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个人班级管理文化,我的班级管理方针是:小与大;粗与细;想与干;严与活;缓与急。
一、小与大
我在班级管理中,强化小事与大事关系。所谓小事,就是每天必做的日常之事,如礼仪、常规,教育学生注重礼仪,这是贯穿人一生的个人形象工程,配合学校的“师德标兵”教育,如讲文明话、不乱抛乱扔等。我更重视常规教育,既抓生活常规,更抓学习常规,如每天的值日必须按时到位,把教室里面及学校分配的任务均一一分到每个学生,小到凳子的擦洗与摆放,让每个学生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教育家魏书生语)。在抓学习常规时,特别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能使一个孩子的学习既省心又有成效,我提倡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南通学习精神),要求学生遵循学习规律,力争做好“预习、上课、复习”三步曲,坚决从“题海”中跳出来。所谓大事,就是学校等主管部门布置的重大活动需要我班协作参与的事,如演讲比赛、校园文化节、县读书活动、学校各种社团活动等,我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这些有益的公益活动,既能锻炼自己的才艺,又能对外树立班级形象,我称它为“体面”工程,参与者都是“形象大使”。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均交由学生自办、自管,最终自己解决,我只是看他们的活动方案,积极鼓励和表扬那些有创造性的构想。当然,我也提醒同学们要处理好大事与小事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学习与活动关系,让他们感受到“大中有小,小中有大”。
二、粗与细
在班级管理上,我提出整体要求,告诉学生学样生活分几个块,这叫做粗。一方面这种粗是集体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基本要求,它有益于形成班集体。另一方面也给全体学生在形成班集体过程中留有创造与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正如英国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的:“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不包办,不当“司令”,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把班集体当作他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之外的培养各种能力的实验场所。但“粗”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抽出更多的精力,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特点、思想和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方面活动的兴趣,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细,正是在粗的框架下对粗的完善与丰富,也是因材施教、造就个性化不可缺少的。
三、想与干
教育有法,法无定法。作为班主任,我不拘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像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根据后进生特长大胆使用后进生等,我还把班级放打扫工具的壁橱改成了书橱,很好地促进了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我抓住现象、分析本质、对症下药、寻找规律。想对头了之后就要同学们做,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当然,做的过程也同时要思考原方案的利弊,随时调整、丰富和完善。比如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我针对他们的娇惯任性、意志薄弱等弱点,从几个方面入手设计了教育方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进行树立远大理想、人生观教育;坚持日常生活规律化要求,培养自我约束力。可是,实践一段后,我发现这些活动对另外一部分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于把他们完全凝聚在班集体之中。于是又补充了另一种方案,创造磨练意志品格的机会,如运动会时、团队活动时多让这部分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困难中锻炼,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收到了较好效果。
四、严与活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是一种爱,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种爱,一种深沉的爱。所以我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不迁就,不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是指教师提出要求时要有严厉的面孔,而是指要求应严格,并做到切实可行,坚持不懈地贯彻到底,而且要严在理中,严中有爱。用任小艾的话说:“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但在管理方法上要活。这是因为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他们的心理、生理等都存在个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学生,由于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变化,也不会“不变速”前进。所以我坚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一人一策。
五、缓与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我在处理问题时针对学生的心态,动用心理学,做到缓得适时,急得恰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对个性倔强、自尊心强的学生我采取“延长教育法”,循序渐进,让他们自我思索、自我对比、自我反省,以达到激发他们“内在驱动力”的目的。如果操之过急往往会使他们丧失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但强调缓的作用,并不是说时时处处以缓为好。相反,急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当学生做了一件好事时,他迫切想得到班主任的表扬,如果班主任不能抓住时机,及时表扬,即使后来再补上,效果也不够理想。
当然,做班主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朝一夕之功,做好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应是博大精深的,“十年磨一剑”可以移用来形容一个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