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理论概述 口译理论概述 西方口译质量评估研究概述

摘 要 口译质量的评估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标准?这是口译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至今口译界仍在讨论的焦点之一。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外学者就已经开始积极地探求口译质量的评估标准和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对口译质量评估也更全面。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相关研究相对滞后。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西方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国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口译质量评估 标准 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12.028
  Overview of Western Interpreters Quality Assessment
  XU 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211)
  Abstract What kind of standards should take in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interpretation? This is an unavoidable problem in interpreting research, one focus of interpreting sector is still under discussion so far. Back in the late seventies of last century, foreign scholars have begun to actively seek quality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modes of interpretation, with further research, they are also mor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interpretation. Compar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 China is lagging behind research.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main findings of Western scholars,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ese scholars'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interpreting quality assessment; Criteria; achievements
  口译在对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口译活动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口译研究,而关于口译质量研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兴起后,西方学者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不断地探求着口译质量的客观标准和评估模式。
  1上世纪七十年代
  关于口译质量的研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兴起,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其中以法国的释意派理论最具代表性。根据释意派提出的“达意、通顺”的理论,翻译应忠实于发言人、听者和目的语这三者。而这也是Seleskovitch和Lederer为代表的释意派对口译质量的评估标准。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释意派遭到了各种批评和质疑。有些学者认为释意派的研究属于理论思辨型,缺乏科学的验证,因此该学派也被称为人文学派。
  2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以B��hler、Kurz、Kopczynski等为代表的另一学派则被称为科学研究派。科学研究派对释意派提出了各种质疑,认为其理论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与人文派的纯理论研究不同,科学派将行为科学的量化分析用于口译研究,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大致测量的指标和变量,如语速、口译产出所用词汇和音节的数量比、噪音对口译质量的影响等等,以便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口译现象。
  第一份关于口译用户对翻译质量期待的实证研究报告由B��hler于1986 年发表。她列出了16条语言内及语言外的评估标准,其中语言评估中最重要的参数依次为:原意的忠实性、逻辑一致性、信息的完整度、语法的正确性、术语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非语言评估中最重要的三项评估参数依次为:可靠性、会前准备的充分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Kurz先后对三组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与B��hler (1986)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此外,她还发现不同用户对各质量因素的关注度不完全一致;听众应被看作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参与者。
  Marrone于1993年对参加德语-意大利语报告的87名交传用户的期待和反应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显示:调查对象倾向于认为内容、忠实和信息的完整性比语言质量和声音的特性更加重要。
  Kopczynski则试图调查听众对于口译服务的期望和态度。结果表明:所有人都认为内容重于形式。但不同用户关注的质量因素有所不同:发言人期望译员能够准确地传递源语信息,而听众关注的是目的语句子是否完整以及语法是否正确。
  1995年AIIC国际会议口译协会委托维也纳一家专业机构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会议口译用户的期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研。结果表明,用户在内容方面注重信息的完整性、术语的准确性和原意的忠实性。而形式方面,用户最期待的是同步性、表达清楚和声音悦耳。有经验的听众注重内容的忠实性,而没有经验的听众则看重表达的完整性;但表达清楚、信息完整和术语准确是他们一致的预期。Moser-Mercer也认为,无论何种类型的会议,用户对这几个主要因素的要求都相对稳定。
  Kurz & P chhacker对比分析了电视观众对电视同传质量的期待与会议听众对会议同传质量的期待。从他们的调查可以看出,两类用户最为期待的因素为原意的忠实性和逻辑的一致性。   Gambier、Gile和Taylor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用户对质量提出的不同要求,例如有的用户对直译的要求超出对语体及流利程度的要求,有的则将连贯性和清晰度放在首位,也有的用户对完整性格外敏感,等等。
  从这一阶段的研究来看,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调查对象均为口译用户。通过调查他们的期待来研究影响口译评价的质量因素及其重要程度。从调查结果来看,调查趋于深入。所调查的用户均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研究者们还发现,不同的用户对质量因素的关注程度并不相同。但是,用户对几个质量因素的期待是相对稳定的。
  除此之外,研究者们也逐渐认识到: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其质量评估不应只注重口译用户的期待和满意度,而应取决于交际各方(包括发言人、听众和雇主)认定的交际效果。而且,口译任务和目的不尽相同,不应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口译任务。
  Moser-Mercer认为,由于口译评估的理由和目的不同,因此口译质量评估的方法也要有所差别。她提出了评估、测量和判断这三种质量评估模式,并指出要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以教学为目的的口译水平进行评定时,应采取判断模式。
  3 本世纪以来
口译理论概述 口译理论概述 西方口译质量评估研究概述
  进入本世纪以来,研究也越来越深化。Andres在她2000 年的博士论文中就客户对交传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内容方面,内容方面最受关注的是完整性、术语的正确性及表达的清晰度。形式方面,声音、节奏、语调、修辞技巧和身势语被认为是次要的。大部分人认为译者应该纠正前面出现的错误或者将讲话中细微之处略去。
  Angelelli运用Hymes的交际学观点来分析口译质量。认为单向口译和双向口译由于交际因素的不同而应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而且,应把口译现场语篇视为一个社会实体,其中涉及诸多交际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对口译的评估标准产生影响。
  Matsubara & Toyama借助CIAIR语料库调查了目的语停顿时间长短对口译用户(听众)质量评估的影响,并于2007年研究了填充词与听众对口译质量评价的关系。 Fern��ndez则借助多语口译语料库分析了源语语速对口译表现的影响。
  从以上综述中可以看出,上世纪国外的口译质量研究从最初的寻找质量标准的理论研究逐步发展为倾向于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果统计的方式来寻找评估口译质量的量化标准和参数。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口译研究的深入和多样化,研究者们对口译的认识更加全面。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与包括译员在内的交际各方密切相关,涉及口译活动的各个层面,其中包含诸多的变量。口译质量不应以静态的绝对标准来考量,而应持一种相对论,即在具体的口译场合和语境中评估口译质量。
  参考文献
  [1] Seleskovitch,D.Interpr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M].Washington,DC:Pen and Booth, 1978.
  [2] Moser-Mercer, B. Paradigms gained or the art of productive disagreement[C].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4.
  [3] 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4] Kurz, Ingrid & P hhacker, F.Quality in TV interreting.Translation,14,1995.
  [5] Angelelli, Claudia V. 2000. Interpreting as a Communicative Event: A Look through Hymes' Lenses. In Meta. Journal des Traducteurs. Les Presses de l'Universit�?de Montr��al. Volume 45(4):580-592.
  [6] Fern��ndez, E. Speaker fast Tempo and its effect on interpreter performance: A pilot study of a multilngual interpreting corpu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2010:205-228.
  [7] P chhacker,F.Quality Standards in Interpret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J].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2007(2):10-16.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5851/705491488127.html

更多阅读

荣格的情结理论概述 荣格的理论

荣格的情结理论概述齐亚玲一、情结的提出:“情结”(complex)一语由TheodorZiehen于1898年所创,荣格最早使用。荣格最早提到情结的存在是在使用词语的联想测验进行研究时。1904-1911年,荣格通过词语联想的研究,提出了情结理论。在词语

弹性理论 弹性理论-概述,弹性理论-分类

弹性理论,经济学中研究因变量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的理论。供给弹性_弹性理论 -概述弹性理论经济学中研究因变量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对自变量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灵敏程度

瓶颈理论 瓶颈理论-概述,瓶颈理论-基本要点

瓶颈理论,又称约束理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以支持连续改进。瓶颈工序_瓶颈理论 -

六书说 六书说-概述,六书说-理论形成

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_六书说 -概述大古人把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是古代学

情境领导理论 情境领导理论-概述,情境领导理论-准备度

情景领导理论,由行为学家保罗・赫塞博士(Paul.Hersey)提出,认为领导者应随组织环境及个体变换而改变领导风格及管理方式,国内常见的领导力课程及其他各类研修等均对情景理论有所介绍。情境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若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善

声明:《口译理论概述 口译理论概述 西方口译质量评估研究概述》为网友灞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