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朋友的原因所以我抽时间谈谈我自己的想法。自1977年正式开始恢复较成熟的高考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今年35年了、慢慢的人的想法也因为社会的层次划分、让他们觉得高考几乎是个鲤鱼跃龙门的一个跨越、社会的发展的、从当初在社会慢慢的压力。渐渐转向了我们学生、一步步的吞噬我们学习的乐趣、只是任务、被迫式接受书本的重量、因为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都知道,只要我或者我的孩子过了一关以后的路我会顺畅很多、、因为没有捷径、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都是普通人、我们的父母没有雄厚的资金、也没有深厚的社会关系、而且我们的父母还要面对,房贷、车贷、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生活的费用、所以也就成了我们中国多数家长和孩子的所认为的一种不完美的必然选择、而这些选择的结果对象是谁————就是我们
我们这个群体是什么概念、对于社会是朦胧的,对于朋友是单纯的、对于父母是顺从的、对于压力是无奈的、所以最终我们只能选择去面对高考,就这样每年数以百万的人口去面对这个所为的龙门、无论他成绩是好还是坏,为了大学。为了接受高等教育、更为了以后能更好的在社会生存。过了进了大学自然很好、可是还有没有进去的。考试失败的人、有选择就是继续复读有选择去读个技能的,或者接触社会、、他们的命运如何、我想都不会太好吧、慢慢的过个5年。都出来工作那时、各种各样的招聘的门槛限制了、大专、中专。高中、再过几年你接触的人群差异真是可以说天上地下了、、这不让人着实心寒吗、、
分数让我们决定了人生所谓的重要的一步、可是这个分数让我们与国际的脚步差距那么大呢,我看过一篇文章一位国外著名大学校长说。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目前拥有十三亿多的人口,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专家数量甚至超过了我们国家的总人口。我们国家,人口2200万不到,和北京及周边的人口数量差不多,可从1915年以来,我们国家已经有了8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遗憾的是,你们的教育体制至今仍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来。中国在体育与经济等方面,很多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惟独在科学教育与学术研究方面,这里的教授与科学家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的距离。初想起来,这一切都很奇怪。事实上,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中国家庭一向把教育看得最重,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也为世人所公认,为什么从鲁迅的年代开始,直到今天,这么努力的中国就拿不到诺贝尔奖金呢?相关的答案很多。而我们的答案是,你们的高考制度有问题,这个制度阻碍了你们国家出现具有创造性的学术人才。
高考制度的一个最大的害处在于,将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给固化了,考试中,所有的问题都只能有一个答案。在这方面,我们国外教育者深有体会,凡是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凡是那些具有答案的考试,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孩子能够比得上你们中国的。比如那些奥林匹克式的知识竞赛,你们中国年轻人可以包揽所有的奖章。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进入到一种更高端更自由的学术环境时,你们中国考试制度所产生的后遗症立刻显现了。你们的学者通常不会研究,因为这些人的思想定式仍然停留在寻找答案的阶段。
这一切难道不是高考的悲哀吗。不是我们中国的悲哀吗?
虽然说高考的悲剧的。但它也有利的一面。
高考的出台它在很大程度上划分了人才和一般的人差距,虽然这很残忍但。社会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精英的突破、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所以我们一个删癣当然高考虽然最终选择不是结束、但他为后续的选择做了很多便捷的铺路(至于有钱有势就不说了)。而且它的操作模式的选择都远远比其他模式的简单。不需要太多的过程。几张考卷就能知道、公平性相对而言是比较高的、虽然不是唯一的选择方式、但是是如今的核心人才的选择的思想。而且如今的高考模式不再是以前的单一考12门什么的、一年一年的在完善自己本身的制度上的缺陷、有各种模式的加分制、相对而言减轻了一些人的负担、毕竟高考它自己需要成长、所以每年都会很保护好高考的环境、完善好它以前的一些缺点、让更多人对于高考的压力得到缓减。
-----------------www.aIhUaU.com--华丽丽的分割线------------------
每年例行一次的高考今天已经开始了。九年前的今日——当然那时候比现在晚了一个月,女儿开始参加高考。每在女儿的关键时刻,其实,压力最重的反倒是我;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儿女们领情的又有几人?
我反复地逼她,寄希望于她,是为她好,其实是在满足家长的某种无法说出也不想深究的潜在意识——这当然可以说是浸润在骨子里的背负着漫漫几千年历史的平民情结。
有人说取消高考,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用心也善。有人无法说清是利是弊,但又不得不随波逐流——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一种行为心理。
首先我们来分析,高考究竟是在考谁?你看看下面的图片可能一目了然,它不单单考的是学生,从整个社会行为心理来看,它更多地是在拷问学生家长。你想让你的后人或者说与你息息相关的家族成员脱离并不理想的现实阶层,你必须要让你的子女在这场看似公平的竞争中出人头地,希望越大,可能失望也越大,但哪位家长在如此的仅仅属于全民公平竞争中,希望很小或者说不抱任何希望的呢?
孩子们开始进入考场了。他们究竟在想些什么?此刻已无人顾及,孩子们当然不会去想这些形而上的东西。
马路对面翘首期待着的家长们也根本无法想到:当他们把孩子送进考场之时,一场看似公平其实是十分不公平的竞争马上就要开始了。
为何说高考是不公平的?这得从九年来的教育谈起,从小学至初中到高中,学生的学习档次已经拉开,甚至可以说,他们在走进考场之前就根本不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对手了;不是同一级别的竞赛选手,这样的事实已定,但为何又要在同一赛事中竞争?除了不服输的普遍心理之外,剩下的解释只能是无可奈何。也许有人会说,高分的可以考上好的高校,分数差一些的依次有降等级的高校可以依附,其实,说穿了,除了名牌高校之外,毕业之后的选择你很难脱离现有的阶层——而几年后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一个铁的现实:非名牌的高校毕业生,毕业之日就等于待业开始,这应该是很现实的现实。能不能务实一点儿,去报考职大之类录取分数较低的学校呢?绝大多数家长开始的时候绝不会如此考虑问题,除非到了被逼无奈的境地。
教育成果的质量不能等同于商品质量,如果把教育及对象假定为产品加工方式的话,其材料本身的差异包括加工方法的差异都将决定了教育成果根本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优质,甚至于百分之六十亦不可能。教育应施用于普遍民众,但人才成果不可能存在于普遍的民众之中,而普遍的人们都认为自己是普遍中也许并不普通的一个,于是就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趋之若鹜。
对于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了解,高中毕业已经足亦——这当然包括了走出校门之后的自学阶段。而大学本应该是专业技术交流单位或科研部门,不应该仅仅为了学分的完成,更不应该故弄玄虚,把许多将来无用的知识灌输给拼尽了多年努力希望如火的莘莘学子。多少个不应该现在已经变成了应该这且不论,我主要讲的是,高中毕业之后的青年,有多少人是心甘情愿来参加今日的高考呢?包括我及所有的家长在内,我们几乎从未认真思考过:在我们的人性已经被赌徒心理扭曲的同时,又将要以封建的手段去扭曲多少鲜活的人性!像洪战辉这样的贫困学生,大专毕业之后本该去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但在他更高学历的追求中并没有引起其本人或全社会的深入思考,获取更高知识非得获取更高学历吗?那么请问:知识是什么?知识到底从哪来?对于那些贫困的高中生我们给予了同情和资助,难道说只有取得高校学历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吗?这将给我们下一代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出路只有一条,在高考中获胜?
有人说高考是科举文化基因所使然。但我认为高考与科举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因为科举的直接结果是取仕,而高校毕业之后乃至研究生毕业之后的结果也无法与取仕相提并论。如果硬要联系,也就是个秀才的资格而已。当然我说这话的时候是暂且排除了它的内容本质。
以上大致讲的是高考的弊,这即是它给社会中普遍的民众(尤其是市民阶层)所带来的本不应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以此,平民所应承担的不小经济压力也涵盖其中。
但是你看,每当高考来临之际,政府又是下了多么大的力气。考前的几天,所有工地的噪音被以法规的形式叫停,就连通向考场的道路也要禁行。政府之所以如此投入,是因为高考有利的一面。
首先它能够借助于大众所共识的目标来完成对国民文化知识素质的提升。其次是它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而这一因素必将是为历届政府所竭力倡导;因为高考是能够从形式上完成大众所认同的社会竞争公平的一个平台,同时它也为大量的劳动力挖掘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蓄水池。文革时期高考被取消,但老三届——从初一到高三,全部投身在了广阔天地的蓄水池中。你可以说二者有本质不同,但我说只有形式上的不同。
须知,人对技能的掌握可不是划一而成的。有人数理化的能力超常,有人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超常,有人语言能力常超,有人文字能力超常,如此等等;孔夫子两千年前就看出了这个问题,而我们现在却执迷不悟地陷落在这个问题之中。我看,中职和高职其实却更适合于许多硬撑着挤破脑袋去高考的家长和学生——当然,人们不可能如此实事求是。一些专家学者已经看出了端倪,也正在大声鼓与呼,但如此根深蒂固的从众心理,像汹涌澎湃的海潮,几乎是无可阻挡。我看,只有到了十几年以后,社会需求更趋于理智和实用的时候,如此趋使整个社会全力投入的高考也许才会逐渐走近它十分理性的道路。
但是高考至少对于国人来说,是无法消亡的。只能趋于平淡,趋于正常。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