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看《红楼梦》一书角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红楼梦》一书中有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为情,“大旨谈情”、“闺阁列传”,爱情故事,情意绵绵:暗线为清(清朝),矛头所指为清朝统治者,为避“文字狱”,不得不“把真事隐去”。如其所言:“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可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四大名著中三部故事发生的年代写的是清清楚楚,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的《三国演义》,唐天子御弟唐三藏历经艰辛西天取经的《西游记》,北宋时期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的《水浒》,不仅朝代清楚,连皇帝的名字、年号都是没有问题的。唯有《红楼梦》作者、编修者、批注者都在回避故事的年代,说:“无年代可考”。真是这样吗?否!
《红楼梦》开篇就是补天,为什么要补天?作者、编修者、批注者都没有明示,读者完全可以自己判断:肯定是天塌了下来!什么时间?哪里发生了塌天大祸?作者、编修者、批注者在后面的暗喻中不断地透露:是1644年大明王朝的天塌了下来——此是后话。
《红楼梦》很巧妙地借用了“女娲补天”这个上古神话故事,尽管故事的版本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共工或与祝融,或与神农氏,或与颛顼大战,不胜而怒触不周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海水向陆地上倒灌,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厚12丈、宽24丈、36500块五色石用于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
请注意!《红楼梦》在借用这个神话故事时,作者或者是编修者很有心计地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动,那就是女娲采石的地点。原故事中女娲采石的地点是“天台山”,一般认为在山东省沿海的日照一带。而《红楼梦》中的女娲采石地点地则改为大荒山无稽崖,补天剩下一块石头扔在了青埂峰。“天台山”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只是地点上的差别吗?绝不是!其政治含义就在其中。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就是大清王朝的发源地。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说出来可谓惊天动地!作者、编修者、批注者要告诉会意的读者:大明王朝天塌地陷、国破家亡,而改朝换代、取而代之(补天)的是地处长白山的满族人入主中原、开始了大清王朝的残酷统治。这是笔者在望文生义、无端地猜测吗?非也!
大荒山并非泛指的普通荒山,而是特指的东北地区名山——不咸山——长白山。有书为证: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山为长白山已为定论。特别是连着的下面一句,“有肃慎氏之国”,意思就很明显了。至此,《红楼梦》的作者、编修者仍然感到“大荒山”太孤(如果是没有目的的泛指,大荒山足矣),又加了一个“无稽崖”,巧了,沿着“肃慎”族往下发展就是“勿吉”族,“勿吉”族往下发展又是什么?
肃慎,我国东北地区见于史载最早的少数民族,在周朝时就与中原政权有往来。 古籍中《史记》、《逸周书》、《尚书序》、《国语》、《左传》、《三国志》、《册府元龟》、《北齐书》、《魏书》、《隋书》、《三朝北盟汇编》 都曾记载过肃慎。史学界一般认为肃慎是满族的祖先,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对此笔者有不同观点,曾发表《肃慎族考》、《肃慎、挹娄关系新探》、《勿吉并非源于挹娄考辩》、《满族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等论文)。《红楼梦》作者、编修者在大荒山后描了一句”无稽崖“,多随意啊!无稽之谈的意思,但是要与大荒山(长白山)发展起来的女真族、满族连起来,这个”无稽“不就是那个”勿吉“吗?把这两对谐音的汉字连起来多协调啊!“勿吉”不就是指“满族”吗?这还不够,《红楼梦》作者、编修者又进一步作了指点:剩一块石头”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脂砚斋在批注时特意又往要害处指了一指:“青埂”为“情根”,爱情小说,”情根“由此而来,那要是政治主张呢?”青埂“就为”清根“,清朝的根脉、清朝的根源、清朝的发源之地。
其实,再往深处理解:”青埂峰“也有”清更疯“的意思,是骂清朝比元朝等少数民族政权更为疯狂(注意:《红楼梦》写于清初混乱之际)。
《红楼梦》开篇就借女娲补天的故事引出清朝发源地,这只是300多年前大明王朝垮台后,汉族文学巨匠们用的高超智慧巧妙地以文字反清怀明的一个开头,一个小侧面。书中还有更多的反清怀明线索要一点一点地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