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给药新剂型
姓名: 学号: XXXX学校 XX级XXX学XX班 XXXXX
摘要:由于眼部生理结构复杂和诸多屏障的存在,许多药物对眼部疾病的治疗作用甚微。为了更好地使治疗药物进入眼内发挥疗效,眼部给药的途径也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就近年来凝胶系统、胶粒系统、微粒系统、植入剂等眼用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眼部、给药、制剂、剂型、进展
眼睛是人体最敏感的器官之一,因此,制剂学上对眼用制剂的要求并不亚于注射剂。现临床应用的剂型中以滴眼液为主,占上市产品的 70%左右,其中
62..4%为溶液型,8.7%为混悬型;还有少量的软膏剂,占17.4%。与其它给药途径相比,眼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主要原因在于眼部高度的敏感性和独特的生理功能,限制了很多眼部给药剂型的临床应用。综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在胶粒系统、微粒系统、凝胶系统、眼部插入剂和植入剂、给药装置等领域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亦存在很多问题,现简述如下。
1.眼部的给药屏障
1.1 眼部结构
眼部的生理结构可以分为前段和后段,眼的前段主要包括角膜、结膜、虹膜、房水、睫状体等结构,后段主要包括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等结构(图1)。
图 1 眼部结构和药 物分 布代谢途径 的示意图
1.2 给药屏障
1.2.1泪液屏障
眼部的生理屏障包括角膜和结膜屏障,血房水屏障,血视网膜屏障,其中角膜和视网膜为药物不易透过的屏障。
泪液更新速率仅有 1 IxL ·min-1,多余的药液在数分钟之内流人鼻泪管。 此外另一种药物清除方式为全身吸收 ,可直接通过结膜囊经局部毛细血管吸收或在溶液流人鼻腔后吸收。 一般而言 ,大部分小分子药物在数分钟内快速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因此,药物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往往小于 5% 。
1.2.2角膜和结膜屏障
角膜屏障是由成熟的上皮细胞组成 ,它们由角膜的边缘向中心迁移 ,并到达角膜顶端。 最顶端的角膜上皮细胞形成紧密连接,限制了细胞间的药物渗透。非角膜途径 中药物主要通过结膜和巩膜渗透进入眼内组织,结膜的上皮细胞较角膜易渗漏,表面积也较角膜大得多。但是此途径中药物较易从脉络膜的血流中快速消除。因此这一吸收机制曾被认为是无效的。
1.2.3血眼屏障
血眼屏障可以保护眼部免受血管中异物的干扰 。 这一屏障有两部分 :血
房水屏障和血视网膜屏障。 血房水屏障由色素层中的上皮细胞组成。这一屏障阻止 了血浆蛋白进入房水 ,也限制了水溶性药物从血浆进入房水。但局部炎症可能破坏屏障的完整性,导致部分药物不受限制地分布到前房。
2.眼部给药新剂型
2.1 胶粒系统和微粒系统
胶粒载药系统主要包括乳剂、脂质体和纳米粒,它们能与角膜中的糖蛋白结合或反应形成药物储库,从而延缓释药;能增加药物的靶向作用,免受酶的降解,提高药物 的眼部生物利用度。其低粘度特性可以滴眼液的形式给药,病人易接受。
2.1.1乳剂
主要是O/W型乳剂。O/W型乳剂有缓释作用,对水溶性和水不溶性药物都有较高的载药能力。现对微乳和亚微乳的研究较多,这类乳剂对将水溶性差的非甾体抗炎药制备成眼用制剂十分有利。Klang等发现,将吲哚美辛制备成亚微乳,在眼内使用后,带正电荷的亚微乳比带负电荷的亚微乳浓度高,两者的铺展系数之比为4:1。但乳剂的主要问题是无菌化标准、乳滴大小难以控制、长期稳定性差以及大量使用表面活性剂导致的毒性等。
2.1.2脂质体
脂质体的组成材料为磷脂双分子层膜 ,类似于生物膜,易与生物融合,促进药物对生物膜的穿透性,作为眼部给药系统时,跨角膜转运效率较高。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制成的脂质体粒径在0.02~5.00um之间,滴入眼部无异物感,不影响眼睛的正常生理功能。γ闪烁技术显示,阳离子型脂质体能与带负电的角膜上皮相结合,显著提高眼前房的药物浓度。这对于治疗眼部的感染如虹膜炎、脉络膜炎等有很好的疗效,亦可应用于局部麻醉药的包裹,能明显延长麻醉时间,有利于手术的进行。为提高制剂在角膜的滞留时间,可采用具有生物粘附性天然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如壳聚糖、环糊精等);也可用粘附性材料对
脂质体进行包衣 (如 Carbopol 934P)。 但脂质体的最大问题在于载药量低,稳定性差.工业化大生产成本高,无菌化困难。且单纯的脂质体在眼部的滞留时间仍然很短。
2.1.3纳米粒
用生物粘附性材料制备药物的纳米粒或纳米囊(10~1000nm)用于眼部后,其粒子滞留于眼穹窿处,被包封的药物可以合适的速度释放,极大地提高了药物在眼内的滞留时间。Roberta等发现与市售的滴眼液 Tobral相比,妥布霉素与豆磷脂(Epiku— ton 200)制备成的固体脂质纳米粒,Cmax增加了1.5倍,Tmax增加8倍 ,AUC增加4倍,其药效维持时间也从1 h增加到6 h。Angela等用凝聚法制备了壳聚糖与环孢菌素 (CyA) 的纳米粒(293 啪 )混悬液,给药48 h后依然能在眼球内部检测到有效治疗的药物浓度。有人认为药物包裹纳米囊在油核中,更易渗透进入眼组织,因而效果优于纳米粒。纳米粒的应用与脂质体一样,也依然存在稳定性差和无菌化难以及成本高等难点,此外,还存在粒径和药物释放速度难控制的问题。
2.1.4微粒系统
当药物微球滴入眼内后,若粒子能滞留在眼穹隆中则更适于缓、控释。制剂学上对粒径控制要求较高 ,否则会有异物感、沙砾感。制备微球要求所用的聚合物应具备生物可降解、生物黏附和生物相容等特性,常用的有聚乳酸(P )、聚乳酸/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 H )、壳聚糖、海藻酸、明胶、白蛋白等。已有甲泼尼龙与透明质酸乙酯、毛果芸香碱白蛋白、阿昔洛韦壳聚糖等眼用药物微球的报道。悬浮于甲基纤维素中的胶原和鲸蜡基醇及加入抗生素或环孢菌素的类似微粒系统可用来代替胶原蛋白罩以及玻璃体内注射剂,能有效传递水溶性药物分子,病人耐受性好。微粒可混悬在介质中,也可用作滴眼液或眼内注射。但无菌微球的大生产较困难,成本高。美国的抗青光眼产品Betoptics(离子交换树脂型的微粒制剂)已上市,国内环丙沙星缓释微粒制剂已进入临床试验。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