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正确掌握什么是易;
● 知道《易经》的历史、产生及演变;
● 学会在管理中做到道、法、术合一;
● 认识到周易中蕴含的管理智慧。
第一讲 易学的起源
提起《周易》,很多人都会想到风水、算卦等等,其实《周易》的智慧绝不止风水、算卦这么简单。“智”与“慧”有本质上的区别:“智”由“知”与“日”组成,表示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和努力所能达到的智慧;“慧”的含义则是慧根,是一种先天性的智慧。智慧是人类对自然事物的一种高度认知,有了智慧就可以提前掌控事物的本质及运动方向。领导者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洞察周围人和事的演变玄机,这些都与易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什么叫易
汉字“易”的上半部是 “日”,表示太阳、光源;下半部是“勿”,即“物”,表示世界万物,由此可见,易学研究的是太阳主导下的万事万物的现象和规律。易不是迷信、巫术,也不是占卜,而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
二、易经的历史
从伏羲创卦,到文王做辞,再到孔子做《十翼》,流传至今,易学著作不下几千本。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有《三易》的说法,即《连山》、《归藏》和《周易》;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不易”。
《周易》在中国文化上,一直被列为群经之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有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是站在宇宙认识论的角度对天下万物做了分析。《周易》在经、传中的辩证思维是深刻而又丰富的,对事物的变化过程、事物之间的联系、对立统一规律都有深刻而明确的论述,它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哲学、艺术、科学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周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伏羲创卦
《易传》中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句话的意思是:相传在上古时期,伏羲氏为天下之王时,继承了祖先流传下来的经验,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自然的感悟,用“圭”等工具测量出太阳与地球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而著成了伟大的《易经》。
1.两仪
伏羲发现天空中有一组星星,排列形状像一把勺子,当“勺柄”指向太阳升起的方向时,是一年中春暖花开的时候;当“勺柄”指向偏南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当“勺柄”指向太阳落山的方向时,是一年中万物收获的时候;当“勺柄”指向北方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为了探讨背后的规律,伏羲把一根木杆戳在地上,用来观察影子的变化。通过观察,他发现树影最长的时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他把这个时候命名为“太阴”;树影最短的时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他把这个时候命名为“太阳”。
太极是“太阴”和“太阳”的两个极点,分别对应着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这就是“太极生两仪”。从冬至到夏至,是一个阳涨阴消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阳;从夏至到冬至,有一个阴涨阳消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阴。如图1所示:
图1 太极生两仪
2.四象
从阴阳两仪中,伏羲又将阴阳再一次划分,形成了“少阳”和“少阴”两个点,将一年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点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就是四象的由来。如图2所示:
图2 两仪生四象
后来,伏羲根据自然的变化,确定了365天的一个回归,也就是一年;他看到天上的月亮以“从圆到缺”的方式轮回了12次,就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后来又形成了现在的24个节气。
3.八卦
伏羲发现这个规律以后,就想把它记载下来,被大家所利用,河图的出现,帮助伏羲实现了这个想法。相传,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着河图,献给了伏羲。河图是由黑白圆点组成的组合图,如图3所示:
图3 河图
伏羲根据这张图,找到了记录的方法:他用一条长直线表示“阳”,用一条中间断开的直线表示“阴”。找到了表示阴阳符号,伏羲开始创造八卦。
伏羲用阴阳两个符号,根据十二个月份中阴气与阳气的关系,以“爻”(音yao,二声,同“摇”)为单位,以阴阳为法则,组成八种排列形式。组成的方式是:从春分到秋分的阳仪,与从秋分到春分的阴仪,每个仪都生出四个卦;将阴仪的四个卦经过“错综”、“颠倒”以后,与阳仪的四个卦合并,形成了八个卦,就叫做八卦。如图4所示:
图4 八卦
八卦产生以后,人们对时间和空间就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给人们认识世界万物提供了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