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现代人的忙碌紧张,农业社会时期的生活节奏令人舒适的缓慢。
尤其是贵族阶级,衣食不用愁,妻妾多到肾亏,尤其碰上明清这样承平已久的朝代,不给自己找点小爱好忙活忙活,那简直是要 ——
无聊到炸!!
皇帝也是如此,大清早上完朝,批完奏章,工作完成,愉快的一天就开始了。
明清两朝,因为政治体制已经相当完善,皇帝工作效率极高,处理政务游刃有余。四百多年未发生大臣擅权或是外戚夺权的事件,在历史上可以说是难得一见。
皇帝手握人事和决策大权,每天只要有选择地签签字,在奏章上和大臣们唠唠嗑便能轻松掌握全局……
忙完手头的工作,剩下来的时间,本该自由玩耍。
可是毕竟身为皇上,并不能想做啥就做啥。
▼
可总要做些事情打发一下时间啊,再这么下去,生活岂非无趣。
对于一般的皇帝来说,碰到此类熊大臣也只能忍着了。但历史上总会有那么几个特立独行的皇帝,敢于用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各种脱线的行为,争取自己玩乐的自由。
比如说史上最会玩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啥?不让出宫?
那就让太监们在宫里面模拟开酒店、店铺和怡红院,造出一个小商业街。朕在宫里关起门玩大富翁游戏,你总没得说了吧?
啥?不让打猎?
那朕直接去西北打毛子行不行?对内以仁,对外要是软蛋我这个皇帝岂不是要被群众看扁?来人呐,跟朕御驾亲征保家卫国去!
正德皇帝诸如此类脑洞大开的想法不甚枚举,读惯了经书子籍的大臣们完全是懵逼的,根本搞不清楚这位万岁爷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想教训他贪玩吧,可朝局正事处理得却是妥妥当当,社会清平,边患都没了……孔孟的书上没说过要怎么伺候这种爷啊!
为了安抚住正德皇帝,让他不要玩得太过,至少保持一个沉稳的帝王形象,大臣们几乎都要想破了脑洞。还是老臣李东阳机智,从玩中入手——
严肃地讲,其实上面这个XXOO棋,可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类似“三消”原则作为棋理的棋种了。真名为:三子棋,又称井字棋。年代之远古已经不可考究源头。
一个3×3的格子,“井”字如同四四方方受限的皇宫,游戏规则很简单:一方首先三子连成一线就胜利。
这个棋皇上玩了几次就没兴趣了,因为它有一个极大的BUG:熟悉规则的双方,理论上可以达到100%的平局。
不过它有一个升级发展版,就不那么简单了:
“走四棋”也是中国比较常见的传统棋类,最早起源于山东济南,后慢慢北传入京。
它的规则也是基于“三消”原则。比之井字棋,它将三连为赢的玩法,改为三连为消的对抗类玩法,算是最早成型的真正“三消”棋类。
具体规则如下:双方各拥有四个棋子,每次可以移动一步,两个棋子和一个敌方棋子相对(在一条横线上连续的三点)时,可消去对方棋子。
后来在北方民间特别火的“下五道”,老一辈的人都认识,便是从“走四棋”发展而来的。方格更多,变化更复杂,乐趣也更多,也是“三消棋”种类的一种。
相传“下五道”起源于公元前225年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流于民间,老少咸宜,后被士大夫贵族拿来消磨时光,才慢慢进入上层社会。
它的规则和“走四棋”几乎一样:开局双方各五子,每次可走一步。当己方两子相邻并呈一条直线(称之为“枪”),此直线上,敌方棋子与己方棋子相邻则被吃掉。
如果是“下五道”是北方三消棋的集大成者, 那么“成三棋”就是南方三消棋的终极代表。
有历史记载,“成三棋”在公元前500多年就在我国出现了。比之“下五道”和“走四棋”,棋盘方格布局更复杂,棋子也更多。虽然皇室已经不复存在,但至今依然在民间寻找到这类小棋种的存在——
它的游戏玩法和前面两种也稍有不同, 不过依然是建立在三消的原则之上,具体分为下棋和走棋两步:
下棋阶段双方各有9颗棋子,轮流下玩各自的棋子后,进入下一阶段走棋阶段。
在下棋和走棋的过程中,任何一方有三颗棋子连续排列成一条直线时,则成三了,这是可以揪掉对方的一个棋子。(不能揪对方已经成三的棋子)
仅从规则上便能看出来,“成三棋”的复杂和娱乐程度相当之高。
这些传统的小棋种,四四方方的布局如同高墙深锁的皇宫,而棋子间的乐趣,或多或少可以消除皇宫内皇帝们的丝丝寂寞,让生活变得更有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