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这样,文化传统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数千年前祖先们创造和使用的语言文字,今天仍在使用;数千年前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今天仍在发挥作用,例如君子、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温、良、俭、让等等。即使世世代代生活在深山里没有条件读书上学的老农,也懂得做君子不做小人的道理,也会教导子孙行仁履义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这就是渗透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自从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新中国第一所国学院以来,时常有人会问我什么是国学、重振国学有什么用等问题。我不是国学专家,只是一个国学的爱好者和国学教育的倡导者,对于国学并无精深的研究和造诣。在我看来,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它固然是指依存于经典之内的知识及其体系,更是蕴涵着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所说的国学,乃是今人眼中的国学,乃是国际视野中的国学,乃是现代形态的国学。
国学是恢复我们中国人精气神儿的学问,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这股精气神儿,包孕在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华文学长河之中;蕴藏在以《周易》、《诗经》、《春秋》、《史记》等为代表的中华经学、史学传统之中;沉潜在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中华哲学思想宝库之中。国人有了这股精气神,才是堂堂正正的人;中华民族有了这股精气神,才能真正地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跟物质财富的多寡并无直接关涉。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乃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近百年来,国学的地位遭贬低,国学的价值遭否定,国学的意义遭质疑,国学的前途遭抹黑,是个不争的事实。国学文脉在历史的重创之下几乎断裂,我们民族的精气神也随之江河日下,就像一个人的脊梁骨受了重创而难以站立一样,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处于不断滑落和衰颓之中,金钱至上、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现象已不是少数。梁漱溟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没有宗教,替代一个大宗教而为中国社会文化中心的,是孔子之教化。”这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真正的读书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担当的传统。中国历史文化,特别作为其主流的儒家思想,一向重视人的培养和规范,“一以修身为本”,意在使人成为一个有良心、有道德、有教养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即“君子”。在中国文化长期浸润滋养下所铸就的精气神,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他们步入仕途为官时,会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觉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当静坐书斋潜心学问之时,他们会以“君子儒”自勉自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散发着我们民族理想人格魅力的君子,他们所秉承一贯的处世为人的原则,正是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一书,是喜田先生厚积薄发的成果,字里行间充溢着担当的精神,且多有妙论。诸如“君子不器”“君子不党”“君子不施其亲”“君子之于天下也”等等,均有不俗之论,读者自能体悟。当然,文中某些观点不无可商榷之处,但能成一家之言,也难能可贵。我翻阅了书稿,该书以《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为主线,纵论古今、语言活泼、新意迭见,又配以王少杰先生的篆刻作品,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值得为读者推荐,故乐而为之。
相信该书的付梓刊行,一定会给读者朋友带来思考和启迪。
——引自《君子之道——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