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委派,不必对人负责,完全是凭着自己的热诚,凭着自己对真理的渴求,玄类开始了西游的征途。遇到艰难困苦时他没有退缩。遇到荣华富贵时他没有留恋,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就了一代名僧的伟业。
一、不惧千难万险实现目标
公元612年,玄奘十三岁、跟着哥哥,在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为僧。616年。又跟着哥哥来到长安学习佛经。当时的僧人也讲究云游天下,哪里有名寺,哪里有高僧,就要上门去讨教学习,以增长自己的佛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玄奘在长安学了几年之后,开始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切磋学问,走遍了西南地区的大小山川。通过多年的游历实践,他深感佛学的流派繁多,佛经译文也是错误百出,同一段文字,不同高僧的解释往往互相矛盾,往往让人越学越糊涂。于是,玄奘立下志向,要到西天佛教的发源地去求取真经。因为,只有根据原著正确的翻译,才能准确的体现佛法原意,才能有利于佛教在大唐境内的传播。所以,在627年,玄奘联合了一些僧人共同给朝廷上书,请求允许西行求法,然而,没能获得批准。
既然公开出国不行,为了佛教的伟大事业,玄奘决心偷渡。629年,他告别长安,踏上了西游取经的征途。
出长安,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境内。由于唐初西北边境经常遭到突厥的威胁侵袭,所以朝廷严禁百姓私自出境。玄奘一面在这里设坛讲经,一面了解情况,寻找机会。后来通过佛门同道慧威法师的帮助溜出凉州,混迹在商人的行列里,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尔后,只身一人出玉门关,穿过八百里沙漠,经伊吾(今新疆哈密)来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
高昌国王是佛门弟子,这给玄奘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喜的是已经偷渡成功,顺利走出了唐朝的地盘,向着西天的目标近了一大步。但越向西行,越感到佛教影响的广大,也更觉自己所负使命的艰巨。高昌王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请他讲经,还恳切地邀请他在高昌留下来。玄奘当然不会在这个蕞尔小国就忘了志向,坚持要继续西行。国王也开明大度,被玄奘的精神感动,给他准备丰厚的行装,并派了二十五人,带三十匹马护送西行。更写信给沿途二十四国的国王,请求他们对这位高僧给予特殊的关照。
在西行的途中,多少次九死一生,但他从未动摇过信念。
出玉门关后,进入一望无际的大沙漠。玄奘却不小心打翻了装水的皮袋。没有水,如何穿过沙漠?他想折回去取水,可走了一段路后,想起自己出行前的誓言:不达目的地,决不后退。一咬牙,继续向茫茫沙漠走去。就这样,坚持了四夜五天,终于支持不住,倒在了沙漠上。也是苍天不绝有心人,到了半夜,天边起了凉风,并有湿润的空气飘来,把玄奘吹醒了。舔舔干裂的嘴唇,吸一口空中的水汽,玄奘振奋精神,继续前行,终于找到了水源。
离开高昌后,玄奘一队人马经过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到达了冰雪覆盖的凌山(今天山山脉的穆素尔岭)。这里山峰高耸,冰雪漫地,路径崎岖,跋涉艰难。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记述凌山的景象:“山谷中到处都是积雪。即使在盛夏时节,也是长年冰冻,路途中的艰难险阻,超乎人的想象,刺骨的寒风从早刮到晚,山上还常有雪崩发生,如果过路人大声叫几声,就很有可能引发雪崩。”他们一行人紧抓着行囊,低着头、弯着腰,冒着刺骨的寒风,默默地前行,生怕发出响声,引起山谷的共鸣,引发雪崩。大雪中,几个经受不住严寒的随从,被活活地冻死在高山上。玄奖看到这种情形,坚定地告诉自己:“为求佛法,我愿舍弃性命,不到西天,不管前方多么艰难,我也绝不后退,纵然也被冻死在这里,也绝不后悔。”在这样坚定信念的激励下,一行人在山中走了七天,渴了抓把雪,饿了吃口干粮,困了就在冰上休息一会,终于走出了雪山。
不管如何的艰难。玄奖去西天取经的信念从不曾动摇。就这样,克服万难,终于到达了天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