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中央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持续推荐4个传统家族,带领网友走近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规,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这些拥有优良家风的传统家族有“江南第一家”郑义门,也有兰溪诸葛村,有芗城胡铨家族还有汉阴沈氏家族。中纪委为什么会推崇这些家族?这四个地方是否值得一去?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带您一探究竟。
推荐地一:江南郑义门
郑义门一角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今天的郑义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郑氏祠堂掠影
郑氏宗祠坐东朝西,占地约5000平方米,共分为5进64间,其建筑无雕梁画栋之华丽,保简朴整洁之本质,庄严宽敞,古朴厚重。走进宗祠,就像走进了中国历史的博物馆。内有元丞相脱脱书写的“白麟溪”碑,明皇帝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牌匾,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苍劲古柏,范仲淹、朱熹、柳贯、王锡爵等历代历史名人及当代书法家题写的大量匾额、楹联等……正可谓翰墨丹青赏心悦目,诗书雅乐神韵悠远。
推荐理由:
让今天的人们依然津津乐道的,是郑氏家族魅力不减的人文遗风。是什么,使这个寻常的人家有着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又是什么,让这个传统的家族延续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支撑“郑义门”的精神支柱,就是这部名叫《郑氏规范》的家规。这是郑氏家族管家治家的法宝。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如数学公式般转换成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历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它最终定格为168条,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堪称世上最齐全的家庭管理规范。它甚至将大家庭的管理成员,分为18种职务26人,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结构。一个庞大家族的秩序由此严丝合缝地建立起来。正是这种智慧,指引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在今天的郑宅镇,我们依然可以不时看到以郑氏家族的“孝”迹为内容的景观。
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郑义门,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传统大家庭的一个缩影。它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国家”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治国从治家开始。中国人讲的家既指家庭,又包括家族。家族内外长幼有序,讲究道德礼仪。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责任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
时至今日,我们回望郑氏义门,不仅仅因为它映射着中国古代家庭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孝义治家的功能样态,更是因为,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是今天的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表示,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巨大的进步,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那么我们现在讲“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方面要经济建设,一方面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的教育、家规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今天总是在呼唤良好的家风。实际上郑氏家族,他可以给我们隔时空地提供一个借鉴。
推荐地二:兰溪诸葛村
诸葛八卦池
兰溪诸葛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西部,村域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5千多人口,其中诸葛亮后裔4千多人,为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200多处,并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是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也是浙江古文化的三大标志之一,被费孝通先生誉为“八卦奇村,华夏一绝”。
诸葛村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包括诸葛氏的总祠丞相祠堂和纪念诸葛亮的纪念堂大公堂,以及大大小小的房派厅堂几十座。这些建筑分别以房派宗祠或祖屋为核心形成团块,又以这些团块再组成整个村落,房靠房,弄接弄,左右牵制,首尾呼应,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十家八家同一聚,同出同门同一处”便是对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群的形象概括。世世代代的诸葛后裔在这里过着宁静、和谐的生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诸葛村大公堂
村中现有人口5000余人,其中诸葛亮后裔有4000余人,是一个建筑独特、人口众多、规模庞大的现代古村落。村庄为中国十大古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承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其中“诸葛古村落营造技艺”、“诸葛后裔祭祖”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的诸葛村,还是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推荐理由:
是什么让这座江南古村落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显得如此宁静?又是什么,让这个家族后裔千百年来一直立于不衰之地?诸葛亮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国平介绍,诸葛后裔之所以千百年来能把这种优良的家风文化一直传承下来,这与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密不可分的。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其后裔潜移默化的作用力,影响并丰富了诸葛后裔的家风内涵。它虽然只有86个字,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文中修身养德、静学广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励精治性等警句精辟深刻、情真意切,是诸葛亮思想和人格的高度概括。对诸葛后裔来说,这是先祖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
诸葛后裔除了把《诫子书》作为家训世代相传之外,还专门制订了《诸葛氏家规》,内容具体详尽,这些家规万变不离其宗,都围绕《诫子书》这个根本来制订,这是诸葛后裔凝聚家族、规范后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是诸葛后裔家风文化的一个灵魂。
诸葛氏家规对族中子孙为人处事有着严格规定,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并且订有罚则,便于执行。如:“当官者,亲君子,远小人;治家者,去奢华,存淡泊”,子孙“须守礼法,循规矩”,以及“交有道之朋,绝无义之友,饮清泉之茶,戒乱性之酒”等警句。千百年来,诸葛后裔把这些警句家规奉为训诫,人人遵之,时时警之,营造出和谐、节俭、廉洁的良好风气,并世世代代地传唱下去。
诸葛亮第48代孙、诸葛村党支部书记诸葛坤亨表示,在诸葛村,每个村民从大到小都受《诫子书》家训文化的熏陶,懂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朝历代的诸葛亮后裔中没有出现过一名贪官。村民继承先祖遗风,淡泊宁静,和谐相处,村干部勤于职守,廉于自律,这已经成为每个村民的一种自觉行为。
推荐地三:庐陵古镇胡铨故里
胡铨故里风光
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中部,有一座1700多年历史的庐陵古镇:芗城(现值夏镇)。古镇里有座古墓,每年,前来古墓拜谒祖先的海内外胡氏后裔络绎不绝。是谁让胡氏后裔认祖归宗?就是这位被文天祥等庐陵先贤奉为学习榜样的南宋著名爱国名臣:胡铨。
广场上的胡铨雕像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淳熙七年(1180年)卒,赠通议大夫,谥忠简。著有《澹庵集》等。清朝乾隆皇帝为他重修陵墓,御笔题词“与日月争光”,刻石于他的墓碑。2000年,江西省新闻媒体选评江西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胡铨被评为“脖子最硬的人”。
胡氏宗祠
胡铨的一生是忠诚的、正直的、爱国的一生,胡铨的忠义精神,与他的家规家风息息相关。早在北宋真宗年间,胡氏一族就制定了《芗城胡氏家规十条》,教育子孙恪守道德,修养学识,正心修身,保持节义文章的门风。正是在“家规十条”熏陶下,胡铨从一介书生逐渐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遵家规传家风,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他,在去世前不久又专门用古律写下家训。在家训里,胡铨告诫子孙后代要“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
推荐理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胡铨家族先人们深知家规的重要,特意制定了《芗城胡氏家规十条》。“家规十条”共有礼让、士习、官箴、表率等十条戒律,包含礼仪教化、为官修德、农桑稼穑、缴纳田赋、禁盗安分等内容,教育子孙恪守道德,修养学识,正心修身,保持节义文章的门风。这十条家规,就是维护家族秩序的法则、教育子孙后代的行为规范,家族每个人必须遵守。
庐陵文化研究学者刘宗彬表示,胡铨的整个家族家风家规,这些影响是相当大的。在我看来,他不仅仅是对他本家族的影响大,其实对整个庐陵文化先贤的榜样作用,也很大的,影响很大的。文天祥十多岁应县考的时候,他到庐陵学宫,看到了四忠图。看到的是欧阳修、杨邦乂、周必大和胡铨他们的画像。文天祥当时受这些人的榜样和先贤的影响。他(文天祥)说,如果我死了以后没有像他们一样,受到世人来祭祀的话,我就不算大丈夫。从这里面可以看得出,胡铨包括我们庐陵先贤这种好的家规、族规、家风,不仅仅是在家庭里面、族落里面的影响,整个吉安“五忠一节”的浩然正气,也就是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中共吉安市委党校副校长刘翔辉表示,鉴古知今,铭记历史,才能把握未来。千百年过去了,当翻看着这些沉淀在历史烟云中的家规家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直抵人心的震撼。正是这种震撼,鞭策着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凝聚起强大力量,书写我们清廉人生,共同构建我们清廉的家园!
推荐地四:汉阴沈氏村落
沈氏村落风光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北枕苍莽秦岭,南依逶迤巴山,中横秀丽凤凰山,碧波荡漾的汉江和蜿蜒流淌的月河分流其间。在这片秀美山川里,世代居住着一个家风纯朴、人文厚重,生生不息、守望相助的沈氏大家族。自明朝天顺五年以来,历经550多年,沈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世代相传的《沈氏家训》,修身为本、耕读传家,是沈氏族人的传家宝,成为陕南地区传统家规的典范。
沈氏村落风光
在人杰地灵的月河川道上,这个修身为本、耕读传家的氏族,延绵不绝、兴旺发达。她的根本、她的灵魂,她的精神支柱,正是《沈氏家训》。沈氏族人在与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相互交流借鉴中,家训不断修订丰富,最终得以完善。最近的一次修订是乾隆五十四年,沿用至今已有226年。二十条家训,对祭祖孝亲、教子择配、持家睦邻、志节行操、出仕交游等,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范。作为沈氏族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引领着这个家族在历史长河中前行。
在陕南的青山绿水间,生活在这里的沈氏后人,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阐释着家训勤俭的要义。一条条堰渠,一方方梯田,将月河川道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一个炕炕馍,一碗烩面片,一盆白火石汆汤,普通的食材在他们手里都会像变戏法一样,成为诱人的美味,让汉阴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之乡。2014年底,沈氏族人续编了《沈氏家谱》,修缮了沈氏祠堂,在春节、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重温家训,祈求和顺。沈氏祠堂、家谱和家训,为汉水文化的传承增色添彩。
推荐理由:
通读家训,其中“不勤则业荒、不俭则财耗”、“奢华游惰当惩”、“赌博不可不戒”等勤俭持家的规范,要求族人勤奋敬业、反对游手好闲,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不仅影响着一代代族人,也教化着当地的民风。
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表示,沈氏先贤以清廉为镜鉴,造福民众,泽被苍生。它昭示今天的人们,一定要心怀正义、清白做人、廉洁干事,用实际行动来传递正能量,让生活更美好。古人很多家训特别有影响的不仅是沈氏家族,应该是集合了传统文化家训中具有优秀的、共性的,勉励大家好好学习、勉励大家好好做一个方正的、光明正大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安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汉阴沈氏后裔沈勇表示,《沈氏家训》对我们做人做事影响很大。当我女儿要到美国读研的时候,我和妻子带上女儿到沈氏宗祠拜谒祖宗,就是要让她明白,走出家门知祖宗、敬祖宗,走出国门知根源、爱国家,另外让她带上家训就让她常看常记,把家训励志齐家的思想用在学习上、用于生活中。
安康市政协原副主席、安康市博物馆原馆长、安康市文联主席李启良表示,《沈氏家训》对汉阴月河川道地区的民风、社情,历史上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还应该对《沈氏家训》加以认真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它的社会价值,使它能为我们现在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汉阴沈氏家族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大家庭的剪影,《沈氏家训》已自然融入当地民众的文化传承。修身为本、耕读传家,这些中华文明的优质基因,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