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北京日报旧京图说(ID:jiujingtushuo)
版权声明:独家授权掌上北京,禁止二次转载
本期编辑:杨迪
本期栏目:谈古论京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因支气管痉挛,深度昏迷,经多方抢救无效,于2016年4月25日1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北京市京剧院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梅葆玖先生是因气管痉挛导致的呼吸骤停在上午11
时离世的,梅先生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和心愿,“好好地突然走了”。
2014年8月20日晚,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双甲之约”美国巡演在纽约举行首演并取得圆满成功,京剧梅派艺术掌门人、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在演出结束后向观众致谢。
提到葆玖先生,您可能会首先想到他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儿子,然后才会想到他也是一位艺术造诣极深的表演艺术家。其实,葆玖先生也有毫不逊色于乃父的风华绝代。
鲜为人知的是,梅先生年轻的时候也是时髦前卫的“民国公子”,开好车、吃牛排、听音乐,甚至会开飞机,“按照我的性格,并不在乎唱戏不唱戏。如果我不上台,可能现在和我的两个哥哥一样,已经是一名出色的教授或者工程师了。”不过为了梅剧团,他还是担起了传承的责任。
下面请您欣赏一段梅葆玖与父亲梅兰芳和小生泰斗俞振飞合演的《断桥》,看看梅葆玖饰演的小青是何等的风采。
▼
作为大师之子,梅葆玖绝对体现了其父强大的遗传基因。他从小就是一枚安静的美男子。
6岁的梅葆玖
福芝芳手里抱着的小baby就是梅葆玖
要论颜值,小时候比他父亲梅兰芳高。
梅兰芳与老师吴菱仙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出生在上海思南路梅宅。当时。他的父亲梅兰芳已经离开北京到上海发展。
1930年代在上海的梅兰芳
那时候梅兰芳已经成功访美归来,成为世界级的表演大师。梅葆玖就出生在父亲声誉最隆的日子里。作为老儿子,他从小就是全家的掌上明珠。
然而很快,日寇就把战火烧到上海,1938年初,梅兰芳不得不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赴香港,并定居在那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也不能置身事外。梅兰芳蓄须明志,息影舞台。
![风华绝代 他是梅兰芳的公子,风华绝代不逊乃父,还是车迷、发烧友和爱猫人士](http://img.aihuau.com/images/e/76326/1008060508100553106752.jpg)
这张全家福是四十年代旧照,前排自左至右梅葆玥、福芝芳、梅葆玖、梅兰芳,后排左起梅绍武、梅葆琛。
蓄须明志后的梅兰芳在香港家中,左一就是尚在年幼的梅葆玖。中央是名伶言慧珠。
梅兰芳与左二梅葆玖、左三福芝芳、左五顾正秋、左六梅葆玥。
梅兰芳在香港家中,他身边的孩子就是梅葆玖。
梅葆玖10岁学艺,算起来正是梅兰芳避居香港的日子。没有了演出和应酬,大师把所有的精力和心血倾注在自己的儿子身上。
旧社会艺人地位低下,梅兰芳没让两个大孩子学戏。然而,当他已经成为享誉国际的表演大师,曾经萦绕心头的禁忌已不存在,把自己的玩意儿传下去,成为他对艺术、对子女的期待。他的两个小孩子葆玥、葆玖相继踏上艺术之路。
对于这段经历,梅葆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那段时间正是抗日时期,父亲每日在家里作画、不演出,我从1944年开始学戏时,父亲就为我请了王幼卿等很多基本功老师。我当时很天真,一门心思就想学《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父亲的代表剧目,可是他却让我学一些最基础的老戏,而且要求我必须按老师教的唱,理由是先把基本功打好再学梅派戏,就会按规范进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息影多年的梅老板重出江湖。
重出江湖的梅兰芳与儿子梅葆玖,那时的葆玖已经脱去婴儿肥,成为一个英俊少年。
父亲对他的培养也从来没有放松过。
13岁,还在念书的梅葆玖开始登台演出。不过在他看来,那只是放假时在学校和同学们一块演出。用梅葆玖自己的话说,“算是实习”。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全国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今北京)召开。梅兰芳赴京出席会议,梅葆玖也随父亲第一次来到了北京。
在梅葆玖的记忆中,从这时一直到梅兰芳去世的这十几年时间,自己又学习又实践,“对我的发展最有帮助”。这期间,梅兰芳曾赴日本、朝鲜慰问演出,梅葆玖也一同随行。他曾回忆称,“我一直守着父亲,父亲演出的时候,我天天看;我演出的时候,父亲就帮我指出我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与言慧珠、梅葆玥、梅葆玖合影。
葆玖经常陪父亲巡回演出。
梅兰芳、梅葆玥、梅葆玖1956年6月访日演出合影。
梅葆玖陪父亲巡回演出。
1959年梅葆玖(左一)在扬州表演。
颜值巅峰的梅葆玖和父亲梅兰芳。
1966年,“文革”风暴席卷全国,梅葆玖的演艺事业也中断了下来。直到“文革”后的1978年,梅葆玖才重新登台,而此时他已过“不惑”之年了。
“文革”结束后,复出的梅葆玖和梅葆玥。
此时已经比较接近我们常见的梅葆玖形象了。
上湖南卫视的节目。
直到2014年仍致力于推广京剧艺术。
2012年,梅葆玖被日本樱美林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谈及此,他说,“人家也给我一个方帽儿,但跟我们老头儿的差远了,人家是金方帽儿,我只是票友而已。”
他也曾拒绝被称为“大师”。他说:“我不要做什么‘大师’,我父亲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师,中国真正的大师并不多。我不是,我是干活儿的。”
恭送玖爷。
谈古论京
別人不知道的北京事
我们一次说个痛快
不谈股只谈古
不论金只论京
一键投稿合作传送 bj@WeMedia.cn
戳此回看上期 谈古论京
猛戳 立冬 | 格格 | 法海寺 | 小吃 | 刨坟 | 区县由来 | 供暖 | 重阳 | 修仙 | 租房 | 追忆 | 慈禧 | 御膳 | 小主 | 中关村 | 故宫人 | 京城大案 | 甄嬛 | 名家 | 一日游
帝都秘闻聊起来,更多内容未完待续!
评论区话题
你最熟悉的一段京剧是?