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岚
妈咪宝贝:孕0~3岁版 2009年11期
苗苗2岁多了,家里人觉得她是个有音乐天分的小家伙儿。因为,只要一听到音乐她就会跟随着节拍,手舞足蹈地摇摆起来。妈咪可不想埋没了宝贝的音乐天分,希望她再大一点儿能去学钢琴,于是就开始及早四处打听起来,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身边的小宝贝们,有好多要学钢琴呢! 你的宝贝有音乐天赋吗? 我们成年人习惯于“选择性注意”,就是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事情的全貌,而是以内心的需要选择性地去看。经常是,我们已经有了结论才去寻找证据,然后又说,根据这些现实情况,我认为怎样怎样,当然这都是无意识地完成的,连自己也不知道。 “选择性注意”的例子之一,就是父母发现宝贝有音乐天赋这件事。在父母的注视下,如果宝贝表现出对音乐的一点儿兴趣,父母就会如释重负地完成了一个重大发现:“我的宝贝有音乐天赋!”如果宝贝没有表现出来所谓的天赋,父母还会培养他的天赋,再如果培养也培养不出来呢?当然多数父母就放弃了,但是有个别父母抱定了为宝贝规划人生的历史重任,再难也要创造出神童来。 其实,不仅是学琴这件事,学别的也一样,关键是父母的态度问题。有些父母太执着了,用心理学眼光来分析,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 1 对自己不接纳 有一位30多岁的父亲特别坦诚地告诉心理咨询师:“我对现在这个工作并不满意,可是我没别的本事,这辈子就这么过了。儿子是我的希望,我要把他培养成才。”这位父亲才30多岁,身体很健康,按说学什么都来得及,机会还是有的。但是他不愿意为自己去尝试,而是让儿子帮自己完成愿望。这就是混淆了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边界。说严重点儿,就是剥夺了另一个人选择生活道路的权力,是一种控制。 说到控制,很有意思。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感的时候,他就有了自主性,感到轻松愉快和自由。但当他没有或缺乏控制感的时候,他将感到无力,无助和弱小。许多人不敢直面自己的这个无力、无助和弱小,通过忙于琐事而看不见真实的自己。比如,不少父母非常忙,上班、照顾宝贝……于是他们有了充分的借口不去看自己,也有了充分的理由去支配宝贝的生活。 这一切,都造成了一个后果:剥夺了宝贝的自主性。 一个不自由的家长,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自由的宝贝。宝贝只是在重复家长的人生。 2 完美主义的驱动力是焦虑 有个妈咪也去问心理咨询师:“我女儿上幼儿园,她干什么都特别自觉,对自己要求特别高。我每天都得催着她去睡觉。” 我说,“你真幸运,你有一个完美主义的女儿。她这种人天生就是好学生,以后你就没什么可操心的了!”我没有说下一句:“完美主义者内心冲突比较多,很难感到满足和幸福。”心理咨询师和这位妈咪继续聊下去,发现她并不是像一开始说的那样,总是给女儿减压。她的口头语都是要求很高的言辞,而且经常用条件从句:“你如果不如何,就会如何(一个可怕的后果)”。每天和女儿相处,无形之中妈咪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了女儿。 其实,这位妈咪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而且她是一个对工作和婚姻境况都不满意的完美主义者,于是她的焦虑无处不在。她的丈夫在外地,她带着两个宝贝在北京居住,夫妻俩一个月才团聚一次。这位母亲不仅焦虑,而且有太多的委屈无处倾诉。 我认为一个人的完美主义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父母那里受到的影响。在这个家庭中,女儿的完美主义来自于母亲。宝贝是非常敏感的,即使妈咪不说什么,她也能感受到那种无言的讯息,主动帮妈咪承担焦虑。 常常说宝贝是来“渡”父母的。如果这位妈咪能把女儿当做镜子,就能照见自己。可惜的是,世界上有太多的父母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为在帮宝贝,实际上是把宝贝卷入自己的“情结”之中。 3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整合” 在家长和老师长期的“选择性注意”下,宝贝被拆散了。儿童时期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一个宝贝怎样认识自己,是从关键他人,如父母、老师那里学会的。如果家长和老师总是“选择性注意”,只看到这个宝贝的一部分,他就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更不能接纳不被关注的那些部分。那么,这样的宝贝长大以后,他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理能量去和不被关注那些自我部分抗争,内心很难获得安宁。 一个宝贝生下来的时候是完整的,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被不断地拆散。如果他没有放弃心灵成长的话,他将继续寻找获得整合的途径。在很多心理学家,包括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看来,人生的终极目标是“整合”,整合就是接纳自己的各个部分。用佛家的说法,就是不要有“分别心”。当没有什么好坏、对错、美丑的分别之后,一个人便会变得宽广和自由,心理就健康了。 4 给予不是制造内疚感 对很多家庭来说,学琴的投入(买琴、交学费)无疑是一笔高昂的费用。即使不艰难,也绝不是轻轻松松的花销。更重要的是态度问题。不少父母给自己花钱节省,给宝贝花钱就比较大方痛快。比如,一位母亲为要不要交一年的健身费思前想后,但听说有个老师教琴教得好,就毫不犹豫地去交了学费。 这也是一种不平衡。 有人说,那多好呀!不是说先人后己嘛,不是说母爱是无私的嘛! 有位心理咨询师打了个比方:假设我们自己是一个杯子,爱就是水。我们给自己的杯子注满水,溢出来的给别人,那是让别人感到舒服的爱。如果我们自己这个杯子还不满,偏要倒出来给别人,那给人的感觉就不舒服,因为自己都可怜兮兮的呢! 那些没有把自己的杯子注满的家长,给予宝贝的所谓“无私”的爱并不是让人舒服的爱。换言之,会让宝贝感到内疚,感到欠父母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这种“爱”不是爱,是索取。 真正的给予和爱是什么呢?只有当你自己得到了,充沛了,你给予他人的才是无条件的真爱。如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爱一样。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大自然的阳光、空气、水和食物,但大自然从未向我们索取什么,甚至我们都忘记了在受她的恩惠。这就是真爱! 对父母的6个建议 1 你缺什么就补什么 采取直接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宝贝得到补偿。比如有的家长缺成功,有的缺少配偶的爱,那么就去追求吧!我遇到过的想培养宝贝成什么才的家长几乎都是本人得不到自我实现满足感的人;而我问一位留学斯坦福后回国创业的企业家,如何培养两个女儿时,他爽快地一笑:“进了斯坦福又怎样!让她们走她们想走的路吧!” 2 尊重宝贝的意志,培养自主性 自主性是一个人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基础。家长不要以为你为宝贝指出了一条捷径,不让宝贝走弯路就是对他好。他有自己的人生,该经历的都不能少,只有经历了(不论是不是弯路),才能长大。过程比结果重要。 3 活在当下,才是真实的宝贝 宝贝生来就是活在当下的,但是大人忘记了怎样活在当下。宝贝今天对钢琴感兴趣,明天或许又对旱冰感兴趣了。家长很难理解,说“这宝贝怎么没常性呢!”其实这才是真实的宝贝。试着去理解宝贝,如果你理解了他的活在当下,你也会感到快乐和自由。 4 不要投资过度以至把宝贝压垮 家庭财务支出要均衡,在宝贝身上押宝,只能把宝贝压垮。该给自己花钱的地方别心疼,关爱自己就是关爱他人。没有谁愿意看见你可怜兮兮的。 5 人生不仅是成功或被人高看 生活不仅是追求未来的成功或被人高看一等。你认为别人没有高看你或你的宝贝,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看得起自己。古罗马帝国的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道:人类的奇怪之处在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别人重要,而每个人都认为别人怎么看自己比自己怎么看自己更重要。 6 不要担心宝贝将来埋怨你 有一位父亲,为宝贝创造一切便利的条件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他无比果断地说:“我不能让宝贝将来埋怨我。”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思维方式,以为自己需要的就是别人需要的,却根本看不到别人真正的需要。其实,宝贝需要的首先是父母的关爱,花时间和自己在一起,多倾听自己。另外,宝贝将来是否埋怨父母并不重要,在大量心理咨询的案例中,一般人都会经历从埋怨父母到接纳父母的过程,这也就是一个人从让别人承担自己的人生,到自己承担人生的过程。如果父母的出发点是善的,无论你怎样做,最终都是可以被宝贝理解和接纳的。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