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剑门蜀道中,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奇观”——翠云廊。
三百里程十万树
“翠云廊”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取自清康熙三年(1664年)剑州(今剑阁县)知州乔钵写下的一首诗:“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路。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传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
此诗写的是,在剑门这条崎岖凹凸的古蜀道上,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古柏。300里长的驿路上足有10万棵之多。远远望去,树木像是翠绿的云彩组成的长廊,莽莽苍苍……这首诗写尽了“剑州古柏”的奇、险、美,从此,它就改名叫“翠云廊”了。
翠云廊古柏始植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并在道路两旁种上成排的柏树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史书有“道宽五十步,三丈而树”的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为修筑阿房宫,在蜀中大量伐木,致使“蜀山兀,阿房出”,蜀地百姓怨声载道。为平民愤,秦始皇下令在驿道旁广植柏树。后人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并将这条路称作“皇柏大道”。据林业专家考证,现翠云廊胸径2米以上、树龄2000多年的古柏都应为秦人所植。
第二次在翠云廊大规模植柏的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他曾在离剑州不远的巴西(今阆中县)任太守。当时,军政往来频繁,剑州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要地,为了不误羽书传递,张飞命令沿途植柏为记。士兵和百姓同心协力,在驿道旁种上了大量柏树。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张飞当年“上午栽树,下午乘凉”的故事。后人将蜀汉所植柏树称为“张飞柏”。据考,翠云廊胸径1.8米以上的古柏当为“张飞柏”。
蜀汉以后,东晋、北周、唐、宋、明,又有5次大规模的植柏活动。
东晋时期道教兴起,民间颇重风水,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地。松柏号称“风脉”树,遂被大量种植。北周时,为计里程,人们曾在道旁垒土堆以作为标记,但土堆容易被风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以计算里程。唐代天宝年间,因贵妃杨玉环喜食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每日快马运送荔枝到长安。为保持荔枝新鲜,官府令百姓沿驿道种植柏树。此时的翠云廊又被称为“爱情大道”。经过这一时期的栽补,翠云廊初具规模。北宋时,宋仁宗诏令:“自凤州(今陕西宝鸡、凤县)至利州(今广元),剑门关直入益州(成都)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土地所宜林木。”这次大规模植树使翠云廊延伸到了整个蜀道。到了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广西人李璧任剑州知州,对南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进行整治,并沿路大量补植柏树。正如清人乔钵在《翠云廊》诗序中所说:“明正德时知州李璧,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
爱树护树古到今
经过2000多年官民的不断种植修护,翠云廊形成了规模宏伟的数百里林荫大道。《嘉陵江志》记载:“自剑州以南,尽梓潼县界,古柏千树,皆大数十围,形状诡异。”
古人为什么要沿道植柏呢?首先,是植树表道,起路标作用;其次,以树计里,有里程碑的作用;三是保护道路,防止雨水冲刷路基;四是便于修栈道时就近伐木取材;五是为行人遮阴避暑。
翠云廊古柏能保存至今,要归功于当地老百姓的爱树传统及历代统治者的严令保护。
此地山区人民历来把修路植树看成是造福后人的一种美德,有爱路护树的良好习惯。因此,驿道和行道树得到老百姓的悉心照顾,这种优良传统一直沿袭到今。
值得一提的是,历代统治者也很重视对驿道树的保护。自秦汉至唐代都设专人管理驿道树,北宋还颁布了管理行道树的条例。据《宋史》记载,南宋时曾发布“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的诏令。明代时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史载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换任时,要相互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当作一项政绩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清代官府还常派差役沿路巡察护树情况。
在这样的保护力度下才留下了那些树龄一两千年的参天古柏。这,大约也是沾了它是皇家驿道道边树的光吧。
到了近代,1935年,由于修筑川陕公路,古柏损失惨重,民众极为痛愤。蒋介石知道后,下令在古柏上悬挂木牌,颁布“砍伐皇柏者枪毙”的禁令。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也十分重视对翠云廊古柏的保护,颁布了古柏管理条例,禁止任何人砍伐,还先后3次清理登记、挂牌编号;对病萎的古柏进行加固维护;每年都要进行群众性防病治虫、补植幼柏等工作。
尽管如此,翠云廊毕竟年代太久远了。如今要看“三百里程十万树”已不可能。据统计,剑门蜀道留存下来的古柏有1.2万多株,大部分在剑阁县境内,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在北距剑门关7000米的大柏树湾。近年,当地在剑门蜀道国家森林公园内开发了自张飞广场开端的300米翠云廊景区,最大、最有名气的几棵古柏都在这里。
郁郁葱葱故事路
走进翠云廊,看那一株株铁干虬枝、“霜皮黛色高参天”的古柏,的确是挺拔伟岸,情态殊异,气象万千,有的如千手观音,有的如层层宝塔,有的枝垂如拱,有的盘桓似巨龙;有的像恩爱夫妻枝结连理,人称“夫妻柏”“鸳鸯柏”;有的树干弯曲扁平,外侧如刀,人称“关刀柏”;有以年久苍劲命名的“古柏王”“寿星树”;以粗壮命名的“状元柏”“帅大柏”;巨型枝桠腾空横伸的,叫“天桥柏”;匍匐于大地的,叫“卧龙柏”;有以年代命名的“秦柏”“晋柏”;也有以人物命名的“先主(刘备)柏”“庞统柏”“阿斗柏”……
说起“阿斗柏”,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三国蜀汉后主刘禅(乳名阿斗)降魏后,被押解洛阳路过这里时,遇倾盆大雨,就在这棵树下避雨。阿斗到洛阳后,不思亡国之耻、乐不思蜀,蜀国百姓听到消息后十分生气,就拿这棵树泄愤,刀砍火烧,天长日久,南侧的半边树干全部干枯了。民间以此树比喻不思进取、难以成才之人,称之为“阿斗柏”,也叫“歪脖子树”。
讲了怂小子的故事,再讲个英雄的故事——
翠云廊的柏树林中,有一口水井叫张飞井。相传蜀汉时,大将军张飞奉命北伐,走到此地。烈日当空,兵士饥渴难忍,战马口吐白沫。张飞命士兵四处找水,找来找去,始终找不到水源。张飞心情烦躁,举拳大喝一声:“渴煞我也!”只见拳头砸地处,一股清泉从拳印中涌冒出来,使官兵缓解了饥渴。接着,张飞又命士兵将拳头砸出的圆坑凿成一口深井,供当地乡民饮用。百姓为感谢张飞,就将这口井称为“张飞井”。
从植物学上看,翠云廊最有价值的树还要属“松柏长青树”。这棵树高27米,胸径1.16米,材积10.9立方米。据专家考证,此树大约植于秦惠王时期,树龄已有2300多年。它不仅年代久远,而且形态也很奇特:树干似松,枝叶似柏,果实比柏果大,比松果小,既像松又似柏。1963年3月21日,朱德视察翠云廊时看到此树,指示说:“要好好保护这棵松柏长青树。”从此,它就有了“松柏长青”这个名字。1987年,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所植物分类专家鉴定,这是一株濒临灭绝的古老树种,全世界仅此一棵,我国遂将其命名为“剑阁柏”,并列为一级保护树种。
其实,翠云廊不仅仅是被精心保护的那300多米长的景区。在这一带山中,沿着大柏树的踪迹细心寻找,有心人会找到被杂草掩埋的古蜀道遗迹,它蜿蜒曲折地隐藏在茂密的丛林之中。在这样“野”的古道古柏旁,更容易使人发思古之幽情。
徜徉在这忽隐忽现的翠云廊古道,只见古柏参天,逶迤苍莽,云蒸霞蔚,天幕迷濛,真像是走进一条绿色的历史长廊。历代文人学士骚人墨客对古柏的描述,汩汩然盘桓在耳畔——李白有“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杜甫有“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前蜀王衍有“乔岩簇冷烟,幽径上寒天”“回看城阙路,云叠树层层”;还有清代张邦伸的《剑州路柏》:“或如龙爪拿云出,或如山鬼摩空拳。或如青牛森五祚,铁杆不受枯藤缠。虬枝四茁盘云颠,千株万株环道左,夏日清凉冬亦颇。”
可以说,这是一条苍柏之路,也是一条故事之路、美诗文之路。翠云廊,不愧为古蜀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