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纳入囊中,其所研究的青蒿素也备受关注。不过,尽管 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原料药,但多年来在市场销售等方面却是显得尴尬,甚至被业内人士称为“国内开花国外摘果”。
为此,从事青蒿素制剂销售20多年的广西卫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燕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尽管青蒿素是中国发明,但中国企业仅仅扮演着向诺华、赛诺菲等外国药企原料供应商的角色,最多是制剂产品市场的配角和补充。
多年从事青蒿素原料出口贸易的LOLA向21世纪经济报记者指出,据其近几年对市场调研发现,目前青蒿素原料生产近90%在中国。
近年来,印度凭借仿制药优势有多个青蒿素制剂进入世界卫生组织(下称世卫)WHO采购目录,逐渐成为我国青蒿素原料最大买家。 “目前中国60%-70%的青蒿素原料是供给印度,印度已经超过了诺华的采购份额。国内大多数青蒿素制剂药企仅仅徘徊在利润单薄的上游。”LOLA指出。
尽管身处外国企业的包围中,但包括桂林南药、昆药集团等在内的青蒿素制剂生产企业,并没有放弃,正在寻求突围之道。如复星医药旗下桂林南药始终坚持从公立市场进行突破等。
而对于目前的市场状况,诺华并没有进行太多评论,诺华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首先要祝贺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同时指出,自2000年以来,诺华向疟疾高发国家和地区零利润交付了超过7.5亿份复方蒿甲醚,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外国药企的舞台
目前有2家跨国公司(瑞士诺华、法国赛诺菲)和5家印度公司以及桂林南药共8家企业的口服抗疟药ACT,通过世卫组织药品预认证。国内其他的制药商一般都是在为诺华等国际大医药公司提供青蒿素原料药,桂林南药至今仍是唯一通过世卫组织该项认证(WHO-PQ)的中国抗疟药生产商。
对于疟疾、艾滋病、肺结核等药物国际市场的规则是公立采购,世卫不仅在药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上会严格把控,并且有15%以内的利润控制要求。
据了解,全球口服抗疟药的市场规模约为2亿人份(一个人份即指一个完整的治疗疗程),一人份的口服抗疟药的采购均价在1美元左右。目前90%的抗疟药市场是以全球基金为代表的国际药品采购机制把控的“公立市场”(是指由WHO、全球基金花钱购买的部分)。供应“公立市场”的抗疟药必须通过世卫组织药品预认证且被世卫组织的《疟疾治疗指南》推荐。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制药公司也曾试图对他们的青蒿素抗疟产品进行全球推广。“中国当时很少参与国际事务,对于国际的相关规则并不了解,而且当时的企业生产技术如萃取等方面都达不到相关标准。在无奈之下,中国药企开始与跨国药企进行合作。”与桂林南药有着多年渊源的李燕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
据了解,法国赛诺菲是最早与中国药企合作的跨国药企之一。1988年,桂林制药厂与法国制药公司赛诺菲-圣德拉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青蒿素产品。这一合作伙伴关系加速了单方青蒿琥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销售。截至2001年,世卫已经从赛诺菲采购了15万人份的单方青蒿琥酯,而桂林制药厂一直是它的供应商。
但随后另一个国际药企诺华实现了逆袭。
1994年,原始专利持有人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将青蒿素类复方药物的国际销售权出售给了瑞士公司汽巴-嘉基,该公司后来成为诺华制药。作为回报,诺华同意从中国采购其抗疟药物的原料药,并且每年支付给军事医学科学院相当于该药海外销售收入4%的使用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