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 《湘教版》高中地理电子书经典收藏之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水平越低,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就越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逐渐下降,并且能够日益广泛和深刻地改造自然环境。人类在依赖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又必须顺应和保护大自然,以谋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Settlement)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READING 阅读   
半坡村落
    半坡村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是距今6800~62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在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河流阶地上,营建的相对集中的居住场所。从聚落的复原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的聚落已经有了初步的功能分区,如居住区、公共活动区、制陶区、墓葬区、防御壕沟等。在我国,类似半坡的古村落遗址还有许多,它们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这表明,  当时先民选择居住地时,  已经充分考虑到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在我国北方地势平坦、相对开阔的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但在南方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少。
ACTIVITY活动探究 
   1.根据图4-3、4-4,回答问题:
    (1)图4-3、4-4中,  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  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2)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想一想,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丽江古城
    在我国云南省西北部纳西族聚居的丽江市内,有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的西北部,海拔2 400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千流(东河、中河和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渠流贯大街小巷。古城、老街和纳西文化,造就了独具风情的高原水乡。

3.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盆地地形封闭,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特别干旱。盆地中部有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的边缘,从地貌部位来看,大多数位于山前冲洪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方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4.除地形之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5.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的聚落分布特点,  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古往今来,交通线路一直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纽带。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许多,如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气候、水文等;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而交通线路密度也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在我国,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ACTIVITY活动探究
    图4-8、4-9反映了我国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
    2.讨论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当我们选择中等尺度区域,考察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时,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
ACTIVITY活动 思考
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上可分为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盆地中部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不同的地形区,不仅交通线路的布局不同,而  且交通线路的形态也各有差异。
      读图4-10,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要高得多。
   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ACTIVITY活动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兰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黄河自西向东流贯该市西固、七里河、安宁、城关四区。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河谷,并沿着黄河河谷向外围扩展,迄今已发展成一个东西长45千米,南北宽2~8千米的带状城市。

湘教版高中地理 《湘教版》高中地理电子书经典收藏之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2)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是以东西走向为主,还是以南北走向为主。
    (3)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2.在图4—14中,有A、B、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  其中相对合理的是方案,为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线路。如瑞士与意大利之间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我国的成昆铁路和青藏铁路,穿越多佛尔海峡、连接英国与法国的海底隧道等。ACTIVITY活动探究
   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对外联系不便,素有“蜀道唯,难于上青天”之说。在历史上,  出入川渝地区仅有南、北两条主要线路,  “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北线剑阁蜀道是过剑门关、棋盘关后,  穿越米仓山,再往汉中去的山路;南线出夔门,经长江三峡,到达湖北。如今,随着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的修建,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
   结合四川省地形图和交通线路图,  从地形和交通方面分析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的原因。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READING阅读
气候变化史的划分
    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历史时期的气候,一般是指第四纪末次冰期结束以后,近1万年来的气候。近现代气候,则是指近一两百年来,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冰期是指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间冰期是指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在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一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相隔2亿~3亿年,为大间冰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ACTIVITY活动探究
    1.在图4-19中标出几次大冰期,并大体估算其时间。
    2.查阅相关资料,看一看恐龙繁盛的时期大约在哪个代的哪个纪,  当时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据图4-19,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关于冰后期10 000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挪威气候学家曾作出10 000年来挪威的雪线升降图(见图4-20)。挪威的现代雪线高度一般在1 600米左右,雪线高于l 600米的时期气候比现代温暖,雪线低于l 600米的时期气候比现代寒冷。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根据我国古代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绘出了中国近5 000年的气温变化曲线(见图4-20)。READING阅读
雪线、冰盖
    雪线  长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雪线以上可出现常年积雪,并形成冰川。
    冰盖  又称冰原,指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由多年冰雪堆积挤压而成。目前尚存的有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等。冰盖的厚度可达数千米,是庞大的固体淡水库。
    从图4-20上看,近5 000年来,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500年的温暖期,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3-4℃;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其中1550一1850年属于十分寒冷的阶段,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低l-2℃。
    在过去的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要比现在高出75厘米,热带和亚热带向北扩展到现在的加拿大和英格兰。在寒冷期,出现于14—17世纪欧洲的小冰期,使传统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近现代的气候观测记录表明,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的趋势,20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为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1998年则是最暖的年份。  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20世纪增加了约2%。其中,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了0.5%~1%,热带地区平均每10年增加丁0.2%~0.3%,亚热带地区则平均每10年减少了0.3%左右。    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卫星数据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全球雪盖面积减少了10%左右。地面观测表明,20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
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测潮数据表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0.2米。我国大陆沿岸平均海下而亦呈现明显的1:升趋势,在过去的100年里,大约上升了0.14米。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如温度和降水的增减,意味着热量资源和水资源的变化,并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如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增加了2%~4%,而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近数十年千旱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根据有关研究,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到2100年,世界上将有l/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将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就农业而言,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五,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ACTIVITY活动 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天津海滨平原在两种方案下海平面上升的高度(米)    1.当海平面上升0.3米或1米时,  天津市分别有哪些城镇会被淹没?
    2.倘若海平面持续上升,会对天津市造成哪些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由于受认知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比如自然资源的具体内容、类型划分和经济价值,往往是不同的。
READING 阅读
自然资源的属性
    从属性来看,  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有限性  即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一般来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
    整体性  从利用的角度看,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地域性  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某种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在这些区域里,自然资源的密度大、数量多、质量好,易于开发利用。相反,在某些区域,  自然资源的密度小、数量少、质量差。
    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例如河流,既可用于发电、灌溉,又可用于航运和旅游;森林资源既可提供林副产品,又具有调节生态环境的功能。   
    社会性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从而使自然资源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可从各种角度进行分类。例如,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可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相对的。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用得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例如,过度开垦草场资源,会导致土地沙漠化。当沙漠化严重到某种程度时,就很难再恢复成天然草场。大规模砍伐森林,使森林在某些地区消失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在人类历史早期,西亚两河流域曾经是林木繁茂、经济昌盛的古代文明中心。后来,由于森林被大范围破坏,两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
ACTIVITY活动 思考
收集资料,填写下表。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人们认识和利用煤炭资源的过程,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扩大的、煤炭的用途极为广泛,素有“乌金”之称,人们不但以煤炭作为燃料,而且把煤炭当作工业原料,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能源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煤炭资源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
    (一)前煤炭时期
    18世纪中期以前,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少,人们一直以地球上分布广泛而容易获取的木柴、水力等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能源。这一时期,人们对煤炭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低,而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所以被称为能源的“木柴时代”。
    (二)煤炭时期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随着煤炭工业的建立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的形成,对当时世界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如19世纪俄国的顿巴斯、德国的鲁尔、美国的阿巴拉契亚矿区,都形成了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
READING阅读
煤炭的开采与综合利用
    煤炭的开采一般分露天和井下两种采煤方式,机械化的采煤集采煤机、可弯曲运输机和自移式液压支架于一体,进行连续作业。
    从煤炭的利用来看,  已由单一性的采煤,向煤炭深加工、煤化工等综合利用方向发展。 (三)后煤炭时期   
    随着内燃机的间世,汽车、飞机、船舶制造业兴起,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相继采用石油产品作为燃料,致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20世纪60年代初期,石油,消费量超过煤炭,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世界能源进人“石油时代”,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能源的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ACTIVITY活动探究  
  1.据图4-29,说明1978—2001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用电量剧增,许多地区出现了电力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仅 2003年,全国就有21个省(区)先后实行不同程度的限电。与此同时,中西部一些煤炭富集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煤炭开发。对于下列开发方式,你觉得哪一种相对合理?请说明原因。
    ①山直接销售煤炭
    ②建坑口电站,  出售电力
    ③发展煤气化、液化工业
    ④发展高耗能工业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一)农业社会阶段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的制约。在一部分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READING阅读  
农业自然资源与古代文明
平坦的地形,温暖的气候,丰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是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相对湿润的地区,尤其是河流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大都孕育了发达的农业,  并形成了大规模的城市。古埃及依托尼罗河,古巴比伦依托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印度依托恒河和印度河,  中国依托黄河和长江,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二)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以大庆、克拉玛依、东营等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鞍山、本溪、攀枝花等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金昌、铜陵、个旧等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三)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各不相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ACTIVITY活动思考
读图4-31阐述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Natural hazard)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涉及多种因素,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洪涝,干旱、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农业灾害和林业灾害等。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 大多数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正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READING阅读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我国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对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仅2003年,全国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002万公顷,绝收914万公顷;  因灾害死亡2 145人,  紧急转移安置707万人,倒塌房屋348万间;  因各种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l 886亿元。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并且危害 范围较广。地震灾害虽没有旱涝灾害那样频繁,但危害程度并不亚于前者。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常通称为洪涝灾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洪涝灾害。
READING阅读
20世90年代我国洪涝灾情READI阅读 
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1998年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4个县(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尤其是长江发生了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①洪水发生早、来势猛。5月中旬至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大范围降雨,  江河水位迅猛上涨,洞庭湖、鄱阳湖基本蓄满,初步形成了中下游的高水位与长江上游未水相互顶托之势。
   ②洪峰次数多、水位高。长江干流接连出现8次洪峰,沙市至九汪江段多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③洪水持续时间长。从6月中旬至9月初,长江干流沙市、监利、汉口、九江水文站超警戒水位的天数长达57~76天,监利、九江江段超历史最高水位的天数长达40多天。(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洪涝灾害的成因较为复杂,如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分布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引发洪涝灾害。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不论是在南方和北方,还是在沿海和内陆,都曾因暴雨而酿成过洪涝灾害。
    春夏之交,夏季风开始在华南一带盛行,同时北方冷空气仍较活跃,冷暖空气多交绥于华南地区,暴雨时常发生,在6、7月份,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冷暖空气再交绥于江淮地区,形成江淮梅雨。
    在7、8月份,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北移,多雨带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出现北方盛夏暴雨季节。西南地区受西南夏季风的影响,也时降暴雨。
    在8、9月份,东南沿海常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的影响,形成狂风暴雨。
    我国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的特点,有时还因多个暴雨天气系统叠加,形成特大暴雨。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洪涝灾害。
ACTIVITY活动探究
    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和灾情等资料,简要说明1998年长江洪水造成的危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2003年6—7月,淮河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使淮河中下游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这次灾害中,4 800万人口和200万公顷农田受到威胁,被水围困人口达210万,倒塌房屋15万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180亿元。 
ACTIVITY活动 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年降雨量的 50%~80%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洪涝灾害主要是由暴雨造成的,如1931年、 1954年、1991年以及2003年的全流域性大水,都是由暴雨引起的。
淮河千流全长1 000千米,总落差约200米,平均比降小,尤其是中游许多河段,河道弯曲狭窄,泄水不畅。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迅猛地汇集在一起,极易在中下游地区造成洪涝灾害。
    黄河夺淮后,打乱了淮河原有的水系,淤塞了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淮河水患。
    随着当地人口的持续增长,人与水开始争地。人们围湖垦田,使淮河流域湖泊与河流的调蓄能力大幅度下降。
    据记载,近500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水灾350次。近半个世纪以来,平均每隔11年,淮河就发生一次大洪水。
    1.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2.下列措施中,哪些适合在淮河流域治理中实施:
    ①开挖入长江水道    ②防止凌汛泛滥
    ③上游植树造林    ④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
双语学习 选学
The global warming impact on agriculture
It is certain that agriculture will be substantially (持续的)  impacted by global warming in the future.
     Different  models  predict that the average 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 will increase by 1.5- 4.5 degrees Celsius ( 摄氏度) over the next  100 years.  This will raise sea levels and shift agricultural  zones  towands  the poles.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zones will shift 200- 300 kilometers for every degree Celsius of warming in the mid-latitude region, In several areas where temperature is the limiting factor in crop production, growing seasons will lengthen by several days.
    The global warming trend would also increase evaporation from soil and plants. Also, it is true that warmer air holds more water vapor than cooler air, so global warming will bring about more precipitation on a global scale. This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however,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more precipitation in certain regions. There would tend to be more frequent droughts in some areas and more frequent flooding in others.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对海平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2.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从哪些方面影响农业生产?
附 录    英汉地理词汇
    airmass  气团
    anticline  背斜
    anticyclone  反气旋
    aphelion  远日点
    atmosphere  大气圈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大气环流
    atmospheric counter radiation  大气逆辐射
    biosphere  生物圈
    celestial body  天体
    Cenozoic era  新生代
    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
    cold front  冷锋
    comet  彗星
    convection  对流
    Cretaceous period  白垩纪
    crust  地壳
    cyclone  气旋
    deflection force ofearth rotation
    地转偏向力
    earth core  地核
    endogenic process  内力作用
    energy structure  能源结构
    epigeosphere  地球表层
    exogenic process  外力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6051/350311991782.html

更多阅读

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高中题组必修四

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罗荣就20121101  最近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过程中,听到了两节同课异构观摩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广

区域地理中国的气候 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2篇

  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范文一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

小学体育优秀说课稿 高中体育《趣味学体操》优秀说课稿

   关于高中体育《趣味学体操》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1)技巧:鱼跃前滚翻; (2)基本体操:负重搬运  2、教材分析:  (1)上述两项内容,分别选自省编《体育》高一教材中的第五部分“技巧”和第九部分“基

小学体育快速跑说课稿 高中体育《快速跑教学》优秀说课稿

   关于高中体育《快速跑教学》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快速跑是中学田径教学的主要教材,是我们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的锻炼、测验项目。通过快速跑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各

声明:《湘教版高中地理 《湘教版》高中地理电子书经典收藏之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网友九公里浅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