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大家就会有所了解。
二、【教学过程】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探究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同时观看视频——袁世凯祭孔,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自主学习]
1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把文献资料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其思路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学内容运转。学生通过观看、联想,在实物的刺激下,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阅读、概括、分析能力。
结合预习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评价点拨,再用多媒体演示出课本结构如下:
1、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
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3、思想:①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探究二:结合课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具体情况如何?结合小字,了解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思想。(学生回答后,老师评价点拨。)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抨击尊孔复古逆流。
(从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中心:北京大学
(理由: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思想:“思想自由”:实质是让新思想能在北大得以传播;“兼容并包”:鼓励新思想的倡导者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正是由于蔡元培先生的这种进步的思想,使北大汇聚了很多精英人才,(正因为如此北大讲台上有西装革履的进步人士,也有身穿马褂的封建遗老)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多媒体出示北大图片、校徽,教师简介北大历史,并指出奠定北大重要历史地位的事件——新文化运动和北大校长蔡元培,从而引出蔡元培并介绍蔡元培及其办学新思想。
(三)主要内容:
探究三: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观看多媒体出示的相关材料进行回答。
2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及相关的材料,将学生的思想引入历史的情景之中,直观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历史的欢乐和痛苦中感受、体验,从而产生思想上的震荡和感悟,以收到思想教育的效果。将活的感情注入死的历史知识之中,做到声情并茂,激活学生的情感,以情入理,避免空洞的说理 。
1、前期(1915年——1917年)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
“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由陈独秀首先提出,被称为“德先生” (指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 (指科学Science)。陈独秀认为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只有将这两位先生请进中国,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李大钊: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 它体现了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希望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强烈愿望。但是我们也看到从西方传入的并非全是科学的事物,但对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说是全盘接受。
【提出思考问题:】对西方思想的全盘接受是否正确?(为评价新文化运动做铺垫)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多媒体出示:
材料一:陈烈女殉夫事例。
材料二:材料:陈独秀:“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李大钊: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鲁 迅:“吃人的礼教。”
通过“烈女殉夫事例”让学生自己体会得出什么是旧道德,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新道德是什么?并通过材料概括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直儒家传统道德?(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新道德指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如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而旧道德主张男尊女卑。并列举李大钊、陈独秀和鲁迅的主张:
李大钊: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其实就是反 3
对复辟。
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都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不相符,与民主共和也不相容。
鲁迅: 1918年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一切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因为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并且由于旧道德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用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提出思考问题:】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正确?(为评价新文化运动做铺垫)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问:为什么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你怎样看待文言文?
教师引领分析:
文学革命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主张从内容、形式上对旧文学进行改造。要反对旧思想,必然要反对旧文化的载体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同时,新思想也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白话文通俗易懂,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而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的主要载体,因此不能全面抛弃。
胡适: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2、后期(十月革命以后)
(1)主要内容: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2)表现:
A、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人类历史的新曙光,也是劳工主义的胜利。他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并且宣称:“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B、1919年5月,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C、李大钊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 4
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3)影响:
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探究四: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分组讨论,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紧扣前边提到的两个问题:“全盘接受西方思想是否正确?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否正确?”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本课难点,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能对之前学习的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也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思想解放运动。引导学生利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对新文化运动做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这种做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进步性: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攻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马克思主义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2)新文化运动还促进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多媒体出示:
材料: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让学生总结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启蒙思想,唤起民众的觉悟和爱国热情。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文化革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火否定。
三、【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 5
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
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后期马克思主
义在的传播为以后五四运动的开展和中共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
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四、【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指导思想
主要阵地
中心: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前期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 影响:
五、【布置作业】
现如今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的文化?
六、【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
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
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
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2、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