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微故宫?团队负责人于壮表示,推出?微故宫?概念,是致力于打造故宫官方?微?形象,以?微?服务见?大?故宫,提升服务意识,塑造具有亲和力的故宫形象。
?‘微服出访,这个词也是充分结合了故宫皇家文化的特点,鼓励大家揣着‘微故宫’前来体验故宫文化的魅力。? ?聚一聚?栏目是?微故宫?的交流天地,突出了?小伙伴们?欢聚一堂的理念。注册成为微信会员的?小伙伴们?可以在这里围观各类有趣的话题,并进行评论。通过在线报名参加各种会员活动,还可以参与游戏问答来获得积分,根据积分在故宫淘宝上换取相应礼物。于壮告诉记者,?微故宫?的定位之一便是 ?社区化?。在这个?小伙伴们?的微社区中,会员们可以享受多种专属服务,同时,?积分换礼品?活动是为了激励更多人参与、评论。
于壮告诉记者,?微故宫?致力于打造全面的?自助式服务?。?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我们首先会进一步完善现有功能,使更多建筑和藏品在微信上与大家见面。其次,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博物馆在线服务和体验。最后,我们还会加强线下线上的转化力度,在开放路线及故宫博物院内主要出入口设立更多的二维码供观众扫描。?他说。
记者从山东省博物馆获悉,8月份,该馆将推出非洲大草原的动物标本展览,标本来自一位美籍华人的捐赠,300多件动物标本将为正在享受暑假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知识。
面对这样好的展品,李柚栗建议,通过?情景式?和?特色化?的设计可以将这场展览办得有声有色,?比如通过投影模拟非洲大草原的广阔,孩子们进行近景式的活动体验,仿佛臵身其中。?
?台北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每年为台湾的文化产业带来极为丰厚的收益,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可以打动人。通过新媒体,原本神秘的博物馆揭开面纱,为观众们带来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一些有意思的文字或者精美的图片,吸引他们前往博物馆参观或者参与活动,这就是新媒体可以带给博物馆的体验式收获。?李柚栗表示。
7.不知从何时开始,广场舞大妈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对于大妈们这种自娱自乐的行为,有人饱受噪音之苦,还有人在网上对她们冷嘲热讽:人到中老年,自我表现欲膨胀……而近半年来各种对?广场舞?的不满愈演愈烈,泼粪、鸣枪、放藏獒等行为极端地发泄着人们的愤怒。在不堪噪音骚扰的市民眼里,广场的大妈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
活,但大妈们也非常委屈,?我们并不想骚扰他人,我们只是追求健康和身心愉悦的生活……?
6月24日,西安市法制办发布《西安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对于市民关注的广场舞扰民,《意见稿》规定,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及其附近的公共场所进行宣传庆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产生噪声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晚10点到次日7点,居住区不得进行广场舞等产生噪声的活动。公共场所管理者应当对噪声扰民行为进行劝阻,劝阻无效的,应及时报告有关管理部门。《意见稿》中还规定,如果产生噪声,严重干扰周围环境,单位将面临1万元、个人将面临1000元的处罚。 广场舞扰民已成为城市管理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西安市通过立法来整治,是一个重要方面,值得肯定,但是还需要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广场舞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也说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有了新的追求。之所以出现扰民现象,政府管理没有及时补位也是一个因素。
广场舞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引导与规范,容易无序、无边界地扩张,负面效应不断出现,严重干扰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因此,相关政府部门整治广场舞要?疏??堵?结合。可以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如通过制定广场舞公约、开展广场舞大赛、成立广场舞协会等形式,约束规范引导广场舞的发展,使之锻炼不扰民,健身更文明。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与和谐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宏山认为,这个问题,我的基本看法还是以疏导为主,而不是说一味地采取这种管理和控制办法,我更倡导并主张的还是通过居民自治的方式。很多城市通过社区介入的方式,通过小区内部的这样一种自治机构,包括居委会、业委会等进行引导。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当前阶段的一个基本办法。
?解决问题的根本应该是完善公共活动设施建设,让舞者有其所。?多位学者表示,群众喜爱广场舞本是好事,从通过增加公共空间、提高公众参与、依靠公众自律等方面人手可以解决噪音扰民问题。湖南省社科院社会学教授方向新指出,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过程当中,应预留出可供群众利用的文体活动区域,对已建成的活动场地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满足公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专家表示,面对广场舞,政府部门应慎用?以罚代管?,对?各据其理?的当事双方来说,更应不断提升谈判素养,以解决问题。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也很理解那些跳舞居民的需求。在他看来,跳舞的人有活动的权利,而受到影响的人有
2017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解答
一、给定材料
1.近些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各地纷纷拔地而起,宽阔的场地、一流的设施、标志性的外观,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景观。但许多设施的效能不高,也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江西、宁夏、安徽、云南等地,走进一些地方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记者感触最深的就是缺少人气和吸引力。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尽管达到国家标准的馆舍不少,设备也大多完善,但远远不能吸引当地的老百姓,多数老百姓似乎更喜欢涌向街头巷尾和公园、广场跳舞、唱歌,自娱自乐。
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曾委托专业机构调查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场馆的知晓度和使用率不高是重点问题。在被调查者中,有1/4不知道社区周边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在哪里。
从乡下的文化大院到城镇的展馆、剧院,有些设施建成后,因为政策落实不到位、设施布局不合理、缺少对公众的吸引力而少人问津,造成了资源闲臵和浪费。例如,有些文化设施建在城市新区,不便于老百姓使用;有的文化中心简陋单一,缺少活动器材或有设备而没人会用,不适应当地群众多样化的需要;有些乡镇文化站建在政府大院内,老百姓
不方便进入,以致成为政府的?配套设施?。此外,一些地方也存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脱节的现象,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和陈列馆的展陈内容老套等,最终导致文化场馆缺少对公众的吸引力。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这是文化管理部门、专家和广大群众的共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图书馆、博物馆,还是文化馆,对群众的需要、观众的结构,大多还十分模糊,因此提供的文化用品和展品往往?一厢情愿?,与实际需求脱节。
成都市已经建立了公共文化发布和按需定制配送的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发布公益广告、搭建公共文化短信平台、设立文化官方微博、印发《成都公共文化阵地分布地图》《成都市博物馆导览地图》等,让市民知晓并熟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分布和用途;在全市,以农民工、老人、少年儿童、残疾人为重点,专门推出订单式的服务,为各个群体提供文艺演出、数字电影、艺术培训、公益讲座、图书借阅等服务;而公共图书总、分馆流转运行机制的推行,在部队、机关、学校和监狱等地设立的72处分馆,及时反馈了各方的需求信息,提高了公共图书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