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她生于此城,爱于此城,独守此城,归寂此城,身后只留才情,带走无限眷恋


内容整理:布瓜

本期编辑:谢琪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如今,“我们仨”团圆了。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很多人初识杨绛先生,应该是那本散文随笔《我们仨》。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让我们知道“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可那时她已经92高龄了。(以下杨绛先生简称杨绛)



出生于北京1



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又说无锡)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同时也是民国著名的律师。姑母杨荫榆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在还不到100天的时候,就跟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岁随父母重返北京,起初住在东城,房东是满族,她因此见识了梳“板板头”,穿旗袍,着高底鞋的满族妇女。


当满族女子穿上高底鞋,不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有一次父亲问杨绛:“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杨绛认真思索了一会,答:“要!” 。因此,“勇敢说穿高底鞋”也成为了杨绛人物趣事一件。



孩提时代的杨绛


六岁时,进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学业精良,聪慧懂事。据说有一次午饭时间,适逢一批客人进来参观,主陪的不是别个,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当时担任女高师的“学监”。


贵客驾临,饭厅一片肃然,小学生们埋头吃饭,鸦雀无声。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


杨绛在北京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1920年,随父母迁居上海,在上海启明女校读书,后举家迁苏州。



相恋于北京2



1928年,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苦于南方没有名额,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杨绛与朋友一起北上,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考取了清华研究院外国语研究生。在清华,杨绛邂逅了爱情,遇到了日后与她相濡以沫的钱钟书。


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两人初次偶遇,杨绛被他眉宇间“蔚然而深秀”的气质所吸引,钱钟书被她“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的容貌所吸引。1935年,两人在苏州踏入婚姻的殿堂,结为夫妻。



才子与才女


杨绛和钱钟书的结合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已故文学家胡河清曾赞叹:“钱钟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


同年夏季,二人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7年5月在英国牛津生下了他们唯一的女儿钱瑗。



劫难于北京3



新中国成立以前,杨绛、钱钟书一家都居住在上海。随着新中国成立,他们与当时中国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一样,拒绝了国民党拉拢去台湾的诱惑。上海解放后,钱钟书收到清华大学外文系的聘函。于是,居家定居北京。


“三反五反”运动期间,和很多知识分子一样,杨绛也遭受到了学生们的控诉,因为她讲课涉及恋爱等人性主题。每天的大小会,面对无理的批评,杨绛不得不默默承认,没有任何反驳。然而,就是这样的思想改造,也只是文革的一场序曲而已。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杨绛被红卫兵首先“揪”了出来,三天后是钱钟书,夫妻二人均成了“牛鬼蛇神”。除了肉体上的摧残,日日夜夜的受教育,没完没了的批斗,被剃“阴阳头”、扫厕所、种菜、戴高帽、游街。但更多的是来自于精神上的折磨,文革期间,杨绛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


面对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杨绛却依然坦然处之,翻译了巅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诃德》。1978年6月,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访华,她应邀参加国宴。邓小平惊讶道:“《堂吉诃德》是什么时候翻译的?”真切的是一言难尽,杨绛只好答非所问:“今年出版的。”



一家三口


文革结束后,他们又恢复了平淡甜美的生活。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美好的故事也有谢幕的一刻,首先是1997年3月4日,唯一的女儿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先生也离她而去。



独守于北京4



钱钟书老先生逝世后,杨绛独自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杨绛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晚年,她一直低调地生活,唯独一位保姆相伴。



2012年1月居家的杨绛


17年来,杨绛重新整理了钱钟书老先生的手稿,笔耕不辍,让“钱钟书重新又活了一回”。又创作了《我在启明上学》、《难忘的一天》和《怀念陈衡哲》等多篇忆旧散文。


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感动万千中国读者。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一书,被赞为“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除了文学创作,杨绛还从2001年起,将个人稿费以全家三人的名义,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到2014年已累计捐款一千多万元。


如今,在天国的杨绛终于与丈夫、女儿团聚了。纵观杨绛的百年人生路,这位被钱钟书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


周国平称道“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追忆于北京5



杨绛先生,一路走好




晚年的杨绛与钱钟书



追忆一

杨绛先生经典语录



杨绛谈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杨绛谈成长: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杨绛谈处世之道:我只是一杯清水,不是肥皂水,我不会吹泡泡。


杨绛谈“我们仨”: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谈生死: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上世纪80年代,一家三口在三里河家中



追忆二

杨绛先生的家庭


丈夫钱钟书。曾经清华最狂妄的才子。享有“文化昆仑”的美誉。他以数学15分,而中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清华四年,他横扫图书馆内130多万册藏书。不过,他的狂妄也和他的才气一样出名。钱钟书的狂狷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有德识学养、才情胆略,更有精神风骨。



对于妻子杨绛,钱钟书曾借用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婚姻的一段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女儿钱瑗。生前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她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体学”,关怀学生,为人刚正。


逝世后得到许多学生、同事、同学、好友的缅怀。他们说:“我们不会忘记钱瑗。”离世8年,钱瑗的两位香港学生回北师大,一位捐款一百万港币,设立了“钱瑗教育基金”,另一位在《香港文学》上刊出了《纪念钱瑗专辑》,钱瑗的学生和同事、好友闻讯后,纷纷写文章纪念钱瑗。





追忆三

杨绛先生生活过的地方



杨绛居住在北京市三里河南沙沟寓所。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她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独女钱瑗和丈夫钱钟书于1997年和1998年相继去世后,杨绛一直与保姆住在这里,闭门谢客。




杨绛是三联出版社的老作者。很多的散文作品都是三联出版的,比如脍炙人口的《我们仨》。之前网传杨绛病危,也是由三联出来辟谣。


对于杨绛先生去世,三联书店总编辑翟德芳表示“杨绛先生的书打动过无数读者”。




根据三联出版的《杨绛先生的一生》中所述,1917年秋,杨绛在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上一年级。1920年2月间,随大姐三姐到上海启明上学。




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遇见钱钟书,并在清华念书,1935年结婚后,二人同赴英国、法国留学。



清华大学古月堂


根据三联出版的《杨绛先生的一生》中所述,1950年住清华新林院。1952年举家迁入新北大新建宿舍中关园26号。1959年文学研究所初有宿舍,在城内东四头条1号,5月15日迁入新宿舍。1962年 8月14日,迁居干面胡同文研所宿舍(在学部新建大楼内)。文革后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菜园种菜。



文革时期的“五七干校”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1950年曾在清华大学兼任教授,教大三级英国小说。1952年院系大调整后,调入文学研究所外文组工作,编制属于新北大。


1964年,由原属文学研究所的苏联文学研究组、东欧文学研究组、亚洲文学研究组、拉美文学研究组、英美文学研究组、西欧文学研究组以及原属中国作家协会的《世界文学》编辑部,组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杨绛便一直工作于此。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她生于此城,爱于此城,独守此城,归寂此城,身后只留才情,带走无限眷恋



最后她在北京协和医院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





追忆四

杨绛先生的作品


《我们仨》




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第二部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书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走到人生边上》




此书共分为两部分,在书中杨绛女士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


逝者安息,生者如斯


公众号可以置顶辣!

我不要你们把我放在心里!

我要你们把我顶在头上!



2016

评论区话题


对于那个转身不回的民国时代,我想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5451/428303256726.html

更多阅读

醉翁亭记欧阳修 醉翁亭记欧阳修朗诵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八下《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 醉翁亭记繁体原文

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

醉翁亭记之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欧阳修(北宋)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欧阳修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

声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她生于此城,爱于此城,独守此城,归寂此城,身后只留才情,带走无限眷恋》为网友拖鞋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