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9 16:08:56| 分类: 沪渎之滨 | 标签:青青校园 交通大学 沪渎之滨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上海各大学的道路两旁,一般都种植法国梧桐树,夏日里一片阴凉。上海交大的校园里也是这样,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保留了一份让人怀念的往日情怀。
上海交大的徐汇校区,是交大真正的发源地,1896年南洋公学,就是在这里建立的。交大在过去30年变化很大,拓展了很多校区,比如上中、七宝、闵行,但徐汇校区,是交大的根。这栋挂着“南洋公学中院”牌子的楼,是目前交大最早的建筑。它当年就是南洋公学中院的所在,是南洋公学的遗物,见证了整个交大的成长。进门的大厅里,有一尊南洋公学首任校长何梅生的雕像,可惜拍糊了。
南洋公学的中院,在南洋公学的设置里,相当于中学或者大学的预备班盛宣怀当年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招收的学生不够大学入学水准,就先办中学,中学毕业再升大学。所以,南洋公学最早在1896年开办的班级,是中学和小学(外院)而南洋公学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是北洋西学堂转过来的学生,比如王宠惠。
不过,不要小看这个南洋公学的中院,它和现代意义上的中学,可不是一码事。中院的学生,并不仅仅是指年龄,而是对西学的了解程度。当年正是全面学西学的年代,很多已经完成中国传统教育的秀才,对西学几乎一无所知,这些人才是中院的入学对象,所以,不要以为中院入学的都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
这座中院,在今天的交大学子眼里,是一栋“牛人出没”的建筑。因为当年在这座建筑中出没的老师和学生,以后都是中国现代史中的牛人。中院原来是教室和宿舍合一的,学生老师就住在中院,中院的三楼60室,住的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北大的童鞋,不要大跌眼镜哦。蔡元培在出任北大校长之前,是南洋公学中院的总教习。说起来,北大的校长都是从南洋公学(交大)出来的。
为何延请蔡元培呢?因为当年中院的学生中,有很多是有秀才功名的,而蔡元培是进士出身。中院的学生有多牛,非要弄个进士来弹压?简单说几个:
蔡锷,1898年考入南洋公学,而后去日本留学。有交大学子讹传蔡锷是小凤仙劝说下读南洋公学的,这个扯了,蔡锷读南洋公学时,小凤仙,还没出世呢。李叔同,也就是以后的弘一法师;黄炎培,中华职教社的创办人,49后首任政务院副总理;邵力子,中共创党元老,一大前的中共党员,黄埔军校秘书长,国民党中宣部长,政务院参事,这些学生够牛吧?
蔡元培在南洋公学只能当个总教习,那校长是不是更是牛人了?对,南洋公学的第二任校长,也是个牛人。创办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不过,张元济的出版历程,也是在南洋公学开始的。张元济离开南洋公学之后,才创办了商务印书馆。南洋公学开办之初,张元济是译书院院长,严复的《原富》就是在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的。之后,张元济接替何梅生担任了南洋公学的校长。
南洋公学,还有一个牛人,也是不得不提的,吴稚晖。虽然在交大的校史里,有评述说,交大培育了很多人才,当然也有部分坏人,吴稚晖,显然是作为坏人一类的。但这种评论作为校史记录是不可取的。吴稚晖,是当年交大的外院(小学)院长。吴稚晖是民国元老,1905年加入同盟会,很得孙中山欣赏,蒋公对其执师礼。1927年,吴稚晖和蔡元培提出清党案,自然共党将其视作眼中钉。蔡元培因为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抗战前主张国共合作,清党这笔账基本就算在吴稚晖头上了。
其实,吴稚晖在近代文化上还是颇有建树的,比如汉语的拼音化剥、泼、摸、佛,这套东西,就是吴稚晖首创的。无非是,吴稚晖当年采用的是笔画部首,像豆芽菜一样的字符,这套东西,台岛今天还在用。而大陆这里,49后采用了拉丁化,将注音变成了B、P、M、F,D、T、N、L,
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曾经想,要是有架百年摄影机放在这里那镜头里会出现多少牛人的身影?
中院,是座有回廊设计的西式洋楼。设计这栋教学楼的,也是一个牛人,福开森。福开森,是加拿大传教士,1886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大学毕业后,受美以美会派遣到中国传播福音。1888年,福开森在南京开办汇文书院。这点就很牛了,大学毕业两年,在异国开办书院。这个汇文书院,是之后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大学承认福开森是学校的最早创始人。
南洋公学开办之初,福开森受盛宣怀的邀请,担任南洋公学监院。相当于副校长或教务长的角色吧。当时的校长何梅生,是盛宣怀的表弟,精通琴棋书画,但对西洋教育并不了解。所以,其实南洋公学的大小事务,是福开森说了算了。当然,他也干了不少事儿。从南洋公学的校舍建造,到课程设计,引入西洋教学课程,等等。就这一点来说,福开森就很牛,今天中国的两所重点大学的创办,都和他有关,南京大学和交通大学。
当年南洋公学与法租界一路之隔,华山路,一边是南洋公学,一边就是法租界当年这里被称为“沪西歹土”。因为在法界华界交界的地方,抢东西的宵小之徒很多法界抢东西逃华界,华界抢东西逃法界,两边的警察无可奈何到南洋公学上学的学生颇多滋扰。于是,福开森,就在法租界内,靠近华山路的地方,修筑了一条便道,从交大广元路、天平路,直通当年西人密集的静安寺。这条路,被命名为福开森路。后来两边建了很多别墅。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武康路。
据福开森的回忆录里说,这里当年都是农田,他是从农民手里买了地,从挖排水沟、平整土地开始,建设南洋公学。这一点,福开森倒是所言不虚。在七八十年代,虹桥路附近,还有很多的农田。如今的交大,已然身处闹市中心,离徐家汇,只有一个路口,步行五分钟。
在中院门口一抬头,就可以看到港汇广场的双子塔楼了当然,时常到徐家汇的朋友,也可以到交大校园去逛逛,都市里,很难得有这样一片清新自然的风景了。
上院,就在中院的西边隔壁。是当年南洋公学大学部的所在。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王宠惠,就是从这个毕业的。
上院当年的建筑风格,和中院是一样的。也是福开森设计建造的。50年代因为房子损毁,被拆除重建,建了50年代流行的苏联模式,名字也改成新上院。
去的时候,新上院,正好在翻修,没有进去,记得新上院的楼道里,有一尊盛宣怀的头像墙上的大钟,用长焦吊了一下,发觉是交大1962级学生,集资送给母校的。
上院门口,有个圆形的空地,当年是南洋公学升旗的地方,现在这个圆形还在,只是适合坐这里读书了。
上院门口的草坪,同样是很醉人的,
交大的中心区,就是一块大草坪,所有的建筑,都是围绕着草坪展开的。
中部高高方方的建筑,是包兆龙图书馆,右边的高楼,是学生宿舍。左边的,也是高层学生宿舍交大地盘狭小,是上海高校里,最早推出高层学生宿舍建筑的学校。
淮海西路、华山路口的双子塔楼,申通信息大楼,凸显了今天交大在科技转化生产力的能力。交大有很多的上市公司。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交大是最能得到体现的。
当年交大的办公机构,总办公厅,不知道是交大哪个年代建造的。
交大体育馆,这个应该是民国年间建造的
校医院,在草坪边,华山路校门一侧
工程馆。这是交大很著名的一个教学楼,里面走出了最多的院士。不知道江总是不是这个楼里走出来的。不是交大出身,很多楼里故事知之不详。
教师中心,知道是个类似专家楼,或者校园宾馆之类的建筑,在里面住过。这里是上海比较早接待老外专家的地方,所以,这里的咖啡和西式糕点口感一流。
这后面还有不少的老建筑,只是不知道这些建筑是干嘛的。但这条路到底右转,是交大游泳池,曾经常去那里游泳。
交大的草坪中央树立了一个纪念碑,纪念在49前牺牲的两个学生,应该是和江总同时代的学生。
如今,这里的草坪成了交大师生休闲的地方。
交大离红坊很近,从红坊出来,沿淮海西路步行五分钟,就到了交大番禺路大门了进入交大番禺路校门,门口的道路被隔离桩分成了两半,以前没有这个隔离桩的。
想来这里对行的车辆时常抢道,校方无奈,只能分隔了。由此,也可以看到,这就是工科学校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抢道的问题,那就硬性隔开就是了。交大学生似乎也安之若素,接受了这样的方式。这个隔离桩,要是出现在复旦,一定会成轩然大波,会被视作复旦学生的奇耻大辱。哪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看复旦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士可杀、不可辱
一件小事,是可以看出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的思维差别的。由此想到,过去20年的中国领导,大多是理工科出身,强调拉GDP,用数据说明社会问题是高手,这次大会之后,据说中委中,百分之八十领导中,是文科出身了。思维的不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会是如何?走着看了。
刚说完交大的隔离桩,横向一条路上,两辆车别上了,二车道的路,已经停了一辆了,为啥不能让呢?哈哈,交大,想要表扬你,还真是不容易。这条路上,印象里是原来交大的学生生活区,有超市、食堂之类的, 去交大时,已经很晚了,快五点了,光线不好,很多照片,基本算是差强人意的。也就这夕阳还能看看吧。哥们走了,挥一挥手,作别交大的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