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里的中国文化
周
婧
浙江
杭州
(浙江传媒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化基本特征,民俗习惯,文学,艺术和饮食文化等。关键词:筷子中国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310018)
摘要:本文从中国筷子的产生、命名、制作和使用过程入手,探讨了筷子这一中国人日常使用最多的最有特色的餐具所体现的中国文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10-0047-02
单大街上的雕塑“竖筷插碗”引起了众人的非议和民俗学家的不满②,因为中国人是忌讳把筷子插在碗里的。中国人只有在祭奠死去的人时才那么做。中国各地风俗不同,对筷子的各种忌讳和程度也不同。上网查中国餐饮礼仪,就会发现“筷子使用十五忌”“十二种筷子使用禁忌”等,有些网站还把禁忌编成四字格,方便人们记忆。比如,三长两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不吉利)、仙人指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吃饭用筷子时无异于用手指人)、品箸留声(吃饭时用嘴嘬筷子)、击盏敲盅(用筷子敲击盘碗,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等等③。这类禁忌存在于我们的日常饮食过程中,尤其是在宴客或正式场合上。它们多是关于卫生和礼貌的,有利于人们养成文明的饮食习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重视饮食的庄重性,中国是礼仪之帮。
1引言
筷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餐
具,然而筷子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却是十分丰富的。中国的历史、风俗民情、文学、艺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等等都能在筷子的产生、命名、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得到体现。
2筷子与中国文明
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非常悠久。《韩非子·喻老》载:“昔者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是商朝末代的君主,也就是说我国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精制的象牙筷。普通筷子的诞生肯定比这还要早。那时筷子叫“梜”、“筴”或“箸”,从“梜”到“筴”、“箸”说明筷子先是木制的,然后是竹制的。
筷子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从专门用来夹汤里的菜的两根小木棍(《礼记·曲礼》:“羹之有菜者,用梜。”),到作为主要餐具的成形的筷子,再到今天种类繁多的餐饮用筷和收藏筷,可以说中国人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筷子是因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而发明的。当饮食发展到需要用工具去夹汤里的菜时,中国人就利用自然界中现成的小木棍去夹。后来中国人慢慢学会了用筷子扒、挑,并意识到筷子相对于其他餐具的种种优越性,选用筷子作为主要餐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制作工艺的进步,筷子的质地越来越好。中国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发展也逐渐体现在了筷子上,使筷子变得越来越精致。
4.2筷子与婚俗
因为“筷”和“快”同音,“筷子”就有了“快生贵子”的好彩头,再加上人们赋予它“同眠同起”、“成双捉对”之意,筷子成为中国传统婚礼和祈儿催生时不可缺少的物品。无论是黄土高原拜堂筷俗,江浙洞房筷俗,还是湘鄂豫的婚礼偷筷习俗,都反映了中国人多子多福,向往婚姻和谐、长久的观念。
5筷子与中国文学、艺术
筷子的材质、图案和雕刻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
审美情趣。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对在造型上并没有太多改变空间的筷子,在材质和雕饰上费尽心思,从木筷、竹筷到金属筷、珊瑚筷,从雕花、刻字到镶金、嵌玉,还尽可能地展示中国精湛的书法、绘画、雕刻甚至是文学艺术。
比如,“一双清代象牙筷,四楞筷上端刻有‘春日江水好观潮,双双台畔共吟诗’,下面刻有远山、孤帆、茅舍、树丛,其间对坐两位古人,一老一少,神情闲适自若,衣衫飘逸自然,两筷相拼,一幅山水吟诗图栩栩如生。”④可以说这细细的一双筷子将中国古诗词的特点、中国画的意境美和中国精妙的雕刻艺术展现地淋漓尽致。因此,不少筷子成为工艺品被人收藏。
3筷子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筷子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性。这主要表
现在筷子的取材和使用方法上。从最开始的两根小木棍到后来的竹筷、象牙筷等,都取材于自然界。相对于西餐餐具的切、戳,筷子使用方式所反映的中国文化,不是侵入式的,而是努力寻求一种平衡的和谐。罗兰·巴特对中国筷子有独特评价,他称筷子与刀叉相比,有一种“母性的温柔”。他说筷子“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谨慎的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只是提取食物,转动食物,食物不再是要施以暴力的捕捉对象。”①与刀叉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似乎还有一份“和为贵”的意蕴。筷子与中国民俗4
4.1筷子与禁忌风俗
从古时候的“箸”到现在的“筷子”,对筷子称呼的改变体现了中国的禁忌风俗。中国的禁忌风俗中有一类是谐音引起的。比如,数字“四”因为和“死”是谐音,人们就比较忌讳说它。称“箸”为“筷子”是因为“箸”在北方发音同“住”,在南方同“止”或“滞”,而船员、船客忌讳说“住”、“止”之类的话。既然希望船走得快,那么就把“箸”改成“快”吧。(明朝陆容《菽园杂记》中有记载:“吴俗,行舟讳言住,箸与住同音,故谓箸为筷儿。”)当时百姓用的筷子多为竹质,所以在“快”上加个竹子头,成为“筷”字。
筷子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禁忌。2004年1月,北京西
6筷子与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中国的筷子,大约在汉唐时期传入日本,宋元时期传入东
南亚”⑤。目前,除了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等都使用筷子,但是各个国家的筷子并不相同。每一个国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餐饮文化都在筷子的一些细节差别上得到体现。以中国筷子和日本筷子的比较为例。日本使用筷子大致是从奈良时代(710-748年)开始,到现在还称为“箸”,这说明日本使用筷子受了中国的影响⑥。但是,中国和日本的筷子有两个明显的区别:其一,中国的筷子较长,竖着放置,日本的筷子较短,横放在眼前。这是因为中国人用餐时,常常合家围坐在餐桌前将菜肴放在餐桌中央,进餐者用筷子夹取,而日本人用餐时每人一个漆盘,盛饭、菜、汤的器皿都置于漆盘中,较之中国人筷子的活动范围小且横向动作多。其二,日本筷子的头是尖的,中国筷子头则比较粗。这是因为日
(下转61页)
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和掌握。如注重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美术课程的设计、反思和评价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沟通的技能技巧等;另一方面,加强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联系与合作。细心研究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的教学理念,尝试着融合中小学教材的结构特点与自己的教学理论做课程设计,为学生将来的教学实践做好充分准备。
另外,还要加强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增加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安排学生从入学后的第一年开始,定期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以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熟悉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样才能保证高师教育不会与基础教育方向脱轨,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师资。
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效果和发展进程。随着《美术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河北高等师范学校目前正进行着深刻而系统的改革。而如何改革,需要美术教育界同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参考文献:
2.3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转变
在教学上应采取开放式的教育体制,定期邀请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各界名人、社会画家等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宏观的社会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目标,规划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讲授—接受法,大力提倡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教学途径上应该多样化,一方面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从日常生活中提取、发现美术教育的素材;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实践活动,如举办美术画展、动漫比赛、校园创意大赛、校园生活摄影展等;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等;积极推广网络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把古今中外的名画、雕塑、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通过网络搬进课堂,从而把美术教学变成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活动过程。
高师美术教育是中小学基础美育师资的来源和培养平台,它的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了基础美术教育的师资水平,影响着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Z].2001.
[2]张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如何突出师范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3]赵胜利.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育的变革趋势[J].教育评论,2005.02.
[4]罗晓飞,母春生.高师美术教育中教学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2009.18.
[5]李蜀卫.浅议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中),2009.06.
[6]王寒青.高师美术教育多元化教学途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07.
作者简介:陈新荣(1985—),女,山东聊城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动画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李洁(1984—),女,河北怀安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高宁(1988—),男,河北邯郸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张罗斌(1982—),男,山西长治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基本原理。
(上接47页)
本的地理位置比较特别,四面都是海,人们吃鱼较多,而中国人大部分生活在内陆,主要吃肉。吃鱼时就需要用尖尖的筷子剔出鱼刺。这些区别反映了中国与日本饮食习惯和方式的不同。
7结语
筷子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中国文化的代表。经过几千年岁月
的洗礼,筷子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慢慢演化成一种实用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华人和中国饮食文化一起走向世界。因此,如何传承、延伸和创新筷子文化,让它既保留优秀的传统又适应现代生活,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999年以来,“筷子文化节”已经举办了八届。去年以古今
同“筷”乐为主题的“筷子文化节”在豫园举办。筷子收藏家蓝翔收藏了2000多副古今中外的筷子,并创办了上海筷箸博物馆⑦。这些对筷子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创新和适应现代生活方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在一次性筷子的环保问题和筷子的保健功能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将中国的筷子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注释:
2003.10:143.②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034/2285948.html③中国传统艺术网
http://www.chinahand.net/china-cn-14/dishware.htm
④古蓝翔,王剑勤.今中外筷箸大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0:108.
⑤林正秋.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6:90.
⑥秦明吾.中日习俗文化比较.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8:P123.⑦http://www.news365.com.cn/sbh/zhqb/200610/t20061030_1156059.htm.
参考文献:
①古蓝翔,王剑勤.今中外筷箸大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林正秋.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J].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6.[2]万建中.中国民间禁忌风俗[J].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
[3]蓝翔,王剑勤.古今中外筷箸大观[J].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0.
[4]秦明吾.中日习俗文化比较[J].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8:123.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