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会问到药材的炮制对疗效的影响。根据我的经验,很多时候没必要去纠结这个问题。
在经方里,中药的炮制都是比较简单的,大多都是简便易行,不会改变太多的性味的。

比如,甘草和炙甘草,到底有多大差别呢?如果说没有错简的话,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是混用的。如果有错简,那甘草到底是怎么炙的?初步可以肯定的是,跟现在药店卖的那种炙甘草差别是很大的。现在药店一般的炙甘草,估计也就是拌点糖浆(真蜂蜜是不可能的了),谈不上焦黄。除了这个糖浆,跟生甘草有什么差别呢?
比如半夏,伤寒论里只洗,也就是生的半夏。但现在能在药店买到的半夏,基本都是制过的半夏,通过各种炮制之后,半夏已经形同药渣,那这时候还纠结用法半夏呢还是清半夏呢还是姜半夏,有什么意义呢?
比如附子。现在的炮附子,大多是用胆巴的,很多已经形同药渣了,吃的时候附子没中毒,胆巴先中毒了。那你还去纠结黑顺片还是白附片还是盐附子,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真正需要炮制的,比如杏仁去皮尖、桃仁去皮尖,倒是没有多少人去做。
这些做法都是来自后世的炮制方法。雷公炮制把很多东西搞得很复杂。搞复杂的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想搞独特,以免和别人一样。
但是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慢慢就把很多没有必要的炮制程序当作法宝。比如附子,本来的炮制目的,是减少附子的毒性,这种是必要的炮制,并不会影响药效的。但像后世的一些炮制方法,比如炙麻黄,这种就是没有意义的炮制,是以削减药效为目的的,不是以减少毒副作用为目的的。诸如此类的枚不胜举。
尽管如此,虽然很多中药已经炮制得乱七八糟了,但总体上来说对药效的影响还不算是致命的,大多数该有的效果还是会有。现在很多人看病没效果的原因不在于药材的质量差,而在于辩证的不准确。
所以说,我们没有必要去纠结这些药材的炮制,专心提高辩证水平才是关键。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