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婚礼上会放上一些鞭炮,可是你知道婚礼上放鞭炮最初是为了什么吗?
婚礼上放鞭炮同春节放炮一样,是为了驱逐邪佞。
在以前,男婚女嫁是不放鞭炮的,只是后来有两家姑娘争一女婿才引起的。
传说有一位姓王的人家给公子娶亲。东方欲晓,王家院里灯火辉煌,亮如白昼。公子身着红袍,满面春风。王家老幼及街临四舍都等待着新娘子到来哩!卯时,端盘提壶的忙客就叫开了:“新娘子到了,快来看啦。”随着喊声,王家父老和“月老”都已出门相迎,欢声、笑声、夸赞声接连不断,优美动听的唢呐声更是响撤云宵。新娘子在一片拥挤声中,羞答答地进了院子。就在准备给新郎新娘拜天地时,管家突然慌里慌张地跑进来,对王家老爷说:“外边又抬来一乘大轿,在门前赖着不走,说是同我家公子来结拜夫妻的。”王家老爷听后,感到很惊讶,便差人去找“月老”。“月老”听后,也感到莫名其妙,很是迷惑不解。心想:“自己说了一门亲事,怎么来了两抬轿呢?”“月老”认为奇怪,两位新娘子长得一模一样,像对孪生姐妹。回答的问话也完全一致,丝毫不差。“月老”没法,只好求王家暂停新郎新娘拜天地,带着新郎新娘前去县衙评判。
后来,人们才明白,县太爷为证实究竟谁是凡人,谁是妖精,才用了让两位新娘子爬上两丈高的柱子的良计。事实上,一般女子要爬两丈高的柱子,是很难做到的。既然其中的一个能轻而易举地爬上柱子的顶端,县太爷果断判定其人就是妖精变的,便随即命差人发箭捉妖。也就从那以后,人们在结婚时,总要先放鞭炮,以示震妖除邪,图个吉利。这种象征吉利的做法,一直流传至今。
古代婚礼有哪些习俗
交杯喜酒
交杯酒的习俗开始于周代。《礼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瓜剖成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此俗演变到后来为吃“交杯酒”。
花烛之夜
在古代,婚礼中使用的蜡烛上多半绘有龙凤彩饰。后世以花烛喻为结婚。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云:“何始花烛夜,轻扇掩红装。”新婚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谓之“守花烛”。不守花烛者,新人睡后,搀扶、伴娘须时时进房察看花烛有无损漏,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之说,故如一烛灭时,即将另一烛熄灭。
这可以说是婚礼中的高潮环节。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据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还是能增添热闹气氛,驱除冷清之感觉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
其实,古代的婚姻更是会有许多讲究,父母们希望孩子的婚事能够得到大家的祝福,也希望他们夫妻在婚后能够永远相爱,甜甜蜜蜜,多子多福。于是,我们会发现中国人会对结婚的整个流程有着严格的规范。
1.同:在中西方婚礼上,新娘入场时,都会有一个“响亮的伴奏”
异:在美国,人们会放一首歌;在中国,他们却会在院子里点爆竹,我还点过一次。爆竹的响声震耳欲聋,据他们说,这么做有驱鬼避邪之意,可我觉得他们只是喜欢那种很响亮的声音。
2.同:新娘都穿着白色纱
异:西方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婚纱;中国新娘则看上去总想尽快换掉那身白婚纱!我可以大胆地揣测,那身白婚纱只会在她们身上停留前20分钟,剩下的几小时以及宴会后,她们都会穿着红色礼服。
3.同:新郎和新娘会坐上一辆花车
异:西方的花车一般都是油光锃亮的,还扎有一些气球;中国的花车却总是被很有兴味地用玫瑰装饰。老实说,我不知道中国新婚夫妇在婚礼后是不是会坐它离开,因为我们从来没在婚礼上待很长时间。
异:西方司仪一般是牧师或法官;但中国司仪两者都不是,因为这对夫妇其实已经结婚了,还记得吗?所以这里的司仪无需这些身份。他只是个愉悦大家的人,他的工作就是在开宴之前让观众开心。
5.同:中西方婚礼上都会有伴郎和伴娘
 wWW.aIhUaU.cOm; 中西方婚礼上都会播放音乐
异:中国伴郎和伴娘需要承受司仪的种种玩笑,以至于新郎和新娘可以逃过“一劫”。此外,他们还要被迫吃奇怪的东西?忍受众人的开涮,我一直对此感到不能理解;但西方伴郎和伴娘是不需要做这些的。
6.同:中西方婚礼上都会播放音乐
异:你肯定会对中国婚礼上播放的音乐种类感到惊讶。我觉得他们并不关心唱的是什么,他们只在意那要是首爱情歌曲,并希望大家都听。可接下来播放的竟是京剧。噢,要是你听过的话,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这种音乐从来不会在美国的婚礼上播放。
7.同:宾客都要送新郎新娘礼物
异:西方人一般都送礼物;但在中国,你只需送钱,其他的都不用。这些钱通常用来支付婚礼花费,不过据我听说,一般都难?完全抵消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