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 院士 饶毅 院士 解读“太原理工103人出国不归” 饶毅 院士

解读“太原理工103人出国不归”

近日,一份太原理工大学的公告在微博及论坛上流传。公告显示,该校日前决定不再保留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的公职。一所学校竟有如此数量众多的教职工滞留国外不归,网友惊呼,中国的人才流失是不是太严重了。…[详细]

不过,这次事件本身的意义,确实不必过于渲染,大部分逾期不归人员集中在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而近年这种现象已经较为罕见。

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中国人才流失的情况仍然严峻。如同前日北大校长周其凤所希望的那样,中国教育“培养出了优秀的合格的世界公民”,是的,最好的中国学者,大部分都留在美国了。原因何在?

太原理工大学的解职

公告

2011-12-28 第 1927 期

今日话题

太原理工何以103人出国逾期不归?

被“解职”的杰出校友苏中波教授

高校解除出国逾期不归公职人员并非首次

按规定,公派出国人员逾期不归,其教职本来就该解除的。太原理工决定解除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的公职,这并非国内首次。在几年前,就有不少高校大规模清理过逾期不归人员的公职。

例如,山东农业大学在2005年就曾发文件决定“不再保留刘芳等87名逾期不归出国人员公职”;2009年,武汉科技大学对包含出国逾期未归者在内的20名长期不在岗人员进行了处理;同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要求出国逾期未归长期离岗的21名原教职工办理离校手续;2010年,华中农业大学决定“不再保留毕戈等15名出国(境)逾期未归人员公职”;今年初,湖南大学清退包括6名教授在内的26名擅自

离岗出国逾期不归的教师,曾被媒体广泛报道。…[详细]

逾期不归人员确实大部分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

太原理工人事处称,103名逾期未归人员中,大部分集中在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出国十几年,这应该是事实。按照太原理工公布的这103人名单,绝大多数人的名字在太原理工的网站上根本搜不到,说明很多教职工都是信息化以前就出国了,只能在一些纸质档案上找到他们的名字,能在网站上搜到名字的许多都是80年代在学校任职的。对上述别的学校的逾期不归人员进行检索,也存在

这种现象。

有趣的是,太原理工本次解除职位的103名逾期不归人员中,至少有3名(澳大利亚某大学教授李春柱、荷兰皇家科学院苏中波教授 美国高级工程师张云青博士)在今年作为太原理工的“杰出校友”受

邀参加了该校的110周年校庆,他们都是80年代、90年代初从太原理工出国、逾期未归的。

在改革开放早期,的确存在公派留学人员大面积逾期不归的现象。在1978-1996年间,据统计,国家公派4.4万人出国留学,回国3.7万人,回归率为84%;单位公派8.6万人,回国4.8万人,回归率为仅56%;即当时总数近5万国家和单位公派人员没有按规定回国。这就是近年各高校“清退”逾期未归人

员的主要构成。

为什么这些人没有选择归国?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改革初期的中国与发达国家相差太大,当时国外

科研水平及待遇条件都比国内好得多 ;另一方面则跟当时的政治气氛变化有关。…[详细]

逾期不归人员的工资不会发,但理应一早就予以解除公职

在看到太原理工解除逾期不归人员公职这则新闻时,许多网友就疑虑,这些公派出国却逾期不归、“投入外国怀抱”人员的工资是不是也照发。有论者更是激烈地展开了抨击——“这些呆在海外二三十年的人的薪资、福利照拿不误呢?尤其其中由公费委派的,是不是更意味着纳税人不但拿钱送其出国留了学,

还要为其支付二三十年的空饷费用?”

对于此问题,不必过于担心。1986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里就明确说了,“未经批准逾期不归的,一年内停薪留职,一年后是否保留公职,视不同情况由派出单位决定。” 在当年做出往发达国家外派留学生时,最担心的就是“人不回来”,所以这些限制规定一般都执

行得较严。各个学校自己的规定中,则一般规定逾期一月、最多三月未归工资就不发。

但“一年后是否保留公职,视不同情况由派出单位决定”这一规定,从各校近年的情况来看,显然并非大部分逾期人员的职位都得到及时处理。这些被保留的“编制和岗位”,无疑会影响学校正常的人事变

动。

如果说,逾期不归主要是96年以前的情况,是不是说明在这之后中国人才流失的情况就好转了

呢?…[详细]

表面上,近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返国比例很高

公派留学往往被指“公派旅游”

96年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回国率提升至97.81%

1996年6月,教育部成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政府设立的奖学金项目,意图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建立一支高精尖的出国留学队伍,并使公派留学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具体而言,公派出国留学要按照“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 的制

度化程序进行。

例如,在2008年的规定中,就明确为个人缴纳的公派出国保证金标了价,去美国等一类国家,本科生、在校研究生都要交纳2万元的保证金,而硕士、博士和在职访问学者等则要交纳4万。而如果有

违约行为,国家要追偿全部留学费用,并要求违约人员最高支付全部费用30%的违约金。

国家的重视使得留学选派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从1996年的不足2000人增至2009年的12769人。而制度化的成果是,在应回国的45553人中,实际回国了44555人,按期回国率达到了97.81%。这比9

6年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详细]

然而,公派留学的高返国率存在隐忧

第一个隐忧是,97.81%的光鲜返国率很可能只是个表面数据。有不少公派出国人员返国是为了不违背合同,他们已经获得了在国外继续待下去的机会,在返国履约后,这些人又再次出国。并且,虽然一般规定公派留学生回国后要在国内连续服务至少两年,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个规定也并未得到很好的

执行。

第二个隐忧是,公派留学的时间较短,访问学者出国做学问的时间往往只有半年到一年,有些仅有三个月。对于这种留学的成效,不少人表示过担忧。甚至有人反映,很多“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出国都是去玩的,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过一个普通留学生对公派留学生的看法——“在游学的中国人当中,我却发现有些人滋润非常,特别令我眼红——在我们啃冷三明治的时候,他们在中餐馆大快朵颐;在我们

熬夜备考的时候,他们却在计划旅游路线。”

如此公派留学学者,全部返国了,又有何用?

但最大的问题还不在此,有识之士称,公派留学生不能代表留学生中的精英水准,数量也远比自费

生少,中国人才的流失状况不能以公派留学生来衡量。…[详细]

大多数人才、最好的人才仍然留在了国外

饶毅竞选院士经历说明海归之难

留学生的整体返国比例不断降低

97 年以来,公派留学生的返国比例确实提高了,但加入数量庞大的自费留学生以后,整体返国比 例反而下降了。 如《中国统计年鉴》 的数据就显示,92 年中国留学生的净回归率达到了 50.39%,而 2006 年该数 字仅为 25.09%。教育部的数据则显示,1978 到 2007 年中国共有 121.2 万人出国留学,返国人数不到 32 万,整体返国率仅为 26.38%。而据《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的统计,则显示 1978~2009 年底, 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共 162.07 万人,学成回国人数仅 49.74 万人。返国率也不到 3 成。

最顶尖的学生和学者,多数仍留在国外,尤其是美国 与此同时, 来自美国的数据则显示, 最近这些年在美国的来自中国的学生和学者占所有外国留学生 的比例有了明显的上升。96 至 97 学年,中国学生占外国学生的比例为 7.8%,中国学者占外国学者的比 例为 15.6%,而 06 至 07 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提升到了 11.6%和 20.5%。 未归国的海外人才,不仅在量上面十分巨大,在质方面也十分出色。来自美国科学基金会(NSF) 的统计表明。在过去 25 年中,中国学生是从美国大学获得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数最多的外国学生。他 们中很多人在获得博士学位时明确表示有计划留在美国。著名的海归学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施一公曾介绍,单是在美国大学做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的华人生物学家有 2500 多位。 相比之下,“海归”学者的水平则差强人意。知名的中国科学界观察家曹聪博士指出,尽管入选教育 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以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 大多具有在海外求学和研究的经历,但从国外院校获得博士学位者不到一半。总体而言,他们不太容易 在海外找到永久性职位,学术水平和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很难与仍然滞留海外的学者相提并论。有些学者 “海归”仅仅是为了中国的机会。 而在国外拥有永久性职位的学者、即海外留学人员中最优秀的那部分、却较少有回国效力者。这就 是为什么饶毅、施一公这种顶尖人才在前几年返国,引起了海外华人学术界的震动。 所以说,中国的留学生人才流失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中国人才投入美国怀抱”的原因何在 为什么中国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加强,对海外学者许以重任之际,“人才回 流”仍然不那么容易呢? 曹聪博士分析称,中国仍然是一个以“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在海外攻读博士学位一般要化 5-10 年 时间,其间,学者与出国前所在的单位的关系会变得不那么紧密,他们的导师可能已经退休。换言之,


他们回国后、至少在启动阶段,往往面临缺乏专业或社会网络支撑的困难。对“海归”而言,国外资历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关系更重要。只有与政府官员和拥有资源分配能力的人有紧密关系才能够成功调

适,甚至取得巨大的收益。讲政治仍然是科学家生存乃至晋升的重要因素。

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竞选中科院院士第一轮就被淘汰的例子,再也恰当不过地诠释了这一现

象。

此外,由于处于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人数仍然较少,“海归”学者有可能找不到同行分享信息、讨论研究、寻求帮助。同时,国内的学术评价注重短、平、快,不允许失败,不注重前瞻性思考,对于海归学者来说,难以适应。另外,学术腐败、政治气候、同行排斥也都是海外人才考虑归

国时的迟疑因素。…[详细]

不必强求海外学者“以爱国的热情回国效力”

当年的热血海归赵九章郁郁不得志

1950年代,钱学森、邓稼先们的回国是因为对建设新中国充满向往;而改革开放初期以公派为主的留学生往往也对中国的四化抱有使命感。但随着国家的不断开放,留学生返国率的不断下滑是很正常的一件事。1978年,邓小平提议公派留学生时,称“即使一千人跑掉一百个,也只占十分之一,还剩九百个”,92年南巡之时,邓小平重提公派留学,这时已改口称“即使留学生有半数逾期不归,仍然有一半

的人可以帮助国家”。

但到今天,留学生整体的返国率已经只有25% 左右,人才流失严重,但这到底是不是很可怕的现

象,而我们需要唤醒留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都纷纷回国效力呢?

在一个日趋开放的社会,这其实是完全没必要的。当年国家就留学政策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这十二字方针时,之所以要提“来去自由”,就是因为明白学术研究有其客观规律——在建国初期,一些在国外本来极有前途的科学家如赵九章等凭着一腔热情毅然回国,但国内的学术环境让这些科学家没能取得他们应得的学术成就,这是非常遗憾的事。但国内大多数人的人才观,仍仅限于“邓稼先

好、杨振宁坏”,这无疑是非常落伍的。

事实上,在今天,全球科技不仅讲竞争,也讲合作共享。即便在别的国家,中国科学家也能为中国

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而中国科技事业要想获得更大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就需要提供更优越的研究环境、更好的报酬,在利益驱动之下,返国自然会成为海外中国优秀学者的首选。甚至中国还能引入洋人科学家,以

学术交流中心的姿态,成为世界科学重镇。…[详细] 饶毅、施一公等突出人才的回归,标志海外华人学者对国内的科学事业

仍具信心。但纵观近代发展历史,科学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当社会整体进步到一定程度,科学界的繁荣才会真正到来。中国要

努力营造这个环境,而目前还差的很远。

擅自离岗、出国逾期不归被处罚 湖南

大学26名教师“下课”

2011年01月19日08:34星辰在线-长沙晚报徐媛我要评论(82)

字号:T|T

长晚集团滚动新闻1月19日讯(记者徐媛通讯员李妍蓉)教师擅自离岗、

出国逾期不归,高校里并不少见,但在湖南大学26名违反学校劳动纪律的教师

近日收到了学校的“下课”通知书,其中包括6名教授。据悉,一次“下课”这

么多专任教师甚至教授,这在全国高校还是首次。也是湖南大学2010年修订《湖

南大学教职工劳动纪律管理办法》后,首次依据新办法处理清退违纪教师。

湖南大学有1300多名专任教师,过去,一些教师不干本职工作在外兼职,

或出国逾期不归等现象时有发生。为加强劳动纪律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湖南大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于2010年修订了《湖南大学教职工劳动纪律管理

办法》,办法强调执行严格的月考勤制度,并加强对出国人员的管理。月考勤制

度规定,学校各单位要由主管领导主管考勤,每月按期上报单位考勤情况。此外,各类人员请假、销假情况都须严格报学校备案。学校还不定期检查各单位职工的

履职情况和劳动纪律执行情况,并在全校范围内通报。对于出国人员,学校则以

签订协议的方式加强人员管理。所有出国留学和探亲人员均须与学校签订出国协

议,学校定期与出国人员联系,及时掌握情况,在批准出国期限到期前10个工

作日内敦促出国人员回校报到。

新的管理办法还规定,擅自在校外任实职工作、擅自离岗、旷工、未经批准

出国逾期不归的教师均属于违反劳动纪律的职工。学校以考勤结果为主要依据,对出国无故逾期不归连续超过6天或一年来旷工累计超过15天的人员,列入自

动离职处理名单,通过向单位下发履职核查通知书,交由其所在单位向学校提出核查情况和处理意见,由人力资源处依法定程序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湖南大学副校长赵跃宇教授,将此次清退形象地比喻为对高校管理这一磁盘空间的优化整理。他说,电脑要定期依规进行磁盘整理,只有将那些不发挥作用却又占用了内存的信息适时清理,才能确保电脑运行的稳定和高效。教职工擅自离岗、出国及逾期不归等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不仅是对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一种损坏,损害了其他爱岗敬业教师的公平、正义和广大学生的受教育权益,更是对学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阻碍,既不利于高质量人才培养,也不利于高水平大学建设。

太原理工103人出国逾期不归 校方决定取消公职

2011年12月27日08:11山东商报我要评论(744)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网上流传的公告

新闻源:近日,一份疑为太原理工大学的公告在微博及网络论坛上流传。公告显示,该校日前决定不再保留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的公职。一所学校竟有如此数量众多的教职工滞留国外不归,引发网友关注。

网络流传的这份名为《太原理工大学公告》的通知显示,这份公告的对象为田X亮等103人。

公告称:根据太原理工大学《关于不再保留田X亮等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公职的决定》(校人字[2011]21号)文件,请下列103名同志本人或委托亲属于2012年1月15日前到校人事处办理离校、档案转移等有关手续。公告同时列出了103人详细名单。

公告引发热议。微博认证为“河南大学教师朱世欣”的网友“山水小仙”感叹说:“一百年前,全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前

身是1896年的南洋公学;清华大学源自1911年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是1912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经过百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的肢解与重生,我们已经创办了1908所各种留学预备学校。其中本科层次740所。恭喜恭喜!103名教师出国留学不再归国。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悲哀到,依然是留学,学生留学老师留学。”

由于公告以图片形式由未认证网友上传,且只是整个公告的一部分截图,未有公章等可以证明公告真实性的相关证据,公告真实性一度受到网友质疑。

昨日,记者联系到太原理工大学人事处,该处对公告的真实性予以确认,出现在名单上的103人的确全部为该校教师。这些人全部为公派出国或经学校同意出国留学人员,但在出国后,一直滞留国外,逾期未归。

“这103人并非一下子出现的。”人事处解释说,其中有些人员已出国十几年,有些出国三五年左右。大部分集中在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国热”兴起的时段。相比国内,当时国外科研水平及待遇条件相对较好,因此较为集中地出现了出国后逾期不归的现象。“也有一部分是因为家庭,比如孩子在国外等原因因而一直没回来。”

“近几年这种现象已经绝少出现。”该校人事处解释说,由于国内相关条件的提升,出国逾期未归现象逐年减少,“就算是有,大多也是因为个人家庭原因。”

太原理工大学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校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截至2011年12月,已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6000余名,专任教师1946名。该校人事处表示,出国人员多为“高端人才”,逾期不归给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了一定影响。同时,由于占用编制,对在岗教师入编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学校虽然对上述人员进行过争取,但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学校决定按照《劳动法》以及学校相关规定,不再为上述人员保留公职。记者 陈学超 求证报道

饶毅 院士 饶毅 院士 解读“太原理工103人出国不归” 饶毅 院士

公费留学不归的呆坏账应清算

2011年12月28日08:31重庆商报王艳春我要评论(10)

字号:T|T

对于留学生学成不归,一般人只觉得是令人惋惜的人才流失,并不会太留意他们一走了之的善后问题。但太原理工大学近日发布的一则“开除103名出国逾期不归教师”的公告,就让人开始直面这个比留学不归更严重的问题,即那些留学前担任公职者“出海不归”该怎么办。

一纸公告捅出了天大的秘密。中国作为出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留学生人数之巨自不必多言,对留学不归的情况人们也并不陌生。如《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1)》显示,1978~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共162.07万人,学成回国人数仅49.74万人。也就是说,至少有七成人“学不归”。

但数据顶多让人觉得滞留海外的人才很多,感到可惜,不至于有太多切肤痛感。甚至可以说,对于这些人“学不归”,公众大多还是持宽容态度的,因为统计数据只是笼统表明有多少人出去、多少人归来,并未分别说明公费和自费出国者的回归情况。这种数据上的笼统,加之人们本能的善意,导致人们可能觉得“学不归”是自费出去的吧,故不甚在意。

但太原理工大一口气开除103名留学不归教师,就提供了一个迟来的鲜活例证,戳破了人们仅有的一点美好遐想原来不仅出国不归的有这么多,出国不归竟还能保留编制和岗位的也不少。

真相往往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按太原理工大的说法,这些教师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距今已有二三十年。可时至今日才对其岗位去留予以定夺,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些呆在海外二三十年的人的薪资、福利照拿不误呢?尤其其中由公费委派的,是不是更意味着纳税人不但拿钱送其出国留了学,还要为其支付二三十年的空饷费用?

这些,与其说是对“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追问,不如说是对部分单位或地区公派出国留学管理混乱的一种强烈反讽。

当然,最主要的是还揭示了公职人员出国留学不归善后层面的巨大漏洞。 数据显示,全国有近2000所高校,还有多少这种几十年后才“黜职”的出国不归者?还有多少如此经年累月的蚕食公共财政吃空饷者?想想便不寒而栗。

不妨从数据上作一个推断。太原理工大学官网显示,其现有专职教师1946名,这次开除的出国不归教师为103名,占比约为5.3%。而截至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教师总人数为105万,按太原理工的“流失比例”推算,所有高校有约5.5万人滞留海外不归。

当然,这个类比的推断并不一定严谨,但却可以一窥高校教师公派出国不归善后不力所引发的严重后果。

全国高校到底还有多少外出不归的老师?他们中公费和自费比例如何?这些人逾期不归后如何处置,是存岗待其归来还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废除劳动合同?这些问题,都应及时向公众公开。如果都像太原理工大那样二三十年后才有处置结果,等待的时间实在太长,浪费的公共财政实在太多。

对所有高校及研究机构甚至政府部门等单位出国留学逾期不归的历史呆坏账,应该来一个系统、有序的“大清算”,该劝归的劝归,劝归无效后该及时开

除的及时开除,以把有限的岗位和留学费用用到刀刃上,让后来人有学习培训并施展才艺的空间。王艳春(湖北 研究生)

教育部:我国公派出国留学按期回国率达97.81%

2010年12月03日16:34中国新闻网我要评论(26)

字号:T|T

中新网12月3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从1996年的不足2000人增至2009年的12769人。自1996年至2009年共选派78524人,应回国45553人,实际回国44555人,按期回国率平均为97.81%。

据悉,自1996年留学基金委成立以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实行“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选派和管理办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机制合理、渠道多样、层次均衡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新局面。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派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从1996年的不足2000人增至2009年的12769人。自1996年至2009年共选派78524人,应回国45553人,实际回国44555人,按期回国率平均为97.81%。2010年截至11月30日共录取13021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和联合培养博士生5958人,占录取总数的45.76%。

据悉,选派机制不断改革创新,侧重按项目进行选派,重点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先后与西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部地区部分省份以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国家地震局、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部门及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根据选派计划,2011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将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方式在全国选录各类留学人员12000人,其中研究生6000人,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含博士后研究)等6000人。重点选派领域为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教育、政法、宣传思想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

别借访问学者项目公费出国游

2011年12月28日08:33中国青年报范尚飞我要评论(17)

字号:T|T

编辑老师:

我是一名普通的留学生,去年才从英国研究生毕业。在异国他乡求学,语言障碍加上课程紧张,个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在游学的中国人当中,我却发现有些人滋润非常,特别令我眼红——在我们啃冷三明治的时候,他们在中餐馆大快朵颐;在我们熬夜备考的时候,他们却在计划旅游路线。

一打听,原来这些人都是传说中的“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他们一不用自掏腰包,二没有课业压力,三不受监督管理。

国家公派访问学者项目,指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在高校、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科研单位中选拔人才,将其送往国外大学进修,并负担其往返机票及在国外的生活费用,通常为期一年,而且出国期间按正常上班对待,工资照发。国家希望通过加强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以加快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我很担心,国家原本美好的初衷,是否会演变为功利的泡沫?而纳税人的血汗钱,是否会打了水漂儿?

虽说国家对访问学者的把关非常严格,可以说是层层筛选,百里挑一。然而“严进宽出”似乎是中国教育的习惯,费尽周折把这些人才选出来了,花了纳税人大把的银子送他们出了国门,可然后呢?没下文了!

我在英国的时候,认识的几位访问学者都是高校教师。他们也都是各自单位的骨干,在谈到如何获得访问学者的机会时,人人都能讲出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但是从踏上英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他们的滋润生活就开始了。经济上没有压力自不用说,精神上也没有任何压力:尽管申请访问学者的名额时,要提交所谓的“研究计划”,但事实上,没人管你计划能否完成。这一点,学者们心知肚明,一年的时间,能适应环境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出什么研究成果?而国家只要求学者们在这一年结束之际,交一篇报告就行了。再说,英国的大学本来就是产业化运作,并没有监督访问学者的义务。毕竟,这些学者是中国政府出资送来的,又不用发学位证书,关他英国大学什么事?人家只管收钱就好了。

没有压力与监督,面对国外悠闲舒适的生活环境,就算再敬业的学者也难免有所懈怠,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笔者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重庆某大学青年讲师李某,在英国做访问学者的这一年里,只不过不定期地去学校旁听了几节课。剩下的时间,是研究一下美食,还是到英国各地转转,就全由他自己支配了。李老师每周都会出去旅游,一年下来,英国的名胜古迹都被他玩儿了个遍,博客里贴满了游记照片。平时李老师还喜欢呼朋唤友,到中餐馆吃香喝辣。我们这些穷留学生直感叹,访问学者的天是晴朗的天,访问学者心中好喜欢!唉,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口服心不服。

更重要的是,“访问学者”这段经历,是学者们“更上一层楼”的有力跳板。李老师告诉我,他所在的大学明文规定,要想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就必须有出

国留学经历。在英国“访问”一年回来,李老师就在晋升之路上把不少同事远远地甩在后面了。而据了解,国内有类似规定的高校,绝不在少数。

出外访问有名有利有闲还能玩儿,老师们又怎么可能不绞尽脑汁往这条路上挤呢?

粗略地算一笔账吧:一般一个人在英国一年的生活费约为15万元人民币,而国家每年送出访问学者的数量约为5000人,这就是七亿五千万元呀!

那么多纳税人的血汗钱,砸进去也得听个响。怎样能够设立有效的监督体制,使这笔钱花到实处?访问学者,是否应该“严进严出”?是否应该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访问学者在国外的研究项目?是否应该设立相应的评审机制与奖惩机

制?是否应该将整个流程更加公开化、透明化?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不能把对访问学者提高科研能力,并为国家技术进步作出贡献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的革命自觉性上。

访问学者都是教授和精英,我并不是要苛求他们像穷学生一样勒着裤腰带熬夜苦读,我也承认有相当一部分访问学者在国外也进行了认真科研并有所收获,但访问学者“公费出国游”的现象,毕竟已呈抬头之势。再加上,目前我国的公派访问学者数量,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如果不未雨绸缪,只怕将来治理难度更大,还会对中国学者的国际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想当初,“领导出国考察”也曾热极一时,彼时国家的初衷又何尝不美好,又何尝不想提高领导素质?然而,如果相应的体制不够健全,就最终会演变为一种腐败现象。因此,如果不尽快完善公派访问学者的配套管理体制,或许会助长另外一种形式的腐败。

人微言轻,只希望借贵报的平台,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读者 范尚飞

饶毅评院士遴选:海归学者落选是因“不会搞关系”

2011年12月15日19:42中国广播网温飞我要评论(67)

字号:T|T

转播到腾讯微博

讲台上的饶毅(资料图片)

中广网北京12月15日消息(记者温飞)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每隔两年进行一次的两院院士评选,因其代表着学术最高成就以及至高的科学荣誉,一直是公众与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谁也不曾预料的是,今年院士评选结果带来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相继加入质疑队伍的人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就在烟草专家谢剑平当选院士所引发的争议还在喋喋不休之时,此次参加院士评选、但落选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撰写博文,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的落选鸣不平,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饶毅因何觉得评选不公?院士遴选机制又是否存在问题?

海归学者落选是因为“不会搞关系”

饶毅在自己首轮评审便被淘汰后,曾力挺施一公。两人同为“海归”,掌舵北大清华,在此次院士选举中呼声颇高,却双双铩羽而归。谈及施一公的落选,饶毅直截了当地指出,绝非是学术原因。

饶毅:我相信绝大部分生物医学院士不会说施一公学术水平有问题。施一公要比很多人的水平高一大截,不光是候选的院士,比很多已经当选的院士都要高一大截。

饶毅说,生物医学部本年度当选者,与往常一样,以科研论文为代表性成果。施一公在国内发表的优秀论文远多于中国任何科学家,他的落选势必引起海内外相当多的生物学家质疑“生物医学部是否以学术为首要标准”。

饶毅:这个时候,把他刷到一边去,或者延缓他,把比较差的人放进去,同行里马上会意识到,原来什么东西重要,不是做学术最重要,而是做其它东西最重要。这样就把文化气息更搞坏了。

饶毅在自己落选时曾表示,落选并非学术原因,而是海归学者“不会搞关系”。这一次为施一公鸣不平,他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中国不良文化。

饶毅:中国不光科学评荣誉,在社会等各个方面,还遗留一个很强的习惯,经常在考虑人际间的关系,这是阻碍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花过多的时间用于平衡和协调人事网络,这样的话耽误了做事,而且使一部分应该投入做事的人或某个人的意念和智力,不投入到去搞人事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指出“皇帝的新衣”的小孩

饶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为施一公鸣不平的目的,不是为了施一公本身能不能当选院士,而是用这样的一个例子,用来讨论中国文化对于我们整个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有阻碍的、不好的一部分,因为长远看来,这将对院士遴选产生副作用。那么,副作用究竟是什么?

饶毅认为,中国文化根本是好的,但是在有些方面存在问题,这将对院士的遴选产生非常不好的副作用。

饶毅:院士遴选的副作用不仅仅是某个人当选不当选是否公平,而是要想到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导向的作用。所以不是对院士当选喋喋不休,而是对院士当选反映的现象应该批评。院士对于中国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很多人把做院士作为他奋斗的东西,那院士怎么评选就会影响他怎们做事情、怎么去为人。

饶毅以大胆敢言著称,回国前就曾毫不留情的痛斥中国教育科研领域存在的弊病,回国后,更多次在国内媒体发表文章痛陈此中顽疾。此次,再次选择直言不讳,饶毅坚定地表示,我就是要做指出“皇帝的新衣”的那个小孩。

饶毅:我们提出来讨论、提出来批评,本来就是促进文化的改变。因为文化的改变不是你怎么做,别人就知道,而是得说出来。现在既然大家都不说,我就做指出皇帝新衣的那个小孩子。做这个事情对我来说,更有意义,对社会的导向意义是更大的。

我国将出台多项措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2010年03月18日11:07新华网我要评论(24)

字号:T|T

新华网北京3月18日电 (记者赵超)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18日在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指出,海外留学人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特需人才资源,今年我国将出台多项措施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工作。

尹蔚民说,今年我国将继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按照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突出抓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政策体系完善、留学回国工作重点项目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良好环境营造等重点工作,开创留学回国工作的新局面。

尹蔚民表示,2010年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政策体系,创新完善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政策,抓紧制定下发《关于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意见》,完善留学人员出入境、居留、落户等方面政策;要切实组织实施好留学回国工作重点项目,以实施好“千人计划”为重点,切实抓好各类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工作项目的实施,大力实施各项为国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大吸引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工作力度,继续实施“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春晖计划”、“海智计划”等专项计划,着力实施完善留学人才创业项目,全面推进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工作,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切实加大对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掀起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热潮。

尹蔚民说,今年我国还要着力营造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良好环境,推进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建设,抓紧研究出台《关于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的意见》,畅通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渠道,积极为海外广大留学人员提供信息和对接服务,各成员单位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回国创业提供支持,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工作的社会共识和良好氛围。

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商务部、人口计生委、人民银行、国资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侨办、中科院、外专局、外汇局等部门共同建立。联席会议自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来,已经成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一个重要议事平台,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动了全国留学回国服务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4751/609375633228.html

更多阅读

饶毅是个伪中国人 中国人虚伪

公元二 0 一 0 年二 月 二十三日,以黎健为审判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在海民初字第10788号民事判决书指认:“被告饶毅,男, 1962年2月28日出生,美籍华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住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内。”(见《经典判决:

发育生物学:刘实根本革命,饶毅仍抱旧典

发育生物学:刘实根本革命,饶毅仍抱旧典实按:对于多细胞生命如何从受精卵的生长、生殖、分化而形成,刘实已有根本性革命的见解。但饶毅却有意回避。反而,他对一些古董却抱着细述,其中还有不少以细胞分裂为基础的错误。附:胚胎诱导 精选已有

转载 饶毅院长造假第一案:篡改标题

物以类聚,省略六个字。。。。。。原文地址:饶毅院长造假第一案:篡改标题作者:编剧赵华不愿做转基因毒粮小白鼠者快去投票支持民族英雄吕永岩!(每次登陆都可投票)http://www.blogchina.com/201107231170836.html北大落选院士饶毅院长造假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汤森路透再失灵,饶毅表侄再扯淡

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汤森路透再失灵,饶毅表侄再扯淡饶毅表侄:对于视杆蛋白/GPCR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几乎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刘实表叔: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是做视杆蛋白/GPCR的

声明:《饶毅 院士 饶毅 院士 解读“太原理工103人出国不归” 饶毅 院士》为网友彘尊宝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