果细看《三国》,刘备也是奸雄。刘备之奸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较为突出:
伪:曹操进攻徐州,陶潜三让徐州与刘备。而刘备拒不接受,落得个仁义之名。其实,徐州四面受敌是个鸡肋,对于刘备来说并不是理想之地。况且徐州还是曹操的仇敌,接受徐州惹这个骚气有点不值得。而刘备却总以仁义之名拒绝接受徐州,真是虚伪之极。刘备不接受徐州不是刘备仁义,而是徐州价值不大。试想,如果刘璋让西川给刘备,刘备还会拒绝吗?
秀:赵云在长坂坡舍命救得阿斗,刘备却当众摔阿斗“奖励”赵云,此收买人心也太做作了。新野败退,刘备带着几十万百姓逃跑,还美其名曰是仁义爱民之举。如果真正爱民,就应该让百姓远离战争。如果一旦曹操追上发生战斗,首先遭殃的就是百姓。但刘备为什么还要带上百姓逃跑呢?是因为带着百姓逃跑,即使被曹操打败,刘备也可向天下宣布自己战败是因为不忍心舍弃百姓的原因。拿着这十几万百姓的性命来为自己找个战败的借口和仁义美名,如此作秀,真是恶心。
骗:吕布被曹操抓住后阿谀求生,请刘备看在辕门射戟一事向曹操求情,刘备当即点头答应。但刘备却毫不犹豫的怂恿曹操杀掉吕布,连吕布也大骂刘备忘恩负义。其实刘备建议杀掉吕布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避免曹操收服吕布。此二人的奸和勇都是天下第一,如果曹操降服吕布,二人强强联手,那将是天下无敌,对刘备今后是最大的威胁。而曹操却没有反应过来,中了刘备的计杀了吕布,估计曹操一直都没有明白刘备要他杀掉吕布的真正原因。就这几分钟之内,这一奸一勇都被刘备骗了个晕头转向。
赖:借荆州后,东吴数次索要荆州,刘备先说得了西川再还荆州,可后来得了西川,又说得了凉州再还荆州,这就不是借荆州而是赖荆州了。非但不还,还围绕荆州之争气死周瑜,取走孙小妹,得了夫人又得地皮,是以借为名行讹诈之实,典型的赖皮嘴脸,让东吴受够了刘备的腌臜气呀。难怪后来关羽走麦城时,东吴将士那么恨关羽。但刘备赖荆州也让刘备付出了最为沉重的代价。
损:如果说骗、赖是军事斗争的需要,那么,利用老实人的信任欺负老实人就是刘备道德上的丑陋了,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夺取西川。在隆中对中,西川在理论上已是刘备的地盘了,只不过刘备做事往往善于给不道德的事披上道德的外衣。所以,刚到西川时,庞统建议此时兵不血刃拿下西川,但刘备却否定了庞统的建议。最终,刘备利用刘璋内部的纷争,找到了攻取西川的借口,经过了一场流血争斗,“不得已”又很“仁义”的赶走了老实人刘璋,拿下了西川,还将西川之争的责任推给了刘璋,将自己道德化,够损的了。
阴:白帝托孤时,刘备告诉诸葛亮刘禅一旦为君不行,可取代刘禅,其实这在心理学上叫反向强化,真实目的就是让诸葛亮不可取代刘禅。而刘备还让儿子拜诸葛亮为义父,这一招比较阴,其结果是诸葛亮当众跪地向刘备保证绝不篡夺刘禅,直到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时,还感谢先帝。刘备临死前不知不觉涮了诸葛亮一把。
一个伪、秀、骗、赖、损、阴兼具的人,应该是奸雄吧,刘备获此殊荣应是实至名归。
(夜读三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