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英雄,江湖出侠士,这是武侠小说家取材的着眼点。不同的小说家有不同的风格,因此笔下的故事、书中的人物便有不同的风貌。
他是去找阿朱了,很久以前,他欠了她一个许约:去塞外草原,他骑马打猎,她牧牛放羊。那里没有胡汉恩仇,没有江湖杀戮,没有华夷之别,只有蓝天白云,小河青草,牛羊成群。阿朱已经等得太久了。
后记
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是金庸武侠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淡化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强调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是金庸先生的愿望,这一点在他的很多小说中都有体现。比如《白马啸西风》中汉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冲突和共存,再比如在《鹿鼎记》中,结尾处用韦小宝和母亲的对话(韦春花告诉韦小宝,他爹可能是满汉蒙回藏族人),幽默地表达了金庸先生对民族差异的看法。
在《天龙八部》中,西夏、吐蕃、大理、辽、宋等国的冲突融合很明显是一条主要的线索。在故事的前面,宋辽之间从上到下,都是相互仇视的,宋人叫辽人为狗,辽人称宋人为猪。这种仇视和误解深深的印在两国之间,难以消解。所以金庸需要一颗分量足够的棋子,来扭转这种局面,显然,萧峰是最好的人选。于是,萧峰就做了金庸的棋子。萧峰自杀之后,金庸借中原豪杰之口说:
“乔帮主,你虽是契丹人,却比我们这些不成器的汉人英雄万倍!”
“乔帮主果真是契丹人吗?那么他为什么反而来帮助大宋?看来契丹人中也有英雄豪杰。”
金庸早就谋划好了所有环节,所以萧峰死得顺理成章,毫不突兀。而他显然也是喜欢萧峰的,所以不忍让他死后孤独,因此让萧峰把阿朱打死,这样就更突出了萧峰的生无可恋和死得其所了。先生实在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